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

搜索文档
药师帮(09885):平台+自营+首推,数字化解决方案赋能全产业链
天风证券· 2025-05-21 20:5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为 9.15 元,对应港币为 9.88 港元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药师帮作为国内最大院外医药市场数字化平台,拓展 SKU 和覆盖终端,规模化下盈利能力改善,预计 2025 - 2027 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长,给予“买入”评级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平台 + 自营 + 首推,院外医药数字化平台龙头布局持续完善 - 药师帮 2015 年成立,2023 年上市,是中国院外医药产业最大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完成“平台 + 自营 + 首推”业务模式拓展,覆盖产业链布局并开拓创新业务 [14] - 平台业务 2015 年开展,连接上下游,截至 2024 年底吸引超 15000 个上游卖家和超 820000 个下游买家交易,提高交易效率 [16] - 自营业务 2019 年发展,2024 年底供应商 11600 家,月均 SKU 达 35 万个;厂牌首推业务 2020 年推出,截至 2024 年底与超 500 家药企合作,超千万元销售额品种 11 个 [17][18] - 2019 - 2024 年公司收入由 32.52 亿元增至 179.04 亿元,cagr 为 40.66%;2024 年净利润超 3001 万元转正,经调净利润 1.57 亿元,同比增 20.1%,拟首次派息 [21] - 2020 - 2024 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从 10% 提至 10.1%,自营业务毛利率从 5.1% 提至 6.2%,平台业务毛利率从 85.2% 降至 83.4%;经营效率改善,费用率优化,资金周转效率提高 [27][30] - 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兼具医药产业和信息技术能力,有助于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32] 院外医药市场高度分散,数字化平台解决行业痛点 - 2018 - 2022 年中国医药流通市场 GMV 由 1.3 万亿元增至 1.8 万亿元,cagr 为 6.9%,院外市场成为增长主驱动力,GMV 由 3716 亿元增至 6397 亿元,cagr 为 14.5%,预计 2022 - 2027 年复合增长率 9.6%;院外市场高度分散,存在供需失衡、交易成本高、价格不透明、缺乏数字化管理工具等挑战 [35][38] - 互联网和大数据推动院外业务数字化,数字化平台可解决痛点,中国院外数字化医药流通服务市场 2018 - 2022 年 GMV 由 535 亿元增至 1802 亿元,cagr 为 35.5%,但数字化仍处早期阶段 [39][42] - 2022 年中国院外数字化医药流通服务市场竞争集中,前五大参与者占份额 63.5% 以上,药师帮在总 GMV、活跃买家数量等指标位列国内首位,有望巩固市场地位 [45] 巩固平台 + 自营基本盘,持续挖掘业务增长点 - 平台业务卖家为上游经销商,买家为下游药店和基层医疗机构,截至 2024 年底吸引超 15000 个上游卖家和超 820000 个下游买家交易 [47] - 2024 年平台月均 SKU 数超 390 万个,非药类产品 SKU 数量增长约 50%,中药饮片销售 GMV 约 20.73 亿元,同比增约 62.8% [49][51] - 截至 2024 年累计注册下游买家超 82.7 万家,其中药店 49.1 万家,2020 - 2024 年 cagr 为 19.2%,基层医疗机构 33 万家,2020 - 2024 年 cagr 为 38.8%;2024 年月均活跃买家 43.3 万家,同比增 18.0%,月均付费买家 40.1 万家,同比增 17.2%,付费率 92.7%,每个付费买家月均订单约 28.5 单 [55] - 2020 - 2024 年平台业务佣金率与补贴率净差扩大,经营效率提升 [61] - 自营业务与平台业务协同,满足不同买家需求 [62] - 常规自营围绕“多、快、好、省”发展,2024 