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店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开家实体小店,还能撑起年轻人的“创业梦”吗?
虎嗅· 2025-07-17 19:06
年轻人创业趋势 - 95后、00后店主占比显著提升,58.7%受访青年认为开小店更灵活自由,49.7%视其为不错创业选择[1] - 创业领域集中于奶茶店、服装店、美容店、面馆等低门槛业态,思想从"长衫"焦虑转向务实创业[2] - 全国个体工商户达1.24亿户,支撑近3亿人就业,小店成为年轻人创业主要载体[3] - 46%青年将开店作为生计方式,44.5%追求生活享受,43.8%认为自主工作更有动力[4] 家庭美业店模式 - 美甲行业利润率高达90%,35.8%消费者年消费4-6次,22.7%消费7-9次,次均消费60-120元占比超60%[6] - 家庭店租金成本较传统店降低60%,人力成本从3万/月降至1.2万/月以下,采用"1+X"灵活用工模式[10][11] - 家庭美业市场规模年增速超25%,通过社区获客、碎片化服务时段和熟人经济构建商业闭环[11][18] - 全国美甲相关企业超149万家,近三年成立占比超60%,穿戴甲等新形态冲击传统门店[20] 手机零售行业困境 - 线下手机店数量Q1同比下降14.7%,2023-2024年代理商减少36.8%,创业项目数量同比下降63%[36][41] - 品牌直营店挤压生存空间,零售商利润空间从15-20%压缩至8%以下,部分门店月净利不足2000元[28][37] - 行业转向"体验为主"模式,78.2%新开门店采用该策略,但需更大面积与品牌直营店竞争[35] - 手机维修市场规模达830亿元(+12.3%),成为后市场主要增长点,推动门店转型二手和服务业务[42] 小酒馆业态特征 - 小酒馆市场规模达1487.8亿元,预计2027年突破1800亿元,契合Z世代情绪消费需求[48][54] - 头部企业海伦司2023-2025年关闭511家直营店,行业面临经营压力但仍保持情绪价值供给[56] - 非标准化运营普遍,60%小店尝试线上营销,情绪消费占淘宝年度十大商品超半数[22][54] - 消费者愿为"故事消费"买单,形成跨城市客群网络,150+城市客源支撑小众酒馆运营[52][58]
让“小店经济”在城市红火起来丨冯奎专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5 06:19
小店经济的核心特征与价值 - 小店经济以"小而美"为显著特征,通常由一两间门面、三五名员工构成,提供单价几十元的小吃、不足百元的日用品或生活休闲服务 [1] - 个体工商户构成小店经济主体,在某些城市占比达经济主体数量的70%-80%,是解决就业和支撑民生的重要力量 [1] - 小店作为城市经济的"神经末梢",通过串联物流、供应链和居民消费环节,为大型商业体输送基础流量,体现"小店活则经济活"的底层逻辑 [1] 小店经济的文化与社会功能 - 特色小店如西安肉夹馍店、上海手作工坊等构成城市"文化名片",以非标准化服务填补商业综合体的情感空白 [2] - 部分城市过去忽视小店经济,将早餐车、修鞋摊等挤出市区,导致居民生活不便并削弱城市文化辨识度 [2] - 老城区特色小店消失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缩短,直接影响旅游消费收入,案例显示被拆除的特色小店中三分之二属于地方特色业态 [2] 政策支持与创新实践 - 浙江组织130家龙头企业与8395户小店结对,在技术、资金、平台等领域提供帮扶 [3] - 广东推出"小店通"平台实现12项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成都出台专项政策开展特色小店示范店评定 [3] - 领导干部带头消费传递政策信号,强化"小店是民生大事"的治理理念 [3] 小店经济的发展方向 - 消费升级催生"小而精"特色小店需求,长沙怀旧小店集群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上海独立咖啡馆通过小众体验成为网红打卡点 [4] - 数字化转型推动"线上点单+线下自提"模式,利用大数据优化选品并通过直播打造"云探店"场景 [4] - 社区服务需求使小店成为15分钟生活圈核心节点,案例显示北京便利店接入政务终端,广州"社区食堂"兼具养老与社交功能 [4] 小店经济的系统性发展策略 - 城市规划需预留便民小店空间,避免城市更新挤压其生存范围 [5] - 推动"小店+文旅"融合模式,如将老字号与非遗体验结合打造文化地标 [5] - 治理层面需落实减税降费、简化审批流程,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 [5]
四川今年将引入首店1000家以上
消费新场景打造 - 四川将实施"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五年培育行动 每年重点打造40个消费新场景 围绕乐游蜀地 不夜天府 味美四川等商文旅融合主题 [1] - 成都已成为全国首店第三城 今年以来已举办《哪吒2》手稿首秀 华为首款鸿蒙电脑首发 LABUBU快闪城市首展等热门活动 [1] - 将对落地四川的高能级首店予以激励奖励 建设天府首发经济集聚区 今年引入首店1000家以上 举办首发 首展等活动2000场以上 [1] 文旅消费新产品 - 聚焦银发群体 做优银发旅游列车 打造熊猫旅游专列品牌 设立全国首个旅游列车专属始发站 [2] - "锦绣山河·岷江号"首发60岁以上乘客占比83% "熊猫专列·成都号"首发60岁以上乘客和境外游客占比均超60% [2] - 熊猫旅游专列系列产品全年预售已超80% 部分热门路线10月前票已售罄 全年计划开行超60列 接待游客超2.1万人次 [2] - 聚焦年轻群体 发展电竞消费 演艺赛事 影视动漫等"情绪消费"新业态 [2] 消费促进活动 - 已举办3届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 成为促消费扩开放的重要平台 [2] - 今年以熊猫消费节为统揽 举办四季主题消费活动 发动商圈步行街商业综合体联动促销 下半年举办活动1.5万场以上 [2] 入境游发展 - 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后 成都航空口岸入境外国人达33.3万人次 增长59.9% [3] - 全省退税销售额和办理退税额均增长200%以上 [3] - 世运会期间将设立四川特色产品展示展销馆 开展"活力世运·乐购天府"系列活动 [3] 经营主体培育 - 培育壮大商贸和文旅融合经营主体 支持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3] - 实施"百品千店"天府烟火小店提升计划 3年培育1500家以上烟火小店 [3] - 扩大"即买即退"试点 推动离境退税扩商店增品类优服务 增加老字号非遗地理标志等国货潮品 [3]
