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

搜索文档
从田野到车间,从传统制造到数字赋能,转型路上武汉民营企业家“各显神通”
长江日报· 2025-08-28 15:36
核心观点 - 多家民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战略转型在乡村振兴、智能制造及新兴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包括农业效率提升30%、获得国际认证及拓展全球市场[1][4][5] 乡村振兴领域 - 海洋村累计投入2亿元 其中50%用于环境整治和村民增收[1] - 智慧农业系统通过物联网监测土壤湿度 使传统种植效率提升30%[4] - 农文旅结合与三产融合成为破解民宿同质化竞争的关键模式[4] 智能制造领域 - 武汉人天包装自2018年战略调整后专注研发符合欧盟标准的设备[4] - 公司已获得十余项国内外标准认证 包括SEDEX认证及世界最大食品公司技术认证[4][5] - 成为伊利 海天等头部企业供应商 并完成南美 中东 东南亚及俄罗斯订单交付[5] 新兴技术领域 - 灵伴科技通过AI+AR技术平台支持高校创新挑战赛 培养AR领域实战人才[5] - 研发的公安场景人脸车牌识别装备已在浙江等多省试点 后续将在湖北推广[5] 政策支持 - 工商联将通过完善线上渠道和建立"清单制" 优化企业政策申报与服务响应机制[5]
重庆践行“两山”理念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8-28 13:37
生产向绿 - 万州区通过循环利用模式处理畜禽粪污 93.5% 的畜禽粪污得到综合利用 成为41万亩柑橘园的养料来源[1][2] - 采用"猪—肥—果—料"生态链 每天处理约40立方米猪粪 通过发酵转化为有机肥[1][2] - 重庆在6个区县推广生态农业创新试点 建成2.5万个种养结合示范基地 推行"畜(禽)—沼—果(菜)"循环模式[3] 产品向优 - 巫山脆李品牌价值达105.17亿元 2025年预计销售额14亿元 单价较往年提升10%[5][6] - 执行绿色食品标准 建立防伪溯源体系 年产20万斤好果的果园收入预估破百万元[5] - 重庆累计制定农业标准366项 拥有4783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和437个市级名牌农产品[6] 产业向新 - 奉节县大坝村1.2万亩脐橙园创产值1.8亿元 户均收入超12万元 跻身"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7] - 采用智慧果园系统 果园产品均价达4.5元/斤 比普通产品高出一截 10亩果园年收入约20万元[7] - 成立强村公司实行专业化运营 去年村集体收入超300万元 电商直播销售从2021年200多吨增长至去年600多吨 今年目标800吨[7][8]
张云飞:加快建立健全生态经济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8-28 08:24
核心观点 -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系统阐述生态经济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统一的核心路径 强调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双向互动[1][2][4] -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绿色生产力 绿色化成为鲜明特质和发展方向 要求将生态效益作为所有经济效益的基础[3] - 通过生态农业 生态工业 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实现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具体包括数字技术提升农业 绿色工业园区建设 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等[4][5] - 政策支撑体系涵盖规划 评价 财政 税收 金融 价格六大领域 包括绿色GDP评价体系 绿色金融牵引 环境权益交易市场等具体工具[6] 生态经济体系理论基础 - "绿水青山"代表生态环境优势 "金山银山"代表生态经济优势 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1] -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共有财富[2] - 生产力发展不能离开自然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劳动者均源自自然界 绿色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质[3] 产业实施路径 - 产业生态化要求降低生态环境负荷 提升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比重 优化产业结构[4] - 生态产业化需将资源转化为资产和资本 生产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4] - 生态农业需坚持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统一 形成粮经饲统筹 农林牧渔多业并举产业体系[5] - 生态工业需促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融合 按全生命周期理念建设生态工业园区[5] - 生态服务业包含生活性服务业绿色化(如冰雪运动全产业链)和生产性服务业绿色化(如绿色科技研发)[5] 政策支持体系 - 规划政策需将生态绿色产业集群重点列入"十五五"规划 科学引导绿色产品生产流通分配消费[6] - 评价政策需引入绿色GDP体系 压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6] - 财政政策需加强对公共性和战略性生态绿色产业集群的投入[6] - 税收政策需落实节能节水环保 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 推进费改税[6] - 金融政策需健全环境权益交易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推动绿色技术和产业创新[6] - 价格政策需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6]
