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
搜索文档
创新模式提升开放质量
经济日报· 2025-10-13 06:05
发展模式 - 构建“生态基底—开放赋能—产业融合”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1] - 以全域生态化重塑农业生产体系 通过数字化监管实现全链条标准化管控 [1] - 依托循环农业模式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转型 创新种养结合、立体生产等生态实践 [1] 产业融合与价值提升 - 创新构建“三链协同”发展模式 在产业链维度通过姜黄素提取、小麦肽粉研发等精深加工提升初级农产品附加值 [1] - 在价值链层面依托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农文旅融合项目每年带动农民增收26亿元 [1] - 在利益链构建中推行“农场+合作社+农户”机制实现小农户深度参与 [1] 市场拓展与成果 - 成功推动多类农产品获得国际认证并进入高端市场 [1] - 为全国县域提供了以生态优势对接国际标准、以制度创新驱动农业开放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1] 面临的挑战 - 需持续应对不同市场的标准差异以突破国际绿色壁垒 [2] - 在产业升级中要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难题 [2] - 在健康食品产业发展上需进一步提升创新研发能力 [2]
文化中国行|鱼跃稻浪间 千年农遗的“生态密码”
人民日报· 2025-10-12 14:31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概况 - 系统是一种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生态农业模式,以稻田养鱼为核心,实现鱼肥田、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生态循环[6] - 2005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3] - 2024年系统面积达7.01万亩,总产值3.4亿元[7] 系统生态价值与技术创新 - 系统拥有独特生态机制,鱼为水稻松土增肥并吞食害虫杂草,水稻吸收鱼粪残饵为养料并净化水质,形成和谐共生关系[7] - 在传统稻鱼共生基础上引入甲鱼形成闭环生态链,甲鱼吃福寿螺并控制病鱼,实现不洒药不施肥的有机种植[7] - 通过现代技术将田鱼鱼苗培育时间从两年缩短到一年,建立120亩原种保护与孵化基地以保护种质资源[7] 产业经济效益与推广 - 采用稻鱼鳖共生模式的农场亩收入超万元,其中田鱼每斤70元亩产百斤,有机稻谷亩产千斤值4000元[7] - 该模式已从青田推广至全国20多个省份,成为东西部协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8] - 系统已走出青田,例如在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成功落地种植[7] 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 青田鱼灯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灵动的文化名片,其制作需经扎架糊裱彩绘装灯等20余道工序[11][12] - 鱼灯舞登上罗马巴黎布鲁塞尔等国际舞台,成为文化使者,向世界传播中国农耕智慧[13] - 农文旅深度融合,龙现村发展农家乐民宿和农耕体验活动,吸引杭州温州等地游客,并将农特产转化为精致伴手礼[11] 文创产品与研学发展 - 艺术家以稻鱼共生为永恒创作主题,开发石雕陶艺等文创产品,并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用废弃石粉制作工艺品[14][15] - 主动对接欧洲市场推出稻鱼共生主题冰箱贴等产品,将文化名片推向国际[15] - 打造国际农遗研学营地,已接待2万多名孩子体验农耕活动,推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16] 法规支持与品牌建设 - 《丽水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条例》于2024年6月5日正式施行,以法规形式支持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17] - 条例鼓励设立博物馆主题公园,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并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推广文化品牌[17] - 动画片《青田小田鱼》登陆中国国际动漫节,吸引众多目光,助力品牌建设[17]
