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

搜索文档
2025年第26周计算机行业周报:香港发表宣言2.0,关注稳定币投资机遇-20250702
长江证券· 2025-07-02 07:3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丨维持 [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上周计算机板块随大盘放量上涨,涨幅 8.18%,在长江一级行业中排名第 1,两市成交额占比 12.44%,稳定币/金融 IT 概念活跃,建议关注具有发币资格、在区块链等关键技术有积累、有相关牌照的企业 [2][4] - 特斯拉 Robotaxi 服务启动及 Neuralink 展示成果,推动无人驾驶出租车和脑机接口发展,带来投资机遇 [7][17][26] - 香港发表宣言 2.0 及相关牌照升级,稳定币发展迅速,有望重塑数字支付体系和市场格局,建议关注相关企业 [6][36][4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上周复盘:计算机板块大幅上涨 - 计算机板块走势:上周大盘上涨,上证综指收复 3400 点,触及年内高点 3462.75 点,周五报收 3424.23 点,涨幅 1.91%,计算机板块随大盘放量上涨 8.18%,在长江一级行业中排名第 1,两市成交额占比 12.44% [4][12] - 热点板块及个股:上周计算机板块稳定币/金融 IT 相关题材活跃,天利科技、京北方等多只股票涨幅居前 [14][15] 上周关键词:Robotaxi、脑机接口 特斯拉 Robotaxi 载客上路,商业化节奏有望提速 - 服务启动:当地时间 6 月 22 日,特斯拉 Robotaxi 服务在美国奥斯汀南部启动,首批约 10 辆 2025 款 Model Y SUV 运营 [17] - 成本优势:试点车型搭载 HW5.0 硬件和 FSD V12 软件,每次行程固定收费 4.20 美元,技术方案成本经济,利于规模化推广 [19] - 行业进展:Waymo 服务量增长,每周超 25 万次出行服务,车队规模超 1500 辆;我国萝卜快跑累计服务超 1100 万次,2025 年一季度超 140 万次,同比增 75% [20] - 市场前景:预计 2030 年国内 Robotaxi 渗透率达 50%,订单超 171.9 亿,市场规模 2700 亿元,建议关注运营平台及供应链相关标的 [21][25] Neuralink 发布重大突破,关注脑机接口迭代进展 - 成果展示:当地时间 6 月 27 日,Neuralink 发布视频展示成果,7 名受试者接受 N1 植入体手术,平均每周使用约 50 小时,峰值超 100 小时 [26] - 发展规划:2025 年四季度言语皮层植入解码词语;2026 年电极增至 3000 个助盲视者;2027 年通道增至 10000 个,实现多设备植入,最终目标全脑接口 [29] - 产品情况:有“心灵感应”“盲视”“深入”三款产品,针对不同患者,协同实现大脑与机器高带宽连接 [30] - 产业影响:Neuralink 进展展示可能性,明确发展方向,加速商业化落地,建议关注侵入式、非侵入式及下游应用端相关标的 [35] 重点推荐:稳定币 - 政策利好:6 月 25 日国泰君安国际获虚拟资产交易服务牌照;6 月 26 日香港发表宣言 2.0,加速稳定币行情 [6][36] - 发展现状:截至 2025 年 5 月 1 日,稳定币总规模约 2273.7 亿美元,同比增 46.5%,30 日滚动交易额达 2 万亿美元,超 Visa、Paypal [38] - 区域前景:亚洲交易笔数占比低,香港立法会通过草案,预期稳定币发展跻身世界前列 [40] - 应用场景:稳定币用于跨境汇款可即时、低成本转移价值,推动跨境汇款成本接近 3%以下目标,重塑数字支付体系 [44] - 竞争格局:USDT 和 USDC 占主导,2024 年合计份额近 90%,新发行方崛起,预计 2025 年底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推自有稳定币,重塑市场格局 [47] - 投资建议:关注具有发币资格、在区块链等关键技术有积累、有相关牌照的企业 [6][49]
黑武士!科研&教学级自动驾驶全栈小车来啦~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7-01 20:58
产品发布与定价 - 黑武士系列001正式开售 原价34999元 支付定金1000元可抵扣2000元 优先锁定订单安排组装发货 [1] 产品定位与功能 - 面向科研与教学场景的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 支持感知、定位、融合、导航、规划等功能平台 [2] - 适用场景包括本科生学习比赛、研究生科研论文、高校实验室教具、职业院校培训等 [5] 硬件配置 - 主要传感器包括Mid 360 3D激光雷达、镭神智能2D激光雷达、奥比中光深度相机 [17] - 主控芯片采用Nvidia Orin NX 16G 配备1080p显示器 [17] - 采用阿克曼底盘系统 车体尺寸620x400x320mm 自车重量30kg [17][21] - 电池功率50w 供电电压24V 续航时间超过4小时 [21] 软件系统 - 基于ROS框架 支持C++和Python开发 [23] - 提供一键启动功能 包含完整的开发环境 [23] - 支持多种SLAM算法 包括2D/3D激光SLAM、视觉惯性SLAM等 [24] 性能参数 - 最大运动速度2m/s 轮毂外径130mm 载荷能力30kg [21] - 深度相机测量范围0.15-5m 相对精度≤2% [27] - 3D激光雷达FOV 360°×59° 测距范围0.1-40m [27] 售后支持 - 提供1年非人为损坏保修 人为损坏提供有偿维修 [46] - 支持硬件采购咨询和技术支持 [46]
