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锂电池正极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调研速递|德方纳米接受中信证券等26家机构调研 透露多项业务要点
新浪财经· 2025-09-02 22:21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磷酸盐系正极材料销量12.24万吨 同比增长15.78% [2] - 营业收入38.82亿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3.91亿元 亏损同比缩窄 [2] - 原材料价格处于相对低位导致整体业绩持续承压 [2] 研发进展 - 第四代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产品获客户认可 出货量及占比不断提高 目前产品结构中占比约20%-30% [2][3] - 第五代高性能磷酸铁锂材料进入中试量产阶段 适用于动力与储能领域 [2][3] - 第一代磷酸锰铁锂产品已批量装车 第二代产品验证顺利 [2] - 补锂增强剂获独家定点项目增加 已在快充等领域实现订单交付 [2][3] 成本控制与可持续发展 - 深入推进降本工作 产销量提升期间各项期间费用同比下降 [2] - 加速绿色工艺创新 生产能耗与碳排放持续下降 [2] - Wind ESG评级由"A"级提升至"AA"级 连续两年实现评级提升 [2] 原材料采购与产能布局 - 以保障正常生产需求为主 灵活调整库存和采购策略 在期货市场实施套保策略 [3] - 现有建成且具备生产条件的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产能25万吨/年 [3] - 正在调试中的产能8万吨/年 未来新增产能将根据下游市场需求推进 [3] 行业政策与市场竞争 - "反内卷"政策促进行业良性竞争和有序发展 有利于产业链形成正向循环 [3] - 行业协会倡议抵制恶性价格竞争等四大措施 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3] - 下半年加工费相对稳定 后续调整取决于市场供需和竞争态势 [3] 海外市场拓展 - 与海外主流电池企业基本都有对接 海外电池企业积极布局磷酸铁锂电池 [3] - 海外基地项目已完成ODI备案及经营者集中审核 正按计划推进后续工作 [3] - 海外市场需求逐步增加 目前正常推进 [3] 行业需求展望 - 国内磷酸铁锂装机量占比已达80% 海外车企逐步切换 预计动力市场持续增长 [3] - 全球储能市场需求全面爆发 除中国外多个地区市场快速增长 [3] - 预计明年磷酸铁锂市场仍将高速增长 [3] 产品技术优势 - 富锂铁酸锂具有高容量等优势 可提升电池多种性能 [3] - 补锂增强剂在半固态及固态电池中添加比例高于液态电池 [3] - 在半固态电池领域已开始有订单交付 [3]
德方纳米(300769) - 2025年9月1日-2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02 21:38
财务与经营表现 - 磷酸盐系正极材料销量12.24万吨 同比增长15.78% [1] - 营业收入38.82亿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1亿元 亏损同比缩窄 [1] - 产品价格处于低位导致业绩承压 [1] - 期间费用同比下降 降本效益显现 [2] 产品与技术进展 - 第四代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产品出货占比约20%-30% [5] - 第五代高性能磷酸铁锂材料进入中试量产阶段 适用于动力与储能领域 [6] - 第一代磷酸锰铁锂产品实现批量装车 第二代产品验证顺利 [2] - 补锂增强剂获独家定点项目增加 在快充/长寿命储能/半固态电池领域实现订单交付 [2][6] - 补锂增强剂在半固态及固态电池中添加比例为2%-5% [7] 产能与供应链 - 已建成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产能37万吨/年 调试中产能8万吨/年 [9] - 原材料采购以保障生产需求为主 灵活调整库存策略并实施期货套保 [3] - 加工费相对稳定 调整取决于市场供需关系 [10] 行业与市场展望 - 国内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比达80% 海外车企逐步切换磷酸铁锂电池 [13] - 全球储能市场需求爆发 北美/欧洲/中东/东南亚/南美市场快速增长 [13] - 反内卷政策促进行业良性竞争 协会提出抵制恶性价格竞争等四大措施 [4] 海外业务进展 - 与海外主流电池企业全面对接 市场需求逐步增加 [11] - 海外基地项目完成ODI备案及经营者集中审核 按计划推进中 [12] 可持续发展 - Wind ESG评级由"A"级提升至"AA"级 连续两年评级提升 [2] - 生产能耗与碳排放持续下降 [2]
6万吨磷酸铁锂项目落地
起点锂电· 2025-09-02 18:21
