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保险业
icon
搜索文档
如何实现科技和金融“双向奔赴”,多部门解读近期科技金融政策
贝壳财经· 2025-05-22 19:07
科技金融政策举措 - 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聚焦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等7个方面,提出15项政策举措 [1] - 政策既有存量政策的迭代升级,也有增量政策的创新供给 [1] - 中国人民银行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由5000亿元提升到8000亿元,再贷款利率由1.75%下调至1.5% [2] 债券市场"科技板" - 债券市场设立"科技板",已有近100家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规模超过2500亿元 [2] - 人民银行将加强建设债券市场的"科技板",持续完善配套支持机制 [2] - 人民银行重点提升科技贷款投放强度和服务能力,培育完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2] 银行保险机构支持措施 - 金融监管总局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建设、产品体系建设和专业能力建设 [3] - 金融机构将科技金融服务纳入战略规划,构建独立管理机制,向专业分支机构授权 [4] - 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向科技领域倾斜,在绩效考核、资金定价等方面给予支持 [5] 科技企业资本市场支持 - 截至4月底已完成242家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其中83家为科技企业 [6] - 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 [6] - 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监管规则》,强化资金使用规范性和安全性 [6]
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详解七部门推出科技金融政策举措
观察者网· 2025-05-22 18:59
政策背景与目标 - 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旨在系统性突破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难点堵点 [1] - 政策制定背景源于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金融工作会及全国科技大会对科技金融体制构建的明确要求 [1] - 核心目标是以科技创新需求侧为牵引,推动科技金融系统性改革,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中小企业 [1] 创业投资领域 - 政策聚焦创业投资全链条,推出扩大股权投资试点范围、支持创投机构发债融资等新举措 [2] - 鼓励发展创业投资二级市场基金,优化国有创投考核机制以增强长期投资定力 [2] - 目标是通过多元化募资和畅通退出渠道,使创投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2] 货币信贷支持 - 优化科技创新再贷款结构并扩大规模,降低利率以打造科技型企业专属融资渠道 [3] - 推动商业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专门机构并优化考核机制,提升贷款便捷性 [3] - 重点支持民营中小企业,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强化信贷供给 [3] 资本市场改革 - 建立科技型企业绿色通道机制,深化科创板和创业板改革以适配创新企业需求 [3] - 创新提出债券市场科技版,为科技企业提供长周期、低利率债券融资 [3][5] - 证监会2024年推出科创板8条、科技16条等政策,优化科技企业上市及并购制度 [3] 科技保险与债券市场 - 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意见,建立全链条保险服务体系及国家科技保险共保体 [4] - 债券市场科技版已支持近100家机构发行超2,5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 [5] - 简化债券发行流程,减免手续费并提供做市报价服务,增强市场流动性 [5] 境外上市与银行保险支持 - 境外上市新规实施两年多,242家境内企业完成备案,其中83家为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科技企业 [6] - 银行业对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达17.7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6] - 银行保险机构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保险等针对性服务,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6] 创新积分制推进 - 创新积分制通过指标体系量化企业创新能力与潜力,2022年推出后全国试行 [7] - 下一步将优化核心指标、拓宽应用场景并加强政策宣传,强化工具落地效果 [7]
刚刚!央行、证监会等四部门发声,事关科技金融!全文来了→
证券时报· 2025-05-22 17:55