加快建立健全生态经济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8-28 06:25
核心观点 -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强调生态环境优势与生态经济优势的统一 通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1][2][3] -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绿色生产力 绿色化成为发展方向 需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3][4] - 通过生态农业 生态工业 生态服务业实现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具体包括数字技术提升农业 绿色技术深化工业 冰雪旅游等产业链发展[4][5] - 政策支持体系涵盖规划 评价 财政 税收 金融 价格六大领域 包括绿色GDP评价 绿色金融扶持 资源价格改革等具体措施[5] 产业生态化实施路径 - 降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负荷 改造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比重 促进产业与自然和谐统一[4] - 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推进生态工业和生态园区建设 科学布局产业发展 促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融合[5] -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使发展基于高效利用资源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 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4] 生态产业化发展方向 - 将资源转化为资产和资本 提升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充分发挥良好生态环境综合效益[4] - 生产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满足人民对蓝天 净土 碧水等优美生态环境需要[4] - 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 推动冰雪运动 冰雪文化 冰雪装备 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促进冰天雪地成为金山银山[5] 生态农业具体措施 - 借鉴"桑基鱼塘"等有机农业经验 用现代科技尤其是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提升生态农业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5] -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 良种良法配套 农机农艺结合 生产生态协调原则 坚持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统一[5] - 形成粮经饲统筹 农林牧渔多业并举产业体系 确保粮食安全[5] 政策支持体系 - 规划政策:将发展生态绿色产业集群重点列入"十五五"规划 科学引导绿色产品和生态产品生产流通分配消费[5] - 评价政策:引入绿色GDP到评价体系 压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5] - 财政政策:加强对具有公共性和战略性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投入[5] - 税收政策:落实节能节水环保 资源综合利用及合同能源管理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 做好费改税[5] - 金融政策:健全环境权益交易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创新[5] - 价格政策: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 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5]
生产向绿 产品向优 产业向新
人民日报· 2025-08-28 06:19
生产向绿 - 万州区通过循环农业模式处理畜禽粪污 每天处理约40立方米猪粪 发酵后转化为有机肥原料[1] - 农神控股集团对堆肥原料进行精加工 根据柑橘园和蔬菜基地需求定制添加氮磷钾或微量元素[2] - 万州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5% 为41万亩柑橘园提供养料 形成"猪—肥—果—料"生态链[2] - 重庆在6个区县推广"畜(禽)—沼—果(菜)"循环模式 建成2.5万个种养结合示范基地[3] 产品向优 - 巫山脆李执行等高栽植标准 2025年品牌价值达105.17亿元 较往年单价提升约10%[5][6] - 建立防伪溯源体系和绿色食品认证 14万余吨脆李销售额预计达14亿元左右[5][6] - 物流网络覆盖全国超1000座城市次日达 包含邮航直飞、冷链直发、高铁专线和无人机转运等多模式[5] - 重庆累计制定农业标准366项 获得4783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和437个市级名牌农产品[6] 产业向新 - 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智慧果园采用自动滴灌系统和电子标签追溯 亩产值达2万元[7] - 成立强村公司实行公司化运营 全村1300多户入股 去年村集体收入超300万元[7][8] - 电商直播销售规模快速增长 从2021年200多吨提升至去年600多吨 今年目标800吨[9] - 重庆形成125个年产值超3000万元专业村和63个超2亿元专业镇 产业链创新持续加速[9]
浙江富阳农商银行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24 22:36
