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新能源
搜索文档
变海洋优势为竞争优势
经济日报· 2025-09-25 06:49
扩大海洋领域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融入全球海洋治理。各地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全球化 深度耦合,才能实现共赢。比如,可以依托渔业合作示范区在实现本地化苗种供应的同时,积极拓展对 内对外向海开放,开展国际海洋合作。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建设全球海洋城市群,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只有强化各城市差异化优势,加强陆海统筹,才能更好提 升海洋经济要素流动与配置的能力。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打造以深圳、香港、广州为核心的"海洋黄金三 角",构建"研发—制造—服务"全产业链体系,打造面向全球的海洋经济超级平台,挖掘珠海、江门等 城市潜力,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壮大。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 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海洋产业,能更好释放产业集群溢出效应。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培育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离不开海洋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当前,深圳的海洋电子信息、香港的绿色航运金融、广州的智能船舶制造等 新质生产力正在快速崛起。加大海洋科技研发投入,加强海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实验室+科普 基地+协同创新中心+企业联 ...
广东出台海洋经济司法服务保障政策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8 15:58
司法保障范围 - 全国首份省级海洋经济司法保障规范性文件 全文共18条 实现从海洋牧场到海洋新能源的司法全覆盖 [1] - 依法惩治涉海犯罪 加大对破坏红树林 珊瑚等犯罪的惩治力度 [2] - 探索劳务代偿 增殖放流 购买海洋碳汇等替代性修复新模式 [2] 产业司法支持 - 加强海洋新能源 海工装备 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产权司法保护 [2] - 准确认定各类深远海智能养殖平台性质 创新生鲜水产品纠纷柔性化解机制 [3] - 强化光伏设备 锂离子动力电池等出海司法保障 制定跨境电商物流纠纷裁判指引 [3] - 建立海洋新能源案件专项管理机制 及时出台司法规范文件 [3] 金融司法服务 - 提升金融司法效能 依法审理涉海企业投融资 碳排放权交易结算 海上保险等案件 [2] - 支持保险机构完善渔业灾害险 远洋保赔险等险种 发展涉海工装备 海上风电等保险产品 [2] 区域合作机制 - 加强粤港澳跨境游新业态发展 海事司法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3] - 推进海事纠纷多元化解 高层次海事司法人才培养等区际合作 [3] - 打造国际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 [3]
智库共探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04:26
中新社海口9月17日电(记者王子谦)中国(海南)—东盟2025智库论坛17日在海口举办,来自中国、马来西 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菲律宾、越南、新加坡的600余位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及国际组织成员,深 入探讨如何进一步共建蓝色伙伴关系。 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吴士存提出,中国与东盟国家要实质性开展 蓝色经济合作,可在海洋新能源、可持续渔业、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推动联合研发与产业投资,推动共 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产业园";同时,补齐区域海洋秩序中"治理缺失"的短板,深化海岸带治理、海 洋空间规划等经验交流互鉴。 "东盟和中国应建立共同的蓝色经济框架,为合作设定共同基调。"马来西亚海事研究所研究主任苏海达 ·伊斯梅尔认为,这个框架应聚焦经济发展和贸易互通,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食品安全和渔业可 持续性,创新、技术和数字化,海洋环境保护等五个方面。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海洋生态保护领域合作已迈出步伐。广东海洋大学教授王学锋说,中国和印尼近年启 动海洋牧场合作项目,未来将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和智能监测等手段加快合作,为东盟国家在海洋 生态修复与产业协同方面提供技术框架和合作思路。 印尼大学 ...
