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育赛事
icon
搜索文档
“郑BA”“郑超”双赛同开 助力郑州市建设“赛事名城”
郑州日报· 2025-09-05 08:43
赛事概况 - 2025年郑州市篮球联赛(郑BA)于8月22日开幕并持续至9月27日 采用小组循环加主客淘汰加巅峰对决的创新模式 小组赛前两轮已完成 本周末进行第三轮并决出八强 八强赛采用主客场双回合淘汰制 四强赛在郑州市体育馆举行 [2] - 2025年郑州市足球联赛(郑超)于9月6日开幕并持续至11月23日 采用男子成人十一人赛制 全市16个区县的16支队伍参赛 比赛在每周双休日举行 赛场设在郑东新区市民体育公园田径场和郑州市体育场 通过小组赛和淘汰赛决出名次 [2] 办赛模式创新 - 两项赛事首次实现全市16个区县全覆盖 创新采用政府引导加市场运作加社会参与的办赛模式 [3] - 郑BA开展赛事进商圈 将部分比赛设置在大型商业综合体内 推出篮球主题美食街及专属消费优惠 覆盖餐饮酒店等200余家商户 实现观赛加购物加餐饮一站式体验 单场平均吸引观众超3000人 带动周边商业营业额显著提升 [3] - 郑超将结合16区县文化特色 联合本地餐饮品牌推出足球嘉年华主题夜市和诸侯套餐 以赛事加夜市延长消费链条并激活夜间经济 [4] 文体商旅融合 - 两项赛事深度融合体育加商业加文化加旅游元素 旨在打造以赛促健 以赛兴文 以赛促产 以赛惠城的典范 [3] - 赛事期间统筹惠济 新密 巩义 中牟 登封等区县及全市重点文旅企业 共同推出跟着赛事游郑州系列文旅活动 [3] 城市体育发展战略 - 郑州市以建设体育强市和赛事名城为目标 持续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 优化场馆布局 完善赛事体系 强化青训培养 深化体教融合 [5] - 郑BA和郑超是郑州市青少年三大球联赛的延伸与升级 实现从校园到社会 从普及到提高无缝衔接的重要平台 [5] - 两项赛事推动全民健身 促进体育消费 营造城市体育氛围 是探索以体育赛事促进消费升级 彰显城市活力的新发展路径 [5]
“苏州超级夜”打造沉浸式主场体验
苏州日报· 2025-09-05 08:24
活动概述 - 苏州银行冠名主办"苏州超级夜"主题市集 活动于9月6日至7日每日16:00-22:00在苏州市体育中心综合健身馆西广场举行 融合体育 美食 文化与科技元素[1] - 市集采用双屏实时直播苏超联赛赛事 9月6日19:30直播无锡队对阵连云港队 9月7日19:00直播苏州队对阵盐城队 打造沉浸式主场体验[1] - 活动由苏州日报社 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苏州市体育彩票管理中心联合赞助[1] 商业参与 - 汇聚开市客 京东mall 苏宁易购等知名商家 提供老字号传统美食 网红小吃 时令鲜果 特色饮品及当季鲜肉月饼等多元业态[1] - 盐城文旅携地方特色商品助阵 9月7日免费送出200份盐城非遗美食藕粉圆子 并提供盐城鸡蛋饼 红烧糯米肉圆等地方风味[1] - 曹操出行推出7折打车券福利 现场扫码领取 完成打车订单可参与抽奖转盘赢取免费苏超门票[2] 用户权益 - 通过"苏州银行苏心生活"微信小程序可领取青岛原浆20元抵用券 或用20苏心豆兑换定胜套餐 青岛轻干啤酒兑换券或苏式团扇[2] - 数字人民币体验区支持1分钱购买体彩大乐透 额外获得抽奖机会 奖品包括江苏银行定制手持风扇 苏超主题帆布包及数币红包[2] - 设置体育彩票知识问答环节 参与即有机会获得精美伴手礼 9月7日比赛夜提供21cake专属定制主题大蛋糕分切赠送[2] 创新体验 - 摩天飞航带来无人机体验项目 专业教练指导小朋友操控迷你无人机 并展示无人机足球表演赛[2] - 活动通过双城联动模式连接苏州与盐城 构建体育文化与市民生活的新型链接方式 展现城市夜生活活力[1][3]
国办印发释放体育消费潜力“20条”
证券时报· 2025-09-05 07:25
体育产业政策目标 - 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并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 [1] 体育产品供给部署 - 通过511场重点赛事活动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且场均带动消费超3000万元 [2] - 差异化发展山地户外/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户外运动项目并推动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3] - 持续实施全国冰雪消费惠民措施 [3] 体育消费刺激措施 - 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并探索创新体育消费政策措施 [3] - 对符合条件的体育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3] - 鼓励发放体育消费券/消费满减/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红包等优惠举措 [3] 体育企业支持政策 -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并扩大规模以上体育企业数量 [4] - 引导体育装备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并健全体育企业培育机制 [4] - 推动体育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4] 金融支持与风险管控 - 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 [4] - 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并稳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4] - 实施体育赛事门票实名制管理并探索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方案 [4]
新安江的“冬泳”火了(县域体育展活力)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57
