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医疗
icon
搜索文档
医渡科技中标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SMR001)滴眼液III期临床研究项目
智通财经· 2025-09-23 12:15
公司业务动态 - 联属公司天津开心生活科技中标山东衍渡生物科技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滴眼液III期临床研究项目 总金额约为人民币5581.76万元 [1]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定位为中国AI医疗变革驱动者 使命为使精准医疗惠及每一个人 [1] - 自主研发核心算法引擎YiduCore 构建数据—算法—场景飞轮闭环 实现AI技术高效率创新与低成本规模化应用 [1] - 通过智能决策赋能医—药—险—患者全产业链生态 [1] 行业价值主张 - AI医疗核心是通过提升医学证据质量与生成效率 优化研发、诊断及治疗流程 [1] - 最终实现更安全、更优质、更可及的医疗服务 [1] - 医疗AI价值体现在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健康福祉的守护 [1] 技术应用场景 - 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可及性 为医生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决策工具 [1] - 帮助药企缩短分子到患者距离 [1] - 使患者享有更可负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 [1] - 助力公共系统获得更科学的支撑 [1]
医渡科技(02158)中标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SMR001)滴眼液III期临床研究项目
智通财经网· 2025-09-23 12:12
公司业务动态 - 联属公司天津开心生活科技中标山东衍渡生物科技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滴眼液III期临床研究项目 项目总金额约人民币5581.76万元 [1]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定位为中国AI医疗变革驱动者 使命为使精准医疗惠及每一个人 [1] - 自主研发核心算法引擎YiduCore 构建数据—算法—场景飞轮闭环 实现AI技术高效率创新与低成本规模化应用 [1] - 通过智能决策赋能医—药—险—患者全产业链生态 [1] 行业价值主张 - AI医疗核心是通过提升医学证据质量与生成效率 优化研发、诊断及治疗流程 [1] - 最终实现更安全、更优质、更可及的医疗服务 [1] - 医疗AI价值体现在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健康福祉的守护 [1] 技术应用场景 - 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可及性 为医生提供精准高效的决策工具 [1] - 帮助药企缩短分子到患者距离 [1] - 使患者享有更可负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 [1] - 助力公共系统获得更科学的支撑 [1]
联影智能首席科学家高耀宗:应重视技术敏感性与跨学科融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20:24
(作者:郑世凤,杨坪,宋晨曦编辑:巫燕玲,视频编辑胡凯文) 近日,聚焦于AI技术对医学影像市场的变化与未来发展趋势,联影智能高级研发副总裁、首席科学家 高耀宗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面对"在AI医疗这一快速迭代的行业,从业者应如何保持知识更新以适应技术发展"的提问,高耀宗认 为,首先要持续跟踪科研论文与行业最新成果,保持对技术动向的敏锐性。我们鼓励团队定期开展前沿 技术学习,并合理判断哪些成果具备落地潜力。此外,基于如今很多创新都是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从业 者还需聚焦关注一些社会媒体或者其他行业的创新工作,探索融合应用的可能。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挑战 性的工作,因为跨学科之间沟通壁垒很大,专业术语和思维方式差异显著,易导致理解偏差,这就需要 在长期合作中不断磨合、增进相互理解。 ...
详解2025国内AI融资冠军公司:具身智能赢麻了
36氪· 2025-09-19 18:01
图片|微信公众号生成 IT桔子通过对创业、风险投资数据的记录,清晰的看到创业公司的新生与资金的流向,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也能提前看到各种市场的新的可能性。 现在是2025年9月中下旬,一年过去了四分之三,我们来关注"一级市场的风险投资资金给AI领域的投资情况"。 在本文里,IT桔子会通过关注 20家拿钱最多的AI公司,以他们为样本,看看资本市场的最新动向——他们是谁,他们背后的资本情况又如何。 本文为IT桔子线下沙龙活动的演讲分享。 今年到现在有 764家AI公司获得过风投投资,总共是 830亿的风投资金进入该赛道。 764家AI公司获投,这个数据是最近 5年的新高。但是这并不能说一级市场变好了,事实是市场可投赛道不多,而钱还是愿意投到AI 的,所以呈现一种风 景这边独好的状况。 资金的分配依旧出现很大的不均衡状态,把前 20家融资最多的公司单独拿出来,他们拿走了市场上 30%的钱。他们融资最多的,仅在 2025年就拿到 30亿 融资,最少的是 6.5亿,中位数是 10亿。 另外,这些公司里有 11家是独角兽。 他们拿走了这部分钱,剩下的 744家公司分享了另外的一部分。 从平均来看,市场前20家公司每家拿到 ...
