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型储能
icon
搜索文档
超32GWh!瑞浦兰钧、海博思创披露出货量
行家说储能· 2025-10-17 18:21
文章核心观点 - 新型储能产业市场呈现高景气度 具体表现为头部公司出货量强劲增长和产能利用率高企 [1][3] 瑞浦兰钧业务进展 - 2025年第三季度出货量超过23GWh 创下公司单季度及单月最高出货量记录 其中单月最高出货量超过8GWh [3] - 公司产能持续扩张 截至2024年底总产能为79GWh 预计2025年产能将达到90GWh以上 [3] - 自2025年第二季度以来储能电芯产能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 2025年7月达到100% [3] - 2025年获得4个GWh级别储能订单 累计规模达26.5GWh 合作方包括美国Energy Vault、日本阪和兴业等国际企业 [4][5] 海博思创业务进展 - 2025年上半年发货并确认收入的项目容量约为9.5GWh [6] - 近期中标中国电建湖北工程有限公司的包头威俊0.5GW/3GWh电网侧独立储能示范项目储能设备采购 [6] - 2025年10月15日与国综绿能达成战略合作 推动合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6] - 公司标杆项目甘肃酒泉250MW/1000MWh独立储能电站已并网投运 该项目是甘肃省当前已投运的单体容量最大的储能电站 [8] - 甘肃酒泉项目采用公司5MWh液冷储能系统 通过高度集成设计减少占地面积并降低安装复杂度 [8]
西子洁能(002534)公司跟踪报告:光热发电进入“多塔一机”时代 长期深耕新型储能布局完善
新浪财经· 2025-10-08 10:30
光热发电技术突破 - 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三峡恒基能脉瓜州70万千瓦项目)投入全系统试运行,标志着塔式光热发电技术构型取得重要进展 [1] - “双塔一机”模式采用东西双吸热塔和重叠镜场智能调控,利用动态聚光技术适配不同时段太阳高度角,使镜场光学效率提升24% [1] - 升级版“三塔一机”技术方案(青海亿储格尔木350MW项目)已通过可行性验证,未来多塔多机构型有望进一步提升光电转化效率 [1][2] 可胜技术市场地位 - 可胜技术在中国2021-2024年实质性开工的塔式光热项目中,为11座电站提供聚光集热系统 [2] - 该公司在项目总设计容量和项目数量上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7.9%和55.0%,占据领先地位 [2] - 西子洁能是可胜技术创始股东之一,目前持股3.25%,是其吸热换热系统重要供应商,双方业务全面互补 [2] 新型储能政策与市场 - 根据《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目标为1.8亿千瓦以上,带动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2] - 公司在新型储能领域深耕,主要方向包括熔盐储能、绿氢/绿氨/绿醇制备、热化学储热和电池储能 [2][3] - 熔盐储能示范项目包括青海德令哈50MW光热电站、绍兴绿电用户侧熔盐储能项目、国能河北龙山600MW火电灵活性调峰项目等 [2] 公司财务与盈利预测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3亿元、5.50亿元和7.00亿元 [3] - 对应市盈率(PE)分别为33.5倍、25.8倍和20.3倍 [3] - 公司2024年及2023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分别为5.68亿元和3.08亿元,截至2025年中报在手货币现金为34.13亿元 [3]
经济日报丨新型储能迈向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国家能源局· 2025-09-29 14:48
政策目标与规划 - 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 市场机制与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 初步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多元储能体系 [2] - 2025至2027年三年内全国新型储能预计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 2027年底总装机达到1.8亿千瓦以上 [4] 行业发展现状与需求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7376万千瓦 [3] - 新能源快速发展导致系统调峰和电力保供压力增大 新型储能作为灵活性调节资源作用日益凸显 [3] - 江苏最大用电负荷已超1.56亿千瓦 超1亿千瓦新能源并网导致电网负荷陡升陡降 对电网安全运行带来巨大挑战 [3] 应用案例与成效 - 江苏建成全国首个区域储能调峰体系 整合新型储能集中调用、抽水蓄能调配、电动汽车接网备用等多形态技术 [3] - 迎峰度夏期间该体系累计集中调用储能资源超1.4万次 总充放电量超25亿千瓦时 最大调峰电力超1000万千瓦 相当于新增10座百万千瓦火电机组 [3] - 该体系预计每年可促进新能源消纳电量超38亿千瓦时 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111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278万吨 [3] 未来发展方向 - 政策将推动“新能源+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一体化参与电能量市场交易 [4] - 鼓励探索爬坡、转动惯量等辅助服务品种 推动完善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 [4] -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将进一步丰富 培育试点应用项目和典型场景以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4]
2027年底新型储能装机将超1.8亿千瓦-- 新型储能迈向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经济日报· 2025-09-29 13:08
政策目标与愿景 - 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 [1] - 2027年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初步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多元储能体系 [1] - 形成统筹全局、多元互补、高效运营的整体格局,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行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7376万千瓦,新能源快速发展导致系统调峰和电力保供压力增大 [2] - 江苏最大用电负荷超1.56亿千瓦,超1亿千瓦新能源并网导致电网负荷陡升陡降,带来巨大安全挑战 [2] - 江苏建成首个区域储能调峰体系,整合新型储能集中调用、抽水蓄能调配、电动汽车接网备用等多形态技术 [2] 项目成效与影响 - 江苏区域储能调峰体系在迎峰度夏期间累计调用储能资源超1.4万次,充放电量超25亿千瓦时 [2] - 该体系最大调峰电力超1000万千瓦,相当于新增10座百万千瓦火电机组 [2] - 该体系每年可促进新能源消纳电量超3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11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8万吨 [2] 未来发展规划与市场机制 - 预计2025至2027年3年内全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2027年底达到1.8亿千瓦以上 [3] - 将丰富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培育试点项目,打造典型应用场景 [3] - 推动"新能源+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参与市场交易,探索辅助服务品种,完善容量电价机制 [3]