山东:鼓足“蓝色动能”,向海洋强省进发
新华网· 2025-09-06 09:40
海洋经济规模与贡献 - 山东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8万亿元 居全国第二位 [1] - 海洋经济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达23.9% [1] - 目标到2027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4] 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创新 - 自然资源部出台政策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 [2] - 东营市将海域分为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等立体空间并分别设立使用权 [2] - 光伏与养殖企业通过分层设权获得产权证书 破解用海矛盾 [2] 港口与产业协同发展 - 日照港岚山港区拥有6个木材专用泊位 年接卸能力1500万立方米 [3] - 形成300余家企业的木材产业集群 年贸易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 [3] - 日照港近5年累计投资近430亿元 纳税近76亿元 [3] - 港口带动临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利润、利税比重均超85% [3] 海洋经济开放合作 - 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将吸引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嘉宾参与 [3] - 山东计划与"一带一路"及RCEP沿线地区共建海洋产业园区和蓝色经济合作项目 [4] - 目标培育20个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并构建国际竞争力现代海洋产业集群 [4] 海洋开发机制改革 - 山东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海洋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体系 [2] - 实施自然岸线占补制度并深化海洋经济集成改革 [2] - 在海洋新业态培育、海域综合利用及海洋园区建设领域先行先试 [2] 海陆联动发展模式 - 山东统筹陆海空间布局、生态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 [3] - 探索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机制 [3] - 构建以港兴城、港产联动、产城共荣的港口枢纽经济圈 [3]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日报· 2025-09-05 06:04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状况 -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83.7% 较2020年提高6.3个百分点 [1][5] - 重要渔业水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面积比例分别较2020年下降16%和50% [5] - 重点监控的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连续4年消除不健康状态 [5] 政策法规与制度建设 - 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 制定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及配套规章 [3] - 出台《"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等规划体系 [3] - 建立海洋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岸线控制 海域有偿使用等制度 [3] 重点海域治理成效 - 渤海 长江口—杭州湾 珠江口三大重点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为66.8% 较2020年提高8.1个百分点 [7][9] - 全国排查出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 重点海湾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3.1% [8] - 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 [8] 生态修复与美丽海湾建设 - 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 红树林保护修复重大项目 [4][12] - 重点打造110余个美丽海湾 125个海湾水质优良比例为100% [5][9] - 海湾岸滩垃圾平均盖度从2024年夏季的5.14‰下降至今年春季的1.25‰ [9] 海洋产业绿色转型 - 天津形成海洋油气装备 高技术船舶 海水淡化装备等产业格局 [13] - 江苏连云港推动海洋渔业升级 发展海洋新能源装备制造 [13] - 广东深圳培育绿色智能船舶 无人船艇 水下机器人等新兴产业 [13] 科技创新与生态修复 - 山东威海创建省级海洋工程技术中心 培育海参 牡蛎等优势品种 [14] - 河北曹妃甸创新海草床修复技术 修复面积938公顷 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42.3% [14] - 大型底栖生物种类同比增长85% 海马 海参等经济物种资源量回升 [14] 陆海统筹治理机制 - 将总氮治理对象从41条入海河流拓展至230条国控河流 [8] - 构建流域—海洋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 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互联 [10] - 强化跨省河流联防联控机制 深化联合执法检查合作 [10]
到2027年,山东将培育20个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齐鲁晚报· 2025-08-29 10:19
