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病

搜索文档
好好的大公司,怎么就病了?
36氪· 2025-07-23 10:45
大企业病的定义与症状 - 大企业病指成功的大型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渐失去活力与竞争力,陷入停滞或衰退的状态,是一种长期潜伏的"慢性死亡"[2] - 三大核心症状包括战略失焦、组织失灵和创新停滞[2][7][11] 战略失焦 - 企业边界消失,不再明确"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盲目扩展新业务导致资源分散[2] - 典型案例:HTC拓展VR和区块链手机导致主业受损,凡客诚品盲目扩品类引发资金链断裂[2][5] - 资源配置紊乱,核心业务支持不足,新业务难以突破,部门内耗严重[5][6] 组织失灵 - 决策体系迟钝,权限模糊、流程冗长导致错失市场窗口[7] - 部门协同弱化,目标不一致引发运营低效(如凡客诚品库存积压)[8] - 激励机制偏离战略,过度追求短期指标(如美特斯邦威忽视品牌升级)[8] - 人才体系失衡,中层保守、基层缺乏成长通道(如王安电脑)[8][9] 创新停滞 - 产品更新流于表面,缺乏结构性突破(如黑莓固守物理键盘)[11] - 技术路线保守,用户体验停滞(如索尼智能手机业务)[11][12] - 早期试错文化被风险厌恶取代,创新沦为"增长叙事道具"[12] 大企业病的根源 - **成功陷阱循环**:过度依赖已验证的成功路径(如柯达胶卷业务),抑制对新可能的探索[15][16] - **组织内驱失衡**:官僚系统放大风险规避,代理关系导致目标分裂(如美特斯邦威多层管理)[18][19][20] - **短期主义盛行**:资本市场压力下压缩长期投入,战略被财务节奏主导[21] 案例企业对比 - **失败案例**:诺基亚反应迟缓、柯达拒绝自我革命、通用电气战略摇摆[1][16] - **成功对照**:苹果聚焦高端生态、任天堂定位家庭娱乐、Zara扁平化管理[2][8] 解决方向 - 需重塑对客户的敏感度、创新信仰和长期坚持[23] - 敢于打破固化机制(如流程、习惯逻辑)并建立容错文化[23][24]
眼下,如何破局?
虎嗅· 2025-07-22 17:05
战略定义与选择 - 战略本质是占领关键地方,需明确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体现取舍思维 [2] - 大赛道适合大企业,如水泥占建材行业GDP70%,年收入超万亿;小企业可选专精特新领域 [2][3] - 战略无统一标准,需结合外部环境、企业状况和领导者价值观制定 [3] 企业管理核心 - 管理本质是激发员工积极性,关键在于把握人心和人性 [4] - 董事长三大职责:战略决策(需反复权衡)、选人用人(先事后人转向先人后事)、文化布道(统一战略理解) [5][6][7] - 大企业病根源在于效率下降,中小企业也需避免官僚主义和部门割裂 [9][10] 领导力特质 - 东方领导需具备方向感、亲和力、责任心和决断力,强调集体主义与团队文化 [12] - 东西方管理差异:西方重制度与个性,东方重和谐与包容,需相互借鉴融合 [12][13] - 破除谷仓效应方法包括开放式办公、跨部门培训和轮岗制度 [15][16][17] 企业治理机制 - 现代治理核心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美的案例显示职业经理人制度成功关键在制衡 [20][21][22] - 治理缺失导致企业风险,需学习《公司法》等基础法规,避免一人决策 [22] - 共享机制将员工视为人力资本而非成本,如华为全员持股实现财散人聚 [18][19] 经营与管理区分 - 经营是做正确的事(开源/效益),管理是正确地做事(节流/效率) [23] - 当前企业主要矛盾从管理效率转向经营决策,领导者需聚焦战略而非过度管理 [24][25] - 定价是经营核心,忽视定价导致内卷,需建立专业定价体系而非依赖销售员 [31][32][33] 行业竞争与创新 - 解决内卷三路径:并购重组提高集中度(如水泥行业整合)、行业自律、创新差异化 [26][27][28] - 产品需细分(如酱油100种)、高端化(如奇瑞捷途对标路虎价格)以获取溢价 [28][29] - 竞争需把握度,过度低价导致行业衰退,合理通胀率(3%)利于可持续发展 [34][35][36] 企业创新策略 - 持续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需并行,如传统车企同时发展燃油车和新能源车 [39][40][42] - 创新团队应分立,避免思维冲突(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团队分开) [43] - 企业家需具备哲商思维,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转型 [37][42]
你不知道的美国(14)科技巨头失去反骨
日经中文网· 2025-06-26 15:10
科技巨头与政府关系 - Meta为迎合特朗普政府废止DEI政策,撤除性少数群体卫生用品,但员工通过秘密放置女性卫生用品进行静默抗议[1][3] - 英伟达CEO黄仁勋、OpenAI CEO萨姆·奥特曼等科技领袖追随特朗普出访沙特阿拉伯,显示对政府的恭顺姿态[4] - 苹果CEO蒂姆·库克为避免iPhone关税问题,投入25%精力处理政治事务[10] 企业内部文化冲突 - Meta因员工泄露人事评估通知(涉及裁员5%低绩效员工)而解雇工程师,引发员工对"自由企业文化"与管理层"控制倾向"的认知差距[5] - 谷歌2024年解雇50名反对向以色列提供云计算技术的抗议员工,政治讨论从公开转向地下[6] - 苹果前工程师批评公司官僚主义阻碍创新,导致人才流向初创企业[11] 硅谷员工结构变化 - 硅谷科技公司大专以上学历人才中仅30%为美国本土出生,特朗普政府移民政策加剧外籍员工留美压力[6][7] - 谷歌总部2024年起封锁原开放区域(如恐龙骨架展示区),象征开放文化消退[9][10] 行业创新与挑战 - 科技巨头游说政府争取有利政策,但员工认为企业增长伴随"大企业病",如苹果内部创新受阻[11] - OpenAI等新兴AI企业正颠覆谷歌、Meta、苹果的商业模式,硅谷面临"防守即衰退"的竞争压力[11]
从“求大”到“求优”,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活好”而非“不朽”
华夏时报· 2025-06-19 21:13
三精管理理念 - 三精管理概括为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和经营精益化,是一套集管理与经营于一身、效率与效益相结合的企业工法 [3] - 中国建材集团深度开展三精管理取得良好效益,并获得"2019年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3] - 三精管理强调企业需结合自身特点创造适合的管理思维和方式,而非简单套用理论 [2] 组织精健化 - 治理规范化是基础,需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高瞻远瞩的董事会和精干高效的经理层 [4] - 职能层级化按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划分,分别需要"决策高手""市场能手""成本杀手" [5] - 平台专业化要求利润平台聚焦主业(如中国建材旗下南方水泥仅做水泥),避免多元化稀释竞争力 [5] - 机构精干化强调规模适度,警惕"大企业病"导致的机构臃肿和效率低下 [5][16] 管理精细化 - 核心围绕成本和质量,需运用工法(如日本5S、TQC)和长期坚守 [6] - 成本对标化通过持续对标(如水泥厂"六对标")实现节支降耗 [6] - 质量贯标化需全员参与,通过ISO9000等认证减少生产前端不合格品 [7] - 财务稳健化依赖现金流充沛,控制"两金"(库存资金和应收账款)占用 [7] 经营精益化 - 业务归核化要求聚焦核心业务(大型企业业务不超过3个且需行业前三) [8] - 创新有效化需以经济效益为硬约束,避免盲目创新 [9] - 市场细分化通过地理、品牌、产品等维度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9] - 