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经济观察)以票根为线,上海织密文旅消费网
中国新闻网· 2025-06-18 15:30
票根经济模式 - 电影票根从单一消费凭证转变为串联餐饮折扣、城市游览、文化体验的消费纽带,形成票根经济模式 [1] - 上海2024年打造票根经济并列入2025年扩消费六大专项行动,应用于文旅、赛事等消费场景 [1] - 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票根可兑换礼品、包车游线路定制、酒店优惠、景点折扣及餐饮联动优惠 [1] 商户联动与客流增长 - 电影节期间,《酱园弄·悬案》取景地乍浦路餐饮店凭票根提供消费优惠,吸引10%的食客持票到店 [2] - 商户通过线上营销结合票根优惠活动显著提升客流,如椿方圆面馆因取景地叠加活动迎来可观客流 [2] 文旅消费转型与城市价值 - 票根经济推动文旅消费从单一观光型向复合化、场景化体验跃升,增加消费留量及体验层次 [3] - 票根经济承接城市文化展示功能,串联经典文化符号以塑造城市名片和传播价值 [3]
用小店经济点亮四川安逸生活的“百城烟火” 丨锦绣天府·安逸四川 聚焦省委新闻发布会⑤
搜狐财经· 2025-06-18 14:48
文旅消费提振举措 - 核心观点:四川将通过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将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推动高质量发展 [3] 多元融合与消费场景创新 - 实施"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五年培育行动,每年重点打造40个商文旅融合主题消费新场景 [3] - 发展首发经济,对高能级首店给予资金激励,建设天府首发集聚区,2024年引入首店1000家以上,举办首发首展活动2000场以上 [3] 市场需求与消费供给 - 针对银发群体,优化旅游列车产品,全年预售率达85%,热门线路10月前已售罄,计划全年开行超100列、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3] - 面向年轻群体,发放"开学季"礼遇大礼包,涵盖景区、博物馆、餐饮等福利 [3] 消费活动提质与氛围营造 - 以熊猫消费节为核心,举办四季主题消费活动,下半年计划开展1.5万场促销活动 [4] - 世运会期间设立特色产品展销馆和市集,开展"活力世运·乐购天府"系列活动 [4] - 扩大离境退税政策覆盖面,增加四川老字号、非遗等国货潮品,推动"即买即退"试点 [4] 政策赋能与经营主体培育 - 分类支持市场主体,落实文旅消费激励政策,促进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4][5] - 实施"百品千店"烟火小店提升计划,3年内培育1500家以上小店,集成政策金融流量支持 [5]
厦门落户门槛松绑,能否靠“抢人”重振工业?
搜狐财经· 2025-06-18 14:01
厦门落户政策调整 - 厦门发布《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优化落户条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大幅降低岛内岛外落户门槛 [2] - 新政策取消学历和住房要求,岛外落户仅需稳定就业、居住满半年、社保满半年 [5][6][8] - 岛内落户社保年限从五年降至两年,居住满两年且缴纳两年社保即可落户 [10][11] 人口背景与政策动因 - 厦门人口增量逐年下滑,2023年常住人口增量仅1.9万人,2024年略回升至2.3万人 [26] - 全国人口三连降背景下,多地放宽落户政策,厦门响应中央户籍改革要求 [14][17] - 2020-2023年厦门人口增量从两位数降至个位数,与广深、成都等城市趋势一致 [26][27] 产业升级需求 - 厦门第二产业占比从2010年的50%降至2024年的36.6%,第三产业占比升至63% [36] - 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22年的8313.3亿元降至2023年的7726.8亿元 [37] - 千亿产业数量有限,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从3042.73亿元跌至2167亿元 [41][43] - 工业产品产量半数下跌,手机产量从高点3592.45万台降至228.74万台 [60] 政策配套措施 - 2023年厦门推出大学生免费住宿政策,最长12个月 [29] - 2023年8月调整房产落户政策,买房即可落户并覆盖配偶及子女 [29]
“苏超联赛+苏新消费”联动IP激发新活力
