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obotics
icon
搜索文档
90万欧元“白菜价”!中国上市公司抄底成功!买到Pepper和Nao,未来将投入2800万欧元运营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3 15:22
盛视科技收购Aldebaran核心资产 - 盛视科技以9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750万元)收购法国机器人公司Aldebaran的核心资产,包括Nao、Pepper、Plato三大机器人系列的技术文档、专利、商标、域名、源代码、外观设计及库存产品[1] - 收购后需追加投入不超过28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34亿)用于债务清偿、资产交接和法国公司运营,总投资约2.34亿元人民币[2] - 盛视科技通过香港子公司在法国设立新公司接收资产,并计划整合Aldebaran原核心团队进行市场化运营[1] Aldebaran历史与市场地位 - Aldebaran成立于2005年,曾是全球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先驱,其Nao和Pepper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教育、科研、银行、零售等领域,巅峰时期产品销往70个国家,出货数万台[2] - 由于高昂成本(Pepper售价3万美元+550美元/月服务费)和功能限制,公司2012年起先后被软银1亿美元收购、德国URG接手,最终因连年亏损(去年亏损2900万美元)和裁员破产[4] - 公司推出的Plato酒店机器人未能扭转颓势,今年初再次裁员近半后进入破产清算[4] 盛视科技战略布局 - 公司自2020年上市后持续布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在巡检、物流、特种机器人(车底查验、测温等)已有积累,人形机器人是其战略重点[5] - 已在视觉感知、神经网络、步态控制、双臂协同等关键技术完成验证,5月董事长透露人形机器人多项技术取得突破[5][13] - 现有机器人产品主要服务于海关旅检、车辆检查等专业场景,定位导航误差小于5厘米,但缺乏面向消费级市场的产品[7] 收购协同效应 - Aldebaran成熟平台可直接补足盛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短板,加速产品商业化进程[5] - 盛视的AI、大数据能力与Aldebaran机器人平台结合,有望在口岸查验、旅客服务等专业场景快速落地[7][13] - Aldebaran在欧洲的品牌认知度为盛视打开欧美市场大门,与其中东、非洲布局形成全球化网络[8] 行业前景与公司规划 - 中国机器人市场预计以23%年增速增长,2024-2028年规模从470亿增至1080亿美元,目前占全球40%份额[12] - 中国人形机器人专利数量(5688项)远超美国(1483项),2024年全球新发布51款人形机器人中中国占35款[12] - 盛视计划利用中国产业链优势改造Aldebaran产品,重点开发专业场景应用而非家庭服务,通过技术融合提升全球影响力[10][13][14]
人形机器人旋转关节:核心部件技术解析与产业竞争观察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3 15:22
人形机器人旋转关节技术发展 - 旋转关节是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之一,直接影响运动性能、制造成本与商业化进程,未来几年将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1] - 技术路线分为刚性驱动器(高扭矩高精度)、弹性驱动器(柔顺控制但算法复杂)和准直驱驱动器(QDD,融合两者优势成为主流方案)[2][4][6] - QDD通过低减速比减速器和电流环力控降低系统复杂度与成本,结构更紧凑[7] 电机技术应用 - 无框力矩电机因低速大力矩、体积小巧成为主流选择,采用无框设计提升集成度[8] - 轴向磁通电机凭借高扭矩密度和高效率展现潜力,盘式结构适合高要求场景[9] - 国内步科股份、昊志机电等在无框力矩电机领域突破技术壁垒,盘毂动力等布局轴向磁通电机[24][26] 减速器市场格局 - 谐波减速器(体积小、高精度)与行星减速器(低成本、高刚性)形成互补[10][13][15][16] - 哈默纳克全球领先,绿的谐波国内市场份额逐步扩大,中大力德等企业在行星减速器领域竞争[27][29][31][32] 传感器技术趋势 - 力/力矩传感器直接测量精度高但成本高,电流环传感器成本低但精度有限[17][19][21] - 六维力传感器在机器人领域应用占比超50%,外资品牌均价4万元,国产已降至2000元/台[34] - 美国ATI、宇立仪器等处于第一梯队,国产厂商在串扰、温漂等指标上接近国外水平[35] 产业链竞争与机会 - 人形机器人带动电机、减速器、传感器需求,轴向电机应用范围或扩大[36] - 减速器技术门槛高,龙头企业受益,谐波与行星减速器非替代关系[36] - 六维力传感器市场集中度高,技术要求推动头部企业优势[36] 相关企业列表 - 电机领域:步科股份、昊志机电、伟创电气、盘毂动力[24][26] - 减速器领域:哈默纳克、绿的谐波、中大力德、纽氏达特[27][31][32] - 传感器领域:鑫精诚、坤维科技、蓝点触控、宇立仪器[34][35][45]