详解2025国内AI融资冠军公司:具身智能赢麻了!
搜狐财经· 2025-09-19 16:40
行业整体融资概况 - 2025年至今有764家AI公司获得风险投资,总投资额达830亿元人民币,获投公司数量为近5年新高 [4] - 资金分配极不均衡,融资额前20的公司拿走了市场30%的资金,总额约249亿元,中位融资额为10亿元,最高为30亿元,最低为6.5亿元 [5] - 前20家公司中有11家是独角兽,前20家的平均融资额为12.6亿元,而其他744家公司的平均融资额为7800多万元 [5] 头部AI公司画像:赛道与地域分布 - 头部公司中近一半是机器人公司,其次是4家自动驾驶公司,大模型、AI医疗、AI芯片各2家,另有1家综合AI公司 [7] - 多数头部公司成立于2019年之后,最年长的思必驰成立18年,最年轻的它石智航于2025年成立 [7] - 城市分布上,北京和深圳较为突出,北上深杭苏渝均有公司上榜 [9] - 融资币种上,前20家公司中有14家为人民币融资,6家为美元融资,相较于全年AI赛道人民币融资占比95%的整体情况,美元资本在超大额融资中份量更重 [9] 细分赛道一:智能机器人 - 该赛道有9家公司进入前20,其中7家为成立约2年的新公司,另两家为成立9年的宇树科技和成立10年的元鼎智能 [11] - 7家新公司的团队背景多为顶尖学术大脑、产业领头羊或连续创业者,其融资路径通常由市场化财务VC(如顺为、金沙江、经纬等)进行天使轮,随后产业战投和地方国资快速入局 [14] - 资本重注的领域具体为“具身智能”机器人,该赛道市场容量大且难以出现赢家通吃 [14] - 宇树科技在2025年春晚后估值暴涨,吸引了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旗下基金、中国移动、吉利控股等超级资本,北京国管也进行了投资 [17] - 元鼎智能在成立7年内无融资,2022年进入资本视野,2025年获得10亿元融资,由全球泳池行业巨头Fluidra战略领投,后者提供了全球行业渠道资源 [16] 细分赛道二:智能驾驶 - 有4家智能驾驶公司进入融资前20,表明该赛道投资并未结束 [19][20] - 千里智驾融资额最高,达30亿元,其前身为力帆汽车,2025年由吉利控股旗下公司、蚂蚁集团旗下迈驰智行等共同出资成立,并整合了吉利研究院等资源,投资方包括重庆高新投、两江基金等地方国资 [21][23] - 新石器无人车和轻舟智航均落地北京经开区,为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2025年分别融资6亿和10亿多,经历了市场化VC/PE、车企战投到国资的融资路径 [26] - 九识智能为苏州L4级自动驾驶企业,成立3年后才开始融资,投资方以财务投资人为主,地方国资刚介入,融资节奏相对较慢 [26] 细分赛道三:大模型 - 仅智谱和Minimax两家大模型公司进入融资前20,表明赛道经历2024年狂飙后于2025年刹车 [26] - 智谱2025年融资30亿元,特点为各地地方政府基金争夺入股,先后获得杭州、成都、北京、上海四地最重要基金的投资,金额在2-10亿元不等 [30] - Minimax 2025年融资19.5亿元,其历史投资方为清一色顶级美元基金,最新一轮获得上海国资3亿美元战略融资 [31] 其他细分赛道与公司案例 - AI芯片公司曦望(Sunrise)为商汤2024年底拆分出的GPU公司,2025年完成3轮融资超15亿元,投资方包括商汤、粤民投、华胥基金、第四范式等 [33][34] - AI医疗公司联影智能由联影医疗孵化,虽仅两轮融资但资方超30家,包括地方国资、券商、VC及易方达私募基金 [37] - AI医药公司英矽智能本质为美国公司,2025年6月在3年未融资后获得1.22亿美元融资,投资方为上海、无锡、宜兴等国资,与早期海外资本画风不同 [37][39] - 思必驰作为成立18年的AI公司,2025年融资主要为Pre-IPO轮,资方为地方国资、老股东和产业投资方 [39] 活跃投资方分析 - 2025年最活跃的AI投资方包括奇绩创坛(54次)、北京国管(21次)、高瓴创投(17次)、中金资本(16次)等 [41] - 政府引导基金非常活跃,北京国管管理多只产业基金,在机器人等领域股权投资积极;顺禧基金同为北京国资GP;中金资本自2019年后在股权投资上非常活跃,近年投资机器人企业很多 [42] 核心发现与趋势总结 - 2025年AI领域大量资金流向应用层,如机器人、AI医疗、自动驾驶,机器人赛道已快速进入高度竞争状态 [43] - 底层算法/算力、大模型领域,只有最强公司能留存并继续获得大额融资,产业链越往上游公司越少,资金越集中 [43] - 出资最为频繁的是地方国资,北京、上海、重庆、成都、杭州、宁波等地国资最为积极,市场整体表现为“国资天下” [44] - 新的资本时代已经到来,各类公司都需要与以国资为代表的新股东磨合新的合作方式 [45]