核心观点 -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富阳农商银行创新推出"绿惠通"等绿色贷款对公系列产品 通过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为区域绿色产业升级提供金融支持 [1][2][3] 产品体系 - "绿惠通"信贷产品聚焦绿色生产 支持普惠经营主体在绿色经营、绿色生产、绿色发展上的资金需求 适用绿色农业、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 贷款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 利率低于同类非绿色信贷产品10BP至30BP 担保方式支持抵押、保证、信用 [1] - "绿转通"主要针对绿色转型项目 用于低碳转型、设备更新、基础设施升级的资金需求 如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环保设施建设等 贷款金额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 [2] - "绿权通"主要聚焦绿色权益 用于满足当地拥有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绿色权益及配额的普惠经营主体 如碳排放权配额企业、排污权企业等 [2] 具体案例 - 杭州创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获得"绿惠通"贷款500万元 采取信用+保证方式发放 该公司主营业务涵盖农业技术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服务、苗木和水果种植 [1] - 杭州仁川环保有限公司获得3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 贷款申请到审批仅3天时间 期限3年 信用贷款方式 该公司主要从事废水、污泥处理、土壤修复等环保相关业务 [3] 服务机制 - 积极构建政银企协同的绿色金融生态圈 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通过信息共享、政策协同形成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合力 [2] - 建立覆盖绿色项目识别、环境效益评估、信贷资源配置的全流程服务体系 [2] - 充分发挥数字金融优势 搭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 实现线上申请、快速审批的一站式服务 [2] - 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为绿色企业提供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 显著提升服务效率和精准度 [2] 战略规划 - 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 已为区域多个重点绿色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3] - 未来将继续扩大绿色信贷规模 优化服务机制 为区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更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3]
浙江万千乡村铺展“共富共美”画卷
人民日报· 2025-08-24 08:09
核心观点 - 浙江省通过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模式推动乡村经济转型 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和村集体收入增长 [1][2][3][4][5][6][7][8] 生态改善与产业转型 - 衢州市常山县路里坑村从石灰产业转型乡村旅游 废弃石灰窑改造为面包窑后带动150多名村民就业 村集体增收600余万元 [2] - 金华市武义县坛胡村通过环境治理吸引年游客20余万人次 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铁矿区植被覆盖率从30%提升至85% 矿洞景观群累计营收超1.6亿元 [3] - 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村关闭矿山发展茶产业 茶园面积达3000余亩 明前茶售价达每斤7000-8000元 [4]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 径山村开发竹林碳汇项目测算年净碳汇量7938.79吨 通过光伏车站和有机肥种植实现产业降碳 2024年村集体可分配收入887万元 村民人均收入超6.1万元 [4] - 台州市仙居县林坑村发展生态种养模式 蜂蜜售价达每斤100元 丽水山耕和安吉白茶等产业通过绿色金融实现商标质押贷款授信35亿元 [5][6] - 青田县下庄村开发山茶油衍生品 共富工坊2023年产值约1000万元 带动百余名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 [7] 区域协同与规模效应 - 浙江省计划3年内打造1万家共富工坊 青田县已建成107家工坊吸纳近8000人就业 [7] - 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联合周边4村组建发展联合体 嘉兴市嘉善县缪家村等7村整合文旅资源增强产业竞争力 [8]
“藏源”山南 向新而行 以质图强
人民日报· 2025-08-22 06:21
产业结构升级 - 西藏首个大规模智算中心"雅江1号"落地山南市 重点覆盖智能驾驶 生物医药 传媒娱乐等行业[2] - 光伏电站总装机规模达15万千瓦 年发电量超2.5亿千瓦时 可满足约1.2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2] - 发展低空经济作为新增长引擎 无人机技术应用于抗震救灾 森林灭火 电力巡检等领域[2][3] - 低空通信监视网络平台为无人机巡查 应急处突 物资运输提供立体化保障[3] 招商引资成果 - 2021年以来落地招商引资项目472个 到位资金278.82亿元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4.04亿元[5] - 解决农牧民就业超1.7万人次 高校毕业生就业近1400人次[5] - 加查县签约7个项目 意向投资总额达7.56亿元 聚焦生态文旅 特色资源加工及清洁能源产业链[4] - 全货机直飞湖北鄂州 货运效率提升超50% 激活区域产业活力[4] 经营主体发展 - 经营主体总量达5.89万户 同比增长10.35% 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占比达97.62%[6] - 