智元、宇树,拿下1.2亿元大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2 23:01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展 - 奇瑞与AiMOGA团队联合研发的墨甲机器人将于2024年9月底在国内正式发布,面向经销商和个人销售 [2] - 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中国移动旗下公司1.24亿元人形机器人采购订单,为国内目前最大单笔订单 [2][4] - 中国电信陕西公司与优必选合作开发AI大模型家庭桌面人形机器人,目标销量不低于10万台 [5] 技术驱动与行业应用 - 大模型技术显著提升人形机器人交互能力,推动商业化落地 [2] - 运营商采购的人形机器人将作为研发底座,需进行二次开发以适应营销等具体场景 [4][5] - 行业应用分三阶段演进:通用技术开发→行业解决方案→个性化体验优化 [5] 汽车4S店场景突破 - 墨甲机器人"墨茵"已落地汽车4S店,具备迎宾、车型讲解等功能,吸引超3000家经销商参与招商会 [7][8] - 墨甲机器人注重仿真设计,包含人类外貌细节如头发、牙齿等 [8] - 服务类机器人需提升情绪洞察能力,部分企业已开发仿真电子皮肤和微表情技术 [8] 商业化挑战与价值 - 当前机器人可完成基础客服功能,但难以替代顶级销售人员的复杂决策能力 [8] - 人形机器人在4S店的核心价值在于引流和客户留资,后续转化仍需人工团队 [2][8] - 奇瑞通过工业机器人积累经验,2024年发布CheryGPT大模型并成立专门机器人公司 [7][8]
倒计时2天,即将开课啦!从0基础到强化学习,再到sim2real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7-12 21:59
具身智能技术发展 - 具身智能技术正在快速成为现实 全球顶尖科技公司如Tesla、Boston Dynamics、OpenAI、Google等都在布局这一领域 该技术将彻底改变制造业、服务业、医疗健康、太空探索等行业 [1] - 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让AI系统不仅拥有"大脑" 还要拥有能够感知和改变物理世界的"身体" 使其能够理解物理定律、掌握运动技能、适应复杂环境 [1] - 该技术的应用场景包括工厂精密装配、医院手术协助、家庭贴心服务、危险环境救援等 潜在影响力是革命性的 [1] MuJoCo技术优势 - MuJoCo是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重要桥梁 为机器人学习提供高保真、高效率的训练环境 [3] - 相比传统方法 MuJoCo可使仿真速度比现实时间快数百倍 支持高度并行化计算 可同时运行成千上万个仿真实例 [5] - MuJoCo采用先进接触动力学算法 精确模拟机器人与环境的复杂交互 提供视觉、触觉、力觉等多种感知模态 具有出色稳定性和数值精度 [5] 行业应用与认可 - MuJoCo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标准工具 大量前沿研究基于MuJoCo进行 Google、OpenAI、DeepMind等科技巨头都在使用该技术 [7] - 掌握MuJoCo意味着站在具身智能技术最前沿 拥有参与技术革命的入场券 [7] 课程内容设计 - 课程采用项目驱动学习方式 包含六个递进式实战项目 从机械臂控制到人形机器人行走、灵巧手抓取、多智能体协作等前沿应用 [9][15] - 项目一:智能机械臂控制系统 涉及MuJoCo建模、物理仿真、基础控制等技术 构建六自由度机械臂模型 [17][18] - 项目二:视觉引导的抓取系统 添加视觉感知能力 实现物体检测和抓取 理解感知与控制的关系 [19] - 项目三:强化学习驱动的运动技能 训练智能体学会复杂运动技能 如机械臂抛接球、四足机器人奔跑等 [20] - 项目四:自适应控制与轨迹优化 实现模型预测控制算法 进行实时轨迹优化 [21] - 项目五:多机器人协作系统 设计多机器人协调配合 共同完成复杂任务 [22] - 项目六:Sim-to-Real迁移验证 通过域随机化技术提高鲁棒性 在真实机器人上进行验证 [23] 技术能力培养 - 课程将培养学员掌握MuJoCo各项功能 构建复杂机器人仿真环境 实现高保真物理交互 [25] - 深入理解强化学习核心算法 掌握机器人控制理论基础和实践技巧 实现精确运动控制和轨迹跟踪 [25] - 掌握Sim-to-Real迁移技术 将仿真成果成功应用到真实世界 [25] - 培养完整项目开发经验 熟悉现代AI开发工具链 包括Python生态、深度学习框架等 [25] - 通过六个递进式项目实践 培养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成为具身智能领域复合型人才 [26] 课程安排 - 课程采用六周渐进式学习设计 每周有明确学习目标和实践项目 [14] - 每周内容:MuJoCo基础入门、高级建模与传感器集成、强化学习与智能决策、机器人控制理论、多智能体系统、Sim-to-Real迁移 [17] - 开课时间为2025年7月15日 采用离线视频教学 vip群内答疑方式 [27] 目标人群 - 机器人/强化学习方向研究生、本科生 期望快速补齐实战能力 [29] - 具身与机器人从业者 已有编程或算法基础 想进军该领域 [29] - 从传统CV、自动驾驶、机械臂转向具身机器人研究或工程的转行者 [29] - 对前沿技术感兴趣的爱好者 [29]
