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

搜索文档
金融机构发售投资型产品应进行适当性匹配
证券时报· 2025-07-12 04:56
金融监管政策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要求金融机构将适当产品通过适当渠道销售给适合客户,核心目标是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1] - 政策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适用于收益不确定且可能导致本金损失的投资型产品及保险产品 [1] 政策框架 - 《办法》包含五章:总则、基本规则、适当性规则、监督管理和附则 [1] - 基本规则要求金融机构了解产品属性、客户特征,并进行适当性匹配与合规销售 [1] - 投资型产品需划分风险等级,评估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区分专业投资者与普通投资者 [1] - 保险产品需分类分级管理,评估投保人需求及财务支付能力,并对销售资质分级 [1] 投资者分类标准 - 专业投资者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基金期货机构、私募管理人、QFII/RQFII等机构及旗下产品,以及社保/年金/慈善基金等 [2] - 普通投资者需接受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金融机构需提供明确匹配意见并履行风险告知义务 [2]
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机构不得以销售业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
快讯· 2025-07-11 22:16
金融监管新规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要求金融机构强化销售人员资质管理,确保具备相应产品销售资质 [1] - 金融机构考核标准需包括销售行为合规性、客户投诉情况等,禁止将销售业绩作为唯一考核指标 [1]
对投资型产品划分风险等级并动态管理,《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发布
北京商报· 2025-07-11 21:20
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发布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自2026年2月1日起施行 [1] - 《办法》共五章四十九条,规范金融机构适当性管理义务 [1] - 主要内容包括金融机构需了解产品、了解客户,将适当产品通过适当渠道销售给适合客户 [1] 投资型产品管理要求 - 金融机构需划分投资型产品风险等级并动态管理,风险等级由低到高至少分为一级至五级 [1] - 涉及投资组合的产品需按整体风险情况划分等级 [1] - 发行与销售机构评级不一致时,销售机构需按孰高原则采用并披露评级结果 [1] - 风险等级划分需综合考虑投资方向、范围、比例、资产流动性、到期时限、杠杆情况等12项因素 [2] 投资者分类与保护 - 将投资者区分为专业投资者与普通投资者 [1] - 对普通投资者实施特别保护,包括强化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开展风险提示等 [1] 保险产品管理 - 金融机构需对保险产品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与销售资质分级管理相衔接 [2] - 需对投保人进行需求分析及财务支付水平评估 [2] - 销售投资连结型保险等产品还需开展产品风险评级和投保人风险承受能力评估 [2] 监管与处罚 - 金融机构及相关责任人员违反适当性管理规定的,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可采取监管措施、进行行政处罚 [2] 政策目标与后续工作 - 政策目标包括帮助消费者识别风险、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产品,减少超出能力的支出和风险损失 [3] - 金融机构通过加强适当性管理可提升合规能力、优化服务、有效管理风险,提高综合竞争力 [3] - 下一步将指导行业自律组织建立适当性管理规范,加强金融机构落实义务的指导监督 [3]
墨西哥财政部:美国决定延长对三家墨西哥金融机构部分交易限制措施的执行,是美国与墨西哥之间对话与合作的结果。
快讯· 2025-07-10 02:23
墨西哥金融机构交易限制 - 美国决定延长对三家墨西哥金融机构部分交易限制措施的执行 [1] - 该决定是美国与墨西哥之间对话与合作的结果 [1]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韫雯:两维度开展金融推动企业“自然受益”转型
新华财经· 2025-07-05 22:16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核心观点 - 金融推动企业"自然受益"转型是未来几年重点方向 需从风险识别管理和把握新商机两个维度切入 [1] - 全球18个被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类别中14个自1970年以来呈下降趋势 生物多样性丧失已影响金融系统风险 [2] - 上百家企业和金融机构采用TNFD框架进行信息披露 覆盖运营层、供应链和价值链及投资组合层面 [2] 生物多样性风险识别与管理 - TNFD发布行业指南 围绕治理、战略、风险管理和目标提出披露建议 并推出LEAP方法论指导企业评估 [3] - 国内政策加速落地 财政部2024年11月印发《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 三大交易所强化上市公司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要求 [3] - 乳制品行业已率先应用TNFD框架 信息披露是风险前置管理的关键抓手 [3] 转型中的商业机遇与政策支持 - 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制定中 将为金融机构支持"自然受益"项目提供明确指引 [6] - 需配套激励政策如货币工具 目前多地试点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 探索生态资产质押和EOD开发模式 [6] - 金融机构已开展混合融资等创新尝试 推动自然受益型商业模式财务可行性提升 [6] 国际国内政策协同 - 联合国"昆明-蒙特利尔框架"设定2030年23项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为全球行动提供基准 [3] - 国内政策与国际框架接轨 形成从企业披露到金融支持的全链条机制 [3][6]
