电池制造

搜索文档
湖州铱回收价格深度解析:从工业废料到“黑色黄金”的财富密码
搜狐财经· 2025-07-18 15:06
铱金属应用与市场 - 国际铱价稳定在1133-1147元/克高位,比黄金稀有百倍,被称为"工业维生素" [1] - 电化学领域占下游需求45.21%,宁德时代固态电池中铱粉催化剂使充电速度提升3倍 [1] - 电子工业中7nm芯片依赖铱的超低信号损耗特性,每克铱粉价值是黄金的3倍 [1] - 化工领域铱基催化剂将VOCs分解效率提升至99.9% [1] 湖州回收市场生态 - 回收企业基础回收价约1000元/克,含铱量>1%时溢价30%,活性保留度>90%时加价20% [3] - 半导体废料含铱1.5%-3%,催化活性>90%的废料价格比基础价高43% [4] - 处理1吨含铱废料可获政府补贴15000元,微波热解工艺使回收成本降低40% [4] - 半导体晶圆切割废料含铱1.5%时回收价达280元/克,单吨废料利润82万元 [3] 环保政策与技术革新 - 湖州计划2025年建成1200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实现与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全覆盖 [6] - 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目录》企业可获15%企业所得税减免 [7] - 生物冶金技术使回收成本降低40%,光催化氧化技术使含铱危废处理能力提升3倍 [8][9] - 微波预处理技术使有机物残留风险减半 [9] 未来趋势与产业重构 - 2030年全球氢能产业链对铱需求将达50吨/年,湖州拟建国家级贵金属回收基地 [10] - 电路板镀金层下的铱膜价值被低估,X射线荧光光谱仪可30秒检测0.01%含量 [11] - 表面镀铱的钛合金叶片在1200℃高温测试中展现超强耐腐蚀性 [12] - 企业联合采购设备提升规模化效益,AI监控使人力成本再降40% [12] - 利用迪拜自贸区5%关税减免可优化运输路径降本2.3万元/吨 [12]
河南首个中大型无人机整机生产制造项目落户航空港区;消息称闪迪放弃超500亿美元在美大型晶圆厂建设投资项目丨智能制造日报
创业邦· 2025-07-18 12:21
河南无人机生产项目 - 河南省首个中大型无人机整机生产制造项目落户郑州航空港区,由中豫航空集团、河南航投与航天时代飞鹏合作引入[1] - 项目采用"业务合作+产业投资"模式,引入航天时代飞鹏旗舰产品FP-981CS中型无人机生产线[1] - 三方将打造集制造、运营、维修和培训为一体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推动河南省航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1] - 该项目是河南首只低空产业基金的首批重点储备项目[1] 闪迪晶圆厂项目取消 - 闪迪放弃在美国密歇根州建设价值超500亿美元的大型半导体制造设施计划[2] - 项目原计划投资额在500-630亿美元之间,可能成为该州历史上最大私人经济投资[2] - 取消原因是"国家层面的巨大经济不确定性",且无转移至美国其他地点的计划[2] 电子-光子-量子芯片突破 - 美国三所大学联合开发出全球首个电子-光子-量子一体化芯片系统[3] - 首次在一块芯片上集成量子光源与稳定控制电子电路[3] - 采用标准45纳米半导体制造工艺,为批量化生产"量子光工厂"芯片奠定基础[3] SK On电池材料采购 - SK On与EcoPro Innovation签署氢氧化锂供应合同,年底前最多采购6000吨韩国产氢氧化锂[4] - 采购量可满足约10万辆电动汽车的电池生产需求[4] - 材料将在韩国正极材料工厂加工后出口至SK On美国电池制造基地[4] 产业数据统计 - 数据库包含2万家投资价值企业、10万+基金数据、4200家独角兽企业[6] - 覆盖5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 - 包含2万+LP数据、1400+创投人物数据[6]
2025年H1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量排名TOP5
鑫椤锂电· 2025-07-18 10:08
2025年1-6月国内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量 - 2025年1-6月国内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总产量为7155吨 [1] - TOP5企业分别为珈钠能源、中科海钠、万润新能源、英钠新能源、当升科技 [1] 正极材料类型产量分布 - 聚阴离子正极材料产量最高,达4950吨,占总产量69.2% [1] - 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产量为2005吨,占比28.0% [1] - 普鲁士蓝/白正极材料产量最低,仅200吨,占比2.8% [1]
