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
搜索文档
娃哈哈是谁的?
远川研究所· 2025-07-30 21:06
娃哈哈核心资产与股权结构 - 娃哈哈集团掌握娃哈哈商标,直接投资16家公司且持股比例均低于51%,对旗下公司无决定性投票权[11] - 娃哈哈集团工会作为持股平台主要功能是利益分配,被称为"干部股",宗庆后与高管团队通过6家持股平台控制96家公司[14][15] - 宗庆后家族通过四大板块控制核心资产:宏振投资(销售与投资)、宏胜集团(生产)、三捷投资(体外投资)、离岸投资平台(利益分配)[16][17][18][19] 股权演变历史 - 1999年杭州上城区校办经销部改制,国资持股51%,宗庆后团队持股49%[7] - 2001年上城区国资委转让5%股权至集团工会,完成管理层实际控制权移交[8] - 2007年宗庆后成立100%控股的宏振投资,通过51%持股比例掌握5家娃哈哈系公司绝对控制权[32] 达能合作与纠纷影响 - 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百富勤成立合资公司,达能通过离岸公司金加投资间接持有51%股权[45][46] - 1997年达能收购百富勤所持金加30%股权后成为合资公司最大股东[50] - 宗庆后通过成立35家非合资公司(29家由家族离岸公司控制)转移订单,2006年达能提出40亿元收购非合资公司51%股权被拒[54][56] - 2009年纠纷和解后,合资公司51%控股权归属宗庆后控制的宏振投资[58] 宗馥莉接班后的变革 - 人事调整:一线生产工人涨薪23%,销售人员涨薪31%,员工劳动合同转移至宏胜集团,清退大批高管[64][65] - 股权重构:取代员工工会持股,投资平台被投企业减少,部分资产转移至宗馥莉控制的丽水宏博及离岸公司[67][68][69] - 生产订单转移:杜建英旗下15家关联工厂停产,订单转向宏胜集团,同期宏胜投资15亿元扩产[73][75] - 商标转让受阻:2024年申请将387件商标注入宗馥莉控制的娃哈哈食品公司被杭州国资拒绝[77] 利益分配体系特征 - 宗庆后通过离岸公司、多层嵌套股权结构将核心资产装入家族主体,既保障私密性又掌握分配权[39] - 宏胜集团地位特殊,承接娃哈哈1/3高利润率产品生产,拥有19个生产基地和104条生产线[27][30] - 三捷投资成立类似"分家"安排,杜建英获体外发展资金,与娃哈哈经营关联度低[35][36] - 宗馥莉接班后加速利益集中化,打破原有平衡,体现"拥有者而非继承者"理念[80]
香飘飘: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会决议公告
证券日报· 2025-07-30 20:40
公司治理 - 公司于2025年7月30日召开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会 [2] - 股东会审议通过《关于修订并办理工商变更的议案》 [2]
白桦树汁变身“液体黄金”:农夫山泉汇源抢滩背后,林间原液凭什么身价暴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30 20:02
行业概况 - 白桦树汁饮品市场快速扩张 农夫山泉 汇源 大窑等饮料巨头相继布局该细分领域[1] - 线上直播间采用"源头直销""玻璃瓶锁鲜"等营销标语 线下全面进驻商超及特卖零售店[3] - 销售表现整体保持小幅增长 产品售价较高是影响销量的主要原因[3] 产品特性 - 180毫升原液售价12元 每升装零售价达21.6元 较进口椰子水价格高出50%[1][9] - 主产区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一带 每年4月-5月为采集黄金窗口期[9] - 鲜采原液口感微甜带木香 处理方式决定产品风味 非高温灭菌工艺可保留活性成分[9] 标准规范 - 国内尚无专门针对白桦树汁加工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多数企业执行植物饮料国家推荐性标准[9] - 2024年5月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发布《天然白桦树汁》团体标准 要求全程禁止添加任何物质[10] - 目前市面产品执行标准不一 存在省标 企标和植物饮料标准混用情况[10] 资源状况 - 黑龙江省白桦树面积达1000余万公顷 年可采量约580万吨 资源储备丰富[12] - 大兴安岭南部气温以每十年0.36℃速度上升 同时降水减少[13] - 白桦对干旱敏感 干旱年份生长速度下降67% 生长期缩短18天[15] 采集管理 - 2024年3月发布《黑龙江省桦树液采集管理办法(试行)》 建立三年轮采制度[15] - 额尔古纳当地已禁止私人随意采集以保护树木[15] - 国有森林经营单位承担主体责任 组织专业队伍进行采集[15]