论坛总体定位 - 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是海洋领域的国际盛会 山东将从4个方面放大论坛效应推动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1] 海洋产业合作 - 深度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建设 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海洋产业园区 实施蓝色经济合作示范项目 [3] - 精准对接国内外优质企业吸引投资 加快海洋渔业 海洋矿业 海洋运输 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 - 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 海工装备 海洋新能源 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 推动海洋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3] -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 到2027年培育20个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 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3] 海洋科技合作 - 吸引国际科研团队与山东高校 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 组织实施科技合作示范工程 [3] - 推动深海资源勘探开发 高技术船舶 深远海养殖等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突破 [3] - 依托论坛搭建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加速国内外先进技术在山东落地 [3] - 培育发展一批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使山东成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田与孵化园 [3] 海洋港口建设 - 发挥港口联通世界作用 织密国际航线 拓展海铁联运 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网络 [4] - 完善现代化港航集疏运体系 增强通达全球货运能力 提升山东港口辐射能力与全球供应链地位 [4] - 建设大宗商品储运基地 促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 加快建设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和国际航运重要枢纽 [4] - 到2027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2亿吨 [4] 海洋治理合作 - 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主动参与海洋新兴领域国际标准制定 [4] - 开展区域海洋防灾减灾 生态保护 海洋观测等国际合作 走海洋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4] - 与国际组织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合作 推进沿海滩涂 滨海湿地和海洋生物栖息地系统保护修复 [4] - 维护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 为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山东力量 [4]
速看!“2025 海洋合作发展论坛” 即将启幕,五大亮点不容错过
齐鲁晚报· 2025-08-29 10:19
论坛主题与基调 - 论坛主题确定为从蔚蓝到未来—发展可持续海洋经济 共建美丽丰盈的海洋 聚焦海洋经济并分享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案例 实现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海洋开放合作 [3] 论坛领域与方向 - 采用1+1+4+5板块设置 聚焦人工智能 港口 生物医药 青年人才四个热点领域并设置平行论坛 [3] - 策划海洋矿产 海工装备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智慧海洋与数字航运等前沿领域产学研专题对接会 [3] 嘉宾构成与规模 - 吸引68个国家和地区嘉宾参与 覆盖六大洲 [3] - 外宾人数达160余位 工商界嘉宾超180人 包括国内外涉海企业及海外商协会负责人 [3] 成果产出与活动安排 - 发布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等10项成果 成立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联盟 [4] - 邀请韩国丽水市 肯尼亚蒙巴萨郡 威海市等中外城市市长代表交流合作经验 [4] - 举办8场专业对接会 涵盖海洋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 新能源 海水淡化 生物医药领域 由省发展改革委推介重点海洋项目 [4] 组织架构与保障机制 - 成立部省市三级领导组成的论坛组委会 下设9个工作组 建立三级组织架构 [4] - 实行部省市区四级联动机制 抽调业务骨干推进会务保障工作 [4]
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2万亿元
齐鲁晚报· 2025-08-29 05:25
海洋产业合作与发展 - 山东将深化海洋产业合作 构建蓝色经济增长极 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和RCEP建设 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海洋产业园区 实施蓝色经济合作示范项目[1] - 精准对接国内外优质企业 吸引投资 加快海洋渔业 矿业 运输 化工等传统产业升级 培育壮大生物医药 海工装备 新能源 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1] - 目标到2027年培育20个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 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1] 海洋科技创新 - 强化海洋科技合作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吸引国际科研团队与山东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2] - 组织实施科技合作示范工程 推动深海资源勘探 高技术船舶 深远海养殖等领域技术创新突破[2] - 依托论坛搭建的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加速国内外先进技术落地 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 港口建设与物流网络 - 加快海洋港口建设 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 发挥港口联通作用 织密国际航线 拓展海铁联运 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网络[2] - 完善现代化港航集疏运体系 增强全球货运能力 提升港口辐射能力与全球供应链地位[2] - 建设大宗商品储运基地 促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 目标到2027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2亿吨[2] 海洋治理与生态保护 - 推进海洋治理合作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通过论坛提供国际交流平台 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及国际标准制定[3] - 开展区域海洋防灾减灾 生态保护 海洋观测等国际合作 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3] - 与国际组织合作推进沿海滩涂 滨海湿地和海洋生物栖息地系统保护修复 维护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3]