价值最优化体现在产品市场利润和资本市场市值双重提升 [9] 企业规模与生命周期 - 企业存在生存极限,美国上市公司半衰期仅10.5年,1955年《财富》500强至2014年仅剩61家 [11] - 规模是双刃剑,理论最大资产额约5000亿美元(3万亿元人民币),超规模将导致管理成本与风险激增 [13] - 企业应追求适度规模(大企业3000-5000亿元营业额,中等企业300-500亿元),而非盲目扩张 [15] 大企业病防治 - "大企业病"表现为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六种现象,需通过"剪枝"(如压减层级、机构、冗员)预防 [16][18] - 中国建材通过瘦身健体(层级压缩至5级内,企业户数压减20%)提前完成三年压减目标 [18] - 成功易导致盲目扩张(如民企影子银行举债),需警惕"成功是失败之母" [17][18]
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活好”而非“不朽”
搜狐财经· 2025-06-16 05:52
企业规模与成长 - 企业规模存在生存极限,不会无限线性增长,规模扩张伴随风险增加[2] - 企业生命周期类似人类,经历少年、青年后步入老年,不一定追求永续发展或巨无霸规模[2] - 规模效益曾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核心理念,但中国企业在达到《财富》500强规模后开始反思规模代价[3] - 企业经营理念从追求员工数量、销售收入转向关注利润率和负债率,体现发展质量提升[3] - 未来企业应追求适当规模,大企业营业额3000-5000亿元、中等企业300-500亿元已足够,无需盲目锁定万亿目标[4] "大企业病"与治理 - 企业自发成长存在盲目性,需通过"剪枝"原理精简组织以确保经济效益[5] - "大企业病"表现为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六大特征,导致层级膨胀和组织效能衰退[5][6] - 央企通过压缩层级至5级以内、缩减企业户数20%等瘦身措施实现提质增效[6] - 部分民企因过度依赖影子银行举债扩张导致资金危机,反映发展速度与承受能力失衡[6] - 成熟期企业需警惕衰老风险,通过责任量化、数据化管理和有节制发展防控"大企业病"[6] 经营理念转型 - 隐形冠军企业展示"小而美"模式的竞争优势,挑战传统规模崇拜[3] - 企业存在意义从追求规模最大转向提升生存质量,适度规模更利于风险控制[4] - 混合所有制通过国企与民企优势杂交实现互补,类似农业杂交技术原理[5]
阿里离职员工“万字长文”刷屏了,但大企业病真的能治吗?
创业邦· 2025-06-13 11:31
互联网大厂普遍存在"大企业病" - 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普遍出现"大企业病" 无论行业或地域 金融机构因合规和全球化问题尤为严重[4] - 互联网行业虽监管趋严 但跨国经营复杂度远低于金融业 仍出现严重"大企业病"[5] 病因分析:组织规模失控 - 人员扩张过快源于各级主管晋升需求 团队规模与职级挂钩导致层级膨胀[6] - 冗余人员通过增设非核心岗位(如商业分析/战略投资)或探索低效新业务进行安置 部分探索仅为应付考核[7] - 管理层早期因高增长忽视问题 当前裁员面临组织传导效率与士气双重制约[9] 病因分析:管理文化异化 - 行业快速成长导致管理进化滞后 部分企业盲目效仿"高大上"外企模式[10] - 2018年前后出现"投行化"趋势 中英混杂汇报/形式主义流程被视为专业象征[11] - 文化转型类似新富阶层模仿上流生活方式 最终发现不可持续却难回原点[11] 解决路径的困境 - 回归草莽时代既不可行也无必要 需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管理模式[12] - 治疗难度远高于诊断 管理层认知与执行能力存在断层[12] - 部分"大企业病"可能无法根治 需接受长期带病生存的现实[13]
阿里离职员工“万字长文”刷屏了,但大企业病真的能治吗?