行业出货量数据 - 2025年上半年中国锂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达160.6万吨,同比增长68.5% [2] - 出货量前十企业包括湖南裕能、万润新能、德方纳米、友山科技、国轩高科、江西升华、龙蟠科技、安达科技、北大先行、协鑫锂电 [3] 安达科技产能扩张 - 公司拟新增6万吨/年磷酸铁锂产能,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6条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4][5][7]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具备15万吨/年磷酸铁及15万吨/年磷酸铁锂产能 [7] - 在建项目包括24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总投资40亿元)、45万吨/年磷酸铁锂前驱体项目(分AB区建设,总投资40亿元)及1.5万吨/年锂电池极片循环再生项目(投资2亿元) [7][8] - 前驱体项目A区规划30万吨产能(12条生产线,投资14亿元),B区规划15万吨产能(5条生产线,投资10亿元) [8] 安达科技经营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5.36亿元,同比增长126.80% [8] - 净利润亏损1.68亿元,但亏损同比收窄52.83% [8] - 综合毛利率由去年同期-9.04%提升至0.55% [9] - 磷酸铁锂产品营收14.29亿元,同比增长201.46%,毛利率0.65%(同比提升14.98个百分点) [9] - 业绩改善主因销量增长、原材料成本下降、三代产品议价能力提升及客户订单增加 [9] 客户结构与行业挑战 - 主要客户包括比亚迪、中创新航、欣旺达、派能科技等 [9]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达92.41%,客户集中度较高 [9] - 行业面临价格压力与产能过剩问题,低端产能涌入加剧恶性竞争 [9] - 需通过技术迭代与高端产能建设改善竞争格局 [10]
万润新能: 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9 19:21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大幅增长50.49%至44.36亿元,主要受益于磷酸铁锂销量同比增长90.23%至14.83万吨,但净利润亏损2.66亿元,同比亏损收窄[3][7] - 公司持续亏损主要受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下行影响,但通过产能利用率提升、规模化效应和成本控制措施,毛利率同比回升,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减少[3][7] - 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研发体系完善,拥有前驱体-正极材料一体化产业链、优质客户资源及多样化产品体系,并持续推进钠离子电池、磷酸锰铁锂等新技术研发[15][18][21]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44.36亿元,同比增长50.49%,主要因磷酸铁锂销量增长90.23%[3][1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6亿元,同比亏损收窄[3][14]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22亿元,同比下降108.29%,主要因原材料采购票据保证金增加[14] - 存货账面价值10.86亿元,占总资产5.99%[12] - 应收账款账面价值20.33亿元,占总资产11.21%[13] 业务运营 - 磷酸铁锂销量14.83万吨,同比增长90.23%,但销售价格受碳酸锂价格下行影响同比下降[3][7] - 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产线规模化效应显现,单吨成本降幅略高于售价降幅[3][7] - 通过降本增效、存货管理等措施控制材料成本和库存规模[3][7] 研发与创新 - 研发投入1.28亿元,同比下降10.92%[23] - 拥有研发人员348名,占比10.11%[15] - 新增国内发明专利申请38个、国际发明专利申请81个,累计获得知识产权273项[23][24] -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累计出货数百吨,磷酸锰铁锂进入试生产阶段[21] - 主导的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入选培育名单,助力研发效率提升[16][23] 核心竞争力 - 研发体系成熟,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多项行业荣誉[16] - 前驱体-正极材料一体化产业链降低产品成本并保障质量稳定[18] - 与主流锂电池厂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客户资源优质[19] - 产品体系多样化,涵盖动力、储能、长寿命等多类型磷酸铁锂材料[20] - 核心团队稳定,人才管理机制完善[21][22] 募集资金使用 - 累计使用募集资金59.33亿元,尚未使用2.87亿元[27] - 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符合监管规定,无违规情形[28] 股东与治理 -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累计增持14.6万股,金额539.36万元[29] - 无股份质押、冻结或减持情形[30] - 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有效[4][5][6]
