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小微贷款
搜索文档
透视前10月金融数据 近15万亿元新增贷款投向哪里
新华社· 2025-11-20 16:00
从新增信贷的结构来看,企业贷款增长呈现出一些亮点。 今年以来,企业贷款特别是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较多,为企业投资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数 据显示,前10个月,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79万亿元,是贷款增加的主力军。其中,中长期 贷款增加8.32万亿元,占比超六成。 具体来看,信贷资金流向了哪里? 1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近15万亿 元。新增贷款投向了哪些领域?信贷结构出现哪些亮点? 中国人民银行当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0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270.61万亿元,同比增 长6.5%;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7.72万亿元,同比增长8.5%。 "今年以来,金融总量保持合理增长,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 研究院副教授万晓莉认为,今年以来,各家银行积极运用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科技创 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方向。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10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上年同 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8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最新数据!股份行净息差环比回升1个基点
券商中国· 2025-11-16 07:32
行业资产规模 - 截至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达474.3万亿元,同比增长7.9% [1] - 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208.1万亿元,同比增长10%,占银行业总资产比重升至43.88%,较2019年末提高4.74个百分点 [1][7] - 保险业总资产40.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5万亿元,增长12.5%,其中人身险公司资产35.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3% [2] 银行业盈利与效率指标 - 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9万亿元,与去年同期大致持平 [3] - 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环比稳定,同比减少11个基点,其中股份制银行净息差环比回升1个基点 [3] - 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较去年末下降3.74个百分点,整体经营质效提升 [3] 资产质量与流动性 - 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5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3亿元,不良贷款率1.52%,较上季末上升0.03个百分点 [6] - 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149.73%,净稳定资金比例127.67%,流动性比例80.10%,各项流动性指标保持平稳 [8] 信贷投放结构 - 三季度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5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高于人民币各项贷款整体6.6%的同比增速 [7] - 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4.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2万亿元 [7]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最新数据!股份行净息差环比回升1个基点
证券时报网· 2025-11-15 11:07
银行业整体资产与盈利状况 - 截至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474.3万亿元,同比增长7.9% [1] - 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208.1万亿元,同比增长10%,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重升至43.88%的新高 [1][7][8] - 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9万亿元,与去年同期大致持平 [2] - 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较去年末下降3.74个百分点,整体经营质效有所提升 [4] 净息差表现 - 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42%,环比二季度保持稳定,同比减少11个基点 [2] - 股份制商业银行净息差环比二季度末回升1个基点 [2] - 净息差企稳得益于存款利率下调、清理手工补息等负债成本节约措施,以及负债结构改善 [3] 信贷资产质量 - 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5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3亿元 [7] - 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2%,较上季末上升0.03个百分点 [7] - 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36.5万亿元,同比增长12.1% [7] 流动性指标 - 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49.73%,较上季末上升0.48个百分点 [10] - 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稳定资金比例为127.67%,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10] - 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80.10%,较上季末上升0.21个百分点 [10] 保险业资产状况 - 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40.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5万亿元,增长12.5% [1] - 人身险公司总资产35.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3% [1] - 财产险公司总资产3.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9% [1]
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8.5% 贷款利率处于低位、资金供给充裕
上海证券报· 2025-11-14 01:55