年供应商 11600 家,月均 SKU 达 35 万个;仓库平均约 3 小时出库,跨省配送约 38 小时到城市、约 49 小时到乡镇,15 个城市开通超 146 条物流线路;退货率从 0.5% 降至 0.4%;与领先医药厂商开展集团官方合作 [64][68][72] - 厂牌首推聚焦独家战略合作品牌及自有品牌,2024 年与约 500 家药企合作,GMV 达 11.57 亿元,同比增 5.8%;独家战略合作品牌及自有品牌 SKU 超 830 个,GMV 达 6.51 亿元,同比增约 152%,占比从 24% 提至 56%;自有品牌品种数突破 760 个,GMV 同比增约 220%,占比约 44%;2024 年收购一块医药 100% 股权,总对价 10.35 亿元 [75][77][83] 技术为核心驱动力,AI 赋能基层医疗平权 - 2024 年推出“光谱小屋”解决方案,集成硬件、SaaS 和 AI 系统,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运营水平和医生业务能力,截至 2024 年底“光谱云诊”付费用户超 660 家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测药师帮 2025 - 2027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206.93/242.15/286.89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 1.56/3.73/6.02 亿元 [5][88] - 自营业务有望增长,毛利率提升;平台业务稳定增长,毛利率提升;其他业务赋能变现;整体运营费用率回落,净利润快速增长 [91] - 采用相对估值法,选取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医脉通为可比公司,考虑 2025 年为利润释放起步阶段,给予 40 倍 PE,合理估值 62 亿元 [5]
4年亏损近6亿美元需补血 英矽智能三度赴港IPO
华夏时报· 2025-05-21 20:00
公司IPO进展 - 英矽智能第三次向港交所主板递表,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广发证券(香港)为联席保荐人,此前2023年6月和2024年3月递表均失效 [1] - 2021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亏损5.91亿美元,2024年净亏损1709.6万美元同比收窄92%,负债净额和流动负债净额分别达6.64亿和6.73亿美元 [1][6] - 拟将IPO募资用于临床阶段管线研发、生成式AI模型开发、自动化实验室扩展及营运资金等 [4] 财务表现 - 收入从2022年3014.7万美元增长至2024年8583.4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68.5% [3][5] - 研发开支持续高企,2022-2024年分别为7817.5万、9734.1万和9189.5万美元,占总收入259%、190%和107% [3] - 2024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9004万美元推动亏损收窄,但经营性亏损仍达1693.5万美元 [3] 业务结构 - 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业务占比超90%,2024年贡献收入7973.3万美元(92.9%),软件解决方案收入397万美元(4.6%) [6] - 已与赛诺菲达成12亿美元合作协议,目前仅收到1250万美元首付款,累计完成4例资产授权首付款约1.2亿美元 [7][8] - 拥有15款候选药物管线,进展最快的ISM001-055已完成二期临床,即将进入三期 [8] 商业模式 - 收入主要依赖药物靶点授权(首付款+里程碑付款),2022-2024年合作客户数从42家增至59家 [7] - 探索AI+SaaS、AI+CRO及农业、兽医等新领域,但尚未形成规模收入 [5] - E轮融资后估值达13.305亿美元,较前次提升48.71%,反映资本市场对其技术平台认可 [8] 管理团队 - 创始人Alex Zhavoronkov来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联合CEO任峰曾任美迪西高级副总裁和葛兰素史克董事 [4]
恒生生物科技ETF(159615)涨1.84%,冲击四连阳!港股行情延续,多数港股ETF早盘上扬!