全球首个云端“AI病理科”在汉诞生
长江日报· 2025-09-15 08:55
技术突破 - 全球首个云端AI病理科正式诞生 集显微成像 虚拟染色和智能诊断于一体 实现病理诊断移动化 [1][2] - 采用AI虚拟染色技术 通过AI对细胞关键结构精准渲染 生成高质量诊断图像 10位病理专家盲测无法分辨虚拟染色与人工染色图像 [1][2] - 无需化学试剂染色和机械设备 摆脱传统依赖有污染化学试剂的经验技艺 转变为数据与AI算法驱动的精准数字病理科学 [2] 应用场景 - 实现术中快速诊断 基层筛查和偏远地区医疗协同 使细胞病理检测可随身而行 [2] - 通过手机安装特别显微光学部件和系统 可随时随地获取病理诊断结果 精准检测癌细胞 [1] - 为基层医疗提供技术支撑 造福基层百姓 助力实现健康中国目标 [2] 公司发展 - 公司承担国家肿瘤细胞病理诊断高质量数据集建设项目 涵盖10个癌种和50项标准及平台建设任务 [3] - 一体机为国家重大专项提供稳定高效统一的技术支撑 加速完善肿瘤早诊早治技术体系 [3] - 长期致力于AI医疗领域技术研发及临床应用 [3]
艾可蓝:目前公司的AI医疗业务尚处起步阶段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1 21:26
核心业务定位 - 公司主营业务为发动机尾气后处理产品及大气环保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 - 近年来围绕绿色与智慧两大主题展开多元化产业布局 [2] AI与医疗数字化业务进展 - 公司正积极布局AI与医疗数字化领域 提供从数据洞察到AI Agent落地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2] - 聚焦AI Agent技术在医疗场景的创新应用 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并助力医疗企业数字化转型 [2] - 该业务目前尚处起步阶段 对公司业绩不会造成重大影响 [2] 战略发展方向 - 公司在优势细分领域及垂直应用上展开产业布局 [2] - 智慧业务是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
AI 医疗板块9月5日涨1.53%,药石科技领涨,主力资金净流入5649.25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9-05 17:28
AI医疗板块市场表现 - AI医疗板块较上一交易日上涨1.53%,领涨个股为药石科技(涨幅3.85%)[1] - 上证指数报收3812.51点(上涨1.24%),深证成指报收12590.56点(上涨3.89%)[1] - 板块内10只涨幅领先个股中,药石科技成交量10.47万手/成交额4.55亿元,浙数文化成交量36.23万手/成交额5.18亿元[1] 个股涨跌详情 - 涨幅前列个股包括:泓博医药(涨3.21%至37.89元)、嘉和美康(涨2.80%至31.20元)、金城医药(涨2.80%至19.46元)[1] - 跌幅显著个股为成都先导(跌2.31%至27.06元)和塞力医疗(跌1.21%至28.65元)[2] - 板块资金流向呈现主力净流入5649.25万元,游资净流出637.29万元,散户净流出5011.96万元[2] 资金流向分析 - 美年健康获主力资金净流入3910.74万元(占成交额10.61%),但游资与散户分别净流出1673.66万元和2237.07万元[3] - 麦迪科技主力净流入1925.85万元(占比14.54%),润达医疗主力净流入1655.49万元(占比7.80%)[3] - 药石科技虽股价领涨,但主力净流入仅535.32万元(占比1.18%),游资大幅净流出2971.15万元[3]
AI医疗,迎来DeepSeek时刻了吗?