小米社招&校招 | 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算法研究员 (VLA/具身方向)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7-01 20:58
职位描述 - 公司正在招聘研究员/科学家加入前沿探索团队,共同定义和构建下一代自动驾驶与机器人的"大脑",致力于突破性的具身基座模型研究,深度融合视觉-语言-行动能力,并具备卓越的空间感知与空间推理能力 [2] 核心职责 - 前沿算法研究与构建:设计和实现领先的具身多模态大模型,探索构建能够理解复杂三维世界并进行长时序、多步骤任务规划的世界模型 [3] - 核心模型能力攻关:主导模型在多模态场景理解、复杂语义推理与决策、学习与适应机制等方面的突破 [4] - 技术愿景与路线图:构建可泛化、高效率的具身智能基座模型,为未来1-3年的技术演进提供核心支撑,探索其在自动驾驶和通用机器人领域的统一应用潜力 [4] - 学术影响力与合作:与全球顶尖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探索表征学习、因果推理、世界模型等长期议题,在顶级会议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4] 职位要求 - 教育与研究背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学、自动驾驶或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或同等深度的研究经验 [5] - 核心研究经验:在多模态大模型、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强化学习、三维视觉与空间智能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 [6][7] - 理论与编程能力:在顶级会议上作为主要作者发表过高质量论文,具备将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强化学习与机器人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8] 加分项 - 世界模型研究经验:对World Model理论有深入理解并有相关研究或项目实践经验 [11] - 大规模预训练:有从零开始训练亿级参数以上大模型的实际经验,熟悉分布式训练技术 [11] - 机器人平台经验:具有在真实机器人或高仿真平台上部署和验证算法的经验 [11] - 开源社区贡献:活跃于相关开源项目并有广受认可的贡献 [11] 工作地点与投递方式 - 工作地点以北京为主,少量上海职位 [10] - 简历投递至指定邮箱,需备注社招/校招+姓名+岗位+自动驾驶之心推荐 [10]
重磅直播!清华&博世开源SOTA性能纯血VLA:Impromptu-VLA告别双系统~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7-01 20:58
自动驾驶技术进展 - 当前自动驾驶系统在结构化环境(如城市和高速公路)中取得显著进展,但在非结构化场景(如乡村小路、临时施工区、恶劣路况)中仍面临鲁棒性和安全性挑战 [1] - 现有大规模自动驾驶数据集主要关注常规交通状况,缺乏针对非结构化环境的专门、大规模且精细标注的数据 [1] Impromptu VLA框架 - 清华AIR联合博世中央研究院提出Impromptu VLA框架,旨在提供开放权重和开放数据的驾驶视觉-语言-动作模型 [1] - 该框架是完全端到端、无中间感知表征的"纯血VLA"系统,直接从驾驶视频片段提取多模态特征并生成自然语言格式的驾驶命令 [1] - 系统无需手工设计感知模块、行为先验或中间BEV表达 [1] - 在NeuroNCAP闭环安全评测中表现优异,得分2.15,显著超越CVPR 2025最新提出的BridgeAD系统(1.60) [1] 技术资源与分享 - 论文已发布于arXiv(编号2505.23757v1) [2] - 项目主页在GitHub(ahydchh/Impromptu-VLA) [2] -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生迟浩瀚将分享该VLA框架 [2] 学习建议 - 建议入门者扎实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基础,逐步了解自动驾驶各模块 [2] - 推荐通过阅读前沿论文和参与开源项目实践来熟悉数据处理和模型训练流程 [2]
特斯拉Robotaxi正式上线,无人驾驶出租车市场最大变量来了?
