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
搜索文档
该让每次出门都更加随心了
虎嗅APP· 2025-09-19 21:55
网约车刚刚出现时,其因为解决了路边扬招打车难等问题而受到用户青睐。如今,网约车已经成为用 户出行的标配,但在很多特殊场景中,乘客们依然面临体验问题,对服务细节改善的需求也越来越强 烈。 2024年7月初,网约车平台滴滴出行通过公众评议会"您希望滴滴提供哪些功能"话题征集用户意见, 在滴滴发起的用户功能需求投票中,"女乘客可选女司机"、"拉黑异味车"和"宠物快车"成为呼声最高 的三个功能。 从这次投票可以看出,在满足基础的"出行"需求后,个性化服务体验或许是乘客们更想去获得的。 今年,滴滴出行品牌主张从"认真对待每一程"升级至"去往每一种生活",正是基于全新需求趋势下的 发现。在去往每一个目的地的过程中,滴滴需要看到并用实际行动去丰富更多人群和细分场景的出行 体验,让每个人、每一次出行都更加美好。 在这次品牌升级的背后,也发现滴滴出行在针对个性化场景、细分人群的出行需求,陆续推出了 海 外出行、宠物出行、助老打车、城际出行、好友同行、升级会员体系 等。 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倒逼着网约车平台做出更多改变,持续优化和精进产品 体验和功能。滴滴出行讲出的"去往每一种生活",或许塑造了一个不错的样本 ...
麦科田拟港股IPO获中国证监会接收材料
智通财经· 2025-09-19 20:22
境外上市备案情况 - 中国证监会9月19日发布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备案情况表 涵盖截至2025年9月19日的首次公开发行及全流通情况 [1] - 麦科田拟港股IPO 云知声申请股份全流通获证监会接收材料 [1] - 盛威时代和中润光能拟港股IPO 当前上市备案状态为"补充材料" [1] 麦科田业务概况 - 公司提供创新且全面的医疗产品组合 覆盖医疗机构内广泛临床科室及家庭护理场景 [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商业化超过50种生命支持产品 80种微创介入产品和210种体外诊断产品 [1] - 产品覆盖全球逾140个国家及地区 在中国累计覆盖超过6,000家医院包括约90%的三级甲等医院 [1] 盛威时代业务布局 - 公司是中国城内网约车服务提供商及城际道路客运信息服务提供商 [2] - 按2024年GTV计算在中国网约车服务市场排名第14 [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承接17个省级道路客运数字化项目 业务覆盖超过30个省区市 [2] 盛威时代合作网络 - 基于联网售票服务经验与多家客运企业合作提供定制客运服务 [2] - 在往绩记录期间与12306及航旅纵横合作为其提供大巴车票服务 [2] 中润光能行业地位 - 公司是全球光伏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 主营业务为N型及P型光伏电池片生产与销售 [3] - 2024年度按光伏电池对外出货量在全球制造商中排名第二 市场占有率14.6% [3] - 在全球光伏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中市场占有率达18.3% [3] 中润光能业务扩展 - 公司已垂直扩张到光伏组件行业 从事光伏组件制造及销售 [3] - 业务遍及超过32个国家和地区 拥有1,000余家客户 [3]
新股消息 | 麦科田拟港股IPO获中国证监会接收材料
智通财经网· 2025-09-19 20:21
智通财经APP获悉,9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备案情况表(首次公开发行 及全流通)(截至2025年9月19日)。本周(9月15日-9月19日),麦科田拟港股IPO,云知声申请股份全流通 获中国证监会接收材料。与此同时,盛威时代、中润光能拟港股IPO,在中国证监会上市备案状态 为"补充材料"。 盛威时代主要提供城内网约车服务及城际道路客运服务。基于公司联网售票服务领域的经验及能力,盛 威时代与多家客运企业合作提供定制客运服务,满足乘客不同场景下的多样化出行需求。截至2025年6 月30日,盛威时代逐渐于超过30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建立业务并提供客运服务。于往绩记录期间,盛 威时代与12306及航旅纵横合作并为其提供大巴车票。 招股书显示,麦科田提供创新且全面的产品组合,可满足医疗机构内广泛的临床科室、病房和诊所以及 社区卫生中心、检验机构和家庭护理场景的临床需求。截至2025年6月30日,麦科田已将超过(i)50种生 命支持产品,(ii)80种微创介入产品,及(iii)210种体外诊断产品商业化,该等产品有多种型号,可满足 各种不同的应用需求。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麦科田的产品已遍及全 ...