鱼跃稻浪间 千年农遗的“生态密码”(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10-12 05:53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价值 - 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3] - 系统始于唐朝,拥有1300多年历史,形成“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生态农业模式[5] - 2024年系统面积达7.01万亩,总产值3.4亿元[6] 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 系统拥有独特生态机制:田鱼为水稻松土增肥并吞食害虫,水稻吸收鱼粪等养料并净化水质[6] - 农场引入甲鱼形成闭环生态链,实现不洒药不施肥的有机种植,亩产田鱼百斤价值7000元,有机稻谷亩产千斤价值4000元,亩收入超万元[6] - 通过现代技术将田鱼鱼苗培育时间从两年缩短到一年[6] 产业推广与市场拓展 - 青田稻鱼共生模式已推广至全国20多个省份,成为东西部协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7] - 模式成功输出至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等地区[6] - 开发田鱼干、稻鱼米等农特产作为精致伴手礼,提升产品附加值[10] 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 青田鱼灯舞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上罗马、巴黎等国际舞台进行文化交流[12] - 鱼灯制作需经扎架、糊裱、彩绘、装灯等20余道工序,核心是仿出鱼类灵动姿态[11] - 发展农家乐、民宿及“国际农遗研学营地”,已接待2万多名孩子体验农耕文化[15] 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 - 创作稻鱼共生主题石雕、陶艺及《青田小田鱼》动画片等文创产品,拓展文化影响力[13][16] - 开发稻鱼共生主题冰箱贴等产品对接欧洲市场[15] - 青田县发挥38.1万华侨资源优势,以“侨”为桥推动稻鱼文化走向世界[12] 法规支持与系统保护 - 《丽水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条例》于2024年6月5日正式施行,支持设立博物馆、主题公园等设施[16] - 法规鼓励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品牌推广,为系统保护发展提供法律保障[16]
“新朋友”落地提速“老住户”焕发生机——乌兰浩特绿色产业园全力跑出“加速度”
内蒙古日报· 2025-10-11 10:54
项目投资与建设 - 温州晨光集团编织袋生产一期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从签约到试产仅用时45天 [1] - 温州晨光集团2025年计划在兴安盟投资2000万元实施编织袋生产一期项目 [3] - 金红油食品搬迁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新建厂房并配备火锅底料添加油加工设备,已完成营业执照办理和立项 [4] - 乌兰浩特市环源生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4800万元的浓香食用油生产加工项目于今年2月正式投产 [5] 产业链与业务协同 - 编织袋项目投产后将重点服务乌兰泰安、中煤化工等兴安盟地区大型化肥企业,有效补齐区域产业链关键环节 [3] - 未来编织袋生产线可为兴安盟内大米、面粉、饲料等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3] - 浓香食用油加工项目包含一套年产1.5万吨菜籽冷榨设备和一条年产1.5万吨浓香热榨流水线 [5] 企业运营与产值 - 乌兰浩特市鄂尔多斯羊绒分梳厂正式复工复产,52名职工全部返岗,目前已实现产值1259万元 [5] - 乌兰浩特市鄂尔多斯羊绒分梳厂预计下半年可生产、分梳国产无毛绒60吨,实现产值超5000万元 [5] - 内蒙古河套乌兰浩特酒业有限公司自2024年复产以来持续向好,今年预计产值可达1000万元 [5] - 成供云(内蒙古)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启动年产200吨马齿苋发酵原液生产线建设项目,前期手续已全部办结 [4] 园区服务与发展模式 - 项目高效落地得益于乌兰浩特市创新的"帮办代办"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十余项手续的全程代办服务 [3] - 园区通过"变闲置为动能"模式成功盘活存量资源,唤醒"沉睡"资产 [4][5] - 园区联合多部门攻坚,为乌兰浩特市环源生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破解消防验收、融资等遗留问题 [5]
首届中国·怀来海棠文化节开幕
新华网· 2025-10-10 13:51
