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

搜索文档
岭南荔枝上保险 农户从靠天吃饭到知数而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20:29
供应链优化 - 古代荔枝运输损耗率高达90%以上,需大量运输以保证留存数量 [2] - 现代冷链物流将运输时间从5-7天压缩至30小时内,损耗率显著降低 [2] - 无人机网络实现采摘到冷链锁鲜无缝衔接,降低运输成本30%以上 [2] 种植风险 - 荔枝种植面临台风、暴雨、霜冻等自然灾害风险,极端天气可导致绝收 [3] - 霜疫霉病、炭疽病等病虫害传播速度快,暴发后商品价值下降50%以上 [3] - 花期连续阴雨影响授粉,成熟期台风导致落果腐烂率超60% [3] 保险覆盖现状 - 广东荔枝种植面积400万亩,占全球产量三分之一 [4] - 政策性种植成本保险覆盖物化成本,天气指数保险以气象指标触发赔付 [4] - 2024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547亿元,覆盖1.47亿户次农户 [5] 政策支持与创新 - 中央财政安排68亿元奖补资金支持500种特色农产品保险 [5] - 平安产险首创"荔枝风险研究实验室",整合区块链溯源技术 [6] - 溯源保险保障品质安全,消费者可追踪生产全环节数据 [6] 技术推广与产业升级 - 西丽果场拥有国家科技进步奖荔枝高产技术,实验室将推广至四省 [7] - 产业链风险管理推动农业从"靠天吃饭"向数据化转型 [7] - 南山荔枝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品牌化发展带动溢价20% [6][7]
港元汇率“一路狂飙”直击弱方保证,港股红利还能行吗?
搜狐财经· 2025-06-25 19:45
港元汇率波动与市场影响 - 港元汇率近期波动加剧,美元兑港元从4月末起连续多日逼近7.75的"强方兑换保证"线,随后在6月24日踏上7.85的"弱方兑换保证"线,这种快速来回跳动的情况在过去十年中未曾出现 [1] - 香港金管局大规模干预导致港元资金供应充裕,港元资金利率大幅下行,美港资金利差走阔为套息交易提供机会 [3] - 香港银行同业市场流动资金大幅增加导致香港资金利率大幅下降,HIBOR的下降直接影响投资者在港股的融资成本 [3] 港股市场表现与红利板块 - 尽管市场对港股流动性担忧升温,港股强势不减,以人民币计价的全收益指数为例,自5月至6月24日,恒生指数上涨8.8%,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涨幅达10% [3] - 在2018-2019年"弱方压力"区间,恒生指数累计涨幅6.8%,逊于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的8.7%;在2022-2023年市场波动中,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涨幅17.2%,远超恒生指数的2.1% [10] - 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6.02%的股息率在低利率环境中更具吸引力,该指数含量较高的银行、保险和公用事业提供稳定股息收入前景 [10] 南向资金与市场流动性 - 2020年以来全市场港股指数中来自内地的收入占比超过70%,恒生指数同比增速与中国制造业PMI同比相关性高达56% [14]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已净买入6760.8亿元,逼近2024年全年的7310.3亿元,南向资金在港股成交占比突破30% [17] - 南向资金所持有的港股金融业板块市值增加3701亿元,为全板块之最,信息技术、可选消费紧随其后 [19] 后市展望与投资策略 - 短期内金管局可能会回笼港元,但对市场的负面影响时间和程度或将较为可控 [23] - 我国经济基本面韧性强,处于盈利下行周期尾声阶段,海外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影响较弱,政策利好出台改善市场风险偏好 [23] - 南下资金持续加速流入港股市场,流动性环境整体较为友好,驱动本轮港股走强的因素未见反转 [23]
加快台风“蝴蝶”灾后理赔,广东保险业已赔付6043.28万元
广州日报· 2025-06-25 01:04
灾害应对与保险理赔 - 截至6月20日上午,广东保险业累计接报案1.87万件,估损金额4.39亿元,已支付保险赔款6043.28万元(含预付赔款2785.69万元)[1] - 农业保险接报案2472件,已支付赔款1130.32万元;车险报案1.44万件,已支付赔款2564.86万元;巨灾指数保险预付2000万元(肇庆市1200万元、茂名800万元)[1] - 怀集县保险机构接报案1709件,估损金额2927.04万元[1] 保险业防灾减灾措施 - 保险机构累计发送台风预警信息超2118.77万条,开展企业现场摸排走访760家次,发现风险隐患275处[1] - 累计投入服务人员超7719人次、查勘救援车辆3489辆次、无人机290架次,投入防灾减灾物资61.78万元[1] - 广东金融监管局指导辖内机构开展台风强降雨防范应对和保险理赔,发挥保险业全流程风险管理功能[1] 车险大灾应急机制 - 启动车险大灾互认应急响应机制,首次启用"大灾互认救助APP",实施统一防御、施救、查勘、定损部署[2] - 五家财产险机构提前巡查1090个易涝点、水淹黑点,协助转移车辆200台[2] - 肇庆等6个地市已启动定损互认,对2470件水浸案件开展定损互认,实现高效赔付[2]
涉房资产价值凸显 险资多元配置不动产
证券日报· 2025-06-25 00:39
险资加大不动产投资力度 - 今年以来已有5家保险公司披露13笔大额不动产投资 涉及7个项目 年内新增投资金额合计46.82亿元 远超去年同期的7亿元 [1][2] - 建信人寿对上海黄浦区绿地外滩中心T4办公楼项目新增投资337.44万元 累计投资达56.92亿元 这是其今年第四次对该项目追加投资 [2] - 险资配置不动产积极性提高主要源于寻求增厚收益 在利率下行背景下 债券等传统固收收益降低 而不动产租金收益率提升 [3] 不动产投资的优势 - 不动产收益相对稳定 有益于多元化资产配置并抵御风险 符合险资长期稳定回报需求 [3] - 不动产流动性较低 账面价格重估频率不高 对报表影响较小 存在配置优势 [3] - 多元化配置有助于分散风险 避免单一类型不动产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 [5][6] 投资形式多元化趋势 - 除直接投资外 险资采用设立住房租赁私募基金 投资公募REITs等方式加大不动产投资 [4] - 新华保险和大家人寿联合万科设立住房租赁基金 分别认缴9.59亿元和4.8亿元 [4] - 中国人寿等机构成立基础设施不动产股权投资基金 聚焦投资公募REITs [4] 未来发展趋势 - 险资投资不动产类别或将从商业地产 物流园区扩展至长租公寓 数据中心 养老公寓等 [6] - 在低利率背景下 预计不动产配置优势将持续 投资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6] - 通过直接收购项目公司股权或设立基金等方式 险资可深入参与项目开发管理 获取增值机会 [5][6]
