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obotics
icon
搜索文档
【财经分析】马拉松之后 人形机器人开启“耐力赛”
新华财经· 2025-04-21 16:28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行业关键年份 宇树机器人在春晚表演和半程马拉松测试展示技术进展 但行业仍存在分歧与质疑 [1] - 2025年前3个月具身智能赛道54家企业获60.46亿元融资 规模超2023-2024年总和的1/3 [2] - 行业共识认为商业化落地还需至少5年时间 [3] 商业化挑战 - 当前商业化堵点包括场景不明晰和训练数据缺乏 智元机器人已实现小规模量产 2025年计划出货数千台 但应用仍局限在教学展览等非商业领域 [4] - 工业场景面临效率与成本挑战 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对工业应用存在冗余 家庭场景则面临高价格(十几万)与功能实现难题 [4] - 训练数据获取陷入"鸡生蛋"困境 缺乏物理世界交互数据限制技术发展 [5][6] 企业应对策略 - 擎朗智能采取"岗位化"设计理念 专注特定场景规模化落地 已部署超10万台专用机器人 日产生数亿条环境数据 [7][8] - 傅利叶智能选择开源策略 发布完整资源包和人形机器人数据集FourierActionNet 重点探索医疗领域应用 [9] - 创业者认为需专注增量市场 避免存量市场竞争 [10] 资本市场动态 - 4月半个月内星海图 蓝芯科技等十几家企业获融资 覆盖全产业链 凯辉资本近期连续投资星海图和维他动力 [10] - 市场存在估值泡沫争议 有项目一年估值涨10倍 部分资本转向零部件领域以降低风险 [11] - 行业处于早期阶段 资本风险偏好分化属正常现象 [11]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冠军背后又是深圳智造 中国人形机器人迈入“奔跑时代”
深圳商报· 2025-04-21 14:32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 - 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首次设立人形机器人专项赛事,20支赛队18款机器人完成21.0975公里挑战,深圳优必选研发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夺冠 [1][2] - 赛道设置包含≤9°坡度、14处≥90°转弯及1.5公里冲刺直道,全面测试机器人稳定性、动力系统及路径规划能力 [2] - 参赛机器人包括天工Ultra、宇树G1、乐聚"夸父"等型号,其中3款来自深圳企业 [2] 参赛机器人技术参数 - 冠军机型"天工Ultra"身高180cm/重55kg,最高配速12km/h,采用关节导热+风冷散热技术实现持续奔跑 [4][5][6] - 乐聚"夸父"身高166cm/重55kg,最高配速7.5km/h,配备40+自由度,运用MPC+IL算法提升运动效率 [3] - 松延动力N2机器人身高1.2m/重30kg,全程独立完赛展示稳定性 [4] 行业技术突破 - 赛事验证了具身智能系统在真实环境的持续运行能力,为行业提供稳定性、续航等关键数据样本 [7] - 中国企业展示出在核心算法(如ECO RL框架)、整机设计及工程落地方面的领先优势 [3][7] - 2024年以来特斯拉、Figure、优必选等企业密集发布新一代产品,行业进入场景落地关键阶段 [7] 产业应用前景 - 赛事推动构建标准化测试场景,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向巡检安防、家庭服务等场景渗透 [8] - 北京亦庄通过"科技+城市+产业"模式打造创新生态,为人形机器人发展提供新范式 [8] - 行业正从概念验证转向实际应用,技术竞跑将拓展更广阔的应用边界 [7][8]
从小众产品到机器人刚需 “电子皮肤”应用增长快速 生产研发提速
央视网· 2025-04-21 12:23
