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海洋竞争升维!专家呼吁粤港澳成立产业基金,怎么投怎么赚
南方都市报· 2025-10-16 18:16
倡议背景与战略意义 - 粤港澳三地海洋行业商会、协会和学会共同发布《粤港澳海洋行业合作倡议书》,提出共建蓝色金融服务联盟等举措,以金融合作为纽带推动湾区海洋产业发展[1] - 设立跨区域海洋基金的现实背景包括粤港澳缺乏统一的海洋产业基金,以及澳门正依托制度优势打造国际海洋经济集群并已引入中东资本[3] - 海洋金融正成为粤港澳联动资源、面向国际竞争的战略抓手,旨在打通海洋产业高投入、长周期的瓶颈[1] 粤港澳海洋产业发展基金方案 - 基金计划首期募集100亿元,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三地政府出资占比30%,并引入世代基金、中东资本等社会资本,通过杠杆放大总规模有望突破600亿元[3] - 基金将聚焦三大前沿赛道:海洋智能装备(如深远海养殖工船、水下机器人)、海洋生物医药(如深海活性物质提取)、绿色低碳技术(如氢能动力船舶、碳汇监测)[4] - 基金目标培育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海洋科技独角兽企业,并推动15家企业实现IPO,形成投资-退出-再循环的良性生态[5] 基金运作与协同机制 - 基金构建拨改投闭环机制:在孵化期(1-2年)联合科研机构设立海洋科技加速营提供天使基金支持;在成长期(3-5年)开发特色信贷产品并利用央行优惠利率政策;在上市期(5-7年)联动国际资源助力企业走向资本市场[5] - 在湾区协同中,广东将发挥制造业优势承接中试与量产需求,港澳则提供高端金融服务,如澳门依托自由港开展双边本币结算、发行海洋RWA等国际贸易便捷结算工具[5] - 为确保倡议落地,建议构建机制协同、政策创新、主体联动三大保障体系,包括成立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委员会、推动数据跨境流动与海洋数字资产认证等[5] 市场基础与产业规模 - 2024年广东省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已达2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9%,占全省GDP的14.1%,为基金运作提供了坚实的市场腹地[3]
中天科技(600522.SH):中标或预中标合计17.88亿元海洋系列项目
智通财经网· 2025-10-16 16:46
项目中标概况 - 公司下属子公司中天科技海缆和中天海洋系统确认中标或预中标多个海洋系列项目,合计金额约17.88亿元 [1] 海洋能源领域项目 - 中标浙江海风某项目±500kV直流海陆缆的设计、供货、试验及技术服务 [1] - 预中标阳江三山岛五、六海上风电场500kV海缆供货及敷设工程Ⅱ标段 [1] - 中标渤中26-6油田开发(二期)项目35kV海底电缆及配套附件 [1] 深海科技领域项目 - 中标湖南科技大学深海钻机科研设备项目,内容为电驱动海洋绞车及其脐带海缆 [1] - 中标南海项目,内容为扩展海缆及深海注塑接头器件 [1]
中天科技(600522.SH):中标约17.88亿元海洋系列项目
格隆汇APP· 2025-10-16 16:26
项目中标概况 - 公司下属子公司中天科技海缆和中天海洋系统确认中标或预中标多个海洋系列项目,总金额约17.88亿元人民币 [1] 海洋能源领域项目 - 中标浙江海风某±500kV直流海陆缆项目(标段一),内容包括±500kV直流海陆缆的设计、供货、试验、调试及现场服务和技术服务 [1] - 预中标阳江三山岛五、六海上风电场500kV海缆供货及敷设工程Ⅱ标段,内容为500kV海底电缆及配套附件和施工 [1] - 中标渤中26-6油田开发(二期)项目,内容为35kV海底电缆及配套附件 [1] 深海科技领域项目 - 中标湖南科技大学深海钻机科研设备项目,内容为电驱动海洋绞车及其脐带海缆 [1] - 中标南海项目,内容为扩展海缆及深海注塑接头器件 [1]
深海燃冰取火背后:十五运会成科技应用“超级场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21:25
十五运会作为科技创新超级场景 - 十五运会成为科技创新应用的超级场景,推动新需求与新供给对接[3] - 赛事场馆应用安防机器人、数字人实时讲解、运动员高精度技术诊断、元宇宙云上全运村等多元科技[3] - 赛事发布科技赋能场景机会清单,推动巡检机器人、AI数字人志愿者、元宇宙全运村等技术应用[14] 深海可燃冰采集技术突破 - 全球首次通过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燃烧采集圣火火种,从1500多米深海冷泉中燃冰取火[2][5] - 采集过程依托4500米级“海马”号ROV在深海冷泉区采集甲烷气体,并原位合成可燃冰[5][6] - 使用高效光伏追光系统和特种电缆组合,将甲板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精准输送至1522米海底[7][11] - 在透明玻璃燃烧室内实现甲烷气体与氧气混合点燃,“海马”号携带稳定“源火”返回甲板[7][15] 海洋科技产业链与实力 - 广东形成从深海探测、装备制造到资源开发的海洋创新链和产业链雏形[2][8] - 全省拥有超100个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8万家涉海企业[9]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五分之一[9] - 涌现“海马”号遥控潜水器、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等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5][9] 光伏与清洁能源技术应用 - 珠海高景太阳能BC高效光伏组件与追踪系统为“源火”采集提供清洁能源支持[11][12] - 光伏组件采用无主栅背电极设计,实现“零改造、高适配”安装,复杂天气下稳定输出电能[12] - 该实践为未来海上科考和深海探索的绿色能源供应提供可复制解决方案[12] 体育设施与装备技术升级 - 天河体育中心采用国产顶级6级(VI)照明系统,成为首个全面采用国产顶级照明设备的全国性综合赛事[13] - 同欣体育将可循环运动面层材料技术应用于十五运会标准场地,提升运动性能和使用寿命[13]