政策高频 | 2025陆家嘴论坛召开(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6-24 22:17
政策高频:2025陆家嘴论坛召开 - 国务院总理李强强调工程机械行业需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合行业资源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企业优势互补[3]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在上海实施八项政策举措,包括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个人征信机构、自贸离岸债等,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4][5]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将大力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等试点,支持外资机构参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6][7] - 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深化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等,强化股债联动服务科技创新[8][9] - 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提出建立健全"更加便利、更加开放、更加安全、更加智慧"的外汇管理体制机制,深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0][11] 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中央金融委员会印发《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深化金融市场建设、提升金融机构能级、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等[12][13] - 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行动方案,支持上海在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开展创新试点,优化外资营商环境[7][13] - 沪港两地签署《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共建等六方面38条举措[14][15] 行业与市场发展 - 工程机械行业需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技术,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推动转型升级[3] - 上海将发展离岸贸易金融、优化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提升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5][13] - 资本市场将聚焦私募基金"募投管退"环节,支持科技型上市公司做优做强,构建开放包容的生态[9] - 外汇市场将加强"智慧外管"建设,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优化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外汇资金结算[11]
在低利率与资产荒背景下 险资正加速向港股市场倾斜
快讯· 2025-06-24 21:02
险资加速向港股市场倾斜 - 中国香港市场投资余额占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余额的51%,是股票、债券境外投资的首选市场 [1] - 2025年有63%的保险机构计划加大港股投资规模,主要通过港股通方式增加投资 [1] - 保险资金的投资动向反映出对港股估值优势的认可,揭示了长期资金在当前阶段的重要配置逻辑 [1] - 港股市场凭借高股息特征等优势,正逐渐成为保险资金战略配置的重要方向 [1]
货币市场日报:6月24日
新华财经· 2025-06-24 20:24
货币政策操作 - 人民银行开展4065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 利率持平于1.40% 实现净投放2092亿元[1] - 同期开展3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 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1] 银行间市场利率 - Shibor利率分化:隔夜品种微涨0.30BP至1.3700% 7天品种大幅上涨13.20BP至1.6290% 14天品种下跌1.60BP至1.6970%[1] - 质押式回购市场7D品种量价齐升:DR007利率上行16.1BP至1.6684% R007利率上行25.9BP至1.8221% 成交额分别增加1247亿元和8772亿元[4] - R007与R014利率出现倒挂现象 14天品种成交额减少2174亿元[4] 资金面与同业存单 - 24日资金面整体均衡偏松 隔夜押利率存单成交区间1.50%-1.52% 7D押信用成交1.90%-1.92%[8] - 同业存单单日发行113只 实际发行量达2217.2亿元[8] - 二级存单收益率普遍上行:1Y国股收1.645%上行0.5BP 3M国股收1.62%上行1BP 曲线利差1Y-3M收窄0.5BP至2.5BP[9] 金融政策动态 - 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 提出19项举措覆盖消费能力提升、金融供给扩大等领域[11] - 人民银行将研究制定新阶段金融科技发展规划 开展"数据要素x"试点 强化金融机构数据应用能力[11] 企业资本动作 - 蚂蚁集团减持众安保险3300万股 H股持股比例降至7.63% 称系优化资金配置的正常投资决策[11]
促消费!央行等六部门发布19条举措加强金融支持
Wind万得· 2025-06-24 18:28