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技术发展 - 电子皮肤通过密集柔性传感器实现触觉感知 单指尖可集成数百个传感器[4] - 传感器厚度仅0.2毫米 与人类皮肤表层相当 具备柔软可弯曲特性[6] - 技术可还原物体形状为电信号 使机器人精准控制抓取力度[11] 电子皮肤应用场景扩展 - 使机器人能完成捏豆腐、拿鸡蛋、扶病人等精细动作[9] - 除触觉外还可感知温度和距离 应用部位从手指扩展到全身关节[13] - 未来将在医疗、工业等领域发挥更大价值[16] 行业供需与产能变化 - 电子皮肤需求进入指数级增长阶段 预计未来5年年增长率超50%[13] - 2025年订单量爆发式增长 部分企业实行24小时轮班生产[14] - 价格下降刺激需求 某企业出货量同比上涨10倍[14] 技术迭代与产业优势 - 研发方案加速至每周一迭代 推动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16] - 中国在电子皮肤领域具备相对优势 产能有望持续突破[13]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马落幕,机器人指数ETF(159526)涨近1%
新浪财经· 2025-04-21 11:29
机器人指数ETF表现 - 机器人指数ETF盘中换手率达3.12%,成交金额1834.08万元 [2] - 近2周规模增长8270.23万元,份额增长5400万份,呈现显著增长态势 [2] - 近10个交易日合计资金流入7323.21万元,显示持续吸金能力 [2] 中证机器人指数构成 - 指数覆盖系统方案商、集成商、设备制造商、零部件商等机器人全产业链上市公司 [2]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0.95%,包括汇川技术(12.3%)、科大讯飞(8.7%)、石头科技(6.5%)等头部企业 [2]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指数成分股集中度较高 [2] 行业动态与技术进步 - 北京成功举办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天工Ultra"夺冠 [2] - "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3] - 特斯拉Optimus 2025年量产带动产业链成长,国内车企加速布局自研与合作 [3] 商业化落地进展 - 机器人作为AI+智驾重要终端载体,AI大模型加速仿真数据采集 [3] - Deepseek技术为机器人大/小脑提供支持,推动商业化进程 [3] - 车厂生产场景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率先落地领域 [3]
宇树机器人能翻跟斗,跑马拉松却摔得东倒西歪,为何差别这么大?
新浪财经· 2025-04-21 11:27
硬件、算法与场景的"不可能三角" - 宇树H1机器人能完成高难度体操动作但在半程马拉松中频频摔倒,反映人形机器人领域硬件、算法与场景的平衡难题 [2] - 关节电机扭矩密度达230Nm/kg,实时控制系统实现0.5秒重心切换,但瞬时功耗达300W,远超普通行走需求 [3] - 连续奔跑时全身关节散热需求超500W,膝关节温度突破80℃导致扭矩精度下降23% [4] 短时爆发与长时续航的硬件矛盾 - 动态性能优先设计导致瞬时功率输出强,但牺牲续航能力 [3] - 以6km/h速度连续奔跑3.5小时时,被动散热系统无法满足42自由度的持续散热需求 [4] 算法分层与性能差异 - VSLAM系统实现60帧/秒环境感知,步态生成器反应延迟仅80ms,接近人类脊髓反射速度 [5] - 马拉松需提前构建能量消耗模型,未优化路径规划算法可能导致实际续航骤降30%(从21公里降至15公里) [7] - 第三方改造算法传感器校准频率仅50Hz,误差累积速率比原厂算法高4倍,导致比赛中左右脚扭矩偏差达18% [8] 行业技术分化与突破方向 - 天工Ultra通过减重8kg和仿生肌腱设计降低15%能耗,专攻巡检、物流场景 [9] - 波士顿动力Atlas采用液态金属散热系统降低关节工作温度40%,特斯拉Optimus通过碳化硅逆变器提升能效 [9] - 未来5年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可能实现"体操马拉松"双重突破 [9] 技术进化路径 - 算法优化是机器人性能跃迁关键,类似AlphaGo在相同算力下的突破 [10] - 当前阶段反映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向场景化落地的必然阵痛 [10] - "硬件平台+算法生态"分工模式将加速机器人时代到来 [10]
机器人半马出圈,机器人50ETF(159559)近4天获得连续资金净流入,最新份额创近1年新高!