事关促消费,央行等六部门重磅发布19条支持举措
新浪财经· 2025-06-24 17:52
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政策 - 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19项具体举措,涵盖支持增强消费能力、培育消费需求、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等六方面 [1] - 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强化金融与财政、产业政策协同联动,综合运用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 [1] 居民收入与消费能力提升 - 支持居民就业增收,强化对民营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并简化流程 [2] - 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和融资服务机制完善,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创新家庭财富管理金融产品,提高财产性收入 [2] 金融机构服务与消费信贷支持 - 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旅游、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发放贷款,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2] - 支持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扩大资金来源,推动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等资产证券化增量扩面 [3] 服务消费重点领域支持 - 服务消费成为稳增长、稳就业重要抓手,政策支持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领域信贷投放,丰富小微企业信用类产品 [4] - 结合服务消费场景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消费新业态及商业设施改造提升的金融服务 [4] 消费基础设施与流通体系 - 为步行街改造、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提供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支持消费基础设施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4]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 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强化产品信息披露,规范营销宣传和销售行为 [5]
低利率时代的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和资产配置
招商证券· 2025-06-22 19:02
中国低利率环境 - 2014 年以来各类别、各期限利率总体下行,政策利率和无风险利率降至 2%以下,如 2025 年 5 月 8 日 7 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降至 1.40%,较 2014 年初降 270 个基点[9] - 长期因自然利率下降,人口结构、技术进步、经济转型压制潜在增速和资本回报率;中期 2023 年以来因广义价格水平下降压力加速下行[11][14] - 短期利率未必进一步走低,但低利率环境因人口结构、逆全球化等因素或难改变[14] 低利率下跨境资本流动 - 存量上,2014 - 2024 年对外金融资产增速快于负债,净资产规模创新高,非储备资产占比从 40%增至 66%,未来有望延续增长[16] - 流量上,低利率使跨境资本流出压力加剧,债券类资本流动随利差收窄下降或净流出,如 2022 年债券项下资金净流出 2800 亿美元[25][28] - 广义套息交易增加,2021 - 2025 年代客外币收入结汇比例从 66.4%降至 59.0%,支出购汇比例稳中有升[30] 经济主体资产配置 - 国内主体资产配置面临收益率下滑和风险收益平衡挑战,内外利差促使增持海外金融资产[37][38] - 日本经验显示低利率时代大规模海外证券投资,中国社保基金境外投资比重从 2021 年的 9.0%升至 2023 年的 11.5%[38] 金融机构机遇与挑战 - 低利率使境内资金全球配置需求上升,“去美元化”或推动人民币升值,为增持境外证券资产创造条件[1][41] - 对外资产规模扩大,风险传染和类别增加,需提升风险管理能力[44] - 资本金融项目双向开放,外资流入国内金融市场潜力大,如日本海外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从 6%提至 32%[44]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 加强国际合作呼声升温
中国经营报· 2025-06-20 19:49
全球货币政策分化与金融市场波动 - 当前货币政策分化与金融市场波动相互交织,对全球金融稳定构成挑战 [1] - 全球经济面临高度不确定性,主要国际金融组织应强化经济监督职能,加强政策协调 [1] - 全球宏观经济调控处于"三无"状态(无机构、无工具、无共识),大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显著 [1] 全球金融稳定风险 - 关键板块估值仍然很高,若前景恶化可能导致进一步调整,新兴市场货币、资产价格和资本流动或受重大影响 [1] - 高杠杆机构(如对冲基金和资产管理行业)可能因市场动荡承压,引发被迫去杠杆风险 [2] - 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不善问题突出,与银行部门的联系增加可能加剧系统性风险 [2] 政策协调与国际合作 - 各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需营造开放公平环境,增加互联互通以促进金融稳定 [3] - 数字变革、国际合作和人才教育是重塑金融体系的关键 [3] - 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计放缓至2 4%,较2024年2 9%明显回落,发展中国家面临多重挑战 [3] - 政策协调与国际合作对稳定全球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