新一轮“海上风口”,江苏要抓住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8-22 07:16
国家海洋经济战略地位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规模达10.54万亿元 2024年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 同比增长5.8% 海洋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1] 江苏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 达10046.2亿元 占全省GDP比重7.3% 对省域经济增长贡献率7.5% [2][3] - 江苏拥有954公里海岸线和3.75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 处于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T形交汇点 [2] 船舶工业领先优势 - 江苏船舶工业三大造船指标实现行业增加值380.8亿元 占全国总量27.8% 连续16年保持全国第一 [3] - 靖江市造船量自2021年起超过日本 全球每10艘新船中有1艘来自靖江 全国每5艘船舶中有1艘产自靖江 [3] - 扬子江船业集团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129亿元 净利润创纪录达42亿元 新接订单14艘 交付23艘 手持订单236艘排至2030年 造船毛利润率创新高达35% [4] - 江苏拥有70余家船舶海工上市公司 总市值约7435亿元 累计募集资金1809亿元 近三年研发投入总计418亿元 [3] 海洋新兴产业进展 - 江苏拥有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研制基地 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 [4] - 2024年江苏重点推进的十大海洋产业链全部实现稳定增长 涉海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4] 区域比较劣势分析 - 江苏海洋经济规模显著低于广东(突破2万亿元 占GDP14.1% 贡献率27.3%)、山东(18011.8亿元 占GDP18.3% 贡献率23.9%) [6] - 在长三角区域内低于福建(12547.3亿元 占GDP21.7%)、浙江(12012.4亿元 占GDP13.3%)、上海(11387亿元 占GDP21.1%) [6] - 主要短板包括深水良港稀缺 沿海南通/盐城/连云港城市能级不足 海洋传统产业比重过高 新兴产业规模偏小 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 [6][7] 沿海轴发展策略 - 江苏发布首个《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 构建"三纵三横三门户"格局 三门户包括连云港一带一路国际枢纽港/盐城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 [9] - 需建立省级沿海发展合作机制 推动通盐连三市差异化协同发展 形成一体化同城化共同体 [9][10] - 截至2024年底江苏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86家 同比增长58.8% 民营经济成为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 [10]
海洋经济“浙江模式”:不拼规模拼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12:09
海洋经济现状与挑战 - 浙江海洋经济2024年生产总值超1.2万亿元,增速全国前列但规模位列第四,落后于广东(超2万亿元)、山东(超1.8万亿元)、福建(1.25万亿元)[3] - 浙江拥有6715公里海岸线、30多个海湾、2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及全国最多岛屿,但海洋经济规模与资源禀赋不匹配[1][3] - 海洋产业仍以传统业态为主,高附加值环节占比不足,如船舶制造修理、海产品深加工和海洋生物医药开发不足[3] 战略规划与目标 - 提出建设两大万亿级(油气全产业链、临港先进装备制造)、三大千亿级(港航物流、海洋渔业、滨海文旅)、若干百亿级(海洋数字经济、新材料、生物医药、清洁能源)产业集群[2][4][5] - 2025年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目标海洋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实现海洋经济领域投资2200亿元以上[4] - 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发展厅,推进《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5-2027)》[2][4]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2024年海洋渔业一产产值超980亿元,远洋渔业全产业链产值达500亿元位居全国首位[5] - 宁波舟山港202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3.77亿吨(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3930万标准箱(全球第三)[7] - 船舶修造企业推动智能化转型,研发智能作业设备、数智综合运管平台提升效率[9] 新兴产业发展布局 - 潮流能领域建成世界首座发电站,LHD第四代1.6兆瓦机组达工业化级别,推进百兆瓦级工程项目[9] - 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达476万千瓦,沿海核电装机容量全国前三[9] - 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吸引浙江博锐生物制药等企业落户[9] 数字经济赋能 - 建成全国首个省级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上线智慧海洋应用驾驶舱和海洋数据产业大脑[10] - 海洋资源环境可信数据空间入选国家首批试点,汇聚277类海洋实测/遥感/预报数据[10][11] - 发布超40个海洋经济可信数据空间应用场景,包括核电冷源预警、北极航道保障、台风智能预警等[11] 差异化竞争策略 - 港航服务业重点发展船舶供应/维修/交易等优势服务,补足高端环节[7][8] - 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海洋经济中流砥柱[6] - 聚焦海洋风能、潮流能、海洋碳汇等差异化领域,避免低效竞争[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