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制造业
搜索文档
外贸同比增长14.6%!东莞最新经济数据出炉
南方都市报· 2025-09-25 11:44
整体经济表现 - 2025年1-8月全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定 [2] 工业生产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 [3] - 主导产业快速增长,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0%,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增长8.5%,化工制造业增长11.6% [3] - 新动能产业发展良好,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6%和9.0% [3] - 高技术产品产量增长显著,集成电路、服务器、智能手表、电子元件产量分别增长82.7%、62.7%、42.4%、11.3% [3] 外贸进出口 - 外贸进出口总额10256.1亿元,同比增长14.6% [4] - 进口额3959.2亿元,增长24.9%,出口额6296.8亿元,增长9.0% [4] - 8月单月进出口总额增长8.5%,其中进口增长16.8%,出口增长4.3% [4] 消费市场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8.35亿元,同比增长2.5% [5]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显现,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71.7%、71.4%、33.4% [5] - 部分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增势良好,限额以上五金电料类、粮油食品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2.6%、55.3%、50.2% [5] - 线上消费增长较快,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22.6% [5] 固定资产投资 -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下降6.1%,但降幅较1-7月收窄2.7个百分点 [6] - 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6%,增速较1-7月提高4.2个百分点 [6] - 新动能投资快速增长,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45.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4.3% [6][7] - 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2%,但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9.9%,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5.2% [7] 财政金融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3.18亿元,增长2.3%,支出608.68亿元,同比持平 [8] - 8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8793.89亿元,增长4.6%,其中住户存款11886.25亿元,增长9.8% [8] -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9934.33亿元,增长3.5% [8] 居民消费价格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0% [9] - 八大类商品服务价格呈"六降二升"态势,交通通信类价格下降3.1%,衣着类下降2.6%,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3.5%,医疗保健类上涨1.0% [9]
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持续提升工业“含绿量”
人民日报· 2025-09-21 10:18
文章核心观点 - 重庆正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树立绿色标杆和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大路径,推动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升工业发展的“含绿量”和“含金量” [1][2][3][4][5][6] 产业结构优化 - 通过“加法”提升低能耗、高产出产业规模,例如在九龙坡区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736家、科技型企业4455家,博世氢动力系统公司生产的300千瓦氢动力模块即将在新疆规模化运营 [1] - 聚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三大万亿元级主导产业集群,今年前8月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9万辆、同比增长31.4%,集成电路产量76亿块、同比增长65.6% [2] - 通过“减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对1000余家企业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实施6000余个工业技改项目,2021年至2024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2.3%,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压减至25%以下 [3] 绿色标杆引领 - 重庆华峰化工公司通过上百项技术攻关,其己二酸新工艺碳综合利用率超96%,年产能达135.5万吨,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4] - 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区依托龙头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链,去年低碳环保产业产值增长约20% [4] - 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绿色工业园区16个,绿色工厂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29.5%,并形成绿色金融产品330余款以赋能绿色制造 [4] 资源循环利用 - 重庆数智产业园建成全市首个标准厂房光伏储充一体化项目,并实现水重复利用率连续3年保持在97%以上,有效降低企业能耗与排放成本 [5] - 全市已形成年利用废钢铁450万吨、再生铝60万吨、废旧轮胎20万吨、铸造废砂30万吨的循环利用产能,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常年超70%,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水耗累计下降15%以上 [6] - 重庆海螺水泥公司通过资源化处置项目,年处理生活和厨余垃圾替代燃料,节约标煤4.2万吨,实现生产与生态和谐共存 [6]
8月经济总体平稳,四季度稳增长政策需提前谋划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21:30