金融界· 2025-05-21 13:19
港股市场表现 - 周二港股三大指数均涨超1%,周三开盘继续集体上涨,科网股、黄金股及机器人概念股普涨 [1] - 恒生生物科技ETF(159615)涨1.84%,冲击四连阳,热门个股康宁杰瑞制药-B、亚盛医药-B涨超9% [1] - 香港科技ETF(159747)涨1.08%,热门个股万国数据-SW涨超11% [1] - 恒生指数ETF(513600)涨0.51%,热门个股紫金矿业涨超6% [1] 科技公司业绩 - 腾讯控股、阿里巴巴、京东集团等7家头部科技公司一季报显示营收和净流入均实现正增长 [1] - 阿里巴巴、比亚迪股份、中芯国际等净流入同比增幅超100% [1] 医药行业动态 - 2025年1月-3月中国License-out交易达41起,总金额369.29亿美元,创同期历史新高 [1] - 创新药进入成果兑现阶段,研发进展催化较多,且不受贸易战影响,有望成为2025年医药板块投资主线 [2] - 医药行业集采加速推进,部分细分赛道集采影响已出清,未来有望迎来新成长 [2] - 医药市场集中度提升加速,并购重组有望加速 [2] 港股市场展望 - 2025年下半年港股将震荡向上,第一阶段或维持"底部抬升的大箱体震荡"格局 [2] - 第二阶段中国经济消化关税影响后,港股行情有望迎来基本面和风险偏好双改善 [2]
南京盘城街道:招商引资再发力,筑巢引凤有“良方”
新华日报· 2025-05-21 06:30
经济发展战略 - 盘城街道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为引擎,推动一二三产高质量融合发展,打造综合型街道 [1] - 依托南京北站枢纽建设,区位优势显著,正迎来提挡换速的关键时刻 [1] - 提出"15分钟商务圈"和"百亿级流量入口"两张新名片,强化交通与商业价值 [3] 产业投资与建设 - 扬子盘城工业园投入2.6亿元基建投资,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即将竣工 [2] - 智创空间入驻率超70%,技术型企业近20家,形成气象科技、精钢贸易等特色产业集群 [2] - 现代都市产业园占地1000亩,10%定向用于街道商会企业及回归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2] 招商与企业合作 - 新增南京百纳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会员企业,拓展招商"朋友圈" [3] - 商会与南信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江北新区税务局税源二科党支部签署党建共建协议 [4] - 强调"创新""服务""共赢"理念,政企互动频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4] 交通与商业潜力 - 南京北站预计2027年建成,日均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周边商业载体价值潜力巨大 [3] - 通过地铁4号线西延、江北快速路改造,实现15分钟直达市中心,1小时通达沪杭 [3]
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收涨1.55%。成分股Akero Therapeutics收涨22.71%,Sana Biotechnology涨22.02%,89bio涨20.97%表现第三,新冠疫苗概念股CureVac NV ADR涨10.47%、莫德纳涨6.31%表现靠前。Anavex Life Sciences则收跌9.95%表现倒数第三,Prime Medicine跌15.01%,Alumis跌16.89%。
快讯· 2025-05-21 04:50
Anavex Life Sciences则收跌9.95%表现倒数第三,Prime Medicine跌15.01%,Alumis跌16.89%。 | NASDAQ Biotechnology | 4.177.9 +63.9 (+1.55%)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 名称 ▼ | 磨製 ~ | 交易量 ~ | 普遍。 | 磨低~ | 涨跌幅 ▼ | 看涨 P | 时间 ~ | | | | F | 47.57 | 图图 品 | 03:28:29 0 | Akero Therapeutics | 49.05 | 37.89 | +24.72% | 6.77M | MI | | | D | 图 品 合 | 03:59:28 0 | 2.09 | +24.40% | 10.2M | Sana Biotechnology | 2.10 | 1.63 | MI | | | F | 03:59:29 0 | 9.03 | 9.34 | 图 品 | +17.2 ...
港交所上市规则迭代升级 与A股科创板形成互补式融资生态
中国证券报· 2025-05-21 04:36