美股研究社· 2025-07-01 20:19
特斯拉Robotaxi服务上线 - 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在得州奥斯汀正式上线,首批投入十台焕新Model Y,后续预计将有Cybercab等更多车辆加入车队[4][5] - 当前服务仍在地理围栏内试运营,仅限受邀用户通过Robotaxi APP呼叫车辆并绑定银行卡付费[6] - 特斯拉账户可自动同步用户支付信息、媒体娱乐、座椅调节等设置,提供个性化体验[7][8] 马斯克对Robotaxi的愿景 - 马斯克认为Robotaxi将彻底改变交通方式,创造"自主、共享、电动"的未来,是"万亿美元级机会"[9][10] - 特斯拉Robotaxi基于纯视觉技术,相比激光雷达方案具有成本和效率优势,无需昂贵硬件或地图测绘[11][12] - 无人驾驶特征使运营时长远超人类,预计每车每周运行超40小时,毛利率可达70-80%[15] - 设想车主可加入Robotaxi网络,盘活闲置车辆价值,类似Airbnb和Uber结合[15] 面临的挑战 - FSD技术的安全性和效率性是关键挑战,目前每辆车配备副驾安全员(无刹车踏板)[18][19] - 政策阻力明显,奥斯汀上线前遭遇反对并要求推迟以配合新自动驾驶法律[22][23] - 需证明单订单运营效率优于传统出租车,才能获得用户长期选择[19] 市场竞争格局 - Waymo在美四城服务量实现五倍增长,每周提供超25万次出行,车队规模突破1500辆,已完成1000万次行程[24] - 百度萝卜快跑累计服务突破1100万次,2025Q1服务140万次(同比+75%),正拓展东南亚市场[26] - 特斯拉优势在于数百万辆存量车可快速规模化,纯视觉技术避免额外硬件成本[28][29] 市场关注点 - 行业期待特斯拉能以更低成本实现无人出租规模化落地[31] - 未来看点在于特斯拉能否在运营规模和覆盖范围上超越Waymo和萝卜快跑[31] - 进展将成为资本市场对特斯拉估值的关键要素之一[31]
哈啰重金入局Robotaxi 能否破局商业化之路
证券日报网· 2025-07-01 18:19
行业前景与市场预测 - Robotaxi处于行业爆发前期 AI技术飞跃、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政策助力及消费者接受度提高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1] - 天风证券预测2025年为自动驾驶出租车元年 2030年市场规模达5000亿元 渗透率32% 较2027年增长22倍 [2] - L3技术量产落地为L4商业化提供依据 车企普遍计划2023下半年至2024年实现L3量产 产业化临近临界点 [2] 哈啰战略布局 - 联合蚂蚁集团、宁德时代成立造父智能科技 专注L4自动驾驶研发 首期投资超30亿元 [1] - 业务分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打造多层级运营平台 适配不同车型 提供运维体系及充换电等配套服务 [1] - 从共享两轮业务转型 2018-2020年累计亏损50亿元后 逐步拓展网约车、顺风车等四轮业务 Robotaxi为战略转型关键一步 [3] 技术合作与数据积累 - 蚂蚁集团提供AI算力与算法支持 宁德时代提供滑板底盘及电池技术 哈啰贡献出行平台运维能力 [1] - 聚焦"长尾场景"数据攻关 结合真实驾驶与模拟仿真数据加速积累 利用行业开源模型降低研发门槛 [2] 行业竞争格局 - 赛道已聚集百度Apollo、小马智行等科技公司 T3出行等平台及主流车企 竞争呈多层次化 [6] - 多数企业仍处测试运营阶段 市场未达白热化 哈啰需突破核心技术壁垒与场景应用难题 [6] 商业化挑战 - 政策法规待完善 运营覆盖密度不足制约商业模式闭环形成 [4] - L4技术依赖海量道路测试数据迭代 哈啰缺乏自研历史沉淀 外部合作或影响技术壁垒构建速度 [5] - 资金压力显著 30亿元投入仅支撑初期研发 需在未来2-3年内验证盈利模式以维持资本市场信心 [5]