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核心观点 - 六部门联合出台19项举措强化消费领域金融服务,从供需两端释放消费潜能[1][2]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支持21家全国性银行及5家城商行[8] - 推动多元化融资渠道,包括债券发行、股权融资、消费ETF及资产证券化增量扩面[7][8][9] 总体要求 - 坚持供给优化与需求扩大结合,金融创新与市场化结合,线上线下服务融合[4] - 目标为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强化消费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4] 支持增强消费能力 - 实施货币与财政政策协同,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促进资本市场稳定[5] - 强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放宽创业担保贷款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5] - 创新养老金融产品,扩大商业健康险及旅游险覆盖,支持长期护理保险[6] 扩大消费金融供给 - 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产品,加大首贷、信用贷支持,推广互联网技术应用[7] - 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可100%申请再贷款,支农支小再贷款同步扩容[8] - 支持文旅、教育企业发债,推动汽车贷款ABS扩面,消费金融公司发债[8] 消费重点领域支持 - 商品消费:以旧换新金融服务覆盖家电、汽车,减免提前还款违约金[11] - 服务消费:延长文旅、体育等领域贷款期限,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12] - 新型消费:开发数字/绿色消费产品,与直播电商合作优化互联网贷款[12] 消费基础设施支持 - 创新文旅、医疗、充电设施融资模式,优化贷款期限匹配投资回报周期[13] - 支持REITs发行,为国际消费中心、县域商业体系提供全产业链金融服务[13] - 强化冷链物流、农村电商专属贷款,降低物流成本,完善商贸流通体系[14] 优化消费环境 - 推进支付便利化,提升数字人民币、外卡受理及适老化支付服务[15] - 依托信用信息平台开发专业化信用产品,推动行业协会诚信建设[16] - 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规范营销催收行为,完善纠纷处理机制[16] 流动性支持动态 - 央行开展3000亿元MLF操作,3月起连续4个月超额续作[19] - 调整MLF中标方式为多重价位,利率政策属性退出[19]
政策高频 | 2025陆家嘴论坛召开(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6-24 17:53
政策高频:2025陆家嘴论坛召开 - 国务院总理李强强调工程机械行业需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搭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平台 [3]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在上海实施八项政策举措,包括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个人征信机构、自贸离岸债等,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4][5]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将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等试点,支持外资机构参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 [6][7] 资本市场改革与科技创新 - 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深化科创板改革,推出"1+6"政策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等 [8][9] - 外汇局局长朱鹤新强调推进外汇领域深层次改革,建立外汇管理政策评估机制,深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10][11]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中央金融委员会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深化金融市场建设、提升金融机构能级、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 [12][13] - 沪港两地签署《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共建、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等合作 [14][15]
促消费!央行、证监会等联合印发!
证券时报· 2025-06-24 17:44
《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引导金融 机构从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强化金融服务,满足各类主体多样化融资需求,推动扩大高质量消费供给,助 力释放消费增长潜能。《意见》从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挖掘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促进提升消费供给效能、优化消费环境和政策支撑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 19 项重点举措。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更好满足消费领域金融服务需求,近日中 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 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要夯实宏观经济金融基础,支持居民就业增收,优化保险保障,积极培育消费需求。强化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发展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 《意见》强调,要聚焦消费重点领域加大金融支持,结合消费场景和特点创新金融产品,持续推动消费领 域金融服务提质增效。优化消费支付服务,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动《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