盟固利二季度业绩同比大增456.27%,高电压材料与新兴应用驱动未来
证券时报网· 2025-08-29 11:3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18亿元 同比增长23.19% [1][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3.84万元 二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2669.68万元 同比增长456.27% [1][2] - 研发投入4756.58万元 同比增长45.57% [2] 产能与运营 - 锂电池正极材料累计产量10499.30吨 产能利用率近80% 同比增长22.93% [4] - 通过厂区屋顶光伏全覆盖推进绿色生产 实现能耗下降与质量成本降低 [4] - 开展碳酸锂套期保值业务 衍生品合约损益-402.62万元 [4] 技术突破 - 高电压钴酸锂实现4.45V/4.48V/4.50V批量生产 4.53V进入试生产阶段 4.55V+与头部终端客户联合开发 [3] - 三元9系超高镍材料在头部客户验证顺利 单晶性能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3] - NCA系列产品延伸至机器人/低空飞行器/UPS电源等新兴赛道 第二代产品完成近百吨备货出货 [3] 新产品布局 - 固态电解质(LATP)通过头部固态电池企业中试认证 可应用于低空无人机动力电池 [4] - 钠电正极材料层氧产品通过主流客户中试 第二代能量密度突破180Wh/kg [4] - 高熵复合材料处于中试验证阶段 富锂铁酸锂补锂添加剂进入客户推广阶段 [4]
调研速递|湖南裕能接受114家机构业绩说明会调研,上半年营收143.58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8-27 19:32
业绩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143.58亿元 同比增长33.17%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5亿元 同比下降21.59% [2] - 磷酸盐正极材料销量48.08万吨 同比增长55.38% [2] 产品结构 - 储能端产品销量占比约39% [2] - CN-5系列及YN-9系列新产品销量及占比显著提高 [2][3] - 磷酸锰铁锂材料研发进展顺利并获客户高度认可 [3] 产能布局 - 黄家坡磷矿有序建设 预计四季度批量出矿 [3] - 西班牙年产5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稳步推进 [3] - 扩产以提升新产品产能为主 产能建设效率优势强 [3] 行业动态 - 行业面临竞争加剧及碳酸锂价格波动挑战 [2] - 磷酸铁锂材料分会召开"反内卷"会议 行业意愿强烈 [3] - 行业呈现总量结构性过剩与高端供给紧缺并存态势 [3] 经营策略 - 采取灵活多元采购策略应对碳酸锂价格波动 [3] - 产品销售价格通过商务谈判确定 受市场供需影响 [3] - 客供碳酸锂数量由公司与客户协商动态调整 [3] 未来展望 - 预计下半年行业保持较高增长 差异化需求提升新产品占比 [3] - 全年磷酸盐正极材料销量预估约100万吨 [3] - 与国内外电池企业密切沟通 海外产能项目获客户兴趣 [3]
容百科技: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02 00:3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2.48亿元,同比下降9.28%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839.46万元,同比下降765.45% [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8.92亿元,主要由于应收票据贴现管理 [3] - 研发费用2.19亿元,同比增长22.44%,占营业收入比例3.50% [3][15] 业务发展 - 三元材料上半年销量5万吨,扣除新业务投入后实际盈利约7700万元 [5] - 钠电正极产品在动力、储能等领域已获得头部厂商认可,计划建设年产6000吨聚阴离子钠电正极材料产线 [5] - 磷酸锰铁锂产品出货量已达2024年全年总量,商用车领域销量突破千吨 [5] - 正式进入磷酸铁锂领域,计划在波兰建设欧洲首条磷酸铁锂产线 [5] 技术研发 - 累计专利申请1299项,授权679项,其中发明专利192项 [15] - 固态电池用高镍三元已小批量生产,硫化物电解质性能领先 [5] - 富锂锰基材料在全固态领域已有百公斤级出货并获批量订单 [5] - 尖晶石镍锰正极材料已有吨级出货,预计2026年量产 [5] 产能布局 - 已建成正极产能30余万吨,新产线正在爬坡和转固 [21] - 韩国工厂首期2万吨/年生产基地通过认证,二期4万吨/年产线建设完成 [11] - 波兰基地首期2.5万吨产线已开工建设 [11] - 仙桃启动年产6000吨聚阴离子钠电正极材料产线建设 [5] 行业趋势 - 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市场为三元材料带来新增长机会 [5] - 商用车电动化需求放量带动磷酸锰铁锂产品增长 [5] - 固态电池领域正极材料和电解质双线并行推进 [5] - 多产品布局覆盖动力、储能和新兴市场需求 [9]
2025H1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公布!
