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卫星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甘肃张掖“太空信使”划破苍穹
环球网资讯· 2025-05-17 20:45
发射任务与技术特点 - "神启号02星"搭载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是甘肃张掖星座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发射的第2颗商业SAR卫星 [1] - 该卫星为轻小型、低成本、高性能C波段SAR卫星,搭载天仪新一代合成孔径雷达载荷,关键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 [3] - 卫星具备业务化干涉测量技术合成孔径雷达能力,可实现对地表毫米级形变监测,干涉测量周期最短压缩至4天 [3] 应用领域与商业价值 - 卫星在自然资源管理、水利、电力、基础设施监测、海洋与海岸监测、灾害应急管理等民生关键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3] - 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常态化、高品质、自主可控的商业SAR图像数据服务 [3] - 与天仪研究院在轨卫星联合拓展干涉成像服务可将干涉成像测量周期进一步缩短至3天 [3] 行业地位与战略布局 - "神启号02星"入列使张掖SAR星座成为中国首个商业化运营C波段干涉测量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星座 [3] - 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已具备国际一流的星座运营能力和数据服务能力 [3] - 公司计划加快构建高时空分辨率全球减灾防灾干涉测量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星座,加速推动数据国产化 [5] 未来发展目标 - 公司旨在打破国外数据垄断枷锁,扭转行业对进口数据依赖局面 [5] - 未来将为地质灾害监测、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等重要领域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5] - 致力于赋能空间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生态建设,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5]
天仪研究院完成第20次太空任务 累计将37颗卫星送上太空
环球网资讯· 2025-05-17 19:40
发射任务概述 - 北京时间5月17日12时12分,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的6颗商业卫星搭载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 [1][3] - 此次是天仪研究院首次一箭6星任务,也是该公司第20次太空任务,至此已成功完成37颗卫星的体系化部署 [5] 卫星类型及技术特点 - 6颗卫星包括1颗商业SAR遥感卫星"天仪42星",2颗光学遥感卫星"天仪29星""天仪35星",以及3颗空间科学实验卫星"天仪34星""天仪45星""天仪46星" [3] - "天仪42星"是一颗轻小型、低成本、高性能C波段SAR卫星,搭载新一代合成孔径雷达载荷,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可实现地表毫米级形变监测 [3] - "天仪29星"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牵头研制的高光谱地质遥感智能小卫星,攻克了高可靠性一体化光机系统设计等多项关键技术 [4] - "天仪35星"搭载的多光谱相机采用先进的离轴三反光学系统,在水体环境遥感应用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4] - "天仪45星"与"天仪46星"搭载太空服务器、星算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将开展6G智能语义通信传输等多项空天信息技术前沿成果在轨验证 [4] 公司发展里程碑 - 此次发射标志着公司实现了从"单星验证"到"批量化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5] - 公司已构建起全球首批C波段商业SAR卫星从"卫星设计-星座运维-数据服务"的全产业生态链 [5]
刚刚,武汉这所高校成功发射卫星,可探测地质矿藏
长江日报· 2025-05-17 15:24
卫星发射与技术突破 - "地质一号"卫星于5月17日12时12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是我国第一颗服务地质行业的高光谱遥感小卫星 [1] - 该卫星在地质勘查和监测卫星的"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 - 卫星采用地质行业高光谱谱段集中精细化设计,解决了传统高光谱载荷系统体积大、重量大、能效利用低等问题 [3] - 全球能够捕捉1000纳米以上的在轨高光谱遥感卫星不超过10个,"地质一号"在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 研发团队与合作单位 - 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牵头,联合天仪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浙江省地质院等单位共同研制 [2]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力哲教授担任工程总师 [2] - 载荷主任设计师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谌一夫副教授 [3] 技术特点与应用领域 - 在可见-近红外波长范围内针对水、土、矿、植被等进行探测 [2] - 短波红外区间可精确识别特定矿物和蚀变带,优化找矿模型 [2] - 将极大提升我国在资源勘查、矿产监测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领域的服务能力 [1] - 可大幅降低勘探成本,提高找矿成功率 [2] 研发历程与未来规划 - 卫星历经近三年研发,2025年年初研制成功 [3] - 研究团队将推进"地质二号"卫星的研发工作 [3] - 计划加速构建高光谱地质环境资源星座 [3]
“海口号”随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
海南日报· 2025-05-17 09:48
公司动态 - 国星宇航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其中包括"海口号"(星时代-30) [1][2] - 公司于2025年1月7日在海口注册成立海口国星空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卫星整星、终端设备及数据贸易业务 [3] - 国星宇航将依托海口江东新区打造商业航天科技创新高地,重点布局海外卫星业务 [3] 技术突破 - 太空计算星座通过星间高速激光通信实现数据实时处理,解决单颗卫星算力有限问题 [2] - 本次发射是"星算"计划首次任务,采用算力集中部署模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2] 区域布局 - 海口江东新区重点推进航天器研发、卫星数据服务、航天新材料等细分领域 [3] - 新区与文昌航天城形成"研发-制造-发射"产业链互补,协同临空经济与低空经济 [3] - 已落地卫星研发、算力硬件开发项目,构建卫星研制至星地协同应用的配套体系 [3] 政企合作 - 海口市政府及江东新区管理局对国星宇航提供大力支持,促成"海口号"卫星冠名 [3] - 美兰区、江东新区与产投集团联动引入国星宇航,成为投资促进典型案例 [3]