厦门钨业: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SK On签订氢氧化锂采购协议 | 新能源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8 08:01
SK On氢氧化锂采购协议 - SK On与EcoPro Innovation签署氢氧化锂供应合同 计划年底前采购最多6000吨韩国产氢氧化锂 可满足约10万辆电动汽车电池需求 [1] - 材料将在韩国正极材料工厂加工后出口至SK On美国电池制造基地 双方计划年内签署未来两至三年额外多年期供应协议 [1] - 合作强化韩国本土产业链协同 为美国电池基地提供稳定原料保障 显示行业对新能源材料需求持续看好 [1] 厦门钨业2025年上半年业绩 - 公司上半年营业总收入191.78亿元 同比增长11.75%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72亿元 同比下降4.41% [2] - 基本每股收益0.6121元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9.22亿元 同比增加7.45% [2] - 营收增长显示行业需求稳定 利润总额下降主要受上年同期处置收益影响 剔除特殊因素后利润同比增长 主业盈利能力增强 [2] 华盛锂电股东减持计划 - 股东东金实业拟减持不超过356.7万股 占公司总股本2.24% 减持期间为计划披露后15个交易日起3个月内 [3] - 减持因股东自身资金需求 价格按市场价格确定 若公司发生除权除息事项将相应调整计划 [3] - 减持可能引发市场对股权结构变化的关注 但对短期经营影响有限 [3]
净利润“腰斩”又“腰斩”之后,这家A股公司准备做这事!
IPO日报· 2025-07-17 19:50
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中国首家掌握锂离子电池隔膜干法单向拉伸技术的企业,2024年干法隔膜出货量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一[3] - 锂离子电池隔膜出货量连续五年全球第二,市场份额从2020年11%提升至2024年14.4%[3] - 客户覆盖LG新能源、三星SDI、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全球头部电池厂商[3] - 2016年12月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发行价21.65元/股,募资净额6.042亿元[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持续增长(28.67亿元→29.82亿元→35.06亿元),但净利润连续下滑(7.48亿元→5.94亿元→3.71亿元),2024年净利润较2022年减少50%[4]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44%至8.81亿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52.46%至0.51亿元[4] - 毛利率持续下滑:2022年45.57%→2024年29.09%→2025Q1 25.53%,较2022年下降20.04个百分点[4] - 应收款项从2022年12.7亿元增至2024年20.2亿元,经营现金流承压[5] 资本市场表现 - 股价从2021年9月历史高点45元下跌逾60%,截至7月16日创业板市值164亿元[4][6] - 已通过A股首发(6.5亿元)、定增(43.6亿元)、可转债及瑞士GDR(8.5亿元)累计融资超73亿元[8][9] 港股IPO计划 - 拟将募集资金用于:马来西亚/美国生产基地建设、新加坡研发中心建设、固态电池及新型隔膜研发、偿还瑞典贷款、产业链投资及补充流动资金[9] - 实控人陈秀峰夫妇合计持股12.72%,陈秀峰兼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8]
瑞能股份向某头部企业交付固态电池设备
鑫椤锂电· 2025-07-17 14:25