香港推出"科企专线"政策 - 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允许18A、18C发行人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并更新《新上市申请人指南》,简化不同投票权架构上市流程 [1] - 该政策标志着港交所18A、18C上市规则的迭代升级,预计将显著提升香港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及特专科技企业的吸引力 [1] - 在A股实施全面注册制背景下,内地科创企业面临更具弹性的资本路径选择,港股市场与A股科创板市场形成功能互补格局 [1] "科企专线"对港股IPO市场的影响 - 香港现有上市机制为企业提供不同融资选择,主板市场从以盈利达标为主发展到允许同股不同权和未盈利新兴行业企业上市 [2] - "科企专线"推出将促使更多生物科技公司和特专科技公司选择香港作为首选上市市场,进一步提升市场效率和吸引力 [2] - 中国证监会"五项措施"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使内地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更加紧密,境内投资者为港股IPO提供更充足资金支持 [3] 港交所18C与A股科创板的比较 - 港交所18C行业包容性更宽泛,关注具有发展潜力但尚未被广泛重视的新兴行业,科创板则聚焦核心科创领域 [4] - 港交所18C要求较高预期市值(80亿或150亿港元),适合已完成多轮融资、估值较高的企业 [4] - 科创板采取适度市值门槛策略(10亿-40亿元人民币),使更多中型规模科技企业有机会上市 [5] 服务对象和市场特征差异 - 港交所18C主要服务于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的特专科技公司,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企业 [6] - 科创板更青睐已具备产业化能力的科技企业,注重商业化进程和盈利前景 [6] - 港股18C上市企业面向国际机构投资者,科创板以境内投资者为主 [6] 投资者结构和锁定期机制 - 港交所18C采用机构投资者主导机制,要求IPO中至少50%股份由独立机构投资者认购 [7] - 科创板新股发行股份数须达到上市后总股数的25%以上(总股本4亿元以上则降至10%以上) [7] - 港股18C通过差异化锁定期设置兼顾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资本需求,科创板采取严格锁定期策略 [8]
中证精选市场生物科技指数报1740.14点,前十大权重包含Merck & Co Inc等
金融界· 2025-05-20 22:33
金融界5月20日消息,上证指数上涨0.38%,中证精选市场生物科技指数 (精选市场生物科技,931669)报 1740.14点。 数据统计显示,中证精选市场生物科技指数近一个月上涨0.54%,近三个月下跌3.50%,年至今上涨 4.24%。 据了解,中证精选市场生物科技指数从全球精选市场选取50只生物科技领域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 本,反映相应精选市场生物科技领域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该指数以2018年12月28日为基日,以 1000.0点为基点。 从指数持仓来看,中证精选市场生物科技指数十大权重分别为:信达生物(13.65%)、百济神州 (12.29%)、Eli Lilly and Co(9.25%)、Johnson & Johnson(7.47%)、Abbvie Inc(6.68%)、Novo Nordisk A/S(4.7%)、Novartis AG(4.6%)、AstraZeneca PLC(4.39%)、Merck & Co Inc (3.97%)、Amgen Inc(3.35%)。 从中证精选市场生物科技指数持仓的市场板块来看,纽约证券交易所占比51.15%、香港证券交易所占 比25.94%、纳 ...
3400万美元!相达生物科技斩获亚洲诊断技术领域近六年最大A轮融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0 20:04
融资情况 - 公司完成3400万美元A轮融资 由惠理集团旗下私募基金领投 多个机构投资者及家族办公室跟投 为2019年以来亚洲诊断技术领域最大规模A轮融资 [1] - 此前已获得300万美元创业基金支持及2000万美元天使轮投资 [3] 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将用于加速早期疾病筛查先进技术研发 完善癌症、女性健康和传染病诊断方案的商业化布局 [1] 公司背景 - 公司成立于2015年 总部位于中国香港 在美国南加州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建立全球化布局 [1] - 已成功推出及商业化超过30种创新诊断产品 涉及呼吸道、胃肠道、女性健康等领域 [1] 核心技术 - 独家专利PHASIFY尿液浓缩技术可将生物标志物捕获灵敏度提升至黄金标准10倍以上 [2] - 基于该技术开发全球首款HPV尿液样本检测 对CIN2+病变灵敏度达93.4% 与罗氏Cobas 4800检测在HPV 16/18型上一致性超过97% [2] 市场前景 - 全球液体活检市场预计从2025年70.5亿美元以13.91%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34年226.9亿美元 [2] - HPV尿液检测产品已在中国内地、香港及美国市场推广 采用LDT模式提供服务 [2] 产品进展 - HPV尿液检测为公司拳头产品 采用非侵入式方法 已获内地顶尖学者认可 预计将纳入《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3] - 产品已在香港市场试水 积累数千用户 预计几年内实现盈利 [3] 发展战略 - 公司强调平衡技术实力与商业能力 投资人当前更看重商业化能力而非单纯技术前景 [1] - 未来倾向于在香港上市 具体市场尚未确定 [3]
中证港股通医疗主题指数上涨1.19%,前十大权重包含康方生物等
金融界· 2025-05-20 17:54