赛事发展历程 - 1988年首次推出"耐寒勇士"挑战赛 经过25届发展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品牌体育赛事 [3] - 2004年邀请横渡名将张健领游 带动赛事知名度显著提升 咨询报名人数大幅增加 [7] - 2015年将赛事更名为冬泳挑战赛 并通过邀请冠军选手助阵持续强化品牌影响力 [7] 赛事特色与参与情况 - 利用新安江水电站深层冷水资源 形成14-17摄氏度恒定低温水域 造就独特"冬暖夏凉"小气候 [2] - 本届赛事吸引16个省份120支代表队 共计2800余名选手参与 [1] - 20-40岁参赛者达416人 较上年增长73.3% 通过社交平台传播获得1.2亿次浏览量 [7] 基础设施与安全保障 - 2018年建成专业冬泳基地 距新安江大坝3公里 配备活动平台 欢乐水广场及更衣休息设施 [8] - 赛事安排30艘救援船只巡视 岸边每100米设置1名救生观察员 共16名 现场设4个医疗点20名医务人员 [6] - 新建综合性潜水运动基地 包含42米深潜池 计划近期试营业 [8] 文旅经济带动效应 - 本届赛事期间接待游客21.33万人次 同比增长12.5% 实现旅游收入近2800万元 同比增长16% [8] - 联动餐饮住宿企业推出促消费组合拳 深化文体旅商融合发展 [8] - 吸引外地爱好者长期停留 如河北选手连续4年赛前重装骑行至建德并居住2个月 [8]
浙江杭州建德因地制宜开展群众赛事 新安江的“冬泳”火了(县域体育展活力)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17
核心观点 - 杭州建德利用新安江独特冷水资源打造特色体育赛事品牌 成功实现文体旅商融合发展 显著带动当地旅游消费增长 [1][6][7] 水资源优势利用 - 新安江水电站坝底70米深处江水常年保持14-17摄氏度低温 形成"冬暖夏凉"独特小气候 [2] - 1988年首创"耐寒勇士"挑战赛 至今已成功举办25届 成长为长三角地区具影响力品牌赛事 [3] - 2015年将赛事更名为冬泳挑战赛 通过邀请游泳冠军助阵领游等方式持续强化品牌特色 [6] 赛事参与与传播 - 本届赛事吸引16个省份120支代表队2800余名选手参与 [1] - 20-40岁参赛者达416人 较上年增长73.3% [6] - 赛事相关报道浏览量突破1.2亿次 有效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6] 基础设施配套 - 2018年建成冬泳基地 距新安江大坝3公里 配备更衣室器材室休息室等完整设施 [7] - 新建综合性潜水运动基地配备42米深潜池 计划近期试营业 [7] - 比赛期间部署30艘救援船只 每100米设1名救生观察员共16名 设置4个医疗点20名医务人员 [5] 文旅消费拉动 - 本届赛事期间接待游客21.33万人次 同比增长12.5% [7] - 实现旅游收入近2800万元 同比增长16% [7] - 联动餐饮住宿企业推出促消费组合拳 深化文体旅商融合发展 [7] - 河北选手连续4年赛前从保定重装骑行至建德居住2个月 形成深度消费联结 [7] 产业拓展规划 - 正积极打造"轻极限运动之城" 拓展高空跳伞户外探险山地越野等运动项目 [7] - 通过赛事吸引参与者转化为文旅体验者 建立深度联结关系 [8]
国办印发释放体育 消费潜力“20条” 到2030年,要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证券时报· 2025-09-05 05:31
体育产业政策目标 - 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目标超过7万亿元 [1] - 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 [1] 体育产品供给扩大措施 - 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丰富体育赛事活动 [2] - 制定新一轮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差异化发展山地户外/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项目 [2] - 推动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2] - 持续实施全国冰雪消费惠民措施 [2] 体育赛事经济成效 - 2023年上半年7地举办511场重点赛事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 [1] - 单场赛事平均带动消费超3000万元 [1] - "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 [1] 体育消费刺激政策 - 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 [2] - 对符合条件的体育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2] - 鼓励发放体育消费券/消费满减/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红包等优惠举措 [2] 体育企业支持政策 -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 [3] - 扩大规模以上体育企业数量 [3] - 引导体育装备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 [3] 金融支持措施 - 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投融资服务并丰富信贷产品 [3] - 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 [3] - 稳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确保政策优惠及时享受 [3] 消费保障机制 - 探索实行体育预付式消费资金托管模式 [3] - 推广应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方案 [3] - 实施体育赛事门票实名制管理并打击倒票行为 [3]
国办发文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推进体育产业发展 到2030年总规模超7万亿元
上海证券报· 2025-09-05 03:12