亚太集体崛起!《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14:29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评估结果 - 全球60个海洋城市基于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进行系统评估,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 [1][4] - 第一梯队包括伦敦、新加坡、纽约、上海、东京、香港、悉尼、汉堡、奥斯陆、鹿特丹,综合实力强劲,是全球海洋城市发展的标杆 [4] - 第二梯队包括深圳、休斯敦、哥本哈根、广州、温哥华、青岛、斯德哥尔摩、洛杉矶、台北、雅典,在某些领域具备突出优势但整体实力与第一梯队存在差距 [4] - 深圳总排名第11位,位于第二梯队头部,其中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四,经贸活力排名全球第七 [1][4] - 亚太城市集体崛起,在第二、第三梯队中数量占比显著,深圳(第11位)、广州(第14位)、青岛(第16位)等中国城市已成为全球海洋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4][5] 顶尖城市竞争优势分析 - 伦敦在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四大维度均排名全球第一,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和海事金融服务生态是其核心竞争力 [4] - 新加坡凭借高效的政府治理和枢纽地位,夺得经贸活力全球第一的宝座,其港口效率与开放度备受认可 [4] - 上海作为中国海洋经济“领头羊”,总排名第四,经贸活力和国际影响均排名第二,科技创新排名第六,海事服务排名第五 [4] - 深圳在科技创新维度高居全球第四,其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突出 [4] - 青岛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全国约20%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已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5]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7.8%,增速超过GDP 0.9个百分点 [1][6] - 中国海洋经济迈入“十万亿”时代,面临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转型压力,传统港口城市产业趋同、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亟待破解 [6] - 全球船舶海工制造和航运中心东移为中国海洋城市带来了历史机遇 [6] 未来海洋城市竞争力提升路径 - 海洋城市的真正竞争力在于构建“硬基建+软规则+新生态”的三重优势,需在规则制定、生态构建等“软实力”方面实现突破 [1][7] - 构建开放型经济生态圈需打破“港口—产业”二元割裂,通过5G+AI、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智慧港航体系深度升级 [7] - 海洋科技创新需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问题,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体系 [8] - 提升全球海洋治理参与度需通过平台搭建、服务升级等方式融入全球网络,例如承办高端会议、发起国际倡议 [8] - 绿色低碳发展需实现“海洋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应用双轮驱动 [8] 未来发展趋势与机遇 - 2025-2030年,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海洋城市竞争的主旋律 [9] - 海上数据中心、海洋AI、绿色燃料加注(如LNG)、蓝碳经济等新业态将快速发展 [9] - 建议深圳深化“深海装备—新能源—智慧港航”技术融合,建立海洋资源交易中心,探索深海矿产开发权、海洋碳汇等要素市场化配置 [10] - 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将智能采矿标准、绿色加注规范等技术成果转化为国际规则话语权 [10]
亚太集体崛起!《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14:29
报告核心观点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在深圳发布,基于五大维度对全球60个海洋城市进行评估,揭示了竞争格局的新变化[1]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伦敦、新加坡、纽约稳居第一梯队,深圳位于第二梯队头部,总排名第11[1][4] - 海洋城市的未来竞争力关键在于构建“硬基建+软规则+新生态”的三重优势,而非传统硬件规模[2][8] - 亚太城市集体崛起,中国城市表现活跃,已成为全球海洋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力量[3][6] - 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2025-2030年海洋城市竞争的主旋律[11]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格局 - 第一梯队城市包括伦敦、新加坡、纽约、上海、东京、香港、悉尼等,在各项指标中均表现优异,综合实力强劲[4] - 第二梯队城市包括深圳、休斯敦、哥本哈根、广州、青岛等,这些城市在某些领域具备突出优势,但整体综合实力与第一梯队存在差距[4][6] - 伦敦在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四大维度均排名全球第一,其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和海事金融服务生态是核心竞争力[5] - 