江南时报· 2025-06-18 11:41
赛事与消费联动IP - 江苏省商务系统打造"苏超联赛+苏新消费"联动IP 推出"跟着苏超去购物""品美食""去体验"系列活动 串联吃喝玩乐购全链条[1] - "苏超"第四轮比赛日(6月14-15日)监测数据显示 商业综合体/住宿餐饮/生活服务业销售额环比增长48% 客流量增长43%[1] - 美团平台发放2000万元线上消费补贴 支付宝推出"碰一下"支付随机立减 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2] 城市特色消费举措 - 徐州组织20余家老字号/外贸优品/本土特色企业 推广"徐州制造"产品[2] - 镇江设置特色产品展板 通过扫码下单邮寄到家方式销售眼镜/医疗健康等产品[2] - 苏州发放餐饮/零售满减券 覆盖全市重点商圈 支付宝推出苏州专属优惠[2] - 淮安融创广场赛事日客流量达3.5万人次(同比+10%) 周边消费环比+25%[3] - 常州组织百人厨师团队展示天目湖砂锅鱼头等十大美食 镇江100+餐饮门店开展促销活动[3] 夜间经济与场景创新 - 江苏省商务厅公布50个夜间消费集聚商圈 形成"白天观赛+夜间消费"闭环[3] - 无锡江阴外滩设置双城特产市集 汇集水蜜桃/酱排骨等地道江南美食[4] - 徐州1-5月彭城广场商圈营业额近70亿元(+8.5%) 客流3500万人次(+9.9%)[4] - 常州A级景区对扬州游客免费开放 假期接待15万人 56家综合体销售3.5亿元(+5%)[4]
好吃、好玩、好开心!“616三好节”在宜昌启动,超500场活动邀您乐购湖北
搜狐财经· 2025-06-18 10:12
活动概况 - 第三届"乐购湖北616三好节"由湖北省商务厅、宜昌市人民政府主办,宜昌市商务局、夷陵区人民政府承办,包含130多个特色主题市集和32家外贸企业重点展销[1] - 活动采用"1+3+N"模式,包括1场启动仪式、聚焦"好吃好玩好开心"3大领域的500余场联动活动,覆盖商文旅体展赛多元场景[3] 消费领域布局 好吃板块 - 举办2025"风味湖北"楚菜经典美食邀请赛、武汉"夏日荟聚"龙虾季、黄石市第四届广场啤酒消费季等活动[3] - 省烹饪酒店行业协会发布"湖北十大龙虾餐饮品牌",涵盖肥肥虾庄、靓靓蒸虾、潜江虾皇等知名品牌[5] 好玩板块 - 创新"铁路主导+文旅运营+协会联动"模式,推广银发列车旅游线路[3] - 举办首届AI潮集"生活很可AI"及"毕业在武汉"2025毕业季、"青藤主播招募大赛"等青年主题活动[3] 好开心板块 - 推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季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优化审核兑付流程[4] - 联动武商梦时代、SKP、京东MALL、万象城、山姆会员店及武汉首家市内免税店提供购物优惠[4] - 全国中高考毕业生可享神农架、恩施大峡谷等重点景区免门票[4] 区域特色与资源整合 - 宜昌市推出5大板块40多场促消费活动,政企协同打造"来电之城,夏日浪漫"主题[5] - 展区涵盖新能源汽车、外贸优品、老字号非遗、三峡千古情等商文旅融合场景[4]
“中国游客回来了” 韩国旅游股升温,市场期待全面复苏
人民网· 2025-06-18 09:53
受利好消息推动,韩国旅游概念股普遍走强。韩国交易所数据显示,过去一周,外资净买入"乐天观光 开发"约3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581万元),"乐园集团(Paradise)"约23亿韩元。SK证券与韩华证券均 上调了相关企业的目标股价。SK证券分析师指出:"若免签政策在7月落地,将为韩国酒店与博彩产业 带来实质性利好。" 与此同时,随着中韩文化交流持续升温、日韩互动加快,多家机构预测,今年下半年韩国免税、酒店、 时尚、娱乐等消费板块有望迎来全面复苏。 韩国政府近期宣布,将于第三季度对中国团体游客实施阶段性免签政策。多家航空公司也计划增设中韩 航线,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暑期旅游高峰。 人民网首尔6月17日电(周玉波) 随着韩国政局稳定,中韩交流回暖,中国游客正在加速重返韩国,带 动旅游、酒店、免税等相关板块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业内人士指出,政策利好与消费信心的同步修 复,为韩国旅游市场注入强劲动能,暑期将迎来全面回暖的关键窗口期。 业内专家认为,韩国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复苏正从"政策预期"逐步转化为"现实增长",中国游客的回归有 望成为K-旅游产业重振的关键引擎。 据香港《南华早报》援引旅游数据公司"China Tradi ...