1.2亿元大单落地!宇树科技中标
证券时报· 2025-07-12 17:25
人形双足机器人采购项目 - 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 [1] - 项目总预算为1.2405亿元(含税),采购包1为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预算7800万元(含税),中选人为智元机器人 [1] - 采购包2为小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算力背包、五指灵巧手,预算4605万元(含税),中标人为宇树科技 [1] - 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由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100%持股 [1]
2024年广东机器人相关产品出口457.4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16:19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广东省机器人相关产品出口457.4亿元,同比增长19.6% [1] - 2024年广东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5%,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1] - 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992亿元 [1] - 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4.68万台,同比增长31.2% [1] 产业链与竞争力 - 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已形成"芯片——算法——终端——应用"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珠三角全链条竞争力优势明显 [1] - 高端企业集聚优势突出,以华为、腾讯等行业巨头为引领 [1] - 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7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1] - 机器人领域涌现出以机器人"七剑客"为代表的一批领军企业,在关键零部件、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具有国内领先优势 [1] 区域协作与创新资源 - 广东具备毗邻港澳的独特区位优势,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与港澳形成互补效应 [2] - 广东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多个港澳院校深度协作,在大数据模型、机器人高转矩密度关节系统的研发等方面已取得成果 [2] - 在脑机接口技术、多模态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也已达成联合研发协议,港澳高水平创新资源将助力广东省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 [2] 政策建议与发展方向 - 建议广东加强芯片等核心技术攻坚,牵头编制产业规划,支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力度 [2] - 开展关键零部件精准补链,分类制定关键零部件招商图谱,精准引育一批高精尖企业 [2] - 建议制定省市协同推进的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立法计划,构建"1+N+X"法治保障体系 [2]
毛驴快跑 kokobots,递交IPO招股书,拟赴美国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7-12 14:00