2027年底新型储能装机将超1.8亿千瓦 新型储能迈向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经济日报· 2025-09-29 11:13
政策目标与规划 - 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技术创新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 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 初步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多元储能体系 [1] - 2025至2027年三年内全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预计超过1亿千瓦 2027年底总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 [3] 行业发展现状与需求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7376万千瓦 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系统调峰和电力保供压力增大 新型储能作为灵活性调节资源作用日益凸显 [2] - 江苏最大用电负荷已超1.56亿千瓦 超1亿千瓦新能源并网导致电网负荷陡升陡降 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巨大挑战 [2] 市场机制与商业模式 - 推动新能源加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一体化参与电能量市场交易 鼓励探索爬坡转动惯量等辅助服务品种 推动完善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 [3] - 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将进一步丰富 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 打造典型应用场景 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3] 项目实践与成效 - 江苏建成全国首个区域储能调峰体系 整合新型储能集中调用抽水蓄能调配电动汽车接网备用等多形态技术 有效平抑电网负荷波动 [2] - 迎峰度夏期间江苏区域储能调峰体系累计调用储能资源超1.4万次 总充放电量超25亿千瓦时 最大调峰电力超1000万千瓦 相当于新增10座百万千瓦火电机组 [2] - 江苏区域储能调峰体系每年可促进新能源消纳电量超38亿千瓦时 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111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278万吨 [2]
新型储能迈向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经济日报· 2025-09-29 06:22
政策目标与愿景 - 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标准体系基本成熟 [1] - 到2027年初步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多元储能体系,形成多元互补、高效运营的整体格局 [1] - 专项行动方案旨在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行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7376万千瓦 [2] - 新能源快速发展导致系统调峰和电力保供压力增大,新型储能作为灵活性调节资源作用凸显 [2] - 江苏最大用电负荷已超1.56亿千瓦,新能源并网超1亿千瓦,电网负荷陡升陡降特性带来巨大安全挑战 [2] 项目实践与成效 - 中国首个区域储能调峰体系于9月15日在江苏建成,整合了新型储能集中调用、抽水蓄能调配、电动汽车接网备用等多形态技术 [2] - 迎峰度夏期间该体系累计集中调用储能资源超1.4万次,总充放电量超25亿千瓦时,最大调峰电力超1000万千瓦,相当于新增10座百万千瓦火电机组 [2] - 该体系每年可促进新能源消纳电量超3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11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8万吨 [2] 未来发展规划 - 预计2025年至2027年3年内全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2027年底总装机达到1.8亿千瓦以上 [3] - 将丰富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培育试点应用项目,打造典型应用场景 [3] - 推动新型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一体化参与电能量市场交易,探索辅助服务品种,完善容量电价机制 [3]
今晚8:30,锁定CCTV-2!《国内外需求叠加 新型储能市场 “一芯难求”》
政策目标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设定到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180GW)以上的目标 [2] 行业动态与市场关注 - 央视财经频道节目将报道新型储能市场供需实况,指出市场存在“一芯难求”的现象 [2] - 节目内容涵盖对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与权威专家的访谈,以及对企业生产线和项目现场的实地调研 [2] 主要参与企业 - 接受采访的行业领袖来自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包括联盟理事长及多家储能公司董事长 [2] - 提及的具体公司包括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源智储能源发展(北京)有限公司以及远景储能 [2] 行业活动 - ESIE 2026被提及为储能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事件 [2] - 文章末尾提供了关于展位预订的联系方式 [4]
周乃翔在泰安调研时强调 着力塑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推动经济持续稳健向好进中提质
大众日报· 2025-09-25 08:58
储能与电力行业 - 调研泰安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基地,强调在确保安全质量前提下加快项目建设,发挥龙头企业产业链引领作用,推动上下游企业聚链成群、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1] - 在泰山抽水蓄能电站,希望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科学谋划加快布局新项目,提升管理效能,为电力稳定供应作贡献 [1] - 要求各级方面服务好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加强常态化沟通交流,积极主动办实事解难题,助力企业实现更好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 - 指出泰安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向好态势,要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巩固工业经济基本盘,扩大有效投资,大力提振消费 [2] - 强调要着力稳外贸外资,提升服务业发展质效,全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2]