活动概况 - 首届中国·怀来海棠文化节在河北省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定州营村开幕 活动主题为“海棠之乡 金秋盛典” [1] - 活动旨在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并深化农旅融合 是创新实践与成果展示 [1] 行业与公司背景 - 怀来县是“中国八棱海棠之乡” 拥有超过1000年的八棱海棠种植历史 为全国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佳的栽培基地 [1] - 行业凭借毗邻官厅湖的生态禀赋和便捷交通网络 成为京津冀地区备受青睐的生态农旅打卡胜地 [1] - 主办方河北御棠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深耕八棱海棠产业近三十年 已构建集苗木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农旅融合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1] 活动内容与体验 - 园区内设有海棠采摘、免费开放的海棠文化馆图文实物展陈以及打卡通关游戏等互动趣味活动 增强游园知识性与趣味性 [2] - 现场提供海棠果汁、海棠果干、海棠月饼等特色产品免费品尝 公司旗下100%海棠复合果汁等健康饮品坚持零添加、鲜果鲜榨理念亮相 [2] - 活动设置DIY绘画和百年海棠老树祈福等文化创意环节 丰富文化内涵 [2] 战略意义与市场拓展 - 怀来县通过“文化+旅游+节庆”深度融合模式 从春季海棠花季到秋季文化节 展示其人文底蕴与自然生态魅力 [2] - 公司开发的海棠果干、饮料等深加工产品已成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2] - 活动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绘就产业蓬勃、生态隽秀、百姓殷实的新篇章 [2]
听见丰收丨稻田里的丰收“密码”
央广网· 2025-10-07 09:06
公司运营与战略 - 公司创始人孙宏飞为35岁“90后”新农人,于2014年放弃稳定工作返乡创业,创办生态农业公司并致力于引入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超过十年 [1] - 公司运营涵盖从智能收割到智能化粮食烘干的完整产业链,粮食烘干厂距离稻田约三公里 [1] - 公司采用数据驱动管理模式,通过手机应用和粮食交易信息平台实时获取数据显示和交易公告,以取代经验驱动 [1][2][3] 技术与设备应用 - 公司使用智能收割机,可自动作业并显示实时数据,包括收割面积(例如969亩)、总重量、收益、经纬度及每日作业量 [1] - 智能收割机具备自动脱粒、筛选功能,能将稻谷输送至收割仓,同时将秸秆粉碎还田 [1] - 公司应用无人机进行一键启航、自动建模和自动飞行作业,手机端可显示飞行数量、药液等全部数据模型 [1] 行业发展与前景 - 智慧农业在数据驱动管理模式下发展前景愈发清晰 [3] - 农业现代化转型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得以推动 [1] - 本季水稻丰产为公司谋划明年丰收提供了更强信心 [3]
跟着村书记走基层:实探丽水凤凰寨,农文旅融合点亮乡村振兴新路径
华夏时报· 2025-09-26 16:28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黄兴利 丽水报道 沿着浙江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蜿蜒的山路向深处行进,云雾与绵密的秋雨交织,不时掠过车窗。当一片 错落的夯土房与层叠的梯田缓缓映入视野,英川镇凤凰寨,便在群山环抱中静静展现。在农文旅融合推 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浪潮下,这座深藏于浙南山区的村庄,正以自身的节奏,探索着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 路径。 (黄兴利 摄影) 梯田"苏醒"之后 从景宁县城到凤凰寨,是一个半小时连续不断的弯道与爬坡。归乡任职五年下来,陈先清不知在这条险 峻的山路上行驶了多少个来回。 2019年,英川镇凤垟、张川、寨后三个村落合并,"凤凰寨"这个寓意凤凰涅槃的名字就此命名。只是, 对于这个涵盖12个自然村、常驻人口不足120人的村落而言,合并之初的发展挑战不言而喻。转折发生 在2020年:这一年,凤凰寨大部分山林被划入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百山祖园区;也是在这一 年,陈先清带着新一届村委领导班子上任,为村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开始我就把第一阶段工作定了三个核心目标:复耕千亩良田、共建国家公园、拯救夯土古村。"9月 23日在凤凰寨村支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陈先清的话语里满是 ...