“三年实现商业化”,哈啰如何跑通Robotaxi?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1 18:03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L4级Robotaxi被视为自动驾驶领域的"皇冠上的明珠",行业从技术研发转向规模化和商业化竞争阶段 [1] - 行业形成"黄金三角"格局:传统车企、自动驾驶技术公司、运营平台三方协同 [1] - 技术路径日益清晰,新能源和智能化产业链成熟为后发者提供产业红利 [3] 公司战略与商业模式 - 采取轻资产平台模式,不涉足整车制造,专注打造可接入的运营平台 [3][4] - 差异化竞争策略:构建多层次运营平台,整合不同车企和技术合作伙伴的运力 [4] - 通过共享运维体系(充换电/清洁维护/停车场等)和底层地图数据降低合作伙伴成本 [4] - 计划三年内实现商业化落地,短期聚焦国内市场,远期拓展海外业务 [9][15] 技术路线与研发投入 - 首期获得蚂蚁集团、宁德时代等30亿元融资用于L4技术研发 [2][6] - 采用"双轮驱动"技术路线:结合多传感器冗余系统与AI数据驱动 [13] - 重点攻克端到端大模型应用和世界模型技术,解决长尾数据稀缺问题 [9] - 利用两轮车运营积累的高精度定位和系统调度经验迁移至四轮车领域 [7][8] 运营优势与数据积累 - 依托母公司共享单车业务积累的用户数据和本地化运营经验 [2] - 专注解决长尾数据问题,针对性获取和训练未解决的场景数据 [5] - 借鉴共享单车资产运营经验,通过系统化调度降低Robotaxi持有成本 [12] 商业化路径与成本结构 - 国内网约车单价约为海外1/3(海外约1美元/分钟),促使公司布局全球化 [15] - 中国车辆进入海外市场具有成本优势,预估海外运营成本是国内2-3倍 [15] - 通过前装量产和普惠策略降低单车成本,加速UE(单位经济效益)打平 [3][8]
上海:发布AI大模型、具身智能、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重点应用场景 推动重大应用场景优先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倾斜
快讯· 2025-07-01 14:17
上海:发布AI大模型、具身智能、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重点应用场景 推动重大应用场景优先向重点 企业、重点项目倾斜 智通财经7月1日电,上海市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强服务优环境 进一步打响"投资上 海"品牌的若干举措》,发布重大应用场景。发布AI大模型、具身智能、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重点应 用场景,推动重大应用场景优先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倾斜。组织开展场景路演、场景对接、揭榜赛马 等活动,开展场景应用创新大赛,为获奖企业提供高校实验室、低成本办公场地。将优质垂类大模型项 目纳入全市公共算力调度体系,对模型推理算力项目实施补贴。 ...
智联汽车系列深度之38暨机器人系列深度之29:Robotaxi的加速渗透元年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7-01 12:4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或将成为Robotaxi加速渗透元年,Waymo口碑、份额反转且加速扩张,特斯拉入局或颠覆行业规则,产业实质性拐点可能到来 [3][4] - 市场认为Robotaxi是蓝海市场,但对其发展轨迹存在分歧,尝试用五要素判断商业化发展轨迹 [4] - 商业模式是2C运营的三方分润,“金三角”协作风靡,预计混合模式推动行业发展 [4] - 中国Robotaxi分四阶段发展,当前开展联合试点开放路权 [4] - 技术路径有渐进式和跨越式之争,长期胜负未明 [4] - 量产平台迭代降低行车成本,安全员有减配趋势 [4] - 中国Robotaxi消费者接受度处于初级阶段,但多数人态度积极,推荐多维度要素合力加速商业化进程 [4] 各目录总结 产业阶段:稳定爬升的复苏期 - Waymo是全球Robotaxi技术标杆与商业化先行者,2025年口碑、份额反转且加速扩张,周订单和车队数量增长,还与麦格纳合作生产超2000辆捷豹版Robotaxi [8] - 特斯拉垂直一体化自研,2024年10月发布Robotaxi和Robovan,计划2025年推服务,2026年Cybercab投产,其运营和购买成本低,但车主意愿和高峰用车有不确定性 [9] - 