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油气

搜索文档
海上油气田迈向“智慧时代”
中国化工报· 2025-05-14 11:17
海上油气田控制系统发展趋势 - 行业关注焦点转向深水远海开发场景下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智能化水平 [1] - 自动化控制系统对海上油气田综合平台的生产管理具有决定性作用 [1] - 未来技术发展方向为高度集成化与自主化 [1][3] 大中型平台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 需采用大中型DCS/PLC系统实现就地检测与集中监控 [1] - 设计需整合PCS、ESD、FGS三大系统并确保适当集成 [1] - 核心要求包括人员设施安全、环境污染防护及生产连续性保障 [1] 无人井口平台技术方案 - 中小规模无人平台采用PCS+SIS组合方案,ESD与FGS可共用安全系统 [2] - 小规模平台可采用ICS集成方案合并三大系统 [2] - 网络架构需实现分层管理与物理隔离以保障数据安全 [2] 国内外差异化技术路径 - 国内垦利6-1项目采用星型控制网络架构,通过海底光缆连接8座子平台 [2] - 缅甸Zawtika气田采用低成本无线通讯方案,仅对供电与通讯模块冗余设计 [3] - 国内方案侧重可控性与冗余安全,国外方案强调经济性与本质安全 [3] 未来技术突破方向 - 需解决高温高湿高盐环境下的硬件稳定性问题 [3] - 构建数字孪生模型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3] - 亟需实现控制器、安全仪表等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替代 [3]
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大国重器深海亮剑——“奋进号”的奋进路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09 09:33
第六代国产超深水半潜式平台"奋进号" -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某超深水探井钻井作业,周期11.5天,打破我国3500米~4000米超深水钻井周期纪录 [5] - "奋进号"是我国首艘第六代国产超深水半潜式平台,验证了自主深水钻完井完整技术体系的先进性 [6] - 该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10000米,平台最大抗风能力17级,可满足大部分深水海域作业需求 [7] 技术参数与突破 - 2012年首钻提前9.5天完成作业指标,作业效率高达93%,远高于国际同类型平台初期运行参数 [7] - 攻克隔水管水声监测系统、位置参考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动力定位系统、钻井控制系统、井控系统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 [9] - 研发的隔水管单根在1000米级水深实井作业中测试应用,完成2.0级隔水管串成套设备试制 [9] 作业记录与成就 - 2014年承钻陵水17-2项目,测试日产天然气56.5百万立方英尺(相当于9400桶油当量),为当年世界第六大油气发现 [8] - 2015年首次海外作业,远洋自航近5000公里,在孟加拉湾海域作业水深1732米,钻井井深5030米,作业时效高达99.03% [8] - 平台钻完井项目成功率100%,累计获得各类荣誉1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9项、省部级奖项2项 [9] 里程碑事件 - 2015年:承钻国内首口深水高温高压井,挑战深水、高温、高压三大世界钻井难题 [10] - 2017年:2436米作业水深创中国自营超深水井纪录 [10] - 2018年:2619.35米作业水深创造亚太地区最深纪录 [10] - 2020年:24.5天创深水高温高压井最短钻井周期纪录 [11] - 2022年:完成自营深水压力系数最高井 [11] - 2023年:首口2000米以上水深井测试,刷新4000米~4500米、5000米~5500米探井钻井周期纪录 [11] - 2024年:首次在超深水碳酸盐岩领域取得钻探突破 [11] - 2025年:连续打破3500米~4000米、5500米~6000米最短钻井周期纪录 [11] 人才培养与产业影响 - 平台成为深水钻完井人才摇篮,锻炼出上千名深水人才 [7] - 中海油钻井事业部已拥有10支深水队伍,1200余名深水人才 [7] - 实现中国深水钻井人才队伍从无到有,深海钻探能力从500米到3000米水深的跨越 [7] - 构建起深水钻井隔水管国内自主供给产业链 [9]
扎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京报· 2025-05-08 10:14
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框架 - 筑牢根本制度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2] - 完善基本制度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如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如健全协商民主机制)[3] - 创新重要制度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具体体制,需持续适应新实践需求[4] 治理效能转化路径 -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重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及规范秩序[3] - 通过300多项改革举措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包括既有政策升级和新增试点探索[6] - 强调系统集成与协同高效,解决各领域改革关联性问题[7] 重点行业实践案例 - 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二期投产,建成国内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4] - 东部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生产线[7] 推进方法论 - 依法推进需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发挥固根本、稳预期作用[8] - 科学推进要求把握三大规律,聚焦关键环节改革[9]
石化行业共绘能源“3060”蓝图
中国化工报· 2025-05-06 10:53
"炼油行业正从传统燃油生产向化工原料生产转型。"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 长、院长李明丰指出,当前炼油行业面临产能封顶、燃油需求达峰以及产品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原油 加工量将于2060年降至3亿吨,主要用于生产化学品及材料。催化裂化作为炼油行业的重要工艺,将聚 焦重质原料处理,以满足化工原料需求。 CCUS技术被视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原副总经理 钟太贤介绍说,我国在CCUS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已取得显著进展,未来我国CCUS技术将实现规模化、 集群化发展,形成畅通、高效、绿色的产业链。预计到2060年,我国将实现碳埋存量30亿吨,支撑国家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朱玉营指出,当前煤化工行业面临结构性供需矛盾、 价格内卷以及绿色和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对此,企业应及时转变观念,从"用好煤"向"用好碳"转变,提 前布局绿色碳源和耦合技术,以应对未来的碳中和挑战。同时,还需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中的 应用,共同推动煤化工行业转型升级。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潇潇表示,当前,全球气候目标与行动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
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增长5.7%!一文说清海洋产业规划怎么做?