东鹏饮料7月30日大宗交易成交4523.62万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7-30 19:19
大宗交易情况 - 7月30日大宗交易成交量17.53万股,成交金额4523.62万元,成交价258.05元,较当日收盘价折价10.68% [2] - 近3个月内累计发生119笔大宗交易,合计成交金额达19.16亿元 [2] - 买卖双方营业部均为招商证券北京建国路证券营业部 [2] 股价与资金表现 - 7月30日收盘价288.91元,单日上涨0.76%,日换手率0.40%,成交额6.02亿元 [2]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277.59万元,近5日累计下跌0.81%,但资金合计净流入3631.57万元 [2] - 融资余额近期显著增长,最新融资余额3.27亿元,近5日增加8468.01万元,增幅达34.97% [3] 机构评级与预期 - 近5日内共有19家机构给予评级,其中国泰海通证券于7月28日发布研报预计目标价最高达393.30元 [3]
东鹏饮料今日大宗交易折价成交17.53万股,成交额4523.62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7-30 17:40
大宗交易概况 - 东鹏饮料于7月30日发生大宗交易成交17.53万股,成交金额4523.62万元,占当日总成交额比例6.99% [1] - 成交价格为258.05元,较市场收盘价288.91元折价10.68% [1] 交易细节 - 交易证券代码为605499,交易日期为2025年7月30日 [2] - 买入及卖出营业部均为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国路证券营业部 [2]
开源证券给予东鹏饮料增持评级,公司信息更新报告:高基数下较快增长,新品表现强劲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30 17:23
业绩增长 -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维持较快增长 [2] - 东鹏饮料维持较快增长 补水啦产品延续高增长态势 [2] 盈利能力 - 高基数背景下盈利能力略有波动 [2] 产品战略 - 新品开发模式日趋成熟 [2]
华安研究2025年8月金股组合
华安证券· 2025-07-30 16:5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推荐华安证券2025年8月金股组合,涵盖医药、科技、食饮等多个行业,从市场资金配置、基本面、业务中标情况、技术能力、业务拓展等多方面阐述各公司投资价值及增长潜力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医药行业(开立医疗) - 从市场资金看,设备板块今年涨幅小会增加配置;从基本面看,2024Q4以来终端招采持续恢复,预计2025Q3反映在财报 [1] - 公司超声、内镜、外科腔镜上半年中标情况好,超声中标增幅超100%,消化内镜约28%,外科腔镜2025年上半年中标超7000万,上半年预计中标份额6.53亿,同比增119% [1] 科技行业(快手) - 具备全球tier 1文生图模型,有望重估主业,可灵商业化进程加速,业绩稳定增长 [1] 食饮行业(东鹏饮料) - 25年茶饮市场旺盛,公司平台化能力深化、港股上市驱动国际化战略,今明年核心增量为平台化深化和国际化布局 [1] - 主业东鹏特饮有机增长,新品补水啦/果之茶放量,第二增长曲线完备,平台化能力有望获市场认可 [1] - 