金融总量指标增长情况 - 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437.72万亿元,同比增长8.5% [1][2] - 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5.13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 [1][3] - 10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70.61万亿元,同比增长6.5% [1][4] - 前十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83万亿元 [2] - 前十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97万亿元 [4] - 10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112万亿元,同比增长6.2% [3] 社会融资结构变化 - 政府债券净融资11.95万亿元,同比多3.72万亿元,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形成重要支撑 [2] - 企业债券净融资1.82万亿元,同比多1361亿元 [2] -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3863亿元,同比多1875亿元 [2] - 除贷款外的其他融资方式占比已超过一半,企业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 [2] 贷款利率与融资成本 - 10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4] - 10月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8个基点 [4] - 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低位下行,说明货币条件比较宽松、资金供给比较充裕 [4][5] 信贷结构优化 - 10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5.77万亿元,同比增长11.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6] - 10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4.97万亿元,同比增长7.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6] - 信贷结构变化反映经济动能向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转换 [6] 政策支持与经济前景 -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从1万亿元扩大至1.3万亿元,发行时间提前,体现财政支持 [2] -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显效,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全部投放完毕,项目总投资约7万亿元 [7]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将中国2025年经济增速预期较4月预测大幅调高0.8个百分点 [7] - 前三季度GDP增长5.2%,为实现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7]
提质增效 精准赋能:找准“十五五”时期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点
金融时报· 2025-11-13 13:05
政策背景与总体框架 - 中央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并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金融支持是关键[1] - 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围绕农村金融提出指导意见,政策支持有力且金融供给总量充分[1] - 由大中小银行提供的农村“三基”金融服务总体框架已形成,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庭账户拥有率较高[1] - 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结构错配、服务不深、量质不协调等突出问题[1] 金融支持产业振兴的现状与挑战 -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措施不断强化,但支持措施仍多在存量需求上打转,对新业态、新产业、新主体等增量金融需求服务不足[2] - 农业科技贷款占涉农贷款余额比重较低,面临评估难、匹配难、适用难、协同难等“四难”问题[2] - 小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如10万元左右)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需求满足度较高,而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几十万到1000万元之间的信贷需求存在较大缺口[2] 农村金融服务生态与竞争格局 - 2024年开始商业银行总体净利差已低于不良水平[3] - 金融机构需调整“卷利率”“卷服务”的竞争模式,按照乡村振兴综合发展项目设计配套金融服务[3] - 需构建大小银行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防范过度竞争和县域客户“掐尖”[3] - 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占比从2019年的27.9%上升至2024年的42.8%,农村金融机构占比则从37%下降至26.9%,利率“内卷式”竞争突出[7] 金融产品创新与短板 - 农村抵质押融资创新难以做大规模,因确权登记、评估、交易机制不健全[4] - 农村养老金融发展极不平衡,养老服务金融产品不适配,养老产业金融业态尚未形成[4] - 农村中长期信贷比重过低,主要以短期贷款为主,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固定资产投资[4][5] - 建议通过发行专项乡村振兴债券、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直接融资、鼓励“期货+保险”模式应用等方式发展多层次农村综合化金融服务[5] 金融服务能力与供需匹配 - 基层机构和网点对乡村振兴政策普遍认识不足,出现与政府政策不同频、与金融需求者不同频的“两个不同频”现象[6] - 需加强基层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理念培育,特别要强化基层队伍的专业性并拓展其服务思路[6] - 农村普惠金融存在“重规模、轻质效”“重推力、轻内生”的问题,应推动其向市场内生、质量深化转型[6][7]
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布 金融总量合理增长,融资成本处于低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2 22:09
货币政策总体基调与效果 -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发力,金融总量合理增长,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4% [1] - 社会融资成本处于低位,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同比分别下降约40个和25个基点 [1] -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断累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逐步显现 [1] 信贷与融资结构优化 - 信贷结构优化支持重点领域,9月末科技贷款、绿色贷款、普惠贷款、养老产业贷款、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11.8%、22.9%、11.2%、58.2%、12.9%,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1] - 融资结构变化,企业更倾向于发债替换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持续保持在8%以上表明“宽信用”效果显现 [2] - 银行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处置力度对贷款增速造成影响,但资金已在实体经济中周转使用并在社融中体现 [2] 金融总量与高质量发展 - 