抱团突围 大湾区探路新型储能“成套出海”新通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2:52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中国新型储能企业正通过“间接出海”和“抱团”共建产业生态的模式,加速拓展海外市场,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1][3][4] - 企业出海策略从单一产品输出转向提供涵盖规划、设计、集成、运维及金融保险的成套解决方案,旨在摆脱低价值部件依赖,向高毛利和长期服务转型 [1][4] - 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完善的产业链、明确的政策支持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新型储能产业提供了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落地的系统性发展路径 [7][8] 新型储能企业出海策略 - “间接出海”模式是指企业通过为下游整机与系统客户提供关键材料和核心器件,借助头部客户的渠道、品牌与服务网络快速进入海外市场,相较于“直接出海”更具效率 [1] - 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推动“电芯厂商+系统集成商+EPC服务商”联合出海的新格局,例如南非红沙153MW/612MWh电池储能项目就是协同出海的典型案例 [4] - 为应对个别企业低价竞争可能引发的行业风险,行业强调需摆脱低价泥潭,通过提升系统集成与服务能力保障长期健康发展 [3] 产业生态与合作 - 包括华为、南方电网电力科技等在内的22家新型储能生态链企业集中签约,合作覆盖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多种前沿技术路线 [2][4] - 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作为该领域唯一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模式,建设了8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3个试验验证平台、8个检验检测平台和2个示范实证平台 [6] - 新一代载波通信产业联盟成立,致力于推动产业实现从技术引领到生态引领、从产品输出到标准输出、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的重要跨越 [6] 广东省产业发展与支持 - 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已形成覆盖电池材料、储能电芯、变流器、系统集成和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自2022年10月以来,全省重点建设项目211个,总投资额超3400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7000亿元 [7] - 2024年,全省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50万千瓦,同比增长114%;产业链9878家企业利润总额182.15亿元,同比增长8.0% [7] - 政策支持体系包括“1+N+N”政策包,国内首个“网地一体”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在深圳运行,并由广东能源集团发起设立了首期规模50亿元的新型储能产业投资基金 [8] - 大湾区为企业在研发、供应链、场景验证和商业化方面提供了清晰路径和“快速通路”,助力企业从产品研发到市场应用快速迭代 [8]
【行业ESG周报】我国首个碳捕集领域国际标准发布,世界气象组织报告警示全球水循环日益紊乱-20250923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9-23 20:0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提及行业投资评级 [1][2][3][4][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 报告核心观点 - 政策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 目标2027年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 带动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7][8][9][10][11] - 吉林省率先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计划2027年出台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 2030年全面推广 [12][13][14] - 中国主导编制全球首个碳捕集领域国际标准 填补国际空白 提升CCUS技术话语权 [16] - 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连续五年发布 浙江 广东 北京等省市在双碳转型中领先 [21][22][23] - 全球水循环紊乱加剧 2024年冰川冰损失达4500亿吨 导致海平面年上升约1.2毫米 [24] - 联合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将于2026年生效 覆盖全球三分之二公海区域 [25][26] - 兴业银行落地福建省首笔ESG挂钩贷款 利率与企业ESG绩效挂钩 [28][29] - 荣盛石化MSCI ESG评级升至A级 为国内化工企业最高 2024年温室气体排放密度下降10% [30][31] 政策动向 - 国家发展改革委 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专项行动方案 提出2025-2027年新增装机超1亿千瓦 2024年底全国装机7376万千瓦 [7][8] - 吉林省14部门联合推出碳足迹管理方案 覆盖汽车 钢铁 石化等优势产业 计划建立碳标识认证制度 [12][13][14] 行业趋势 - 华能主导编制国际标准ISO 27927:2025 规范碳捕集吸收溶液性能指标 推动CCUS技术产业化 [16] - 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采用"5+N"评估体系 2025年优化环境治理 绿色金融等指标 反映双碳工作系统化转型 [21][22][23] 国际事件 - 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显示全球水循环持续紊乱 2024年仅三分之一河流集水区流量正常 冰川损失威胁沿海地区 [24] - 联合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获61国批准 将建立公海保护区 支持2030年保护30%海洋面积的目标 [25][26] - 太平洋韧性基金由15国签署成立 目标融资5亿美元 应对岛国气候融资障碍 [27] 企业动态 - 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创新ESG挂钩贷款模式 利率与融资租赁企业ESG绩效联动 支持储能项目 [28][29] - 荣盛石化获英华奖ESG示范案例 MSCI评级跃升至A级 2024年替代性水源占比73.66% 余热制淡水超7000万吨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