36氪· 2025-09-05 16:46
政策与市场动态 - 国家发布《人工智能+行动意见》 推动AI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和医保服务等场景应用 [1] - 中国AI医疗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88亿元增长至2033年3157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43.1% [1] - 全球AI医疗市场规模预计2032年突破4910亿美元(约3.5万亿元人民币) [1] - 蚂蚁、京东、华为、字节等科技巨头切入AI医疗赛道 聚焦问诊、用药和健康管理场景 [1] 行业核心痛点 - 医疗行业核心矛盾在于优质医生供给严重不足 基层缺乏会看病的医生而非设备 [1][7] - 全球医疗体系普遍存在供给不足、资源不均和成本高昂困境 美国2024年医疗支出增长8.2%突破5万亿美元 [5] - 英国NHS体系面临服务效率低下和财政压力加大挑战 [6] - 中国医改虽提升公平性 但难以在短期内解决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问题 [7] 技术发展机遇 - AI医疗可能成为"超级入口" 因医疗数字化程度高且决策以家庭为单位 商业价值巨大 [4] - 大语言模型在医疗诊断任务表现提升 o1-preview模型在诊断推理和管理推理任务中超越主治医师水平 [15] - 中国医疗行业经过20年信息化建设积累高质量数据 为AI医疗发展奠定基础 [15] - AI医生更适合定位为替代基层全科医生 发挥跨学科多病种综合判断优势 [16] 应用场景展望 - AI可参与问诊、分析、分诊环节 实现常见病直接开方、急重症转诊和疑难病例辅助决策 [19][20] - 推动医疗数据系统性整合 形成"数据-模型-应用"反馈循环 美国Tempus AI已覆盖肿瘤学等多领域 [21] - 促进合理用药 基于用药指南和最新文献减少非必要处方 [22] - 间接影响保险支付模式 通过全周期健康管理降低医疗支出并为保险精算提供风险分层依据 [24] 挑战与监管 - 责任归属是待解难题 需明确AI作为独立决策者或辅助工具时的责任主体 [26] - FDA发布AI监管框架 采用基于风险情境的动态评估模式而非简单按任务类型划分风险 [26] - 湖南曾明确禁止使用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处方 [25] - 技术实际成效受限于系统对接能力、监管框架和临床接受度 [24]
数据交易破冰,政策催化千亿价值释放,一脉阳光凭“基座模型+数据资产”筑护城河
钛媒体APP· 2025-09-03 08:35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3年中国AI医疗行业规模达973亿元 预计2028年增至1598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10.5% [1] 政策导向 -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强调提升模型基础能力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支持模型架构创新 提升复杂任务处理能力 [2] - 政策要求以应用为导向建设高质量数据集 探索数据收益分成 赋能基层医疗 [3][4][8] 基座大模型技术优势 - 影禾觅芽®基座大模型覆盖全身200+常见病种 兼容12种影像模态 将基层医院影像AI部署成本降低40% [2] - 模型实现胸部CT软组织解析 MRI神经解剖识别等复杂任务 解决基层系统多操作繁痛点 [2] - 2025年10月将发布胸部CT平扫AI诊断产品 一次扫描同步完成肺部胸膜等多部位病变检出 [2] - 复杂场景下模型修正耗时仅为传统方法1/3 放疗规划多器官标注时间从3小时压缩至1小时内 [3] 数据资产化与治理 - 公司构建国内单一机构体量最大医学影像数据库 115个影像中心日均新增2-3万例标准化数据 累计千万级 覆盖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5] - 2021年联合编制《医学影像检查项目名称及编码标准》 2024年正式发布 通过统一采集与质控标准确保数据高质量 [5] - 一脉云平台提供云存储远程诊断AI分析数据治理全流程解决方案 具备从原始数据到标准化数据产品的完整转化能力 [5] 数据合规交易与变现 - 2025年4月CT胸部病变标注数据通过上海数据交易所合规审核并上架 [6] - 数据集经专业去标识化处理 遵循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 保留临床参考与模型训练价值 [7] - 2025年8月25日CT胸部病变标注数据通过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合规审核上架 [10] - 2025年9月2日附属公司完成首批精标注金标准数据集交易 签订三方合作合同 [10] - 2025年7月数据集入选北京市经信局首批行业高质量数据集资源成果 为医疗健康领域唯一医学影像标注数据集 [10] - 成功跑通数据合规治理至履约监督全流程通路 开创医学影像企业图像数据资产化新模式 [7] 临床融合与商业模式 - 以医疗场景定义AI方向 依托全国影像中心网络将基层诊断痛点转化为AI研发目标 [8] - 医师团队深度参与AI产品交互设计结果校验 反馈成为模型迭代优化依据 [8] - 通过AI技术与影像服务网络结合 解决AI落地场景适配问题 弥补基层医疗资源短板 [8] - 形成服务与数据双驱动增长第二曲线 打破传统医疗服务收费盈利局限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