瑞能股份固态电池设备交付 - 公司成功向国内某头部电池制造商交付固态电池制造环节核心设备 包括固态电池专用化成分容产线设备及高精度测试设备 涵盖化成设备 分容设备 OCV系统 DCIR测试设备等 [1] - 此次交付标志着公司在推动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落地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1] 技术积累与行业地位 - 公司此前已向头部电池制造客户提供固态电池试验研究用超大压力监测系统 为固态电池核心工艺参数研究提供关键工具 [3] - 从实验室研究设备到中试及量产核心设备的连续成功交付 证明公司已在固态电池制造及检测领域构建完整技术路线与服务能力 [4] 设备技术优势 - 高精度固态电池测试设备针对固态电池特性深度优化 可精准测量寿命 容量 长期充放电循环稳定性等关键性能参数 为研发优化与生产工艺验证提供高保真数据支撑 [3] - 固态电池专用化成分容设备采用多模块协同精密设计 系统性解决界面接触电阻控制 均匀压力施加 精确温度场管理 电芯位置对位等关键工艺难点 保障电芯初期性能一致性与长期稳定性 [3] 行业影响 - 公司技术突破解决了固态电池行业的迫切需求 为中国在下一代电池技术全球竞争中贡献核心装备力量 [4] - 公司技术成果为国家"双碳"目标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4]
SK On签订韩国氢氧化锂采购协议,将用于美国电池工厂
快讯· 2025-07-17 10:54
供应链合作 - SK On与EcoPro Innovation签署氢氧化锂供应合同,计划年底前采购最多6000吨韩国产氢氧化锂 [1] - 采购量可满足约10万辆电动汽车的电池生产需求 [1] - 材料将在韩国正极材料工厂加工后出口至SK On美国电池制造基地 [1] 长期规划 - 两家公司计划年内签署涵盖未来两至三年的额外多年期供应协议 [1] 产业布局 - SK On为韩国SK集团旗下电池制造商,此次合作强化其美国电池工厂的原料供应链 [1] - 氢氧化锂作为关键电池材料,此次本土采购体现韩国电池产业链垂直整合趋势 [1]
电池三巨头围攻磷酸铁锂!
起点锂电· 2025-07-16 18:10
核心观点 - SK On与韩国电池材料制造商L&F签署谅解备忘录,合作供应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以应对北美储能市场增长需求[4][5][6] - 美国大型电池储能市场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5月底累计装机达31.88GW/89.31GWh,主要增长地区为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德克萨斯等州[6] - 韩系电池三巨头(LG新能源、三星SDI、SK On)加速布局磷酸铁锂电池,以应对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的上升[11][15] 磷酸铁锂材料合作 - SK On与L&F合作,计划构建中长期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供应关系,目标逐步实现6万吨产能[5][7] - L&F正在从中试生产线出货磷酸铁锂材料,并计划成立新公司专门开展LFP业务,其研发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压制密度达2.7g/cm³,预计2026年底量产[7][8] 北美储能市场 - 美国储能市场高增,大型电池储能增速超过新能源汽车,磷酸铁锂电池因安全性和成本优势成为主要选择[6] - 韩系企业通过改造现有产线快速切入北美磷酸铁锂电池市场,LG新能源已投产年产16.5GWh储能电池工厂,三星SDI和SK On紧随其后[11][12][15] 韩系三巨头布局 - LG新能源在北美部署8个基地,规划总产能超350GWh,其中密歇根州LFP工厂已投产,田纳西州工厂将转向生产磷酸铁锂电池[12] - 三星SDI在北美规划至少2大工厂,年产能合计超50GWh,计划将部分动力电池产线转换为储能电池[13] - SK On在北美部署6个基地,规划总产能超180GWh,佐治亚州独立工厂已全面投产,计划利用现有产线生产LFP电池[13][14] 中国锂电产业链机会 - 韩系企业依赖中国供应链,LG新能源与中国龙蟠科技合作确保磷酸铁锂供应,三星SDI扩大采购中国生产设备[17][18] - 中国企业在中高镍三元材料、隔膜及固态电池材料等领域与海外企业合作加深,容百科技、当升科技等上半年已获海外订单[19]
锁定技术红利,磷酸铁锂、提锂技术正式纳入限制出口目录
高工锂电· 2025-07-16 17:59