科技金融政策框架 - 科技部等七部门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旨在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长效投入机制,形成政策框架体系[2][3] - 政策强调从"财政思维"转向"金融思维",强化科技与金融协同、央地联动,建立多部门统筹推进机制[2] - 政策提出"股债贷保投"多种金融工具综合运用,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2][3] 创新积分制实施进展 - "创新积分制"已推动7000多家科技型企业与银行签约贷款合同,签约金额880亿元[4] - 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落地业务1.22万笔,担保规模达380亿元[4] - 科技部将推出"创新积分制2.0版",优化核心指标,更精准为企业画像[5] 区域科技金融创新 - 重点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及成渝、武汉、西安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先行先试科技金融政策[6] - 实施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揭榜挂帅",鼓励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形成可复制经验[6] - 建立区域科技金融合作机制,地方科技部门主动对接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6] 债券市场支持措施 - 债券市场"科技板"重点支持头部股权投资机构发行债券,已近100家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超2500亿元[7][8] - "科技板"提供灵活分期发行、简化信披、减免手续费等支持,并创建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7] - 交易所债券市场成为科技企业重要融资渠道,科创债累计发行1.2万亿元,投向半导体、AI、新能源等领域[14] 科技贷款发展现状 - 截至3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3万亿元同比增24%,连续三年增速超20%[10] - 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6.3万亿元,增速远超贷款平均增速[10] - 设备更新贷款规模达1.2万亿元,央行将通过再贷款继续提升投放强度[10] 资本市场支持政策 - 沪深北交易所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近2700家,市值占比超40%[13] - 证监会将更大力度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用好科创板第五套标准[17] - 优化科技企业境内上市环境,支持优质红筹科技企业回归,实施灵活新股发行调节机制[16] 跨境金融与保险试点 - 加强科技型企业跨境金融服务,推进QFLP试点和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11] -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规模持续扩大,第三批600亿元试点即将批复[20] - 银行业对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达17.7万亿元同比增20%[18] 监管与资金管理 - 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监管规则》,强化资金专款专用和用途变更监管[14] - 金融机构将科技金融纳入战略规划,在绩效考核、资金定价、尽职免责方面给予倾斜[19] - 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将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提供融资支持[11]
风险月报 | 中美互降关税后市场基本面、预期回暖,市场情绪有所下降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5-22 17:52
沪深300指数风险评分 - 中泰资管风险系统评分为42.04,较上月45.53下降,处于中等偏低风险区间 [2] - 估值得分43.53(上月38.93),国防军工估值回升最显著,钢铁、房地产等6个行业估值高于历史60%分位数,农林牧渔、非银金融低于历史10%分位数 [2] - 市场预期分数55.00(上月48.00),反映政策发力和中美关税互降缓解全球经济担忧 [2] - 情绪指标34.07(上月50.89),公募基金发行降至历史低位,两融分数升至历史中高位 [3] 宏观经济数据 - 4月制造业PMI下降1.5个百分点至49%,新出口订单大幅回落4.3个百分点至44.7% [8] -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下降1.6个百分点至6.1%,地产销售/新开工/施工/竣工面积同比降幅分别扩大至-2.1%/-22.1%/-25.1%/-27.9% [8] - 4月出口同比8.1%,较3月回升2.4个百分点,受抢转口效应拉动 [8] 货币政策与金融动态 - 央行5月7日降准0.5个百分点并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释放1万亿元长期资金,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工具 [9] - 5月20日1年与5年期LPR同步下调10bp,国有大行存款利率全面下调,三年/五年期定存利率降幅达25bp [10] - 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至1.43%(较去年末降9bp),不良贷款率升至1.51% [9] 大宗商品市场 - 黑色板块风险评分40.3(低风险区间),热卷需求强于螺纹,铁矿石期货深度贴水现货 [12] - 煤矿库存高位压制煤炭价格,钢厂减产压力暂未显现但需警惕季节性需求走弱 [12] 中美经贸关系 - 5月10-11日会谈后双方取消91%加征关税,其中24%关税在90天内暂停实施 [9]
全国科技支行达2178家!将实施科技金融创新“揭榜挂帅”
南方都市报· 2025-05-22 17:41
