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
搜索文档
预制菜新国标来了!罗永浩“手撕”西贝背后6000亿市场将洗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21:15
预制菜行业现状与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485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6173亿元 [2] - A股市场有超过30家预制菜概念上市公司 [2] - 广东、福建、山东等地正大力布局预制菜产业园区,被视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万亿级赛道 [2] 预制菜争议的核心与消费者态度 - 争议核心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是否得到尊重 [1] - 在连锁快餐店,超过50%的消费者可以接受预制菜,但在高档餐厅,仅有8.8%的消费者能接受 [1] - 消费者反感的主要原因是“花了现炒菜的钱,却得到预制菜”的不透明感 [1] 预制菜的技术与监管发展 - 符合国家标准的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依靠速冻、真空、冷链等现代食品工业技术保鲜 [1] - 《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征求意见 [2] - 新国标将首次把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预制菜纳入信息披露范畴,预计将引发行业洗牌 [2] 预制菜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当前行业最大问题是“不透明”,原料、加工、物流环节缺乏标准和监管体系 [2] - 预制菜解决了餐饮业标准化难、人力成本高、出餐效率低的痛点,是连接田间地头和百姓餐桌的重要纽带 [1] - 行业需要解决信任问题,实现标准清晰、信息公开、品质过硬,才能从争议“热词”蜕变为充满机遇的“万亿赛道” [3]
预制菜渗透80%连锁餐饮成"隐形主角" 行业现存争议与困惑有哪些?
消费日报网· 2025-09-17 20:50
行业现状与市场热度 - 预制菜已成为全民关注的公共议题,从餐桌的“隐形存在”进入公众视野中心 [1] - 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6173亿元,同比增长27.3% [1] - 国内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2.8万家,2024年全年注册量达1.17万家,同比增长120.43%,为近十年峰值 [2] - 截至今年8月份,已注册预制菜相关企业9291家,同比增长23.32% [2] - 预制菜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华东地区,占比达40.15% [2] 餐饮行业应用与影响 - 预制菜应用场景广泛,已深度渗透餐饮产业链 [1] - 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超过80% [2] - 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后整体成本占比下降8% [2] - 预制菜下游最大需求来自餐饮企业,小吃快餐店等是主要应用场景 [2] - 多方调研显示,超过70%的外卖商家使用预制菜品,“料理包”外卖普遍存在 [2] - 有连锁餐饮中央厨房负责人表示,80%菜品为预制半成品,否则难以应对午市订单需求 [1] 消费者态度与市场反应 - 部分消费者对预制菜持接纳和欢迎态度,认为其省时、味多、比外卖便捷,是节假日家庭聚餐的不错选择 [2] - 近期预制菜风波后,部分消费者在点外卖时产生犹豫,认为花现炒的钱吃工厂菜感觉亏了 [1]
预制菜新国标来了!罗永浩“手撕”西贝背后6000亿市场将洗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19:12
行业现状与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485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6173亿元 [2] - A股市场有超过30家预制菜概念上市公司,广东、福建、山东等地正大力布局预制菜产业园区 [2] - 预制菜行业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万亿级赛道 [2] 消费者认知与接受度 - 在连锁快餐店,超过50%的消费者可以接受预制菜,但在高档餐厅,仅有8.8%的消费者能接受 [1] - 绝大多数消费者反感的是消费不透明,即"花了现炒菜的钱,却得到预制菜",而非预制菜本身 [1] - 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是否得到尊重是争议的核心 [1] 行业标准与监管发展 - 《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征求意见 [2] - 新国标将首次把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预制菜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2] - 新国标实施后,行业将迎来洗牌,达不到标准的小作坊将被淘汰 [2] 技术特点与产业价值 - 符合国家标准的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依靠速冻、真空、冷链等现代食品工业技术保鲜 [1] - 预制菜解决了餐饮行业标准化难、人力成本高、出餐效率低的痛点 [1] - 预制菜是连接田间地头和百姓餐桌的重要纽带 [1] 行业挑战与发展方向 - 当前最大问题是预制菜从原料、加工到物流缺乏标准和监管体系,导致企业操作空间大 [2] - 许多餐饮商家对使用预制菜藏着掖着,加剧了消费者不信任 [2] - 行业未来需要做到标准清晰、信息公开、品质过硬,才能从争议"热词"蜕变为充满机遇的"万亿赛道" [3]
加仓看涨
第一财经· 2025-09-17 19:00
市场整体表现 - 上证指数收盘3860.50点,站稳5日均线,3880点构成短期压力位,若能放量突破该位置,有望打开上行空间 [3] - 两市成交额0.38万亿元,较前一交易日温和放量1.15% [5] - 个股呈现科技领涨、周期调整的鲜明分化特征,2504家上涨,涨跌停比30:38 [4] 板块资金动向 - 光刻机、多元金融、风电设备、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板块走高,贵金属、旅游、猪肉、预制菜板块走低 [4] - 机构资金呈现弃周期、攻科技的明确调仓方向,主力资金从有色金属、煤炭等防御性板块净流出,外资加速流入科技核心资产 [7] - 资金向科技成长板块聚集的趋势明确,市场存在结构性行情和短期波动可能加剧的特征 [5] 投资者行为分析 - 散户杠杆加仓与题材追逐热情升温,在中小盘科技题材股交易活跃,反映散户对政策催化题材的追逐热情高涨 [7] - 散户情绪指标为75.85% [8] - 加仓投资者占比34.27%,减仓占比17.18%,按兵不动占比48.55% [12] - 73.71%的投资者预计下个交易日上涨,26.29%预计下跌 [14]
预制菜概念下跌1.36%,主力资金净流出78股
证券时报网· 2025-09-17 16:45
预制菜概念板块市场表现 - 截至9月17日收盘 预制菜概念板块整体下跌1.36% 位居概念板块跌幅榜前列[1] - 板块内仅6只个股上涨 其中千味央厨上涨4.87% 天地在线上涨2.86% 通威股份上涨2.68%[1] - 跌幅居前的个股包括三江购物下跌9.06% 步步高下跌5.50% 君亭酒店下跌5.30%[1] 资金流向情况 - 板块整体遭遇主力资金净流出13.42亿元[1] - 78只个股呈现主力资金净流出 其中8只个股净流出超5000万元[1] - 步步高主力资金净流出2.84亿元居首 永辉超市净流出1.83亿元 温氏股份净流出1.06亿元[1] - 资金净流入方面 通威股份获主力资金净流入1.88亿元 格力电器净流入3852.10万元 天地在线净流入2878.93万元[1][4] 个股表现明细 - 资金流出前十大个股包括:步步高(-28356.14万元) 永辉超市(-18312.07万元) 温氏股份(-10576.08万元) 丽人丽妆(-8160.92万元) 君亭酒店(-6405.49万元)[1] - 部分个股获得资金净流入:通威股份(18755.92万元) 格力电器(3852.10万元) 天地在线(2878.93万元) 东阿阿胶(1826.22万元) 千味央厨(1205.60万元)[4] - 换手率较高的个股包括:丽人丽妆(19.44%) 步步高(17.30%) 三江购物(13.25%) 得利斯(12.56%)[1][3]
安井食品刘鸣鸣评西贝事件: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势在必行
国际金融报· 2025-09-17 14:34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6.04亿元 同比增长0.8% [1] - 归母净利润6.76亿元 同比下降15.79% [1] - 扣非净利润6.03亿元 同比下滑21.85% [1] 战略转型举措 - 公司从渠道驱动增长向新品驱动增长升级 [1] - 火锅料领域推出活鱼现杀嫩鱼丸及400克真空玲珑装系列产品 [1] - 烤肠品类在B端爆款基础上推出更高肉含量的肉多多烤肠 [1] - 米面制品板块打造米面六小龙新品矩阵 包括嵊州小笼包、开心包、奶酪馒头等特色产品 [1] 行业影响与应对 - 西贝事件引发行业对预制食品品质透明度和消费者知情权的广泛讨论 [1] - 公司认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势在必行 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2] - 规模企业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公司承诺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2] - 加快先进生产工艺装备应用 提升关键技术创新研发水平 [2]
罗永浩西贝“骂战”背后:中国预制菜行业何去何从?与日本有何不同?