宏观经济表现 - 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5.3%的增长[1] - 8月经济数据回落但整体韧性仍存 主要受极端天气、信贷回落及政策真空期影响[6] - 1-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5% 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2% 制造业投资增5.1%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2.9%[6][7] 社会融资状况 - 8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5693亿元 同比少增4630亿元[3] - 新增政府债融资13658亿元 同比少增2519亿元[3] - 新增贷款6233亿元 同比少增4178亿元 其中居民贷款增303亿元(短期增105亿/中长期增200亿)同比少增1597亿元[3][4] 部门信贷需求 - 居民部门消费意愿偏弱导致短期贷款同比少增611亿元 购房意愿不足致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1000亿元[4] - 企业部门贷款增加5900亿元 同比少增2500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4700亿元同比少增200亿元[4] - 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457亿元 同比多增325亿元[3] 消费市场表现 - 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68亿元 同比增长3.4%[7] - 体育娱乐用品和家用电器行业增速可观 主要受益以旧换新政策[7] - 餐饮收入受信任危机影响增速低于整体消费水平[7] 政策导向 - 四季度稳增长政策出台必要性增加 或考虑增发特别国债及开启政策性金融工具[2][8] - 十大重点行业(钢铁/有色/石化/机械/汽车等)稳增长政策将持续推出[6][7] - 货币政策侧重结构性工具 财政政策需加大力度 产业政策考虑放松限制性措施[8] 资本市场影响 - 上证指数逼近3900点 股市盈利效应推动非银存款增加[5] - 定期存款向活期转移推动资金活化 有助于扩大内需[5] - 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有望扩大 支持外贸企业[8]
8月经济总体平稳,四季度稳增长政策需提前谋划 | 宏观月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21:28
宏观经济表现 - 8月经济数据相较7月回落幅度收窄 但整体韧性仍存 主要受极端天气影响开工进程 信贷回落 政策真空期 投资撬动作用不足等因素影响[2][6] - 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5.3%增长 1-8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5% 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2% 制造业投资增5.1%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2.9%[1][6][7] - 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68亿元 同比增长3.4% 体育娱乐用品和家用电器行业增速可观 但餐饮收入受信任危机影响低于整体消费增速[7] 社会融资与信贷 - 8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5693亿元 同比少增4630亿元 新增贷款6233亿元 同比少增4178亿元 政府债券融资13658亿元 同比少增2519亿元[3] - 居民部门贷款增加303亿元 同比少增1597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增105亿元(少增611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200亿元(少增1000亿元) 反映消费意愿偏弱和购房需求不足[4] - 企业贷款增加5900亿元 同比少增2500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4700亿元(少增200亿元) 企业加杠杆意愿不强与部分领域产能过剩相关[4] 政策动向与建议 - 四季度稳增长政策出台必要性增加 或考虑增发特别国债或开启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 因财政发力前置导致下半年政府债券额度偏少[2][8] - 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政策将持续推出 聚焦钢铁 有色 石化 化工 建材 机械 汽车 电力装备 轻工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6][7] - 货币政策可能侧重结构性工具 如再贴现再贷款支持重点行业和外贸 央行或考虑重启国债买卖注入流动性 产业政策或放松限制以保证投资增速[8] 市场与资金状况 - 资本市场保持活跃 上证指数逼近3900点 股市盈利效应推动非银存款增加和缓解M1M2剪刀差 资金逐步活化[5] - 政府债券融资除1月和4月外均维持在万亿元之上 但9月或因高基数难创新高 私人部门信贷缺口不能过度依赖政府债券补位[5] - 出口政策可能加速出台 包括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 发挥保险作用 用好对外贸企业再贷款政策 以做强出口消化产能[8]
不止稳增长:新一轮十大行业政策发布,背后是国家战略的深刻转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19:40
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启动 - 时隔两年再次启动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 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 电力装备行业 汽车行业等 [1] - 方案旨在应对外部环境复杂性和内部结构性矛盾 保持工业合理增速并推动效益改善与结构提升 [1] - 十大行业合计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七成左右 具有产业链长 关联度高 带动作用强的特点 [4][6] 政策目标与行业量化指标 - 汽车行业目标2025年销量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 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 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左右 [6] - 电力装备行业目标传统电力装备年均营收增速保持6%左右 新能源装备出口量增长 龙头企业年均营收增速10%左右 [7] - 电子信息制造业目标规模以上计算机 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7%左右 年均营收增速达到5%以上 到2026年服务器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 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国内市场渗透率超过40% [7] 政策内涵与战略意图 - 政策从量的增长转向质效并重 更关注结构优化和中长期高质量发展 供需两端同步发力 [2][11] - 供给端强调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供给 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 加速绿色化转型 并治理低价竞争 [2][11] - 需求端从消费恢复性增长转向创造新需求和开拓新市场 如依托能源重大工程稳定国内需求并拓展海外市场 [11] 行业选择原因与战略定位 - 十大行业规模占比大有利于发挥压舱石作用 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七成左右 [6] - 行业覆盖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终端产品的完整链条 为新技术 新模式提供试验田 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6] - 政策意图包括稳定宏观经济基本盘 优化产业结构与能级 巩固产业领导地位 如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规模和出口比例在41个工业大类中保持首位 [7][8] 政策差异与当前经济背景 - 2023年政策核心是保增速稳定工业基本盘 当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4.6% [10] - 当前工业经济稳健向好 2025年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6.2% 高于2023年全年增速0.4个百分点 [11] - 与2023年相比 本轮政策更关注中长期结构优化 强调科技创新对产业的赋能 重心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提升 [12]
不止稳增长:新一轮十大行业政策发布,背后是国家战略的深刻转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17:45