新股前瞻|盛威时代二递表:城乡出行“隐形冠军”的翻倍增长与盈利困局
智通财经网· 2025-09-19 13:53
公司概况与市场定位 - 盛威时代是一家专注于道路客运数字化服务的公司,在中国网约车服务市场按2024年GTV计算排名第14 [1][2] - 公司采用差异化竞争策略,业务分为城内网约车服务和城际道路客运服务两大板块,后者是其核心优势所在 [2] - 公司已成为17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省级道路客运数字化项目承接方,业务覆盖超过30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 [2][3] 行业背景与市场潜力 - 2024年中国客运总量达102亿人次,其中道路客运量占比48.0%,意味着每年有近49亿人次选择道路客运出行 [2] - 中国农村道路总里程从2019年的4200万公里增长至2024年的4600万公里,复合年增长率1.8%,显示出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 [2]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8.1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5.94亿元,近乎翻倍,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9.03亿元 [3] - 毛利率持续低迷,从2022年的6.6%和2023年的7.1%骤降至2024年的3.5%,2025年上半年为4.1% [3] - 公司年内亏损严重,2022年至2024年分别亏损4.99亿元、4.82亿元和4.26亿元,累计近14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收窄至8960万元 [4] 业务运营与关键指标 - 总交易额(GTV)从2022年的71.8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52.06亿元,2025年上半年达87.82亿元 [7] - 订单量从2022年的3270万单增长至2024年的7030万单,2025年上半年为4410万单 [7] - 月均活跃乘客数从2022年的200.34万增长至2024年的411.01万,2025年上半年达515.11万 [7] 盈利模式与补贴策略 - 平均净抽佣率从2022年的2.9%暴跌至2024年的-0.2%,2024年上半年低至-0.5%,2025年上半年回升至0.4% [5][7] - 净抽佣率为负的直接原因是高额补贴,2024年每单支付给乘客0.7元奖励,支付给司机0.4元奖励,每单额外成本达1.1元 [6] - 2025年上半年每单奖励总和从1.1元降至0.8元,与净抽佣率转正完全吻合 [6] 财务状况与流动性 - 公司流动负债净额从2022年的15.33亿元恶化至2025年中的25.34亿元,流动资产无法覆盖短期债务 [8] - 公司净负债从2022年的14.63亿元攀升至2025年中的24.62亿元,处于技术上"资不抵债"的状态 [8] - 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2022年和2024年分别为-1.129亿元和-2420万元,核心业务无法产生现金流入 [8] 发展战略与上市意义 - 公司的核心战略是打造"城际+城内"的一体化出行平台,用网约车业务的流量为其高毛利的城际数字化业务导流 [9] - 上市募资可为公司提供宝贵现金,用于拓展业务、技术研发,并支撑其度过亏损期,直至盈利拐点到来 [9][10]
盛威时代二递表:城乡出行“隐形冠军”的翻倍增长与盈利困局
智通财经· 2025-09-19 13:48
公司概况与市场定位 - 盛威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道路客运数字化服务的公司,近期再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1] - 公司业务模式为“双轮驱动”,包括城内网约车服务和城际道路客运服务,后者是其核心优势所在[2] - 按2024年GTV计算,公司在中国网约车服务市场排名第14,但已成为17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省级道路客运数字化项目承接方[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业务已覆盖超过30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形成了广泛的网络效应[3] 行业背景与市场潜力 - 