搜狐财经· 2025-09-17 12:42
西贝预制菜争议事件 - 西贝餐饮集团因使用预制菜引发争议后发布致歉信 承诺调整中央厨房前置加工模式 转向门店现场加工[1] - 罗永浩强调餐饮企业应明确告知消费者是否使用预制菜 不能以预制菜冒充现做菜品[3] - 争议未对资本市场造成明显冲击 预制菜板块股价整体上扬 得利斯涨停 味知香 三全食品 惠发食品等企业股价均上涨 西贝供应商千味央厨股价呈上升趋势[3] 预制菜行业监管与标准 - 《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过审 拟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可能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及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的信息披露要求[3] - 2024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个别预制菜厂商使用"淋巴肉"制作"梅菜扣肉" 引发公众对安全性担忧[3] - 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将预制菜定义为"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 不添加防腐剂 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 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并明确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属于预制菜[3] 中央厨房与预制菜区别 - 中央厨房仅对菜品进行"预加工" 配送至门店的主要是净菜 半成品 需再加工制熟 不能简单等同于"料理包"[4] - 西贝自2014年起自建供应链系统 在全国建立华北 华东 华南等央厨生产基地 形成"生产基地+工厂+门店"的全产业链模式[4] - 预制菜可解决购物中心不能明火的问题 规避小作坊食品安全风险 并通过控制原材料和出餐效率提高毛利率[4] 消费者态度与市场趋势 - 在消费分级 追求平价餐饮背景下 大量使用预制菜且价格较高的连锁餐饮企业逐渐失去部分消费者支持[4] - 明确预制 半预制流程并及时降价的老乡鸡成为消费者认可案例 水饺品牌喜家德被曝遮挡门店"拒绝预制"宣传标语[4] - 消费者普遍担心预制菜存在防腐剂超标 食材新鲜度不足 营养流失等问题[3] 中日预制菜市场对比 - 日本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突破10万亿日元 覆盖超90%的超市和便利店渠道 生产标准严格 禁止使用部分国际允许的食品添加剂[6] - 中国预制菜高度依赖餐饮及外卖渠道 官方标准仍在完善中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销售短期难以突破地域限制[6] - 中国预制菜行业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达6749亿元 十年复合年均增长率或超10%[6] 企业回应与质量管控 - 千味央厨回应称已针对不同业务环节制定质量管理制度[6] - 味知香董事长夏靖表示行业繁荣与挑战并存 随着标准出台 优质品牌将更受消费者青睐[6]
预制菜的尽头是人类饲料工业?| 专访
搜狐财经· 2025-09-17 10:21
预制菜行业现状与争议 - 预制菜定义模糊且存在行业与公众认知分歧 官方未给出明确定义 给商家留下解释空间[5] - 食品工业化程度高 大量餐饮产品为预制形式 整个餐饮过程已被资本高度工业化[5][10] - 冷冻技术先进 部分原料如西兰花的冷冻保质期可达24个月[15] 美国预制菜发展历程与影响 - 预制菜工业起源于二战美军后勤需求 战后转向社会化生产 进入家庭取代传统烹饪[5] - 预制食品宣传侧重方便快捷高效卫生 但存在重油重盐问题 导致三高和肥胖率上升[6] - 食品工业化造成美国饮食阶级分层 有机新鲜食品成为经济条件较好阶层的奢侈品[6] - 60年代食品工业变革与女性主义浪潮直接相关 妇女参与劳动导致双职工成为家庭再生产必要条件[7] 资本驱动下的食品工业化问题 - 资本偏好品类单一 生产容易 利润高 保质期长的工业化路径 与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新鲜需求存在矛盾[12] - 资本将自身利益包装成满足消费者需求 本质是千篇一律的产品[12] - 极致工业化导致食品"饲料化" 剥夺普通人饮食尊严 如快餐店和垃圾食品[14] - 大规模资本控制餐饮品牌(如1000家店由单一巨头控制)与多商家控制模式存在本质差异[15] 公众认知与文化冲突 - 餐饮不仅是物质需求 更是重要文化符号 在中国具有"民以食为天"的特殊文化地位[17] - 消费者反对的是资本主导的工业化 而非工业化本身 追求通过工业化满足个性化新鲜需求[12][14] - 科学话语存在被资本裹挟风险 历史案例显示可口可乐曾主导肥胖研究 香烟税源地位下降后医学界才改变标准[20] - 食品添加剂低剂量短期实验难以发现问题 长期累积性风险无法追溯[20] 行业发展趋势与政策监管 - 公众讨论推动国家卫健委《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拟定进程[2] - 食品工业化需要重视适度性 避免完全由资本操控 发展方向应是让消费者吃得更好而非更简单[21] - 专家决策存在利益导向风险 产学研结合可能导致政策设计偏向专利市场化利益[21] - 公众需要构建自身科学话语叙事 形成对资本主导叙事的制衡力量[21]
预制菜争议持续发酵,餐馆如何打消食客顾虑?
