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
搜索文档
沿着主题游新线路逛北京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7 07:02
北京文旅市场概况 - 北京文旅市场吸引力强劲,热度持续攀升,新意亮点频现 [2] - 科技、演艺、购物等多种主题游新线路受到广大市民游客喜爱,成为文旅消费新热点 [2] 工业科技主题游 - 推出10条工业科技主题游线路,带游客探秘AI创新、航天卫星、百年老字号、智能工厂及数字艺术 [3] - 北京卫星制造厂(原东方红一号诞生地)现为智能制造示范区,聚集美食咖啡小店和航天主题文创,设有《"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览,游客可与航天专家隔空对话并模拟体验空间站 [3] -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集中展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商业航天等领域的430余项技术成果 [3] - 中关村科学城(海淀区)规划展览馆是北京首个全数字规划展览馆,设有裸眼3D技术、数字沙盘、全息式空气屏等沉浸式体验 [3] - 城市大脑展示体验中心在1800平方米空间内展示430.77平方公里智慧城市建设,游客可观看北京全城交通、能源、环保数据的实时情况 [5] - 亦庄机器人大世界展示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机器人焰究所餐厅由机器人提供服务 [5] - 小米汽车工厂入选"2024北京市工业旅游示范点",对外开放技术展示与生产观摩体验,游客可感受多台机器人工作场景 [5] 演艺主题游 - 推出10条以"剧"为主题的演艺旅游线路,打造"听得到、看得懂、玩得嗨"的文化沉浸玩法 [6] - 京味曲艺与传统舞台文化沉浸线包括天坛南门剧场、北京湖广会馆、三里河公园、老舍茶馆前门店及天桥艺术中心等景点 [6] - 潮流喜剧与文创艺术体验线包括77文创园、东交民巷、"南阳·共享际"剧场、三联韬奋书店、中国美术馆、隆福寺A99剧场及王府井银泰in88 [7] - 喜剧集群与潮流地标漫游线中,泡泡玛特城市乐园成为潮玩艺术空间 [7] 购物消费主题 - "北京礼物"集合店多家新店集中挂牌,包括北京坊店、慕田峪长城店及首都机场、大兴机场双店,为消费市场增添活力 [8] - "北京礼物"线下门店已提质扩容到30家,实现城六区全覆盖,串联交通枢纽、景区景点、核心商圈等多场景 [8] - 吉祥大戏院打造"北京礼物"戏曲主题店,产品涵盖戏曲珠宝、名家剧照扑克、戏服复刻及IP联名产品 [8] - "京味拾光"为京味文化主题店,唐人坊店以国家级非遗"北京绢人"为核心,整合博物馆、体验基地与手工坊 [8] - 秀水街大厦的"北京礼物"国际旗舰店面向入境游客,商品涵盖非遗绢人、泥塑、剪纸及中轴线榫卯拼插摆件、熊猫背包等创新商品 [9]
演艺经济带动消费破百亿!正积极对接周杰伦、孙燕姿、谢霆锋来四川开演唱会
搜狐财经· 2025-10-16 21:45
核心观点 - 四川省正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和服务保障机制,积极引进头部艺人并优化大型演出市场营商环境,旨在释放演艺经济活力,巩固其作为中西部最大票仓的地位 [1][3][4] 艺人引进与演出计划 - 孙燕姿、谢霆锋、周杰伦等头部艺人已纳入四川省"一演一策"服务保障机制,相关团队正积极协调演出场地与艺人档期 [1] - 邓紫棋、王力宏、周深等30余组具有较强市场号召力的艺人,明确将四川纳入2025—2026年巡演计划 [3] 政策支持与激励措施 - 四川省已制定《演艺活动激励奖补实施细则》,根据每场演出观众人次、票房收入及综合消费等经济贡献指标,分梯度给予奖补 [3] - 成都、泸州、遂宁等市已陆续出台配套支持措施,形成省市县政策叠加效应 [3] - 通过建立文旅、公安、消防等部门联动审批机制,大型演出审批时限已压缩至3-5个工作日,审批效率提升60% [3] - 对巡演项目实行"巡演备案",不再重复审核,支持演出场馆"能开尽开"、观众容量"能加尽加" [3] 市场表现与经济贡献 - 今年1至9月,全省举办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110场,吸引观众210多万人次,实现票房收入14.6亿元 [4] - 大型演出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综合消费约100亿元 [4] 产业融合与发展规划 - 制定了《"跟着演出游四川"实施方案》,系统打造"演出+旅游+商贸"融合新场景 [4] - 推出"跨城观演"专属服务,为持演出票的观众提供景区、文博场馆门票优惠,开设演艺旅游直通车 [4] - 打造"观演+消费"集聚区,联合核心商圈、特色街区提供餐饮、购物专属优惠,形成"观演2小时,游玩一整天"的活力商圈 [4] - 下一步将通过引进龙头演艺企业、举办顶级演艺赛事、打造特色演艺新场景,持续释放演艺经济活力 [4]