索罗斯基金重仓投资英伟达及其SpaceX竞争对手,并抛售超微电脑
快讯· 2025-05-16 06:12
投资组合调整 - 亿万富翁投资者索罗斯旗下的投资基金重仓投资卫星制造商AST SpaceMobile Inc(SpaceX的竞争对手)[1] - 投资基金同时增持英伟达股份[1] - 抛售了在高歌猛进的超微电脑和其他大型科技公司的股份[1] 新增投资 - 披露了对摩根大通的新投资[1] - 新增对比特币矿商Cipher Mining Inc的投资[1]
在太空造芯片?更进一步!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15 09:07
融资与资金用途 - 英国初创公司Space Forge获得2260万英镑(约3000万美元)A轮融资,创下英国太空科技公司A轮融资金额最高纪录 [1][3] - 融资由北约创新基金领投,其他投资者包括世界基金、国家安全战略投资基金和英国商业银行等全球战略财团 [3][5] - 资金将用于加速第二代卫星ForgeStar-2的研发,并支持首颗制造卫星ForgeStar-1于2025年发射 [1][3] 技术优势与应用领域 - 公司利用太空的微重力、真空和极端温差等独特条件,制造地球上无法生产的材料 [1][3] - 这些材料在半导体、量子计算、清洁能源和国防技术领域有广泛应用 [1][3] - 太空制造的材料可减少关键基础设施7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60%的能源使用量 [3][5]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公司美国子公司Space Forge Inc计划根据《芯片与科学法案》改革美国半导体制造业,增强供应链弹性 [2] - 全球90%的先进半导体来自台湾,地缘政治风险凸显供应链脆弱性,Space Forge技术可提供替代方案 [2][5] - 该技术为半导体生产供应链提供新途径,减少对地球制造系统的依赖 [4] 投资者观点与行业支持 - 北约创新基金认为Space Forge技术将推动欧洲太空探索和供应链独立性 [5] - 世界基金指出Space Forge半导体可将能耗降低75%,解决计算能力需求每两个月翻倍的问题 [5] - 英国政府官员和航天局高度评价Space Forge对英国航天工业和半导体领域的贡献 [6] 未来发展计划 - 公司正在与Sierra Space和Northrop Grumman等行业领先企业开展合作 [6] - 目标是引领低地球轨道空间制造的商业化 [6] - 首颗可返回重复使用的制造卫星将于2025年发射执行首次在轨演示任务 [2][3]
“四川造”十二星将算力送上天 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发射入轨
四川日报· 2025-05-15 08:23
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 - 本次发射任务代号"021"意指"从0到1"实现全球太空计算星座零的突破 [3][4] - 由国星宇航研发的12颗计算卫星组成"021"任务星座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1][4] - 这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首次发射也是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首次发射 [1][4] 星座技术参数与能力 - 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每秒744万亿次计算)整体具备5POPS(每秒5千万亿次计算)在轨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 [1] - 12颗卫星均搭载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可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和太空在轨计算 [1][4] - 卫星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 [1] - "三体计算星座"建成后总算力可达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计算) [1] 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 - "星算"计划将在太空实现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并与地面超100个算力中心互联构成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 [1] - 通过星间激光高速互联和算力分布式调度完成天基计算基础功能的在轨验证 [4] - 实现从"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满足太空即时计算需求 [5] 技术创新与应用前景 - 采用国星宇航自研智能网联卫星平台配套AI载荷和之江实验室星载智能计算机实现"算力上天、在轨组网、模型上天" [7] - 通过降低数据传输成本和时间延迟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可应用于应急安全、低空经济等领域 [7] - 太空计算技术将助推产业发展解决传统模式下数据传输带宽限制和效率低下问题 [4][7]
5位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经济日报· 2025-05-15 07:09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 中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超过14万家 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600多家 在产业中发挥强链 固链 稳链的重要作用 [1] 生物制药行业 - 广东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临床运营资深总监夏梦莹与团队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领先性的创新药物 近10年为超过1 6万例肿瘤晚期患者提供治疗方案 [1] - 生物制药研发行业国际竞争激烈 团队在双抗药物研发上取得核心开发方案 [1] 工业装备制造行业 - 江苏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亮专注数控机床核心功能部件刀库 主轴 转台等产品研发生产 2018年带领团队攻克链式刀库核心技术 效率大幅提升 成本大幅下降 [2] - 浙江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童建喜带领团队突破微波通信领域电子陶瓷材料技术瓶颈 开发出10余款陶瓷材料 应用于5G通信 网络通信 消费类电子及卫星互联网等领域 [2] 储能技术行业 - 上海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葛群团队实现液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量产 建成生产全过程数智化的液流电池产线 推出液流电池脉动式系统集成线 产能效率提升数十倍 [3] 卫星技术行业 - 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热工程部杨兴德带领团队参与多颗卫星总装 实现多个"国内首颗" 在国土监测 应急救灾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3]
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入轨 太空算力有啥用?还面临哪些考验?