从资源大省到产业强省 四川文旅融合加速
搜狐财经· 2025-06-18 09:18
文旅产业规模与增长 - 四川省文旅产业规模和质量稳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对GDP的贡献率达11.97% [3] - 2022年至2024年,国内游客接待量从6.36亿人次跃升至11.19亿人次,国内游客总花费从7059.94亿元增长至1.76万亿元 [3] - 2024年举办营业性演出3.2万场,观众1250万人次,票房总收入29亿元,其中大型演出218场,拉动综合消费130亿元 [10] 文旅融合与创新 - 四川省拥有非遗、文物等文化资源305.7万余处,旅游资源24.5万余处,已建成5A级景区18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个 [4] - 动画电影《哪吒》引发文化冲击波,其制作公司所在地成为影迷打卡点;歌曲《玉盘》焕新经典意象;三星堆文物与现代展陈技术结合 [5] - 成都东郊记忆从废弃厂房转型为文商旅融合示范区,引领城市消费升级 [5] 文旅产品与场景创新 - 光雾山与诺水河推出18℃避暑旅游产品,包括溶洞、漂流等,吸引都市游客 [6] - 冬季旅游活动提供滑雪场、温泉等7类产品,发放1.5亿元文旅消费券,吸引北方游客 [6] - "熊猫专列"创新银发游服务,融入川剧变脸、茶艺表演等巴蜀文化 [9] 科技赋能文旅 - 巴中恩阳区科普大视界飞翔影院采用7D技术,开业以来接待游客超62万人次,创收近千万元 [11] - VR/AR技术让游客与古蜀文明对话,超高清直播实时呈现九寨沟美景,智能导览系统提供个性化讲解 [11] - "成都2099:太空管理局"项目计划2026年试运营,面向青年群体 [11] 区域发展与政策支持 - 成都推出天府艺术公园、科幻馆等新场景;绵阳发展文旅科技融合项目;攀枝花、凉山发展康养业态 [7] - 2025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申遗,打造文旅消费创新场景 [8] - 四川省委书记表示文旅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取得进展 [12]
持续放大“文体旅+”综合效应
辽宁日报· 2025-06-18 08:57
文体旅融合发展 - 辽宁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持续放大"文体旅+"综合效应 [1] - 沉浸式体验受年轻人青睐,如沉浸式戏剧《老酒馆》计划拓展至白天演出并打造全国加盟品牌 [1] - 差异化产品满足多元需求成为消费升级趋势 [1] 旅游产业创新 - 辽宁康辉旅行社将包租3艘邮轮推动"家门口坐邮轮"常态化,探索"邮轮+滨海度假""邮轮+主题节庆"模式 [2] - 针对银发、亲子群体定制"慢游专列",增设文化体验和康养配套服务 [2] - 辽宁李永波羽毛球训练中心可容纳3000名学员,定位辐射东北亚的高水平运动场地 [2] 企业合作与乡村文旅 - 千山旅游集团与省内旅行社及景区联动,计划推出"游千山+泡温泉"特色线路并引入高科技体验项目 [3] - 绥中县祝家沟村发展赏花游、农家院、土特产销售及水果深加工项目,计划拓展四季文旅体验和民宿业务 [3] 交通与投资布局 - 民航东北管理局优化航线网络,推进沈阳机场二跑道和大连新机场建设,助力"快进慢游"交通体系 [4] - 同程旅行集团签约辽宁市场,设计"赛事+旅游""观演+度假"等融合产品推动流量转化 [4][5] 产业融合趋势 - "百业+文体旅"模式加速发展,形成多产业互促共荣格局 [5]
“演艺+”撬动盛夏消费,黑龙江200场中俄艺术活动激活全季旅游