复盘产业发展,从2004年到2030年有不同阶段,当前处于稳定爬升的复苏期,2025年有多项积极进展,预计2027 - 2030年持续发展 [11] 分析框架:五要素判断发展轨迹 - 基于商业模式,以政策规划、技术路径、行车成本为核心维度,融入市场认知,通过UE模型辅助验证,明晰商业化进程,对比差异并预判拐点 [16] - 商业模式是2C运营的三方分润,“金三角”分工为技术公司、整车厂、出行平台合作,有聚合、混合、自运营三类主流模式,预计混合模式推动行业发展 [4][20][23] - 中国Robotaxi政策“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分四阶段,当前开展联合试点开放路权 [4][27] - 技术路径有渐进式和跨越式之争,前者以量产车迭代算法,后者直接瞄准L4,国内厂商接近Waymo,特斯拉方案短期难适应中国路况 [31][32] - 行车成本包括整车和运营成本,量产平台迭代可降本,安全员有减配趋势 [4][38] - 中国Robotaxi消费者接受度处于初级阶段,对技术成熟度和安全性更关注,市场教育应提升认知和传递价值 [41] 定量:UE模型 - 对Robotaxi商业模式盈利弹性测算,先提效、再降本,核心看日均收入,日接单数对毛利率影响大 [43][44] 相关标的 - 文远知行2017年成立,在多国开展业务,有五大产品矩阵,2025聚焦ADAS + Robosweeper + Robovan增长,Robotaxi + Robobus平稳发展,具备海内外经验和技术复用能力 [48] - 小马智行2016年成立,致力于全栈式自动驾驶,有三大核心业务,与丰田、广汽成立合资公司推动Robotaxi量产,坚持自研域控制器,成本将降低 [54]
马斯克Robotaxi上线初体验:有哪些惊喜和失望?
虎嗅· 2025-07-01 10:51
核心观点 - 特斯拉完成全球首例Model Y全自动驾驶"自我交付",30分钟内无驾驶员穿越市区[1] - Robotaxi试运营将特斯拉推向技术突破与商业验证的关键节点,但华尔街对股价反应分歧(先涨8%后回吐)[3] - 特斯拉1万亿美元市值中60%-70%基于Robotaxi预期,当前落地验证备受关注[8] - 公司未来战略重心已从卖车转向Robotaxi,但面临技术瑕疵、监管压力和商业化验证三重挑战[38][39][41] Robotaxi上线首日初体验 - 首批仅投入10-20辆未改装Model Y,定向邀请自媒体及投资人体验[9] - 前FSD工程师实测:车辆外观与普通Model Y无异,仅驾驶位无人[11] - 安全员设置突破行业惯例:位于副驾驶位而非驾驶位,体现技术自信[14] - 运营参数:每日18小时运营,固定收费4.2美元/次(马斯克标志性定价)[16] 运营细节与技术表现 - 地理围栏范围仅为Waymo当前的一半,但APP暴露旧金山/硅谷等规划测试区[18] - 实测问题包括:未能识别UPS卡车倒车(需安全员介入)、异常摇晃、误判刹停等[35] - 车辆硬件:全部采用量产版Model Y,未进行特殊改装[16] - 软件迭代:马斯克预告数月后将上线参数提升4.5倍的新模型[37] 商业模型与竞争格局 - 定价策略:4.2美元/次仅为象征收费,不足覆盖安全员时薪(德州7.25美元/小时)[20] - 成本优势:纯视觉方案较激光雷达方案具潜在成本红利[21] - 竞争路径:可能同时颠覆Waymo(技术路线)和Uber(商业模式)[24] - 车队规模规划:未来或激活现有HW4以上车辆实现指数级扩张[27] - 盈利测算:乐观估计Model Y年回本,CyberCab七个月回本(未计保险等成本)[25] 监管与行业挑战 - 德州新规要求自动驾驶运营需许可证,NHTSA已启动安全调查[39] - Waymo进入新城市前需进行12个月测试(6个月带安全员)[39] - 行业痛点:尚无任何Robotaxi企业实现正现金流[21] - 基础设施缺口:完全自动驾驶所需配套体系尚未完善[40] - 监管对标:特斯拉或需重复Waymo经历的监管压力周期[41] 战略定位与市场反应 - 公司已将未来押注Robotaxi,传统汽车业务面临销售滑坡[38] - 市场分歧:木头姐认为成功将重塑交通行业,但华尔街未完全信服[30][31] - 验证标准:需在单一城市(如奥斯汀)先证明盈利能力,而非盲目扩张[22] - 关键指标:关注地理围栏扩展速度与车队规模增长节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