科技金融政策举措 - 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涵盖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七个方面,共15项政策举措 [2] - 政策包括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优化国有创投考核机制,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支持创投机构发债融资 [2] - 提出优化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结构,扩大规模并降低利率,鼓励商业银行建立科技金融专门机构 [3] - 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灵活分期发行、简化信息披露、减免手续费等差异化安排,已有100家机构发行科创债券超2500亿元 [6][7] 资本市场支持 - 科创板设置五套上市标准,其中四套不要求盈利,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近2700家,市值占比超40% [9] - 2024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中超90%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企业 [9] - 沪深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1400余单(同比增40%),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组650余单 [10]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在投项目超10万个,在投本金超4万亿元,90%科创板及北交所公司获其投资 [10] - 科创债累计发行1.2万亿元,2024年发行539只(规模0.61万亿元,同比增64%) [10] 银行保险机构服务 - 全国设立科技支行2178家,银行业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7.7万亿元(同比增20%) [14] -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意向金额突破3800亿元,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规模达2220亿元(第三批600亿元待批) [15] - 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期限从7年延至10年,贷款占比从60%提至80% [15] - 保险业2023年提供科技保险保障约9万亿元,投资科技企业超6000亿元 [20] 区域与试点创新 -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将率先试点科技金融政策 [19] - 实施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揭榜挂帅",鼓励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探索特色实践 [18][19] 科技保险发展 - 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万亿元 [19] - 调整保险资金投资科技企业风险因子至0.4,科技保险偿付能力充足率按90%计算 [20] - 正在研究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政策文件,优化服务体系 [20]
李泽楷,又要IPO了
投资界· 2025-05-22 16:04
富卫集团IPO及业务概况 - 富卫集团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 背后掌门人为李嘉诚次子李泽楷 [3] - 公司2013年通过收购荷兰国际集团香港澳门泰国保险业务成立 现业务遍布亚太地区 拥有约60000名中国内地保单持有人 [3][4] - 主要产品包括分红人寿(365%新业务价值) 非分红人寿(280%) 危疾医疗(222%) 单位连结式寿险(75%) 团体保险(57%) [6] - 年化新保费从2014年309亿美元增至2024年1916亿美元 增长52倍 2023-2024年固定汇率下增长186% [6] 李泽楷商业版图 - 通过并购构建商业帝国 目前控股电讯盈科 香港电讯 盈大地产三家港股公司 总市值超1000亿港元 [11] - 1999年以120亿美元收购香港电讯 完成"蛇吞象"交易 奠定"小超人"称号 [9][10] - 2010年5亿美元收购AIG友邦投资 后发展为资管规模超万亿的柏瑞投资 2023年以12亿美元出售 [11] - 曾以220万美元购入腾讯20%股权 但过早出售错失巨额回报 [3][11] 港股IPO市场动态 - 2024年港股IPO活跃 宁德时代港股募资353亿港元 为年内全球最大IPO [13] - 恒瑞医药即将上市 将成为A+H两地上市的医药巨头 [13] - 蜜雪冰城港股上市认购超5258倍 冻资18万亿港元创纪录 [13] - 年内港股新股集资额超600亿港元 同比增6倍 融资规模暂居全球首位 [13][14] - 港交所已接获近100宗上市申请 正在审理约150宗 含多家龙头企业 [15] 港股上市公司表现 - 恒生指数年内涨幅16% 消费板块表现突出 [14] - 老铺黄金股价涨超18倍 市值达1400亿港元 泡泡玛特涨超7倍市值2900亿港元 [14] - 市场流动性改善 投资者态度从抗拒转向积极推动赴港上市 [14][15]
车险续保首日被16通电话“轰炸”
北京晚报· 2025-05-22 15:48
"车险一进续保期,我的电话都要被打爆了。"最近,各路车险销售轮番电话"轰炸",让市民张女士 不堪其扰。一年一度的续险,对车主来说是件大事,但要弄明白怎么续,可不是件容易事。记者调查发 现,当前车险销售还存在着电话骚扰屡禁不止、各种渠道价格差异大、部分险种捆绑销售、统筹服务冒 充车险低价揽客等众多乱象。 业内人士透露,当前骚扰电话屡禁不止,主要治理难点在于个人信息泄露的来源难以确定,针对第 三方营销公司业务人员故意或过失泄露客户信息的情况仍存在监管难题。有商家表示,可以利用爬虫技 术在全网采集一手话单,帮客户截取指定车险App和小程序的活跃用户电话号码,并以打包价对外出 售。 扰 一天16通电话都说最便宜 "最近每天都能接到车险推销电话,尤其是续保期第一天,一上午我接了七八个不同销售的电话, 真的很烦!"张女士说,虽然这些车险销售不同,但说的话都差不多,"每个销售都称首日续保优惠力度 大,自家价格最为优惠,请求加微信发送报价单。" 刚开始,张女士还耐着性子加了多位销售的微信,后来打来电话的销售太多,她只能改为让销售人 员通过电话或短信报价。但有的销售短信报价后,又反复打电话询问张女士是否购买车险,令人不胜其 扰 ...