新加坡夺得经贸活力全球第一,其港口效率与开放度备受认可[6] - 上海总排名第四,经贸活力和国际影响均排名第二,科技创新排名第六,海事服务排名第五[6] 中国海洋经济与城市表现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7.8%,增速超GDP 0.9个百分点[2][8] - 深圳总排名第11,其中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四、经贸活力排名第七,是我国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核心引领者[1][6] - 青岛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全国约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已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6] - 中国海洋城市迎来“全球船舶海工制造和航运中心东移”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转型压力[8] 未来竞争力提升路径 - 提升路径包括构建开放型经济生态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化全球治理参与度、创新绿色低碳模式[8] - 开放型海洋经济生态圈需打破“港口—产业”二元割裂,通过5G+AI、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智慧港航体系升级[9] - 海洋科技创新需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体系,例如青岛蓝谷已形成科研与转化的闭环[9] - 绿色低碳发展需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应用双轮驱动,建立市场化生态治理机制并推动零碳港口实践[11] - 新兴业态如海上数据中心、海洋AI、绿色燃料加注、蓝碳经济将快速发展,率先布局者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11] 深圳的发展机遇与建议 - 深圳可重点推进三大方向:深化“深海装备—新能源—智慧港航”技术融合、建立海洋资源交易中心、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国际规则话语权[11] - 深圳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了硬核支撑[6][11]
这簇“源火”来自南海深处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22
火种采集事件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残特奥会火种于10月9日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采集成功 [2] - 火种“源火”采集自南海1522米深处,由“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在海底实现点火 [2][3] - 火种采集寓意粤港澳三地携手共进,火种后续将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进行传递 [2][4] 深海科技实力 - “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自主研发,可下潜至1522米海底 [3] - 采集技术为在海底冷泉区采集甲烷气体,原位合成固态可燃冰并通过专门装置实现超深水点火 [3] - 船上光伏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传输至海底引燃气体,成功采集“源火” [3] 区域海洋科技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深海探测和清洁能源勘探等领域展现科技力量 [2] - 广州南沙已形成“1+2+N”海洋科创平台体系,包括2个大科学装置和多个国家级及省部级海洋创新载体 [4] - 此次海底采火是全球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突破,体现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 [4]
一簇火苗映照万亿蓝色经济:全运圣火背后的“海上新广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9 12:09
深海科技与海洋经济 - 广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2] - 广东近年将“向海图强”战略与科技创新结合,在深海探测、机器人、工程装备等领域形成从研发到应用的产业链雏形 [10] - 广东拥有超过100个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过8万家涉海企业,构成海洋科技创新矩阵 [11] 关键技术与装备突破 - “海马”号ROV是4500米级无人遥控潜水器,实现了我国在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领域“零”的突破 [4] - 可燃冰海底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实现了甲烷气体稳定控制和高效燃烧,成功在1522米深海引燃“源火” [1][7] - 全球最先进、钻探能力最强的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建成入列 [11] 海洋工程装备与产业集群 - 广州、珠海形成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深远海养殖平台“格盛1号”等海洋重器频频亮相 [2][10] - 以广船国际、黄埔文冲为代表的造船巨头手握排期至2029年的巨额订单,正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智造”升级 [11] - 南沙企业深海智人自主研发的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打破国外垄断,产品实现商业化应用并批量化出口 [11] 产业政策与资金支持 - 自2018年起,广东连续7年累计安排近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创新发展,突破281项关键技术瓶颈 [13] - 专项资金直接带动配套研究投资17亿元,产业带动超218亿元,推动海洋六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13] - 近五年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6.8%,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13]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 - 粤港澳三地协同推动技术创新,形成深圳(AI与高新科技)、广州/珠海(装备制造与海试)、香港(国际金融与资本对接)的优势互补闭环 [14] - 香港大学与深圳前海联合研发的AI无人船“海擎一号”启动运营测试,是“香港研发、前海转化”模式的标杆案例 [14] - 今年6月发布的《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明确提出深化与香港、澳门在海洋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 [15]
蓝鲲浮标精准监测17级超强台风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09 10:13
今年第18号超强台风"桦加沙"是2025年以来影响我国的最强台风,其巅峰强度达到62米/秒(17级 以上),被称为"风王"。它先后在广东阳江海陵岛和广西北海市沿海等地登陆,带来的风雨影响波及超 10省(区、市)。为精准把握台风动态,广东蓝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利用布设在粤 东汕头-汕尾、珠江口及粤西江门-茂名海域的浮标观测网,对"桦加沙"进行了全程跟踪监测,提供了连 续、稳定的第一手资料。 "桦加沙"过境期间,浮标观测网在极限工况下保持了稳定运行,多个浮标站实时记录了台风中心附 近海域的风速、气压、波高等核心参数,浮标所录得的最高风速与官方报告极为接近,印证了其高可靠 性与数据精准度,再次证明现代海洋浮标观测技术已能够实现"大气-界面-水下"综合同步观测,为台风 路径预测、强度评估及灾害研判提供坚实数据基础。 本报讯(记者王中建)在62米/秒的"风王"面前,蓝鲲科技的浮标观测网屹立不倒,成功记录了台 风中心附近海域的第一手珍贵数据。 ...
“耕海牧渔”有新解
人民日报· 2025-10-07 13:20
文章核心观点 - 海洋经济正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传统“耕海牧渔”被赋予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新内涵,海洋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关键引擎 [1][2][3] 海洋能源开发利用 - 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达1万千瓦时,可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1] - 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利用海水作为自然冷源稳定运行超两年,有效减少能耗并大幅提升效率 [1] - 我国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研究试验项目累计发电超20亿千瓦时 [2]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启动建设,旨在发掘冷泉区甲烷和冷泉生物的潜在价值 [2] - 海洋能量开发利用方式多样,包括利用海洋表层与深层温度差发电、利用淡水与海水之间的盐度差产生能量 [2] 现代海洋渔业创新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采用“船载舱养”模式,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600吨 [1] - 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配备水质监测、自动投饲、智能管控系统,实现“即捕即加工、即产即销” [1] -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大型桁架网箱、卫星遥感与通信技术深度融入海洋牧场,推动渔业从靠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 [2] 海洋特色产业与业态 - 免疫抗肿瘤海洋1类新药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阶段 [2] - 国产大型邮轮首航一年运输出入境旅客达60万人次 [2] - 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项目实现养殖年收入近亿元 [2] - 行业致力于加快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攻关及海洋技术装备研发,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2] 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 发展海洋经济需牵住创新“牛鼻子”,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实现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3] - 必须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 [3] -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路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