磷酸盐系材料与锂加工技术出口限制 - 商务部、科技部调整《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将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与提锂技术纳入限制出口范畴,涉及磷酸铁锂(LFP)、磷酸锰铁锂(LMFP)及磷酸盐正极原材料三类制备技术 [2] - 磷酸铁锂压实密度的测试压力从300MPa下调至220MPa,更贴近实际工业应用情况,技术指标覆盖三代半及以上磷酸铁锂产品 [2] - 目录精准指向国内已实现规模化应用的高端产品,锁定国内磷酸铁锂技术成熟的技术红利 [2] 磷酸铁锂产品代际升级 - 三代及以上磷酸铁锂正在快速上量,成为正极材料中的主流高价值产品 [3] - 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三代半(压实密度≥2.55g/cc)产品占正极材料采购量50%,较2024年底提升20个百分点,其高端平台要求材料密度≥2.60g/cc [3] - 比亚迪加速转向三代技术(≥2.50g/cc),刀片电池平台对高压实材料需求量大 [3] 锂提取技术限制 - 新增5项锂提取技术限制,覆盖卤水提锂吸附剂配方、锂辉石连续生产控制等核心工艺 [4] - 中国锂加工产能全球占比60%但资源进口依存度55%,通过技术壁垒倒逼海外企业高价获取锂资源 [4] - 国内盐湖提锂等技术在成本上的优势可受保护 [4] 技术目录具体调整内容 - 新增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条目,对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和磷酸盐正极原材料制备技术设定具体指标要求 [5][6][7] - 磷酸铁锂技术指标包括:220MPa下粉体压实密度≥2.58g/cc,0.1C可逆容量≥160mAh/g,首次库伦效率≥97% [5] - 磷酸锰铁锂技术指标包括:220MPa下粉体压实密度≥2.38g/cc,0.1C放电克容量≥155mAh/g,0.1C平均电压>3.85V [5][6] - 新增锂辉石提锂生产碳酸锂、氢氧化锂技术,金属锂(合金)及锂材制备技术,卤水提锂技术等多项锂提取技术限制 [7][8]
这家公司IPO失败,宁德新能源“割肉”退场!被ST公司看上,还有这层关系!
IPO日报· 2025-07-16 17:48
交易概述 - *ST威尔拟以5.46亿元现金收购紫江新材51%股份,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及关联交易 [1] - 交易完成后紫江新材将成为*ST威尔控股子公司 [2] - 交易双方实控人均为沈雯,市场解读为资产借道上市 [3] - 公告次日*ST威尔股价涨停至13.89元 [4] 标的公司业务与客户 - 紫江新材主营动力储能及3C数码软包锂电池铝塑膜,客户包括宁德新能源、比亚迪等头部厂商 [7] - 2021年比亚迪以1.16亿元销售额(占比31.59%)成为第一大客户,宁德新能源以13.63%占比位列第二 [7] - 交易前股东结构:紫江企业(58.94%)、比亚迪(3.87%)、宁德新能源(2.53%)[8] - 交易后宁德新能源完全退出,比亚迪保留3.87%股权 [8][9] 财务与估值数据 - 2023-2025Q1营收:7.11亿元(2023)、6.23亿元(2024)、1.55亿元(2025Q1)[11] - 同期净利润:9023.65万元(2023)、5351.51万元(2024年下降40.7%)、1012.26万元(2025Q1)[11] - 业绩承诺:2025-2027年净利润不低于6550万元、7850万元、9580万元 [12] - 评估基准日2025年3月31日,标的估值11亿元,较净资产增值105.61% [13] 上市历程与资本运作 - 紫江新材2017年启动新三板挂牌,2020年拟分拆至科创板后改道创业板 [15][16] - 2022年创业板IPO获受理但2023年底撤回,2024年7月转新三板挂牌(代码874461)[16][17][18] - 宁德新能源2018年以20.65元/股认购150万股,本次转让价2703.57万元低于投资成本 [10][11] 交易背景与战略意图 - *ST威尔主营业务(汽车检具/仪器仪表)连续三年亏损,2022-2024年净利润累计亏损超5500万元 [21][22] - 通过收购切入锂电池材料领域,寻求业务转型与新增长点 [21] - 2025年上半年*ST威尔通过出售资产组实现1.3-1.65亿元非经常性收益,但扣非后仍亏损450-675万元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