新浪财经· 2025-04-21 11:09
行业动态 - 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举行 20家机器人队伍参赛 北京"天工"机器人夺冠 [1] - 公募基金一季报显示"机器人"成为高频热词 多只机器人概念股获基金增持并贡献丰厚收益 [1] - 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980022)成分股表现强劲 国睿科技上涨10.01% 奥比中光上涨6.71% 合康新能上涨5.31% [1] - 机器人50ETF(159559)近半年累计上涨9.72% 近4天连续资金净流入合计1556.52万元 最高单日净流入641.12万元 [1] 指数与成分股 - 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包括汇川技术 科大讯飞 石头科技等 合计占比42.06% [2] - 指数成分股覆盖沪深北交易所机器人产业相关上市公司 反映行业证券价格变化 [1] 政策支持 - 工信部数据显示一季度装备工业近7成重点产品产量增长69.2% 同比扩大16.7个百分点 [2] - 将实施"机器人+"等供需对接行动 提升产业链韧性 出台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2] 机构观点 - 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载体是中美AI竞争主场 长期空间广阔 [3] - 建议关注"AI+机器人"投资机会 如外骨骼机器人 灵巧手 传感器等商业化落地更快方向 [3] 产品信息 - 机器人50ETF(159559)场外联接A类020893 C类020894 [4]
【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2024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超过1550亿元 服务机器人占比约45%
前瞻网· 2025-04-21 11:06
行业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超过1550亿元 [1] - 2023年行业市场规模超1300亿元 五年复合增速为19.46% [1] 产品结构 - 按用途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 [3] - 2023年服务机器人市场占比最大约45% [3] 主要企业及业务 - 新松机器人提供工业机器人 应用于自动化生产、装配、搬运、焊接等领域 服务于汽车和电子等行业 [7] - 格力电器通过收购机器人技术公司提供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 涵盖自动化生产线和物料搬运 [7] - 沈阳机床提供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 应用于数控加工、装配、搬运等多个行业 [7] - 科沃斯机器人主要产品包括扫地机器人、擦窗机器人、空气净化机器人等 涵盖家务自动化与智能家居控制 [7] - 大疆创新开发无人机与机器人产品 重点发展精准农业和自动化巡检 [7]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主要企业包括沈阳机床、新松机器人等产业龙头公司及格力、科沃斯、大疆等新兴企业 [6] - 企业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能创新推动机器人技术在制造、物流、家居等领域的应用 [6] - 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研发更加智能、精准、高效的机器人产品以提升市场竞争力 [6]
逐鹿具身智能 魔法原子的“快”与“慢” | 机器人产业链一线调研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1 10:27
公司发展 - 魔法原子成立于2024年,创始团队早在数年前已涉足机器人研发,并参与小米第一代仿生四足机器人"铁蛋"的研发生产[3][10] - 2023年3月推出第一代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成为国内极少数具备行走能力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并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实现全球首个咖啡拉花人形机器人[13] - 2023年底获得1.5亿元天使轮融资,计划2024年量产400台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商业场景[15] 技术突破 - 人形机器人"小麦"具备42个自由度,跑步速度达每秒2米,适应多种地形环境[5][7] - 2023年电机技术小型化与大扭矩取得突破,结合运动控制算法使电驱人形机器人具备液压驱动级爆发力[5] - 