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启动 - 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于2025-2026年启动实施 覆盖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十大行业 这些行业合计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七成左右 [1][3] 政策目标与内涵转变 - 政策核心从"量的增长"转向"质效并重" 更关注结构优化和中长期高质量发展 与2023年政策有本质区别 [2][6][7] - 供需两端同步发力 供给端强调技术创新优化供给 需求端强调创造新需求和开拓新市场 [2][7] - 叠加对低价竞争的治理 加大对市场非理性竞争行为的调控力度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7] 汽车行业具体目标 - 2025年目标实现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 同比增长约3% 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 同比增长约20% [3] - 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左右 2026年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3] 电力装备行业具体目标 - 2025-2026年传统电力装备年均营收增速保持6%左右 新能源装备营收稳中有升 [4] - 电力装备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年均营收增速7%左右 龙头企业年均营收增速10%左右 [4] - 推动一批标志性装备攻关突破和推广应用 [4] 电子信息制造业具体目标 - 2025-2026年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 [4] - 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营收增速达到5%以上 到2026年营收规模和出口比例在41个工业大类中保持首位 [4] - 服务器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 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国内市场渗透率超过40% [4] - 5个省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过万亿 [4] 战略意图与产业导向 - 稳定宏观经济基本盘 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7%左右高于一般工业增速 发挥"增长极"核心作用 [5] - 优化产业结构与能级 导向服务器、大尺寸电视、智能终端等高附加值领域 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5][6] - 巩固产业领导地位 维护和提升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格局中的核心地位 [5] 政策实施措施 - 电力装备行业从供给、需求、环境三方面提出8方面措施 供给侧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7] - 需求侧依托能源领域重大工程建设稳定国内需求 拓展海外市场 [7] - 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 加速绿色化转型 [7]
(经济观察)8月中国经济数据折射政策效应释放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19:02
消费需求释放 - 8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保持两位数增长 [1] - 前8个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1% 增速快于商品零售 [1] - 旅游休闲、演出赛事、信息通讯等领域服务消费表现活跃 [1] 生产端传导效应 - 8月锅炉及原动设备制造、电机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9%和14.8% [2] - 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充电桩、电动自行车产量保持同比两位数增长 [2] -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 装备制造业增长8.1% 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1和2.9个百分点 [2] 产业结构升级 - 通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电子信息制造业保持较高增速 [2] - 设备更新带动制造业结构持续升级优化 [2]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行业竞争秩序 推动供求关系改善 [2] 价格指标改善 - 8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环比由上月下降0.2%转为持平 [2] - 宏观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新兴产业需求释放收窄工业品价格降幅 [2] - 国内调控平抑国际大宗商品波动影响 PPI向合理区间回归 [2] 政策持续发力 - 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近期下达 带动居民消费需求释放 [1] - 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政策推出 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1] - 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在10个地区开展 培育新质生产力 [3] 投资政策部署 - 国务院部署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措施 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强化保障 [3] - 扩大服务消费政策措施有望近期落地 [3] - 宏观政策呈现渐进式、托底式特征 下阶段政策力度有望加大 [3]
以金融之力托举电子信息制造业稳增长
证券日报· 2025-09-13 21:58
政策背景与行业定位 -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旨在统筹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行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1] - 电子信息制造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稳定工业经济增长和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1] - 行业创新成果全方位渗透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需技术创新“内核驱动”和金融服务“外力支撑”[1] 行业企业资金需求特征 - 初创期企业资金需求集中于启动资金以转化科研成果,但缺乏固定资产[1] - 成长期企业因订单激增,需要大额资金用于扩大产能和升级设备[1] - 成熟期企业资金需求聚焦于并购重组与海外布局,渴求多元综合金融服务[1] 银行业服务策略:产品定制 - 针对初创企业推出“科创启航贷”,以技术创新性和研发团队实力为核心授信依据,弱化抵押要求[2] - 针对成长期企业设计“成长助力贷”,提供中长期大额贷款以支持生产线升级与供应链优化[2] - 针对成熟期企业整合“并购+跨境+上市辅导”一揽子服务,提供并购贷款、跨境结算与外汇风险管理[2] 银行业服务策略:流程优化 - 利用大数据整合企业经营、纳税、知识产权等数据,搭建智能风险评估模型,实现授信从“人工审核”转向“数据驱动”[2] - 引入区块链技术打通供应链信息壁垒,实现应收账款信息上链核验,达到“秒级审批、快速放款”[2] - 通过流程优化,将贷款审批时间从“月级”压缩至“周级”甚至“日级”,以匹配产业快节奏发展[2] 银行业服务策略:深化合作 - 银行需组建专业产业研究团队,实时跟踪量子计算、AI等技术演进趋势,预判产业机遇与风险[3] - 通过主动走访企业了解其生产经营与规划,为布局新兴领域的企业提供前瞻性建议[3] - 依托银行客户资源与信息渠道,帮助企业对接技术合作方与市场资源,提供“融资+融智”服务,将银企关系升级为“长期协同发展”[3]
新一轮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出台 “稳”字背后释放哪些深意?