体育产业发展目标 - 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 [1] 体育赛事经济政策 - 出台赛事经济发展专项政策 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 开展赛事评级 [2] - 提高职业赛事发展水平 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品牌赛事 支持纳入奥运会积分赛体系 [2] - 制定新一轮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 差异化发展山地户外/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项目 [2] - 推动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办好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 推出户外运动精品线路 [2] 体育用品升级措施 - 加大体育科技研发转化力度 组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 研发竞技/训练/测试/康复装备器材 [3] - 鼓励体育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建设创新研发中心 开发个性化体育用品 [3] 体育消费激发方案 - 持续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等品牌活动 在全民健身日/春节/国庆等节点举办消费促进活动 [4] - 鼓励体育企业与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联动 将优质资源投向体育消费领域 [4] - 多部门分工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 探索创新消费政策措施 [4] 数字化转型支持 - 探索推进"数据要素×体育"行动 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 提升数字化水平 [5] - 支持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 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商业模式 加快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5] - 完善体育领域数据产权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等具体规则 [5] 企业培育与金融支持 -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 推动补链延链强链 [5] - 健全体育企业培育机制 开展提质升级专项服务 扩大规模以上企业数量 [5] - 引导体育装备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 [5] - 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投融资服务 加强信贷管理 丰富信贷产品 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5][6] - 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 [6] - 鼓励用好再贷款再贴现政策 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确保经营主体享受政策优惠 [6]
文体商旅深度融合 郑州将打造“赛事名城”新IP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22:49
赛事规划与定位 - 郑州将构建篮球足球三大球运动多层次发展体系并建设赛事名城[1] - 篮球联赛于8月22日开赛持续至9月27日 足球联赛9月6日开赛11月23日落幕[3] - 赛事将作为城市固定体育IP长期举办 并计划建立业余联赛星级评定标准推动IP化运营[5] 赛事组织创新 - 首次实现全市16个区县市全覆盖参赛 各队伍深度融合地域文化打造一队一文化标识[3] - 篮球联赛创新引入业余联赛主客场制 足球联赛设计诸侯争霸主题注入历史人文元素[3] - 部分篮球赛场嵌入商业综合体打造篮球主题美食街 足球联赛结合诸侯主题推出特色夜市与套餐[4] 商业开发模式 - 篮球联赛吸引餐饮服装金融等40余家企业共建赛事生态 足球联赛与多家知名品牌达成合作[5] - 推出线下商圈打卡方言互动吉祥物巡游 以及线上AI视频古风蹴鞠表演等多元互动手段[5] - 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办赛模式 探索以赛促健以赛兴文以赛促产以赛惠城的发展路径[5] 文体旅融合举措 - 同步推出跟着赛事游郑州活动 凭票可享少林寺黄帝故里方特度假区等景点优惠[3] - 联动全市200余家餐饮酒店推出专属福利 提供观赛+消费的一站式体验[3][4] - 通过体育+深度融合延伸至文旅消费领域 激活夜间经济[3][4]
晚报 | 9月5日主题前瞻
选股宝· 2025-09-04 22:38
折叠屏 - 华为发布新款三折叠手机Mate XTs非凡大师 搭载麒麟9020芯片和鸿蒙操作系统 整机性能提升36% [1] - 华为麒麟芯片时隔四年后重现发布会 搭载HarmonyOS 5的终端设备数量突破1400万 [1]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498万台 同比增长12.6% 华为以374万台出货量占据75%市场份额 [1] - 华为成为首个累计出货量突破1000万台的中国折叠屏手机品牌 [1] 体育产业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赛事 [2] - 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 开展赛事评级 提高职业赛事发展水平 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品牌赛事 [2] - 体育赛事行业演变为融合文化、旅游、科技的多维经济生态 成为激活消费潜力、塑造城市品牌、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引擎 [2] - 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放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红包 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上市 [6] 机器人 - 智元机器人成为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采购项目第一中标候选人 投标报价3101.61万元 [3] - 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优必选、天太机器人等陆续中标人形机器人采购项目 产业迈入规模化量产新阶段 [3] - 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近380亿元 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超过61% [3] - 销量将从2024年0.4万台增长至2030年27.12万台 [3] -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审议通过《矿山智能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 推动险累苦脏岗位机器人替代 [6] 北斗产业 - 工信部等部门发布行动方案 提出构建基于北斗的精准时空信息服务体系 推动与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深度融合 [4] - 拓展工业、文旅、教育、健康、智慧城市等规模化应用场景 推广智能交通、无人农机、低空监测、应急救灾等领域解决方案 [4] - 支持北斗与5G、AI、物联网技术结合 开发高精度定位、短报文通信等融合应用 [4] - 2025年北斗产业总产值预计达5000亿-6000亿元 较2020年增长近50% 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0% [5] - 2030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5万亿元 高精度定位服务、低空经济、元宇宙等新兴领域成为核心增长点 [5] 电子信息制造业 - 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 [6] - 无锡先进制程半导体纳米级光刻胶中试线揭牌 [6] 人工智能与科技 - DeepSeek计划在2025年底前正式发布AI智能体 [6] - 思科携手英伟达推出"安全AI工厂" [6] - 世界黄金协会拟推出"数字黄金" [7] 市场动态 - 央行将开展1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6] - 中证指数将于9月11日正式发布中证A500相对成长指数等4条指数 [6] - 市场成交连续突破2万亿元 [11]
释放体育消费潜力“20条”:到2030年体育产业规模超7万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21:13
体育产业发展目标 - 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1] - 2023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67万亿元 年均增速10.3% [2] - 2023年体育产业增加值1.49万亿元 其中体育服务业占比72.7% [2] 体育赛事发展 -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2] - 优化赛事审批流程 推动公共资源向体育赛事开放 [2] - 杭州亚运会期间带动周边地区消费最高增长40%以上 [3] - 2024年中国网球公开赛门票收入超8000万元 [3] - "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 带动江苏全域消费380亿元 [3] 户外运动产业 - 制定新一轮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 [3] - 差异化发展山地户外、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户外运动项目 [3] - 2024年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约2亿 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 [4] - 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3811亿元增至2024年9700亿元 年均增长26.3% [4] - 2024年水上运动参与人数突破1.2亿 产业规模4386亿元同比增长18.7% [4] 体育设施建设 - 推动户外运动设施、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建设 [5] - 近2万个老旧小区、5000余个城市公园配建17万多套健身设施 [6] - "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56.5亿元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开放 [6] - 支持体育场地设施发行基础设施REITs [5] 企业支持政策 -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 [7] - 引导体育装备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 [7] - 支持体育场馆设备纳入大规模设备更新支持范围 [7] - 对体育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7] - 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 [7] - 现有上市公司包括安踏体育、李宁、特步国际、亚玛芬体育、中体产业、力盛体育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