民营经济成为税收贡献主要渠道 带动就业增收和社会和谐发展[6] - 民营经济从传统行业向生物科技 现代农业等产业延伸[6] 生态建设与绿色产业 - 矮化苹果种植规模超3万亩 年产量近3000吨 带动600多名果农增收[7] - 打造世界最大人工种植连片沙棘 延伸保健品 药品 化妆品产业链[7] - 形成160公里长 1800米宽灌草结合的立体生态屏障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4.79%[7][8] - 树木成活率提升至85% 构建"乔灌草结合"造林新格局[8] 文化旅游产业 - 2024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759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28.8亿元[9] - 打造雍布拉康 夜伴蜂声等3A级以上景区 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9] - 挖掘整理126项非遗项目 将非遗歌舞列入70余所中小学课程[10] - 短剧《面具下的传承》创新演绎藏戏文化元素 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9] 政企合作与产业延伸 - 乃东区签约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实验室项目 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4] - 通过非遗工坊建设 文化IP开发等措施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共赢[10] - 依托"千年核桃之乡"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与文旅体验项目[4]
绿色经济转型平台着力打造生态发展新模式
搜狐财经· 2025-08-21 18:08
平台定位与背景 - 绿色经济转型平台在"十四五"收官关键期和绿色转型战略深化背景下成立 聚焦绿色经济核心产业链 打造集政策引导、资本驱动、技术赋能和全球链接于一体的生态发展新模式[1] - 平台建设契合绿色发展体系化推进新阶段 2024年《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和增长 为绿色经济提供制度保障与方向指引[1] - 绿色转型从单点突破转向全局性革新 协同与融合成为推动绿色经济跃升的关键 绿色理念从单一产业环节扩展为重塑发展逻辑和驱动价值重构的核心力量[1] 平台运作机制 - 平台从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 构建政策支撑、金融联动、服务整合和标准落地为一体的多维协同框架 提升参与主体协作效率[2] - 积极联动政府、金融机构、产业主体、科研力量和技术服务方 形成完整协同网络 通过流程标准化与透明化机制增强绿色项目公信力和执行力[4] - 加速资源要素向绿色产业集聚 通过上下游联动、区域孵化和要素聚合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落地 将区域生态优势转化为持续发展产业动能[4] 重点发展领域 - 平台围绕生态农业、绿色制造、清洁能源、资源循环和生态旅游五大重点领域加速培育绿色产业集群[4] 战略意义与必要性 - 绿色经济转型是产业升级过程更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系统重构 通过汇聚分散绿色实践形成体系化合力 让绿色成为驱动发展的底色与主线[4] - 转型必要性包括回应时代需求(应对资源环境约束与全球气候挑战)、推动经济升级(创造新产业新动能 转向创新与生态价值增长)和提升全民参与(构建可感知可共享机制)[4][5][6] 平台竞争优势 - 体系性与协同性成为独特优势 通过政策、资本、技术和社会力量全链条融合形成可持续绿色发展生态[6] - 解决绿色项目"落地难、融资难"困境 将绿色理念嵌入经济运行逻辑和社会治理体系 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6] 发展愿景 - 平台锚定全球绿色变革主航道 以开放姿态推动合作 以高标准引领制度创新 在气候治理、绿色金融与产业协同等方面输出方案 提升全球绿色治理话语权与影响力[6] - 平台作为绿色文明进程推动力 通过汇聚政策与产业资源激活绿色要素潜能 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合力 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6]
做“靓”千年溇港世遗文化
金融时报· 2025-08-21 12:56
核心观点 - 吴兴农商银行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定向信贷支持 积极推动太湖溇港区域农业产业升级和文旅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1][2][3][4] 金融服务支持 - 向每个行政村派驻金融服务专员 持续提升区域金融服务质效 [1] - 为浙江枫霖生态科技提供300万元贷款 缓解企业疫情期间经营压力 [2] - 为湖州织里金旭生态农业提供两山农林贷和双保贷 优化信贷结构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3] - 向浙江乡荐农文旅公司2天内发放100万元绿色贷款 支持民宿项目建设 [4] 农业产业升级 - 浙江枫霖生态科技引进上海立体生态混养技术 实现水稻与鱼鳖虾蟹共生 无需施肥用药即产出有机农产品 [2] - 该企业新增100亩红美人柑橘种植 进一步丰富农产品品种 [2] - 湖州织里金旭生态农业打造恬源系列水果 获得省级荣誉称号和无公害水果认证 [3] 文旅融合发展 - 浙江乡荐农文旅公司以溇港文化为核心 通过农旅文融合盘活乡村闲置资产 延伸产业链 [4] - 利用江南自然风光优势打造特色民宿群 实现自然景观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4] - 农场与古镇景区形成自然融合 形成水稻金黄果园飘香的景观带 [2] 文化遗产保护 - 太湖溇港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 金融机构通过资金支持直接参与溇港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工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