新华网· 2025-09-17 08:34
预制菜定义与范围 - 国家六部委联合通知明确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且不添加防腐剂的预包装菜肴 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和餐饮企业自建自用中央厨房产品 [2] - 预制菜必须符合全程冷链要求 且需通过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 该定义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行业范围 [2][3] - 连锁餐饮企业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中央厨房菜肴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仅限预包装商品进入市场流通的产品被认定为预制菜 [2][3] 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超74,000家 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4] - 大型企业设有中央厨房和集中采购配送中心 硬件设备与制作流程较规范 而小企业因缺乏标准体系存在质量管控问题 [4] - 2022年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 预制菜质量问题主要包括菜品变质腐败(242%)、食材不新鲜(226%)和内含异物(194%) [4] 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 - 行业目前缺乏国家标准和准入门槛 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并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4][5] - 预制菜可能存在高盐高脂问题 且因加工损耗和二次加热导致营养流失较现制菜肴更显著 [5] - 需通过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明确生产工艺及储运要求 并通过技术升级改善菜品还原度与保鲜度 [5] 消费者认知与权益保障 - 江苏省消保委调查显示 781%消费者反映线下餐馆使用预制菜未提前告知 656%消费者认为餐馆应当履行告知义务 [6] -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对预制菜享有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餐馆未明示使用预制菜涉嫌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 [6] - 国家通知明确要求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制度 行业协会建议通过明厨亮灶等方式主动公示菜品信息 [6][7] 监管与标准化进展 - 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 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7] - 新标准将首次把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的情况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为行业监管提供统一规范依据 [7] - 专家建议通过设置准入门槛 加强监督检查生产工艺和卫生环境 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5][7]
预制菜陷入舆论漩涡,相关A股上市公司遇波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08:04
行业概况 - 预制菜行业高度渗透餐饮行业 相关企业数量较多范围较广 包括专业预制菜企业和从农牧水产、冷冻食品、现制餐饮跨界企业[2] - 行业整体承压 受舆论质疑及B端餐饮场景消费疲软影响 充满不确定性[1] - 行业面临标准不一、消费者接受度低等问题 包括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和反预制菜联盟成立等挑战[4] 市场表现 - A股预制菜概念公司股价出现波动 部分公司转跌 部分公司继续上涨[1] - 预制菜板块上市公司整体毛利率持续走低 从2018年20.07%降至2024年13.79%[4] - 预计2030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6749亿元 十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超10% 呈现"大行业、小公司"格局[7] 企业业绩 - 味知香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3.43亿元同比增4.70% 归母净利润3194.68万元同比降24.46% 2023年就进入瓶颈期[3] - 安井食品上半年营收76.04亿元微增0.80%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5.79% 为上市以来首次中期净利下降[3] - 国联水产上半年亏损5.4亿元 总营收16.51亿元同比降18.36% 归母净利润同比降3180.50% 毛利率为-2.89%[3] - 西安饮食上半年营收3.07亿元同比降12.08% 归母净利润亏损5416.69万元 为连续第四年亏损[4] 政策监管 - 各地区预制菜法规标准逐渐完善 广东省已出台8项省级地方标准 上线全国首个预制菜相关标准[6] - 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 即将公开征求意见[7] - 预制菜身份将有国家统一定义 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情况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7] 发展前景 - 预制菜是现代食品工业发展产物 有利于提升餐饮行业整体运行效率[6] - 行业发展趋势不变 增长空间广阔 发展方向不会改变[8] - 具备渠道触达能力强、产品品牌优势突出和供应链完整的公司更具发展潜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