人民币贷款余额达27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437万亿元,随着基数变大,金融总量增速下降是自然的 [3] - 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货币信贷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未来重点是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提升信贷资产质效 [3] - 静态对比金融总量绝对增速或一味追求高速增长难以持续,货币金融环境需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3] 政策协调配合 -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效协同,央行灵活把握公开市场操作以熨平政府债券发行等短期波动,2024年政府债券净融资额已达11万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2万亿元 [5] - 财政部门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配套贴息,以及地方政府奖补、融资担保等机制,强化财政信贷资金联动,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5] - 财政部门和央行配合发行5000亿元特别国债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性和防风险能力 [5] 金融支持重点领域(五篇大文章) - 支持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接近4万亿元,相关领域贷款增速均超过10%,养老产业贷款增速接近60% [8] - 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2.2%,林权抵押贷款同比增长14.9%,增速比全部贷款分别高5.7和8.4个百分点,支持主体类型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8] - 9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同比增长22.3%,比全部贷款增速高15.8个百分点,新增贷款中科技贷款占比超30%,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签约金额2.6万亿元,发放1.1万亿元 [9] 经济背景与未来政策导向 -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经济运行展现韧性和活力 [7] - 未来政策需平衡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等关系,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抓好政策落实 [7] - 在宏观政策协同发力下,全年5%左右的经济发展目标有望顺利完成 [7]
普惠金融业务有望平稳增长
湘财证券· 2025-11-09 19:34
核心观点 - 行业维持"增持"评级,核心观点为普惠金融业务有望平稳增长,银行净息差降幅持续收窄,核心业绩呈现筑底企稳态势,行业估值有望持续修复[7][8][11][37] 市场回顾 - 本期(2025年11月02日至2025年11月09日)银行(申万)指数下跌2.79%,但表现强于沪深300指数1.97个百分点[13] - 子板块表现分化,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涨跌幅分别为1.96%/3.59%/2.48%/2.61%,股份行市场表现相对领先[13] - 行情表现前五的银行为:江阴银行(+5.68%)、上海银行(+5.37%)、中信银行(+4.78%)、重庆银行(+4.78%)、兴业银行(+4.65%)[13] 资金市场 - 资金面保持平稳,本期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15722亿元,R007/DR007/7天拆借利率日均数分别为1.53%/1.43%/1.46%,较前值变动-4 BP/-5 BP/6 BP,资金利率整体回落[22] - 存单发行利率多下行,SHIBOR 3M为1.58%,较前值下行2 BP;SHIBOR 6M为1.62%,较前值下行2 BP;6M-3M SHIBOR利差为0.04%,持平前值[25] - 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1年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均值分别为1.63%/1.64%/1.74%/1.72%,较前值变化-3 BP/-3 BP/-2 BP/-1 BP,大行与区域行利差为10 BP[25] - 11月以来存单净融资1507亿元,本期存单净融资额较前值有所下降[25] 行业与公司动态 - 普惠小微贷款有望平稳增长,截至2025年6月末余额达36.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虽较上年回落但仍明显高于一般贷款增速[8][33] - 普惠小微贷款结构优化,2024年信用贷款占比27.3%,比上年末提高3.2个百分点;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13%,比上年全年下降33个基点[8][34] - 个人消费信贷保持低位增长,截至2025年9月末,不含住房贷款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1.29万亿元,同比增长4.2%[8][34] - 政策通过加强融资担保、完善信息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措施支持银行开展民营和小微企业授信业务[9][35] - 青岛银行出现股东增持,国信产融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从15.00%增加至16.43%,并进一步成为第一大股东,持股达19.17%[36] 投资建议 - 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有望提振银行信贷需求,区域性银行资产扩张有望保持韧性[11][36] - 建议关注国有大行稳健高股息配置价值,推荐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11][37] - 同时关注经济改善预期下股份行和区域行估值修复机会,推荐中信银行、江苏银行、成都银行、沪农商行、渝农商行、常熟银行、苏州银行等[11][37]
《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4—2025年)》发布
证券日报网· 2025-11-07 22:07
普惠金融发展总体态势 - 2024年普惠金融在延续较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特点 [2]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 - 涉农领域金融资源加快倾斜 农户经营贷款和消费贷款余额保持增长 [2] - 脱贫人口贷款覆盖面稳步扩大 [2] - 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日益丰富 服务农业风险管理的"保险+期货"项目持续增加 [2] - 乡村振兴债券和乡村振兴资产支持证券存续和发行规模保持稳定 [2] 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支持 - 民营经济贷款规模持续增加 普惠小微贷款保持量增、价降、质优 [2] -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快速增长 获贷率持续提升 [2] 重点群体金融服务与民生保障 - 重点群体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政策进一步优化 [2] - 银行网点适老化、无障碍金融服务设施更加健全 满足民生领域需求的产品体系日益丰富 [2] 支付结算与数字化发展 - 银行结算账户开户数量保持增加 账户服务效率不断提升 [2] - 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扩大覆盖至17个省市的26个地区 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2] - 数字支付规模稳步提升 [2] 融资配套机制建设 - 上线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2] - 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企业和其他组织的覆盖率不断提高 [2] - 地方征信平台服务量保持高速增长 [2] - 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有效促进动产融资业务增量扩面 [2] - 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2] 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 北交所、新三板普惠金融试点深入推进 [2] - 多层次资本市场包容性和普惠性不断增强 [2] 普惠保险体系健全 - 普惠保险产品供给体系进一步健全 重点粮食作物保险政策持续优化 [2] - 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有所提升 [2] - 农业保险风险保障金额和支付赔款金额规模增加 [2]