港股上市带动出海加速,打开中长期收入天花板;成本红利和规模效应使毛利率提升,盈利能力处于上升通道 [1] 电子行业(精智达) - 公司是合肥长鑫产业链扩产FT CP测试机及老化测试设备重要供应商,2025年Q1落实FT测试机订单,半导体设备营收规模按股权激励目标达5亿,是2024年2.4亿的2倍 [1] - 公司从面板测试设备收入主导转变为2025年半导体设备占比50%,长鑫向HBM3迈进,公司高速FT测试机和二代CP测试机未来落地将打开成长空间 [1] 军工行业(中航沈飞) -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决胜之年,公司将完成全年任务,努力成为国内领军航空装备企业 [1] 通信行业(广和通) - 端侧AI领先,绑定字节,有AI玩具解决方案及ODM业务;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供货全球头部机器人公司 [1] 汽车行业(凌云股份) - 有新能源汽车热成型、电池壳双引擎驱动,机器人传感器业务加速推进,有望打开新成长空间 [1] 机械行业(杭氧股份) - 成立海外BU和象山产能,海外订单增厚业绩;管道气投放落地,气体量增长 [1] - 钢铁及光伏行业稼动率和盈利性提升,零售气有望见底回升;海外巨头市值高,行业天花板高,成长空间广阔 [1] 化工行业(兴发集团) - DMC草甘膦价格弹性大,化肥Q3出口向好,新能源Q3扭亏,25Q1业绩环比复苏,静待需求回暖 [1] 有色行业(北方稀土) - 国内政策提升稀土定价权,价格有望上行,行业利润提升;布局高增长领域,磁材订单饱满,永磁电机销量同比增120% [1]
大行评级|高盛:上调农夫山泉目标价至48港元 重申“买入”评级
格隆汇APP· 2025-07-30 14:03
业绩表现 - 公司上半年销售额达254亿元人民币 按年增长15% [1] - 上半年净收入达73亿元人民币 按年增长17% [1] - 业绩表现大致符合预期 [1] 未来展望 - 基于低基数效应 下半年业绩有望持续改善 [1] - 产品创新能力及灵活的渠道营销策略将推动业绩增长 [1] - 2025年全年销售额预计按年增长17% 净利润增长20% [1] - 2026年销售额预计按年增长14% 净利润增长16% [1] 预测调整 - 2025至2027年收入预测上调1%至3% [1] - 同期盈利预测上调3%至9% 因利润率表现较好 [1] - 饮用水增长预测上调2%至7% [1] - 目标价由43.6港元上调至48港元 重申买入评级 [1] 竞争格局 - 主要竞争对手娃哈哈面临舆论压力 [1] - 杭州地方政府潜在介入可能带来消费者迁移机会 [1]
中国饮料行业质量安全科教中心成立
消费日报网· 2025-07-30 13:17
行业概况 - 2024年饮料行业总产量达1.88亿吨,销售收入5300亿元,创历史新高 [1] - 行业展现出强大韧性与蓬勃活力 [1] 科教中心成立背景与意义 - 由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与康师傅饮品投资共建的非营利性科普教育平台 [1] - 旨在强化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1] - 使命包括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品质,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管控,增强公众饮料消费安全意识 [1] 科教中心战略价值 - 行业层面:提供食品安全、技术创新等专业培训,助力企业夯实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2] - 社会价值:传播功能营养、健康消费理念,引导公众理性消费,推动产品结构科学升级 [2] - 文化传播:挖掘饮料文化内涵,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需求,增强行业文化自信 [2] 未来发展方向 - 依托协会平台与企业资源,构建"健康、安全、创新"的行业生态 [2] - 以科技赋能质量安全,文化厚植品牌价值,展现中国饮料产业的责任担当与文化自信 [2]
一个城市圈欠下千万费用,经销商北上“讨债”,雀巢咖啡过去几年给自己挖了多少坑?