2024年中国客运总量达102亿人次,其中道路客运量占比48.0%,意味着每年有近49亿人次选择道路客运出行[2] - 中国农村道路总里程已从2019年的4200万公里增长至2024年的4600万公里,复合年增长率1.8%,显示出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2] 财务表现与增长趋势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8.1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5.94亿元,实现了近乎翻倍的增长,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9.03亿元[3]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年内亏损分别高达4.99亿元、4.82亿元和4.26亿元,累计近14亿元[4] - 2025年上半年的亏损为8960万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845亿元大幅收窄[4] 盈利能力与成本结构 - 公司毛利率持续低位徘徊,2022年及2023年分别为6.6%和7.1%,2024年骤降至3.5%,2025年上半年为4.1%[3] - 平均净抽佣率从2022年的2.9%暴跌至2024年的-0.2%,2024年上半年低至-0.5%,2025年上半年回升至0.4%[5] - 2024年,公司每单支付给乘客0.7元奖励,支付给司机0.4元奖励,每完成一单平台先要额外付出1.1元的成本[6] - 2025年上半年每单奖励总和从1.1元降至0.8元,与净抽佣率转正相吻合[6] 运营指标与业务规模 - 公司GTV从2022年的71.8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52.06亿元,2025年上半年达87.82亿元[7] - 订单量从2022年的3270万单增长至2024年的7030万单,2025年上半年为4410万单[7] - 月均活跃乘客从2022年的200.34万人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515.11万人[7] - 单均交易额从2022年的21.9元波动至2025年上半年的19.9元[7] 流动性状况与现金流 - 公司流动负债净额从2022年的15.33亿元恶化至2025年中的25.34亿元[8] - 净负债从2022年的14.63亿元攀升至2025年中的24.62亿元,技术上处于“资不抵债”状态[8] - 2022年和2024年,经营现金流分别为-1.129亿元和-2420万元,核心业务本身无法产生现金流入[8] 发展战略与未来展望 - 公司致力于打造“城际+城内”的一体化出行平台,网约车业务的战略性亏损可被视为获客成本,以期将用户转化至整个出行生态的其他盈利环节[9] - 上市募资可为公司提供宝贵现金,用于拓展业务、技术研发,并支撑其度过亏损期,直至盈利拐点的到来[9]
阿里加码,这家公司还要依赖“金大腿”
IPO日报· 2025-09-19 12:29
公司概况与上市动态 - 盛威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 由中信建投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此为2024年11月13日首次递表失效后的再次尝试[1] - 公司成立于2012年 专注于城内网约车服务及城际道路客运信息服务 业务覆盖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4] - 按2024年总交易额计算 公司在中国网约车服务市场排名第14位 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获得204张网约车经营许可证 注册司机约170万名[4] 业务表现与财务数据 - 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16亿元、12.06亿元、15.94亿元及9.03亿元[9] - 同期净亏损分别为4.99亿元、4.82亿元、4.26亿元及0.9亿元 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5053.2万元、1775.6万元、4055.3万元及932.6万元[9] - 网约车服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从2022年86.2%增至2025年上半年90.4%[9] - 道路客运信息服务表现突出:按2024年联网售票量计算排名行业第一 交易总值29亿元 