起点锂电· 2025-07-28 17:59
三元正极材料 - 2025H1中国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为32.1万吨,同比增长4.2% [2] - 出货量TOP10企业依次为瑞翔新材、容百科技、巴莫科技、邦普循环、当升科技、厦钨新能、五矿新能、宜宾锂宝、天力锂能、巴斯夫杉杉 [2][3]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 2025H1中国磷酸铁锂正极出货量达160.6万吨,同比增长68.5% [4] - TOP10企业包括湖南裕能、万润新能、德方纳米、友山科技、国轩高科、江西升华、龙蟠科技、安达科技、北大先行、协鑫锂电 [4][5] 钴酸锂正极材料 - 2025H1中国钴酸锂正极出货量5.35万吨,同比增长24.2% [6] - 出货量TOP5企业为厦钨新能、巴莫科技、巴斯夫杉杉、盟固利、科恒股份 [6][7] 行业白皮书目录 - 白皮书涵盖锂电池正极材料定义与分类、全球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不同材料性能对比等内容 [10] - 同期活动包括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国际峰会、户储及便携式储能电池技术论坛等 [10]
2025Q1中国磷酸铁锂正极TOP20发布
起点锂电· 2025-06-23 18:39
磷酸铁锂正极行业市场格局 - 2025Q1中国磷酸铁锂正极出货量达74.6万吨,同比增长88.9%,主要受动力和储能领域需求驱动 [1] - 行业呈现"一超多强"格局,湖南裕能以29.8%市场份额居首,前五企业合计市占率61.1%(CR5),较去年下降2.3个百分点 [1] - 主要竞争者包括湖南裕能、万润新能(9.9%)、德方纳米(8.2%)、友山科技(7.0%)、国轩高科(6.2%) [1] 技术发展趋势 - 磷酸铁锂正极已发展至第四代产品,粉末压实密度从首代2.30g/cm³提升至四代2.60g/cm³,极片压实密度达2.75g/cm³ [4] - 行业普遍聚焦三代及以上产品(粉末压实密度≥2.50g/cm³),二代及以下产品已难盈利 [4] - 主要企业技术进展:湖南裕能第四代已量产并开发第五代;德方纳米2.6g/cm³产品批量出货;友山科技专利技术可达2.712g/cm³ [6] 下游应用占比 - 2025Q1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占比达80.8%(同比+17pct),三元电池占比降至19.2% [3] - 储能领域磷酸铁锂占比超94%,动力领域国内占比超80% [3] - 海外企业如三星SDI、LG新能源、SK、松下等加速布局磷酸铁锂电池 [7] 未来增长驱动因素 - 预计2025年出货量达330万吨(+36.3%),2030年达710万吨(6年CAGR19.6%) [6] - 增长动力包括:1)动力/储能电池需求增长;2)成本优势;3)安全性更高;4)能量密度差距缩小 [7] - 万润新能与宁德时代签订5年132.31万吨供应协议,德方纳米DY-12产品满足快充要求 [6] 企业战略动态 - 原三元正极企业如当升科技、五矿新能等加速转型磷酸铁锂,一季度基本满产满销 [3] - 湖南裕能云南20万吨产能将专供高压实产品,龙盛科技S526材料粉体密度达2.62g/cm³ [6] - 技术路线分化:万润新能采用二烧工艺,富临精工采用固相法+草酸亚铁工艺 [6]
五矿新能: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五矿证券有限公司关于五矿新能源材料(湖南)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的核查意见
证券之星· 2025-06-20 18:41
经营业绩分析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39亿元,同比减少48.37%,归母净利润-5.08亿元,连续两年亏损且亏损规模扩大 [1] - 综合毛利率2.95%,同比减少1.75个百分点,主要受市场需求变化、原材料价格下跌、产能利用率较低等因素影响 [1] - 正极材料销售收入从2023年的106.07亿元降至2024年的54.36亿元,下滑48.75% [8] - 直接材料成本占比超过80%,2024年直接材料成本下降51.27% [9] 产品结构与市场趋势 - 主要产品包括三元正极材料、钴酸锂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和球镍 [2] -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9年221万辆增长至2024年1,823.6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52.51% [4] - 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2024年达329.2万吨,其中磷酸铁锂242.7万吨,三元材料64.3万吨,合计占比93.26% [4] - 2023年下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正极材料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60%以上降至2024年初40%以下 [5] 原材料价格波动 - 碳酸锂价格从2023年高位下跌超过60%,2024年下探至7万元/吨上下 [6] - 磷酸铁锂价格从15万元/吨降至低于5万元/吨,多元材料价格从40万元/吨降至15万元/吨以下 [7] - 硫酸镍、硫酸钴价格较2023年度下跌超过20% [8] - 原材料价格下行趋势有所放缓,正极材料市场价格下行趋势随之放缓 [7] 同行业比较 - 同行业可比公司2024年普遍面临业绩下滑,当升科技归母净利润下降75.48%,容百科技下降49.06% [11] - 行业毛利率普遍下滑,当升科技多元材料毛利率下降2.92%,振华新材正极材料毛利率下降20.80% [12] - 公司存货周转率5.55次,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5.94次 [31] 财务风险与资产减值 - 期末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1.22亿元,主要因江西金辉锂业1.76亿元往来款计提 [19] - 期末存货账面价值10.63亿元,同比增长71.94%,存货跌价准备余额1.29亿元 [26] - 递延所得税资产2.10亿元,同比增加53.01%,主要来自坏账准备和可抵扣亏损 [49] - 2024年新增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16亿元,转回或转销1.12亿元 [26] 产能与订单情况 - 2024年正极材料产能利用率41.75%,2025年一季度有所回升 [15] - 截至2024年末在手订单2,714.85吨,金额23,507.12万元 [16] - 公司暂无产能扩张计划,主要因锂电池行业形势变化较快 [16] - 新产品研发进展顺利,部分产品已完成客户端导入验证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