36氪· 2025-07-30 12:42
核心观点 - 雀巢中国与其饮品经销商之间因长期、大额拖欠市场费用而引发严重渠道冲突,此问题为系统性痼疾而非偶发事件[1][3] - 公司采取“先卖货后算账”的业务模式,要求经销商垫付促销成本冲量,但事后费用核销严重缩水或拒绝承认,导致经销商出现持续性亏损[4][6] - 内部管理存在上下错位:总部财务部门强调KPI与流程合规,而基层销售为冲业绩做出无法兑现的承诺,最终将经营风险转嫁给经销商[22][23][24] - 市场价格体系崩坏,因电商及特渠客户低价倾销引发窜货,形成恶性循环,公司渠道管控措施长期不力[18][19][20] - 2025年公司高层更迭后推出统一售价等补救措施,但经销商对历史欠款解决方案(如传闻的五折支付)缺乏信心,渠道信任重建面临挑战[30][31][33] 经销商欠款问题 - 2024年4月,华南经销商赴雀巢中国总部追讨长期拖欠的市场费用,公司高级负责人承认欠款但仅愿最高支付50%[1] - 类似五折结算方案早有先例,公司在2017年就曾拖欠上百家经销商费用并以同样方式了结[3] - 经销商老张自2022年代理即饮咖啡,至2023年底被拖欠费用估算达五六十万元[4][8] - 华南地区七八个经销商垫付未归还费用合计超过千万元,个别大代理商被欠款高达数百万元[9] - 经销商与公司的关系从商业伙伴异化为充满火药味的债权债务关系[11] 业务模式与费用核销 - 公司业务模式为“先卖货后算账”:要求经销商不计利润冲量出货,事后视情况补贴费用,经销商需先行垫付促销成本[4] - 以明星产品丝滑拿铁为例,经销商进货价每箱62元,但为完成任务常需以56-58元价格抛售,每箱亏损数元[4] - 经销商冲量月亏十几万毛利,最终仅能收到三四万费用补贴,亏损明细经当地业务负责人签字后,递至总部仍遭否认[6] - 公司以合同条款为由,声称基层人员无权私下承诺费用,拒绝承认白纸黑字的签字凭据[7][22] - 官方结算单据不体现未兑付欠款,经销商若未及时提出异议则视为确认无误,申诉空间极小[22] 市场价格体系失控 - 价格倒挂(进价高于卖价)成为常态,经销商为完成销售任务被迫亏本出货,依赖厂家事后补差承诺[15] - 公司数次上调出厂价(最高至62元/箱),但终端零售价却跌至53元、51元甚至48元,倒挂幅度从每箱亏2元扩大至10元以上[12][17] - 窜货横行,公司自营电商渠道长期半价促销,外加“特许经销商”和特渠客户获得高额补贴后超量铺货,导致外地低价“飞货”冲击本地市场[19] - 公司对跨区倒货和低价倾销管控“不疼不痒”,以“外资企业不方便罚款”为由拒绝严惩,市场价格体系彻底崩盘[19][20] 内部管理与渠道策略 - 公司内部管理上下错位:总部财务高度KPI导向,关注报表数字与流程合规;基层销售为业绩寅吃卯粮,透支渠道信誉[23][24] - 销售团队考核机制激进,为冲任务不顾合作伙伴死活,导致新经销商不到两年亏掉数十万元并放弃[21] - 与行业惯例相比,公司费用支持事前不明确,采取“先冲量后看心情给费用”的高风险模式[24] - 新品推广决策“拍脑门”,不顾经销商反馈强行压货,如前两年推广一款咖啡与功能饮料混合新品,强制每家进货三五百件[25] - 经销商指出公司财务导向过强,本土化管理能力不足,缺乏及时的市场沟通与政策调整[28] 公司补救措施与前景 - 2025年公司更换大中华区负责人后,推出补救措施:全国渠道统一按每箱64元价格出货,并给予3%的固定返点[30] - 新措施使市场零售价暂稳于60元出头,价格战得到遏制,公司开始内部审查历史欠款问题[30] - 经销商普遍预期历史欠款解决方案可能仍是打折赔付(如50%),类似2017年方式,但此举可能进一步损害信任[31] - 公司内部据传对“讨债”行为不满,警告管理者不得在欠款确认单上签字,引发经销商对秋后算账的担忧[31] - 公司正进行销售团队考核机制等组织调整,但历史欠款窟窿填平与新政策执行仍面临巨大阻力,渠道信任重建非朝夕之功[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