新华网· 2025-09-13 07:51
新一轮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背景 - 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启动实施 包括电力装备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方案已发布 其他行业方案将陆续推出[1] - 方案推出时点处于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周年 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1] 推出新一轮方案的原因 - 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仅3.8% 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三重压力[2] - 2024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 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稳步提升[2] - 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增加 部分产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困难[2] - 新一轮方案注重推动重点行业保持合理增速 更关注效益改善和结构提升[2] 十大重点行业的特征 - 方案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十大行业[3] - 十大行业合计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七成左右[4] - 重点行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 以电子信息制造业关联光伏和锂电池行业为例 电力装备行业驱动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等领域升级[5] - 十大行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为新技术新模式提供试验场和应用空间[5] 政策发力方向 - 方案从供需两端发力 供给侧加强技术创新改造、质量品牌标准建设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6] - 人工智能在已发布方案中处于重要位置 电子信息制造业制定人工智能终端智能化分级标准 电力装备行业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和5G+工业互联网应用[7][8] - 需求侧促进传统消费升级、拓展新消费场景、加快新业态推广应用和引导企业走出去[8] - 强调重大工程引领作用 包括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设备更新和重大项目建设 推动重大水电建设[8][9] 企业发展机遇 - 政策拒绝非理性竞争 引导企业从拼价格转向拼技术、拼质量和拼品牌 主动布局高附加值产品[10] - 方案指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具体清单 包括研发XR新型终端设备和支持新能源、智能电网装备等领域关键核心产品创新项目[10] - 提供具体企业扶持措施 包括落实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 加快首台套试验验证平台建设 鼓励中小企业差异化发展和国有企业采购创新产品[10] - 行业发展潜力有望随着方案落地不断释放[11]
新一轮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出台 背后释放哪些深意?
新华网· 2025-09-13 06:58
新一轮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背景 - 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启动实施 包括电力装备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等行业[1] - 2023年曾推出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当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3.8%[2] - 当前工业经济稳健向好 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2] 十大重点行业选择依据 - 聚焦钢铁 有色 石化 化工 建材 机械 汽车 电力装备 轻工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十大行业[3] - 这些行业合计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七成左右[4] - 重点行业产业链长 关联度高 以"一链"带"百链" 对产业体系有明显支撑作用[5] - 十大行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为新技术新模式提供试验场和应用空间[5] 政策发力方向 - 方案从供需两端发力 加强技术创新改造和质量品牌标准建设[6] - 人工智能在已发布的两份文件中均被置于重要位置[7] - 电子信息制造业政策引导制定人工智能终端智能化分级方法和标准[8] - 电力装备行业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 加快5G+工业互联网应用[8] - 需求侧措施包括促进传统消费升级 拓展新消费场景 加快新业态推广[8] - 强调重大工程引领作用 加力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重大项目建设[8] 企业发展机遇 - 政策传递拒绝非理性竞争信号 引导企业从拼价格转向拼技术拼质量拼品牌[10] - 明确技术创新清单 包括研发高性能轻量级扩展现实设备等新型终端[10] - 具体扶持措施包括落实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 加快首台套试验验证平台建设[10] - 鼓励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差异化发展 发挥国有企业大用户作用[10] - 从资金支持到研发平台建设 提供中试服务和市场开拓帮助[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