销售车票6160万张 定制客运服务同样排名第一 交易总值5.82亿元 销售车票1740万张[10] 阿里巴巴战略投资与业务协同 - 阿里巴巴通过三轮投资累计注资约1.61亿元:2016年A轮投资7500万元 2017年A+轮投资5350万元 2018年B轮投资3265.31万元[5][6] - 阿里巴巴旗下阿里旅行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直接持股27.01%[12] - 公司网约车业务高度依赖高德平台:报告期内通过高德产生的交易总额占网约车业务总GTV比例达92.9%、89.5%、93.9%和94.5%[9] - 2019年开始通过高德为用户提供聚合网约车服务[7] 股权结构与估值 - 公司累计完成9轮融资 2024年11月最近一次融资对应估值为22.16亿元[11] - 软银实体通过宁波软银、上海欣博杰益、贵阳软银等机构合计控制10.72%股权[12] - 其他投资机构包括上海明赫、弘鑫天时等[12]
记者暗访网约车乱象:故意绕路、索要返空费……
经济观察报· 2025-09-18 22:07
网约车市场返空费乱象 - 网约车市场存在预估价与实际支付价差异较大的现象 最高预估价约170元但实际支付费用高达270元[2] - 深圳市网约车营运违章案件数量显著增长 2025年上半年共查处556宗案件 同比增长73.21%[2] - 乘客有效投诉数量高企 2025年上半年达53526件 平均每天近300件[2] 司机行为与行业现状 - 司机普遍存在私下索要跨城返空费行为 并称之为行业"潜规则"[5][6] - 司机收入下降主要归因于平台抽佣过高和多平台转单导致的层层抽佣[6] - 深圳市网约车日均订单量增长 2025年上半年达12.69单/车 较去年同期11.82单/车有所提升[6] - 高活跃度网约车数量增加 每天完成订单量≥10单的车辆达57111辆 去年同期为48402辆[6] - 单车日均订单金额微增 2025年上半年为456.67元 去年同期为449.16元[6] 平台政策与监管差异 - 各平台对返空费政策不一 美团打车明确禁止司机索要返空费和故意绕路行为[7] - 滴滴平台允许司乘协商返程费 但规定金额不得高于实际高速路桥费[10][11] - 滴滴于去年10月18日在深圳开通返程费协商措施 旨在鼓励司机接跨城订单[11] 消费者体验与安全问题 - 女性乘客夜间乘车时面临安全压力 往往被迫接受不合理返空费要求[9][10][14] - 返空费无法在发票中体现 导致乘客无法报销 需自行承担额外成本[10][11] - 协商机制存在缺陷 乘客处于被动地位 实际支付金额常超出约定范围[9][10] 法律解读与行业规范 - 网约车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 平台规定收取返空费且司乘协商一致则属合法[13] - 现行做法虽合法但不合理 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司机可能乘人之危漫天要价[13] - 平台应通过远途附加费或跨城一口价等方式统一核算成本 而非转嫁乘客[14] 解决方案与行业建议 - 最有效解决方案是出台政策法规禁止收取返空费并设置处罚条款[1][15] - 平台需提高返程优先派单应答率 避免司机因跨城订单导致收入减少[15] - 网约车市场已趋于饱和 深圳市核发运输证达131715张 较2024年底增加4915张[11]
Lyft(LYFT.US)联手Waymo“含金量”存疑 华尔街谨慎看待:合作效益或有限
智通财经网· 2025-09-18 21:41
合作公告与市场反应 - Lyft宣布与Alphabet旗下Waymo合作 将于明年在纳什维尔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旨在更好地与优步抗衡 [1] - 该消息刺激Lyft股价一度飙升至三年来最高水平 周三盘前一度上涨近28% 但收盘涨幅回落至13% [1] 合作模式与潜在影响 - 合作初期Waymo的订单将通过Waymo应用完成 之后才会过渡到Lyft平台 [1] - 分析师认为合作展示了Lyft网约车网络的价值 但在自动驾驶早期发展阶段 其财务影响可能有限 [2] - 纳什维尔对Lyft而言是一个小市场 预计不会对公司的财务模型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在于后续执行力和能否带来增量需求 [2] 竞争格局与行业分析 - 合作被视为Lyft与行业主导者优步抗衡的一种方式 [1] - 优步在网约车市场夺取了大量份额 导致Lyft在规模上面临挑战 来自定价和市场份额流失的逆风可能继续压低市场对Lyft的预期 [2] - 优步能否通过Waymo车辆获得更高收益并为行业带来增量 将是决定其能否获得更多合作伙伴的关键 [2] 分析师观点与风险评估 - 华尔街分析师态度谨慎 指出合作未必会保持排他性 Waymo One仍将直接提供服务 [1] - 由于Waymo初期运力可能有限 该合作对Lyft交易量增长的影响可能有限 [1] - 摩根士丹利对Lyft评级为“与大盘持平” 美银证券评级为“跑输大盘” [2]