黑龙江文旅创新模式 - 黑龙江文旅通过"演艺+N"模式释放内需潜力,艺术季活动发挥"一业兴、百业旺"乘数效应 [1][4] - 第三届中俄地方文化艺术季从5月16日持续至8月末,跨越夏季旅游黄金期 [1] - 街头路演活动将俄罗斯歌舞、乐器演奏嵌入中央大街等公共空间,形成沉浸式体验 [4] 夏季旅游战略转型 - 黑龙江推动特色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2025年构建"冬夏并重"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2] - 通过夏季避暑旅游"百日行动"和中俄文化艺术季破解"冰雪依赖"问题 [2][3] - 活动包含8大特色活动和9大板块共200余项人文交流,覆盖商圈、景区等多元空间 [3] 活动运营亮点 - "街头艺术之遇见俄罗斯"吸引游客参与互动,带动中央大街周边餐饮客流量大幅增长 [1][4] - 艺术季强化哈尔滨"音乐之城"IP,推动从"冰雪高地"向"全季旅游目的地"转型 [4] - 活动提升中俄文旅合作能级,增强黑龙江省文化软实力 [4][5] 经济效益与产业联动 - 演艺活动直接撬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收益,周边商业活力显著提升 [4] - 艺术季营造国际文旅氛围,使文化记忆成为城市吸引力 [5] - 活动与哈尔滨文化底蕴结合,形成"冬有冰雪、夏有艺术"的全年IP形象 [4]
煤炭之城转型路上的摇滚
中国青年报· 2025-06-18 06:55
文旅产业转型 - 晋城通过"摇滚编年史"演唱会实现从资源型城市向文旅康养产业的转型探索 演唱会吸引6万名乐迷 其中87.4%为外地游客 直接带动当地端午假期旅游总花费达3.68亿元 同比增长84.92% [3][19][29] - 丹河新城作为晋城新兴文旅载体 计划打造"摇滚新城"概念 规划摇滚音乐岛、民宿等配套设施 试图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产业 [11][37] - 演唱会期间当地民宿预订量激增340% 餐饮零售等周边业态收入显著提升 如live house啤酒销量达平日15倍 特色小吃店销量增长200%-300% [30][31][32] 城市营销策略 - 晋城政府采取全城协同模式保障演唱会 投入490辆免费接驳车 新增高铁班次 协调33家A级景区推出门票优惠 形成"文旅+音乐节"的复合营销模式 [21][22] - 通过头部摇滚艺人阵容(崔健、黑豹乐队等)制造话题效应 吸引13国乐迷参与 使城市罕见登上酒店热度榜首 实现破圈传播 [9][24][26] - 政府将演唱会定位为城市形象工程 10名厅局级官员现场督导 3000名安保人员驻守 体现资源型城市发展文旅产业的决心 [21][22] 产业配套短板 - 晋城文旅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瓶颈 全市仅7万张床位 高铁航班通达性不足 首次承接超3万人活动经验欠缺 [20][21] - 本地音乐产业基础薄弱 仅6支本土乐队 live house持续亏损 反映文旅IP培育需要长期生态建设 [36][37] - 后续运营能力受质疑 专家指出需建立从人才培养到版权开发的完整产业链 避免沦为短期政绩工程 [37][38][39] 消费拉动效应 - 演唱会创造跨代际消费场景 60后至00后群体共同参与 带动438.51元/人次的消费水平 较传统景区44元/人次显著提升 [27][29] - 衍生经济活跃 场外摊贩单日收入破万 文物景点游客量增长128.59% 形成"核心演出+周边消费"的辐射效应 [28][31][33] - 夜间经济被激活 烧烤摊、便利店等延长营业至凌晨 形成临时性消费集群 但可持续性待观察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