城市“金角银边”做文章
经济日报· 2025-06-20 06:14
城市更新行动政策导向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八项主要任务,完善城市功能是核心任务之一 [1] - 政策目标是通过系统谋划和精细治理形成现代化城市供给体系,推动城市智能运行和精准服务 [1]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强调科技创新与城市功能完善的双向促进关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融合 [6][7] 存量空间资源开发利用 - 成都市实施"金角银边"工程,三年内对632处桥下/街旁等7类剩余空间进行整治提升 [2] - 通过场景植入和功能叠加,将闲置空间转化为休闲场所和商业热点,带动小店/夜市经济发展 [2] - 清华同衡建议结合城市体检工具,将低效园区/楼宇等存量资源改造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 [3] 城市功能提升实践案例 - 济南舜泰广场改造新增1000+机动车位和2500+非机动车位,并开发地下商业三大片区 [4][5] - 体育场地升级为多功能公园,建设足球场/跑道等设施,服务周边办公人群和居民 [5] - 芜湖市建成42座"人民城市驿站",其中20座增设"修配补"便民功能,解决户外工作者需求 [5] 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 - 台州官河古道项目同步开展招商运营和建设,打造文化/旅游/夜间经济综合体 [7] - 专家强调更新项目需关注文化传承与消费场景创新,避免"品质高但无人问津"的改造 [7] - 住建部将建立政策协同机制,推动土地/财税/金融创新,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可持续模式 [7]
用小店经济点亮四川安逸生活的“百城烟火” 丨锦绣天府·安逸四川 聚焦省委新闻发布会⑤
搜狐财经· 2025-06-18 14:48
文旅消费提振举措 - 核心观点:四川将通过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将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推动高质量发展 [3] 多元融合与消费场景创新 - 实施"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五年培育行动,每年重点打造40个商文旅融合主题消费新场景 [3] - 发展首发经济,对高能级首店给予资金激励,建设天府首发集聚区,2024年引入首店1000家以上,举办首发首展活动2000场以上 [3] 市场需求与消费供给 - 针对银发群体,优化旅游列车产品,全年预售率达85%,热门线路10月前已售罄,计划全年开行超100列、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3] - 面向年轻群体,发放"开学季"礼遇大礼包,涵盖景区、博物馆、餐饮等福利 [3] 消费活动提质与氛围营造 - 以熊猫消费节为核心,举办四季主题消费活动,下半年计划开展1.5万场促销活动 [4] - 世运会期间设立特色产品展销馆和市集,开展"活力世运·乐购天府"系列活动 [4] - 扩大离境退税政策覆盖面,增加四川老字号、非遗等国货潮品,推动"即买即退"试点 [4] 政策赋能与经营主体培育 - 分类支持市场主体,落实文旅消费激励政策,促进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4][5] - 实施"百品千店"烟火小店提升计划,3年内培育1500家以上小店,集成政策金融流量支持 [5]
这个老街区如何激发消费活力(发展一线看信心)
人民日报· 2025-05-11 05:30
城市更新与消费升级 - 望平坊旅游休闲街区位于成都成华区猛追湾街道,全长2 5公里,总面积1 68平方公里,在"五一"假期吸引约20万名游客[1] - 2018年成华区推进猛追湾片区城市更新改造,通过肌理调整和场景再造,将老旧街坊蜕变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 - 街区改造引入专业企业进行设计、改造和运营一体化,有效解决居民生活困扰并激发消费潜能[1] 业态创新与特色经济 - 望平坊举办"面包节"活动,聚集30多家特色烘焙店,推出结合四川特色的米面包等新产品[2] - 街区引入几何书店成都首店、复古服饰首饰店、香料咖啡融合店等时尚特色店铺[2] - 街区形成以小店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为特色的活力街区,年均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2] 文化体验与消费场景 - 街区融合川剧、美食、文创等元素,保留老成都韵味的同时加入新潮体验如民谣驻唱[1] - 通过主题消费活动和特色店铺招引,升级消费体验并沉淀老成都记忆[2] - 街区日间有潮味十足的新活动,夜间有滨水休闲生活,形成全天候消费活力场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