记者暗访网约车乱象:故意绕路、索要返空费……
经济观察网· 2025-09-18 21:07
网约车行业运营乱象 - 深圳市网约车营运违章案件数量显著增加,2025年上半年共查处556宗,同比增长73.21% [1] - 乘客有效投诉数量高达53526件,平均每天近300件,反映出行业服务问题突出 [1] - 行业已趋于饱和,截至6月30日全市核发《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131715张,较2024年12月增加4915张 [9] 司机行为与收入状况 - 司机存在故意绕路行为,有案例显示约100公里的订单实际行驶约130公里,导致车费从预估价最高179.23元飙升至272.44元 [2][3] - 司机普遍反映平台抽佣过高及转单现象盛行,导致收入下降,促使索要返空费成为“潜规则” [3] - 行业运营数据表明,上半年全市网约车平均每天完成订单量为12.69单/车,高于去年同期的11.82单/车 [3] - 每天完成订单量≥10单的网约车有57111辆,其单车日均订单金额约456.67元,略高于去年同期的449.16元 [3] 平台政策与监管差异 - 各平台对跨城返空费的规定不一,例如滴滴平台允许司机与乘客协商返程费,但金额不得高于去程实际高速路桥费 [7][8][9] - 美团打车平台明确禁止司机私下索要跨城返空费和故意绕路行为,并承诺对违规司机进行严肃处理及退还多收费用 [4][5] - 平台客服指出,司机可能因索要返空费被拒而采取报复性绕路行为 [4] 乘客体验与费用争议 - 乘客在跨城订单中频繁遭遇司机私下索要返空费,甚至有司机在协商后单方面提高费用,例如约定10元返空费但实际收取24元,使高速费从16元变为40元 [6] - 有案例显示,乘客在滴滴平台选择一口价特惠快车后,司机通过平台消息索要返程费且未明确金额,最终在未充分协商情况下多收取31元 [7] - 返空费无法在发票中体现,给需要报销的乘客造成经济负担 [7][9] - 乘客认为平台允许收取返空费相当于对远途费同一名目双重收费,且协商过程乘客处于被动地位 [9] 法律视角与解决方案探讨 - 法律人士指出,网约车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若平台规定允许且司乘协商一致,收取返空费合法但不合理 [10] - 当前做法缺乏统一标准,可能导致司机乘人之危漫天要价,使协商演变为强制要求 [10] - 建议平台应肩负管理责任,通过统一计价规则(如远途附加费、跨城一口价)或提高返程优先派单率来解决空驶成本,而非将矛盾转嫁司乘之间 [11] - 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管理部门出台政策法规禁止收取返空费并设置处罚条款 [11]
平均年龄约39.8岁 748万网约车司机收入如何
第一财经· 2025-09-18 21:04
行业规模与就业作用 - 全国已核发网约车驾驶员证748.3万本,行业已成为庞大而灵活的就业池 [1][2] - 网约车驾驶员证数量较2020年增长159%,但月均订单量仅增长约38.3%,显示供给增速远超需求 [8] - 行业为宏观经济波动、政策调整及产业升级释放缓冲空间,是稳定就业与促进结构性转型的重要支撑 [2] 司机群体特征 - 司机平均年龄约39.8岁,呈现“中年化”特征,男性占绝对多数,女性司机占比不到10%但呈上升趋势 [2][3] - 超过六成司机最高学历为高中及以下,平台为中低学历劳动者提供了友好的就业通道 [3] - 九成司机曾有制造业、建筑业或个体经营等工作经历,职业经历多元且流动性强 [3] - 62.8%的司机是家庭唯一的就业人员,超过一半是家庭唯一或主要收入来源 [4] 工作模式与收入水平 - 司机日均在线时长平均值为6.41小时,分布峰值在10小时左右,有0.59%的司机日均在线超过15小时 [4] - 月均收入为7623元,在六类蓝领职业中位列第二,一线城市日均上线时间≥8小时的司机平均收入为11557.1元 [2][7] - 司机转行动因包括收入透明按单结算、工时弹性、以及平台双向评价机制带来的尊重感提升 [5] 平台经济与行业竞争 - 抽样司机平均抽成比例为18.9%,中位数为18.8%,比例集中在18%至20%之间 [8] - 能够持续高频上线的“高活跃司机”不足三成,平台运力高度依赖核心司机 [4] - 行业竞争加剧,多家平台相互竞争压价,面临发展新瓶颈 [8] - 建议完善行业治理,确保算法公平透明,并探索多元化收入增长模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