白河,可以拿出来晒了
人民网· 2025-09-26 16:10
污染历史与问题 - 白河县因硫铁矿开采而兴起,粗放的开采方式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1][2][4] - 矿硐和矿渣经自然氧化和雨水冲刷形成强酸性"磺水",造成河水变色、鱼虾绝迹,影响长达数十年 [2][5][10] - 污染导致约56公里河段受影响,并成为当地招商引资和发展经济的障碍 [15][24] 治理工程规模与挑战 - 2020年开启全面治理"超级工程",涉及封堵213个废弃矿硐和处置超过100万立方米矿渣 [2][14][15] - 治理区域地形复杂,矿硐和矿渣分布在悬崖峭壁,前期勘察发现35个矿渣堆,占地面积约17.3万平方米,总堆存量约180万立方米 [14][15] - 工程出动约300辆卡车,累计行程约4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00圈 [21] 治理技术与创新 - 采用"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生态恢复"的治理思路,实行"一硐一策、一堆一策、一河一策" [17] - 创新使用KEP材料与废弃矿渣以3:7比例混合制备浆液,高压注入矿硐,实现13万立方米矿渣的"以废治废" [17] - 治理后"磺水"污染河段从56公里缩短至11.6公里,相关断面水质持续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24] 治理成效与产业发展 - 河水水质明显改善,从颜色变浅到稳定清澈,水中重新出现鱼虾、蝌蚪 [21][24] - 污染治理区域内新发展生态茶园3万亩、香椿园1000亩、虎杖4000亩,并建成6家社区工厂,实现就近就业840余人 [24][27] - 当地吸取教训,对境内历史工程进行全面摸排,加强对各类矿山的常态化管理 [28]
产业联盟激活共富密码 “走读中国”欧亚记者团聚焦中国乡村振兴实践
环球网· 2025-09-20 15:07
"这种经验对我们国家很有意义,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格鲁吉亚的农民可以向这里学习。"格鲁吉亚 ForYou传媒、JAKO电台首席执行官兼主编塔拉赫切夫·米哈伊尔在接受环球网采访时表示。 园区构建的分配机制同样彰显着共同富裕理念:土地分红占10%、农户收益30%、村集体积累10%、经 营主体50%。在此机制下,联建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最高达3.2万元;2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 破10万元,其中忠诚村年收益达300万元。2024年向13个村分红35.4万元,切实让农民了产业增值收 益。 2025"走读中国 遇见陕西"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陕西省委网信办和环球网主办,西安市委网信办、安 康市委网信办承办。活动为期6天,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与企业对话等多种形式,带领国际媒体团全方 位感受陕西的独特魅力与强劲发展脉搏。 天瑞塬的实践表明,传统农业也能通过产业联盟与资源共享焕发新生机。从"输血"到"造血",这里的共 富之路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也为全球乡村振兴提供了"中国样本"。 来源:环球网 9月19日,"走读中国"国际媒体交流项目记者团到访陕西省汉滨区忠诚村天瑞塬生态农业园区,来自俄 罗斯、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11个国 ...
俯身田野,我为什么喜欢上了“重复劳作”?
虎嗅· 2025-09-20 11:11
生态农业实践 - 通过亲身参与北京大兴长子营镇溪青农场的生态农业实习计划,深入体验农业生产过程 [7] - 在三个月的实际劳作中认识土地,理解与自然元素的紧密联系 [8] - 农场主践行以"重建附近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种植方式 [38] 野草功能价值 - 野草并非完全有害,繁缕草能为土壤保水保湿并抑制其他野草生长 [10] - 反枝苋能为土壤提供荫凉保持湿润,防止土壤发白发干 [13] - 牛筋草可作为土地状态指标,其根系生长反映土壤水分状况 [15][18] 昆虫生态作用 - 蚜虫偏好苦苣与泥胡菜,弱化对农作物的侵扰 [14] - 七星瓢虫作为蚜虫天敌在苦苣丛中自然孵化 [14] - 蚂蚁与蚜虫形成共生关系,蚂蚁保护蚜虫并获取其排泄物作为食粮 [23] 作物生长智慧 - 番茄扦插苗展现顽强生命力,叶片在枯萎过程中萌发新生绿色 [29] - 生长环境恶劣的柿子椒苗通过调整养分分配优先开花 [32] - 草莓根据不同季节调整糖分含量,冬季储糖御寒夏季发酸抗氧化 [34] 农业生产观察 - 观察到作物完整生命历程,从播种破土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 [42] - 采用生态种植的果蔬呈现自然生长状态,大小形态各异的果实共存 [38] - 玉米通过气生根深入地下吸收养分,地上部分生长旺盛 [44] 农业劳作体验 - 重复性农业劳作带来与土地连结的特殊体验,感受超脱的平静与喜悦 [49] - 农业生产中农人作为协作者而非征服者,通过耕作激发作物生命力 [51] - 自然馈赠在尊重与敬畏的前提下自然发生,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