指数表现 - 上证指数上涨0.38%,中证港股通医疗主题指数上涨1.19%,报804.89点,成交额154.41亿元 [1] - 中证港股通医疗主题指数近一个月上涨9.41%,近三个月下跌0.61%,年至今上涨18.99% [1] - 该指数以2018年12月31日为基日,以1000.0点为基点 [1] 指数构成 - 中证港股通医疗主题指数从港股通证券范围内选取50只医疗领域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 [1] - 样本业务涵盖医疗器械、医疗商业与服务、制药与生物科技服务等领域 [1] - 指数十大权重股包括药明生物(16.6%)、京东健康(11.41%)、阿里健康(7.52%)、国药控股(5.68%)、药明康德(5.51%)等 [1] - 所有持仓均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 [1] 行业分布 - 医疗商业与服务占比35.62%,制药与生物科技服务占比31.58%,医疗器械占比11.75% [2] - 化学药占比10.53%,生物药品占比10.09%,中药占比0.42% [2] 调整机制 - 指数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分别在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个交易日实施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而调整 [2] - 特殊情况下将对指数进行临时调整,样本退市时将被剔除 [2] - 样本公司发生收购、合并、分拆等情形时参照计算与维护细则处理 [2] - 当样本不再满足互联互通资格时,指数将相应调整 [2]
联邦制药:UBT251已授权给诺和诺德,动保/胰岛素稳健增长-20250520
天风证券· 2025-05-20 16: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行业为医疗保健业/药品及生物科技,6个月评级为买入(首次评级),当前价格13.2港元,目标价格18.77港元 [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抗生素主业集采影响边际出清、整体行业景气度有望保持稳定;胰岛素及动保业务竞争力强,有望带动主业稳定增长;UBT251 1B期数据良好并完成和诺和诺德的授权,减重领域潜力大,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给予“买入”评级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综合性抗生素龙头,代谢/兽药多元化增长 - 联邦制药1990年成立,2007年在香港上市,形成制剂、原料、生物、动保四大业务板块,股权结构稳定,蔡氏家族是实际控制人 [15][16] - 2024年公司收入137.59亿元,同比上升0.1%,扣非归母净利润26.60亿元,同比下降1.5%,各业务板块有不同表现,且费用率持续下降 [27][29][31] - 公司在多地拥有生产基地,在建的动保及原料药项目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达产后新增年产值超50亿元 [33][34][36] - 截至2025年3月25日,公司多个在研产品处于不同阶段,2026年起部分产品有望陆续上市 [38][41] 减重:UBT251已实现授权,司美格鲁肽仿制药已进入临床 - 多肽药物具有多种优势,市场规模稳健增长,全球预计2030年达1418亿美元,中国预计2025年达182亿美元 [43][46] - 全球超重/肥胖问题严峻,GLP - 1类药物可调节血糖、延缓胃排空、产生饱足感,其市场成为焦点,国内仿制药研发热情高涨 [48][52][57] - 单分子多重受体激动剂有优势,多个医药公司研发多靶点受体激动剂,Retatrutide和CagriSema有不同的减重效果 [63][64][69] - UBT251是靶向GLP - 1/GCG/GIP的胃肠道激素类似物,中国Ib期临床试验结果卓越,已授权给诺和诺德,有望成为有竞争力的减肥创新分子 [77][80][85] 胰岛素:集采接续政策稳定,后续有望实现良好增长 - 胰岛素分三代,集采后用量和三代胰岛素使用比例提升,接续采购中选价稳中有降,规则有变化 [87][89][90] - 联邦制药6个采购组均有品种中标且全为A类,目前有多个胰岛素品牌,在集采政策稳定、成本可控下业务有望稳定增长 [96][97][100] 动保:产品矩阵丰富,在研管线品种丰富 - 全球和中国动保市场规模均呈增长趋势,驱虫药及疫苗占市场主导 [101][102][104] - 联邦制药动保业务全产业链发展,与牧原股份合作,制剂业务以畜类为主,有5大明星产品 [105][109][113] - 公司动保在研管线丰富,预计2025年19款制剂上市,2026 - 2028年每年超10款获批,有望带动业务加速增长 [116][118] 抗生素:行业景气度有望保持稳定,上下游一体化优势明显 - 抗生素市场中β - 内酰胺类份额大,青霉素工业盐和6 - APA是关键中间体和原料药 [119][121][124] - 我国是青霉素工业盐主要生产国,其行情有周期性,6 - APA主要用于阿莫西林合成 [126][129] 盈利预测和估值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总体收入为145.24/139.87/145.80亿元,同比增长5.56%/-3.70%/4.23%;归母净利润为29.07/25.57/27.62亿元 [6] - 采用可比公司估值法,分别给予主业2025年6x PE、创新药领域20x PE,目标市值341.02亿港元,对应目标价18.77港元/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