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丰富普惠金融产品服务,切实满足重点领域和特定群体的金融需求
新华财经· 2025-11-07 21:57
普惠金融政策与监管 -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问卷调查和指标填报监测评估普惠金融发展情况,发布分析报告[1] - 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引导作用,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良好货币金融环境[2] - 落实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推动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2] - 深入实施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2] - 积极参与G20普惠金融长期议题和普惠金融联盟等国际合作[2] 普惠金融服务与产品 - 持续提升民生领域金融服务质量,围绕创业就业教育等需求丰富金融产品供给[2] - 银行网点适老化无障碍金融服务设施更加健全,民生领域产品体系日益丰富[3] - 银行结算账户开户数量增加,服务效率提升,数字人民币试点扩大至17个省市的26个地区[3] - 数字支付规模稳步提升,应用场景不断丰富[3] - 普惠保险产品供给体系健全,重点粮食作物保险政策优化,保险密度和深度提升[3] 小微企业与民营经济金融支持 - 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普惠小微贷款保持量增价降质优[3] - 民营经济贷款规模持续增加,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快速增长,获贷率提升[3] - 规范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供应链金融业务,上线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2][3] - 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促进业务增量扩面[3] 乡村振兴与涉农金融 -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更加有力,涉农领域金融资源加快倾斜[3] - 农户经营贷款和消费贷款余额保持增长,脱贫人口贷款覆盖面稳步扩大[3] - 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日益丰富,服务农业风险管理的保险+期货项目持续增加[3] - 乡村振兴债券和乡村振兴资产支持证券存续和发行规模保持稳定[3] - 农业保险风险保障金额和支付赔款金额规模增加[3] 金融基础设施与信用体系 - 增强央行基础征信服务功能,优化征信市场布局,提升信用信息共享质效[2] - 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企业和其他组织的覆盖率不断提高[3] - 地方征信平台服务量保持高速增长[3] - 优化完善银行账户数字人民币现金等服务,保障多样化支付服务渠道[2] 资本市场与融资机制 - 多层次资本市场包容性和普惠性增强,北交所新三板普惠金融试点深入推进[3] - 重点群体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政策进一步优化[3]
央行发布《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4-2025年)》
智通财经网· 2025-11-07 19:28
文章核心观点 - 2024年中国普惠金融在延续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呈现出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民营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加速倾斜,以及数字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等新特点 [1][4]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 - 涉农领域金融资源加快倾斜,农户经营贷款和消费贷款余额保持增长,脱贫人口贷款覆盖面稳步扩大 [1][4] - 深入实施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资源供给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 [3] - 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日益丰富,服务农业风险管理需求的"保险+期货"项目持续增加,乡村振兴债券和乡村振兴资产支持证券存续和发行规模保持稳定 [4] 民营与小微企业信贷支持 - 民营经济贷款规模持续增加,普惠小微贷款保持量增、价降、质优 [1][4] -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快速增长,获贷率持续提升 [1][4] - 抓好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落实,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 [3] 金融服务数字化与效率提升 - 银行结算账户开户数量保持增加,账户服务效率不断提升 [1][4] - 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扩大覆盖至17个省市的26个地区,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数字支付规模稳步提升 [1][4] - 优化完善银行账户、数字人民币、现金等服务,保障广覆盖、差异化和多样性的支付服务渠道 [3] 融资配套机制与资本市场建设 - 上线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企业和其他组织的覆盖率不断提高,地方征信平台服务量保持高速增长 [4] - 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有效促进动产融资业务增量扩面,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4] -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普惠性不断增强,北交所、新三板普惠金融试点深入推进 [4] 普惠保险与民生领域金融服务 - 普惠保险产品供给体系进一步健全,重点粮食作物保险政策持续优化,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有所提升,农业保险风险保障金额和支付赔款金额规模增加 [4] - 重点群体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政策进一步优化,银行网点的适老化、无障碍金融服务设施更加健全,满足民生领域金融服务需求的产品体系日益丰富 [4] - 持续提升民生领域金融服务质量,围绕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教育等领域金融需求,丰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供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