央视网· 2025-05-15 06:04
发射任务与卫星技术 - 我国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首批12颗卫星,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1] - 卫星搭载国星宇航自研智能网联卫星平台,配备之江实验室星载智能计算机和高速路由器等载荷[2] - 每颗卫星具备星载智算系统和星间通信系统,实现太空计算和互联能力,组网后形成全球最强太空计算能力[2] 太空计算系统架构 - 星座通过星间激光高速互联、稳定组网和分布式算力调度,构建开放共享的太空计算系统[4] - 系统将完成建链、组网、成云等天基计算基础功能的在轨验证[4] - 相比传统应用型卫星,算力卫星单星计算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卫星间互联互通[4] 行业背景与需求 - 2023年在轨卫星约7000颗,未来3-5年预计增长至8万颗,增幅达10倍以上[5] - 当前太空算力严重不足,导致数据回传效率低、无效数据多、时效性差等问题[7][8] - 计算卫星作为第四类卫星出现,解决遥感卫星孤立运行、仅能地面通信的痛点[8] 应用场景与价值 - 为近地轨道航天器、月球火星探测提供关键算力支持[9] - 将对地观测数据响应时间从月/周/天级缩短至秒级,实现林火秒级监测和低空飞行器实时定位[11] - 支持卫星数据从二维到三维的实时处理,赋能数字孪生、低空导航、机器人训练等场景[11] - 作为太空智能中枢处理深空探测数据,优化任务规划[11] 产业发展前景 - 催生卫星制造、星载AI芯片、星间通信、在轨计算平台等新兴领域[12] - 构建覆盖全球的分布式算力网络,支撑数字孪生、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应用[12] - 预计2035年太空经济规模达1.8万亿美元[12] 技术挑战 - 太空极端环境对计算设备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出高要求[14] - 星间通信需突破高带宽和低延迟技术瓶颈[14]
将AI送上太空 我国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
央视新闻· 2025-05-14 16:25
发射任务成功 - 国星宇航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1] - 首发星座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将开启全球"太空计算时代"新篇章 [8] - 这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首次发射 也是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首次发射 [8] 技术突破 - 首发星座通过星间激光高速互联、星座稳定组网和算力分布式调度 构建开放共享的太空计算系统 [10] - 星座将完成太空计算系统建链、组网、成云等天基计算基础功能的在轨验证和应用 [10] - 实现特定场景由"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 满足太空即时计算需求 [10] - 每颗卫星具有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 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 [11] - 计算卫星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 首发星座具备5POPS太空计算能力 [11] - 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 星座组网后将形成全球最强太空计算能力 [11] 应用场景 - 卫星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 将执行天文科学观测等在轨任务 [11] - 配置对地遥感载荷 探索验证数据实时在轨处理 [11] - 通过降低数据传输成本和时间延迟 提升数据处理效率 [11] - 为应急安全、低空经济、游戏文旅等行业提供卫星三维数字孪生数据和应用服务 [11] - 搭载宇宙X射线偏振探测器 对伽马射线暴等瞬变源进行在轨快速探测 [12] - 实现秒级判断和99%识别准确率 推动太空科学研究范式变革 [12] 战略意义 - 助力我国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计算基础设施 [10] - 抢占未来产业前沿赛道制高点 [10] - 突破人工智能领域边界从地面迈向太空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