当90后开始布局养老:“不是焦虑,是清醒”
中国新闻网· 2025-05-22 09:58
年轻人养老规划趋势 - 90后年轻人开始将养老规划前置,60.3%受访者认为理想开始养老储备年龄为31-45岁 [1] - 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基本养老金,转向个人养老金、企业年金和"保险+养老社区"一站式服务 [1] - 32岁市场经理林晓薇将每月工资10%分配到理财和个人养老金产品 [1] - 个人养老金制度每人每年额度不超过12000元,享受税收优惠 [1] 个人养老金市场发展 - 2024年12月1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城市推广至全国 [2] - 2025年3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支持银行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新产品 [2] - 泰康养老已服务个人养老金客户超17万人 [2] - 泰康养老推出"职域服务"模式降低个人养老金参与门槛 [2] 企业年金市场现状 - 央企员工陈昊参与企业年金计划,个人缴纳4%企业匹配8% [3] - 2024年北京亦庄对建立企业年金的用人单位给予最高每人每年1.5万元补贴 [3] - 2024年全国企业年金参与企业近16万家,覆盖职工3241.84万人,规模突破3.6万亿元 [3] - 职业年金投资运营规模3.11万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4.42% [3] 企业年金投资收益 - 泰康永泰企业年金集合计划2013-2024年累计收益达97.5% [4] - 泰康养老企业/职业年金受托管理规模接近6000亿元 [5] - 企业年金实际参与职工数不到理论覆盖数的1/10,参与企业数不到理论数的1/14 [5] 保险+养老社区模式 - 泰康"幸福延年"年金保险提供终身年金和养老社区优先入住权 [5] - 泰康之家养老社区配备三甲医院绿色通道、认知症照护专区和30余个兴趣社群 [6] - 泰康"保险+医养"方案实现"年轻时投资,老年时兑现"的长期规划 [5] - 燕园"乐泰学院"开设四十余门课程鼓励长者终身学习 [6]
寿险公司淡化规模情结发力浮动收益型业务
证券时报· 2025-05-22 01:47
寿险行业转型重点 - 浮动收益型业务成为寿险公司业务发展的关键点之一,分红险等产品被作为业务结构优化和经营质效提升的重要体现 [1] - 行业出现转型分红险苗头,部分险企在银行渠道尝试销售分红险产品,多家险企预测分红险业务占比将会超过50% [2] - 寿险公司正围绕分红险业务着重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以应对市场利率下行趋势 [1] 上市险企业务表现 - 中国人寿一季度浮动收益型业务首年期交保费占首年期交保费的比重为51.72%,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 [2] - 中国太保一季度新保规模保费中分红险占比18.2%,同比提升16.1个百分点 [2] - 中国人寿一季度总保费收入3544.09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续期保费同比增长9.7%,新单保费同比下降4.5% [6] - 新华保险一季度原保险保费收入732.18亿元,同比增长28%,长期险首年保费、首年期交保费、趸交保费均有翻倍以上增长 [7] 分红险发展背景 - 传统险预定利率从3.5%降至2.5%,预计未来还会进一步降低,产品销售难度提升 [3] - 保险业新"国十条"提到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为行业转型提供指引 [3] - 监管部门多举措引导寿险业优化负债成本,包括降低产品预定利率和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4] - 分红险可以实现多赢:平衡保险公司利差损风险,客户共享长期收益,对资本市场起到稳定器作用 [3] 行业转型特点 - 本轮分红险转型更强调综合服务能力的赋能,如康养医疗服务能力 [5] - 寿险公司更加重视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投资团队参与产品开发过程 [5] - 行业淡化规模情结,更加关注现金流安全和盈利稳定性 [6] - 新华保险将推动分红险转型放在战略高度,已制定发展目标和计划 [7] 市场现状 - 一季度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6590亿元,较去年同期微降约0.3% [6] - 行业新单保费下滑明显,多家上市险企出现增速放缓迹象 [6] - 新华保险差异化业务打法带来保费高增长,但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费下滑45.6% [7]
“银发一族”如何购买保险
中国经济网· 2025-05-21 17:38
老龄化社会与保险需求 -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人,占总人口22.0%,凸显银发群体保险需求迫切性 [1] - 老年人疾病与意外风险攀升,但面临年龄限制、健康门槛及高保费等投保障碍 [1] - 基本医保覆盖超95%人群,但质子重离子治疗、进口靶向药等高端医疗手段仍需自费(例如肺癌靶向药月自费达3万元) [1] 商业健康险产品选择策略 - 60岁以下健康人群优先选择百万医疗险:覆盖住院/特殊门诊,保额达数百万,需关注保证续保条款 [2] - 60岁以上或健康欠佳者可选防癌医疗险:健康告知宽松,专保癌症治疗费用(如高血压患者适用) [2] - 无法投保前述产品时可选择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无年龄/健康限制,价格普惠,但保障基础且有免赔额 [2] 意外险配置要点 - 跌倒为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主因,意外险应优先覆盖医疗责任(建议保额超1万元且含社保外费用) [3] - 产品选择需关注年龄限制(通常65岁/80岁为界)及附加责任(如住院津贴、骨折额外赔付) [3] - 建议子女尽早为父母配置,因多数意外险投保年龄上限为65岁 [3] 科学投保原则 - "三注意"原则:如实健康告知、避免盲目跟风、警惕"保单升级"诈骗 [4] - "三优先"原则:医疗+意外组合覆盖80%风险、60岁前投保选择多且保费低(70岁后可选产品减少50%+保费翻倍)、优先保证续保条款 [4][5] - 经济允许者可补充寿险/养老险,但需以基础保障为核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