前瞻网· 2025-05-04 09:59
自然资源部4月2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今年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高于 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3个百分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海洋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均态势良好。海船订单量、海船完工量、手持海船订单量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 球领先,其中手持海船订单量同比保持较快增长;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3842亿元,同比增长7.5%;海洋工程 装备制造业新承接海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57.1%、114.3%、24.2%。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海洋经济正迅速崛起,诸多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各地政府应敏锐捕捉这 一趋势,将发展海洋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一方面,科学规划海洋产业布局,各区域依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 产业,实现协同共进;另一方面,加大对海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吸引企业和 人才投身海洋经济建设。唯有如此,方能在海洋经济的蓝海中抢占先机,推动地方经济持续繁荣。 一、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行业趋势 海洋经济产业链按照加工生产流程可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主要包括涉海设备制造和涉海材料制造。中游主要 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海洋 ...
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海洋经济发展向新向好
新京报· 2025-04-29 13:28
4月29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5年一季度海洋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今年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 亿元,同比增长5.7%,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3个百分点。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绥祥表示,一季 度海洋经济呈现向新向好发展态势。 一季度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3842亿元 一季度,全国新承接海船订单量、海船完工量、手持海船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处于合理区间波动,国际 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其中手持海船订单量同比保持较快增长。 我国在海上碳捕集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同时,骨干船企生产状态保持良好,接单强度和造船生产仍处于较高水平,海洋船舶工业稳中向好的发 展态势没有改变。 在海洋旅游市场方面,沿海各地区文旅市场迎来"开门红",文化引领、科技赋能催生旅游新场景新方式 不断涌现,助力海洋旅游市场供需两旺,一季度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3842亿元,同比增长7.5%。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向好。一季度,我国新承接海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同比 分别增长57.1%、114.3%、24.2%。海洋油气、海上风电等领域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取得新进展。 例如,我国自主研发的代表全球最新一代的风电安装船"志高号"和"志 ...
FPSO市场有望迎来量价齐升
华泰证券· 2025-04-29 10:55
证券研究报告 工业 FPSO 市场有望迎来量价齐升 华泰研究 2025 年 4 月 28 日│中国内地 专题研究 海洋油气开发前景广阔,融资改善+产能瓶颈下 FPSO 有望实现量价齐升 深海油气开发经济性的提升驱动海上油气开发投资上行,根据克拉克森预 计,2025 年海上油气开支将达到 1594 亿美元,同比+28%,24~26CAGR 达 21.88%。先前受融资约束影响,FPSO 总包商接单能力受限,24 年全球 FPSO 订单仅为 6 艘,显著低于历史平均水平(2007~2023 平均每年授出 9 艘)。我们认为当前油公司正在加速向 BOT 模式转型,通过与总包商分担融 资风险,显著降低项目的融资门槛。且当前 FPSO 全线产能偏紧,尤其是在 船体、模块等环节。融资环境改善叠加产能紧张,预计 2025 年 FPSO 市场 有望实现量价齐升。我们认为当前节点下拥有优质 FPSO 产能,并与总包商 深度绑定的中国制造端企业将率先受益于行业复苏,有望迎来业绩释放。 预计 25-27 年 FPSO 订单中枢由 22-24 年 6 艘提升至 12 艘 FID 代表着行业内公司对于油气项目的最终批准,而在此前的 P ...
【海油工程(600583.SH)】工作量维持高位叠加毛利率改善,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3%——24年报点评(赵乃迪/王礼沫)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3-19 16:54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2024年年报显示营业总收入略有下降但归母净利润大增,受益于行业景气度高和母公司扩充上游资本开支,有望实现收入与盈利持续提升 [2][3][8]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99.54亿元,同比-2.59%;归母净利润21.61亿元,同比+33.38% [2] - 2024Q4单季营业总收入95.28亿元,同比-2.66%,环比+36.19%;归母净利润4.17亿元,同比+68.08%,环比-23.94% [2] 公司经营亮点 - 2024年布伦特原油均价79.86美元/桶,同比-2.8%,行业景气度高,公司业绩向好,归母净资产263亿元,同比+5.9%,资产负债率41.4%,同比+3.29pct,毛利率上升1.53pct至12.28%,ROE上升1.78pct至8.47% [3] - 2024年完成钢材加工量45.39万吨,同比-3.8%,投入船天2.87万天,同比+15.7%;陆地建造和海上安装完成多项工程 [4] - 2025年将持续打造EPCI总承包能力,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向高端拓展 [4] 公司市场开拓 - 2024年新签合同金额302亿元,同比-11%,其中国内192亿元,同比-3%,境外110亿元,同比-22%,海外占比36% [5] - 国内新承揽传统油气工程,海外与壳牌、沙特阿美合作取得进展 [7] 行业趋势 - 2024年全球海上勘探开发投资同比增长8.6%,陆上同比下降7.9%,预计2025年全球上游资本开支恢复增长,有望达5824亿美元以上,同比增长5% [8] - 2025年中国海油资本开支预算总额1250 - 1350亿元,在2024年高基数上维持稳定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