公司上市计划 - 公司KOKOBOTS GROUP(毛驴快跑)计划于2025年7月11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KOKO [3] - 公司已于2025年1月10日向SEC秘密递表 [3] 主要业务 - 公司专注于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结合低速L4级自动驾驶与机器人技术,并融合物联网智能感知能力 [4] - 主要业务包括智能商用清洁机器人的研发、销售与租赁,以及物联网解决方案产品的制造与销售 [4] - 智能商用清洁机器人采用自主研发的L4低速自动驾驶技术,适用于酒店、医院、购物中心等高人流场所 [4] - 物联网产品内嵌RFID芯片,应用于智能数据存储、身份验证、门禁管理及非接触式支付等领域 [4] - 公司为多个知名音乐节提供腕带产品,包括Bolton Weekend、Love Supreme爵士音乐节等 [5] 技术平台与市场覆盖 - 公司开发了多功能L4低速自动驾驶算法及智能Nextrobot平台,适用于室内外清洁及其他低速自动驾驶场景 [5] - 商用清洁机器人已在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50多个城市累计运营超过1,500天 [5] - 核心自动驾驶技术包括线控底盘、环境感知、定位、自主导航及智能清洁路径规划算法 [5] - 业务覆盖中国18个以上省份及直辖市,国际市场通过分销商销售至美国、德国、波兰等12个国家 [5] 收入来源 - 主要收入来源为产品销售与租赁 [6] 股东架构 - 上市前股东架构中,皮从明通过Priscilla Prime Limited持有A股的67.1%和全部B股,合计拥有94.0%的表决权 [7] - 黄秀美通过Hyperhub Limited持有A股的15.8%,拥有2.9%的表决权 [7] - 陈伏虎通过Cloudcore Limited持有A股的5.5%,拥有1%的表决权 [7] 公司业绩 - 2023财年收入348.99万美元,净利润19.45万美元 [12] - 2024财年收入405.16万美元,净利润100.32万美元 [12] - 2025财年前六个月收入200.82万美元,净亏损20.67万美元 [12] - 2024财年毛利率49.2%(1,994,917美元/4,051,613美元) [14] - 2023财年毛利率33.7%(1,174,650美元/3,489,938美元) [14] 管理层 - 皮从明担任首席执行官兼董事 [11] - Guiping Peng担任首席财务官 [11] - Tian Van Acken、Lina Zhang、Xianhui Liu为董事提名人 [11] 中介机构 - 独家承销商为AC Sunshine Securities LLC [15] - 审计师为Marcum Asia CPAs LLP [15] - 公司中国律师为大成,美国律师为Ellenoff Grossman & Schole LLP [15] - 承销商中国律师为海润天睿,美国律师为Sichenzia Ross Ference Carmel LLP [15]
关于广东AI与机器人产业,这场高规格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
南方都市报· 2025-07-12 10:20
产业规模与技术实力 - 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2024年突破2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5%,机器人相关产品出口达457.4亿元,增长19.6% [3] - 工业机器人产量24.68万台,占全国总产量的44%,连续五年全国第一 [3] - 珠三角地区集聚华为、腾讯等巨头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7家,数量全国第一 [4] - 机器人领域以"七剑客"领军企业为代表,在关键零部件、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方面领先国内 [4] 技术创新与成果 - 华为升腾910B算力芯片性能媲美英伟达A100,思谋科技推出全球首个工业多模态大模型 [4] - 优必选实现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协同实训,汇川技术伺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 - 技术成果推动国产替代,强化产业自主可控能力 [4] 关键短板与挑战 - 关键技术基础支撑薄弱,开源生态建设自主性不足,珠三角算力紧缺而粤东西北利用率低 [6] - 高质量数据短缺,公共数据开放程度有限,传统行业面临数据获取难、流通难困境 [6] - 中小企业AI落地率低,因成本高、数据治理弱,许多企业因"无明确价值回报"暂缓投入 [6] - 制造业面临"数据不出厂""决策边端化"等挑战,产品换型快导致小模型难以适应 [6] 应用与规模化瓶颈 - 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高,企业采购意愿强但无法大规模部署,缺乏规模效应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7] - 零部件缺乏通用标准,相近场景机器人无法互通,推高生产成本 [7] - 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粤东西北受人才、资金制约,难以承接珠三角辐射 [7] - 机器人与新能源汽车、电子制造等支柱产业结合不紧,应用示范工程不足 [7] 政策与生态建议 - 抓紧关键技术攻关,加强芯片研发、编制产业规划、支持企业创新,开展关键零部件精准补链 [9] - 有序开放公共数据,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强化智算供给,建好广东算力资源平台 [9] - 发布场景清单和操作指引,强化供需对接,打造示范应用场景,聚焦高价值领域建立分级清单 [9] - 制定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等相关专项立法计划,构建"1+N+X"法治体系 [10] - 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配套专项法规,鼓励地市特色立法 [10] - 争取国家级实验室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大数据处理平台 [10]
模拟大脑功能分化!北大与港中文发布Fast-in-Slow VLA,让“快行动”和“慢推理”统一协作
机器之心· 2025-07-12 10:11
核心观点 - 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团队发布全新双系统视觉-语言-动作模型FiS-VLA,实现高频响应与复杂推理的统一 [4] - FiS-VLA通过将快速执行模块嵌入预训练视觉-语言模型中,实现快慢系统一体化设计,控制频率高达117.7Hz [4][23] - 该方法在仿真与真机测试中表现优异,平均成功率69%,远超主流方案 [17][19] 研究背景与挑战 - 机器人操作系统需依据传感器输入和语言指令生成精确控制信号,但现有视觉-语言模型推理速度慢,限制高频控制实用性 [7] - 现有双系统设计协同效率低下,系统1无法充分利用系统2的语义推理结果 [9] 架构设计 - 基于Prismatic VLM架构,包含视觉编码器、轻量级3D tokenizer、LLaMA2-7B语言模型及MLP模块 [13] - 将VLM末端几层Transformer模块重构为系统1执行模块,嵌入系统2内部形成统一模型 [11] - 系统2低频处理2D图像和语言指令,系统1高频响应实时感知输入 [11] 双系统协作 - 灵感来自Kahneman双系统理论,系统2输出高维特征为系统1动作生成提供约束 [14] - 系统1每个时间步运行,利用周期性更新的系统2语义理解结果 [14] - 采用异构模态输入设计,系统1接收2D图像、机器人状态和3D点云信息 [15] 性能表现 - 仿真测试中平均成功率69%,控制频率21.9Hz,是CogACT的2倍以上 [17][18] - 真机测试平均成功率68%-74%,在高精度操控任务中展现显著优势 [19][20] - 泛化测试中面对未见物体、复杂背景与光照变化,准确率下降幅度远小于基线 [21][22] 技术突破 - 消融实验显示共享2层Transformer时性能最佳,系统1接收三种输入模态效果最优 [23] - 系统1和系统2协作最佳频率比为1:4,单步预测8个动作时理论控制频率达117.7Hz [23] - 采用跨平台大规模轨迹数据预训练(860K条轨迹)并在微调阶段增强任务适应性 [15]
IRBT Class Action Alert: Robbins LLP Reminds Stockholders of the Lead Plaintiff Deadline in the iRobot Corporation Class Action Lawsuit
Prnewswire· 2025-07-12 08:05
公司动态 - iRobot Corporation因涉嫌在2024年1月29日至2025年3月11日期间误导投资者而面临集体诉讼 [1] - 公司主营机器人及家居创新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 主要市场包括美国、欧洲、中东、非洲、日本及其他地区 [1] - 公司以Roomba品牌下的机器人吸尘器(RVC)产品闻名 [1] 收购终止事件 - 2024年1月公司与亚马逊共同宣布终止收购协议 [2] - 公司声称有信心作为独立公司继续运营并成功渡过此阶段 [2] - 公司推出名为"iRobot Elevate"的重组计划 旨在稳定当前环境 提高盈利能力 并扩大在中高端市场份额 [2] 财务表现 - 2025年3月12日公司公布令人失望的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务业绩 [2] - 公司取消原定的财报电话会议及网络直播 且未提供2025年展望 [2] - 消息公布后两个交易日内股价下跌3.255美元(51.58%) 至2025年3月13日收盘价3.055美元 [2] 诉讼指控 - 指控称公司夸大了重组计划在亚马逊收购终止后维持稳定的效果 [3] - 指控认为公司不太可能作为独立公司实现盈利运营 [3] - 指控指出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虑 [3] 法律程序 - 股东可在2025年9月5日前申请成为首席原告 [4] - 首席原告将代表其他集体诉讼成员指导诉讼 [4] - 股东可选择不采取行动而保持缺席集体成员身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