2024年2月推出自研灵巧手MagicHand S01,采用11个大扭矩电机实现5公斤高负载能力[5] - 发布端到端"原子万象大模型",整合多模态感知、自主导航、操作抓取与运动控制功能[7] 行业趋势 - 2023年以来具身智能技术范式巨变,端到端技术路线加速机器人自主能力落地[3] - 行业出现本体轻量化趋势,电机驱动技术成为主流并经历多轮迭代[5] - 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超82亿元,B端场景市场容量巨大但家庭服务领域可能形成红海[17] 产品应用 - 与追觅科技合作采集生产环境真实数据,已形成数百万条高价值训练样本,在点胶工序中成功率和效率提升数倍[13] - 应用场景覆盖工业搬运、商业导购、餐厅服务等,未来五年有望进入家庭生活领域[6][15][17] - 采用"快慢双模"协同架构,快系统增强运动能力,慢系统实现长序列任务自主规划[8][9] 研发方向 - 重点投入本体量产、技术迭代及应用开拓,探索激光雷达与视觉传感器数据共享[17] - 需解决真实物理交互数据采集问题,标准化规模化处理数据是走向通用的关键[9] - 工业场景侧重负载能力,家庭场景需优化运动范围以实现自主爬起等功能[6]
AI与机器人盘前速递丨天工Ultra获机器人半马冠军,微软发布可在CPU超高效运行AI模型BitNet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1 09:24
市场表现 - AI与机器人板块上周五横盘调整 科创人工智能ETF华夏(589010)下跌0.9% 芯原股份、安路科技、晶晨股份领跌 [1] - 机器人ETF(562500)价格持平 盘中交易金额4.15亿元 换手率3.57% 成份股涨跌互现 新元科技、派斯林领跌 东杰智能、中信重工领涨 [1] 行业动态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举行 全程21公里 20支赛队参赛 天工Ultra机器人2小时40分钟完赛夺冠 松延动力N2机器人获亚军 [1] - 人形机器人未来价格预计与入门级轿车相当 [1] - 微软推出1-bit AI模型BitNet b1.58 2B4T 参数规模20亿 可在普通CPU运行 效率超越Meta、谷歌同类模型 但依赖微软自研框架bitnet.cpp [2] 技术瓶颈 - 人形机器人续航能力不足 除行者机器人外其他完赛机器均需更换电池 [3] - 关节散热问题突出 需依赖降温喷雾维持正常运行 [3] 政策支持 - 地方政府主办机器人赛事并获央视直播 体现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高度重视 [3] 产品布局 - 机器人ETF(562500)为全市场规模最大机器人主题ETF [3] - 科创人工智能ETF华夏(589010)聚焦AI产业 具备20%涨跌幅和中小盘弹性特征 [3]
机器人半马观察:优必选成“赛道”赢家 基金公司“路边”营销忙
新华财经· 2025-04-21 08:46
赛事概况 - 世界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赛事4月19日在京完赛,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6支完赛,冠军"天工队"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派出,成绩2小时40分42秒 [1] - 天工队是唯一未更换机器人完赛的队伍,其他队伍最多中途更换五次机器人 [1] 参赛机器人及厂商 - 参赛机器人包括天工Ultra、TI70A、神农、逐日行者等20款,高度从75cm至1.8m不等,重量17kg至88kg [2] - 参赛方涵盖优必选、松延动力、卓益得、乐聚、中科慧灵等企业,部分队伍由高校或科研机构组建,宇树否认直接参赛但其G1机器人被第三方使用 [3] 企业融资与市场表现 - 优必选2024年营收12.95亿元,净利润亏损11.24亿元,其他参赛企业均未上市 [3] - 松延动力完成5轮融资,最新为2024年3月A+轮;乐聚累计融资5轮至C轮;众擎Pre-A轮融资达2亿元 [3] 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 - 整机领域涉及优必选、景业智能、亿嘉和;传感器环节包括汉威科技、安培龙;减速器相关为中大力德、绿的谐波等 [3][7] - 电机供应商有步科股份、伟创电气;机器视觉领域覆盖舜宇光学、奥比中光 [7] 金融机构参与动态 - 长江证券机械团队现场发布赛事数据简报,基金经理带队调研 [5] - 华夏基金战略支持冠军天工Ultra并开展营销,其机器人ETF规模超100亿元;易方达支持两支队伍,天弘基金现场助威 [6] - 全市场15只挂钩中证机器人指数的基金产品,华夏规模领先,天弘近50亿元,易方达国证机器人ETF规模7.5亿元 [6] 技术验证与行业意义 - 赛事检验机器人运动控制、环境感知、能源管理等核心技术,为场景应用创新提供测试平台 [4] - 华福证券指出赛事推动产业链技术迭代,涉及动态路况与复杂环境下的性能突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