创业邦· 2025-06-13 11:30
互联网大厂普遍存在"大企业病" - 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普遍存在"大企业病",无论行业或地域[4] - 金融机构的"大企业病"源于严格合规要求和全球化运营的复杂性[5] - 互联网行业监管环境相对宽松且跨国业务独立,但依然出现严重"大企业病"[5] "大企业病"的根源 - 人员扩张过快且非基于业务需求,各级主管为晋升盲目扩大团队规模[6] - 成熟业务仅需20%人力即可维持,80%人力投入低效的"前瞻性探索"[7] - 管理层早期忽视冗员问题,增长放缓后组织结构缺陷集中暴露[9] 管理风格异化问题 - 部分大厂盲目模仿传统行业"高大上"管理风格,导致"投行化"现象[10] - 2018年前后行业普遍推崇西装革履、中英文混杂的"专业形象"[11] - 管理层通过咨询公司引入不接地气的管理方法,削弱原有战斗力[11] 解决困境与挑战 - 组织规模膨胀后难以缩减,裁员决策受制于现有低效流程[9] - 无法回归创业期草莽文化,也尚未找到适合当前规模的管理范式[12] - 治疗"大企业病"需要专业管理手段,但根治成功率存疑[13]
波音的“华尔街大企业病”
搜狐财经· 2025-04-30 23:25
中国市场与关税影响 - 波音公司飞回3架拟交付中国航空公司的737Max飞机,中方已停止接收波音客机 [3] - 中国商务部回应称美方关税政策扰乱国际航空运输市场,波音和中国航空公司均受影响 [3] - 加征综合税率后,波音飞机进口成本翻倍,若无法与中国客户达成"分担"共识,销售将面临困难 [3] - 2018年中国接收了波音当年四分之一的新飞机,是其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3] - 波音CEO表示中国客户因关税问题拒绝接收飞机,计划2024年在中国交付约50架飞机,并评估重新销售方案 [4] - 波音计划将供应转向需求更稳定的客户,不再为不愿接收飞机的客户制造飞机 [4] - 截至四月底,中国大陆运营的波音客机占比40%,低于空客的51% [4]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94.96亿美元,同比增长18%,净亏损3100万美元,较2024年一季度净亏损3.55亿美元有所改善 [6] - 自2019年一季度盈利21.5亿美元后,后续所有一季度均为亏损,2022年一季度亏损最多达12亿美元 [6] - 2020年至2024年年度净利润分别为-118.73亿、-42.02亿、-49.35亿、-22.22亿、-118.17亿美元,连年巨亏 [6] - 2019年起资产负债率连续高于100%,2023年为112.6%,2024年为102.5%,处于破产边缘 [6] - 美国政府支持和军工订单是波音维持运营的关键因素 [6]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积压订单总额5450亿美元,包括5600多架商用飞机 [6] - 波音直接雇员超15万人,是美国经济的重要贡献者 [7] 产品安全与信誉问题 - 737 Max飞机因设计缺陷和质量控制问题多次发生事故,包括2018年印尼和2019年埃塞俄比亚坠机事件,共346人遇难 [9] - 2023年1月阿拉斯加航空737 Max飞机因面板未栓好导致事故,反映质量控制问题 [9] - 737 Max是波音最畅销机型,已交付1600多架,积压订单4800架 [9] - 内部举报称快速生产压力损害737和787项目安全性,两名举报人猝死事件引发关注 [10] - 管理层被指过度重视盈利和成本控制,牺牲安全,导致声誉严重受损 [10] 管理层与员工问题 - 2023年9月持续数周的罢工事件造成损失超55亿美元,根源是管理层忽视员工薪酬和福利 [10] - 管理层傲慢和"唯利是图"的企业文化被认为是公司问题的根本原因 [10] 行业竞争与未来展望 - 华尔街预测波音2024年可能摆脱亏损,但中美关税和内部问题仍威胁其前景 [11] - 中国商飞被视为潜在竞争对手,可能进一步挤压波音市场空间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