周杰伦、孙燕姿准备要来了?四川这波扩内需成绩单“含金量”爆表
搜狐财经· 2025-10-16 17:18
扩大内需战略总体成效 - 四川省在"十四五"期间围绕扩大内需取得主要成就,以民生成果增强民众获得感与幸福感 [1] 消费升级与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 - 国庆"超级黄金周"期间入境游客同比增长32%,支付宝服务外籍消费者超6.3万人,日均交易笔数同比增长160% [3] - 离境退税商店突破600户,"即买即退"商店达180家位居全国第三,1-8月离境退税销售额和退税额分别增长190%和210% [3] - 培育中华老字号56家、四川老字号209家,新落地首店716家,成都首店数量跃居全国第三 [3] - 实施"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培育计划,前三批120个新场景吸引客流2700万人次、实现消费超220亿元,张公桥美食街等场景节假日单日客流量突破4万人次 [3] - 连续四年举办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推出12个标杆IP活动,成为西部地区标志性促消费品牌 [4] 文旅演艺经济发展 - 1至9月举办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110场,吸引观众210多万人次,实现票房收入14.6亿元,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综合消费约100亿元 [5] - 邓紫棋、王力宏、周深等30余组艺人明确将四川纳入2025—2026年巡演计划,伦敦西区经典音乐剧等国外优质项目将登陆 [5] - 创新"跟着演出游四川"模式,大型演出审批时限压缩至3-5个工作日,审批效率提升60%,并推出"跨城观演"专属服务 [6]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 "十四五"期间累计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36.7万套,累计销售商品房4.2亿平方米,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98万个 [7] - 累计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28.7万户、金额约8亿元,实物在保家庭50.4万户,累计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5.5万套 [7] - 已开工7725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选址于中心城区优越地段 [7] - "十四五"期间提取公积金3983亿元用于住房消费,发放公积金贷款2818亿元,累计增设电梯2.6万部 [8] - 全面放开川渝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限制,在全国率先实现跨省域全区域互认互提 [8]
好戏连台!音乐会、戏剧等点亮秋季文化生活“新色彩”
央视新闻· 2025-10-16 12:40
文化活动总体概况 - 全国多地文化舞台呈现繁荣景象,音乐会、戏剧、芭蕾等多种艺术形式齐聚,共同奏响秋季文化生活的活力乐章 [1] - 文化活动供给持续丰富,全国多地正迎来秋季演出季热潮 [5] 主题音乐会 - “礼赞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大型主题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奏响,演奏家、歌唱家与交响乐团联袂登台,演绎四部原创民族管弦乐力作 [1] - 民族交响诗套曲《大运河》包含代表水的核心元素,其一个乐章将大运河流经的八个省份的地方标志性民族音乐串联,以“阮”为“导游”符号展现祖国山河 [3] 基层文艺与志愿者活动 - “时代风尚——文艺志愿者在行动特别节目”走进河北廊坊,通过形式多样的节目展现新时代中国精神气象,体现文艺志愿者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奉献精神 [5] 戏剧展演活动 - 第十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在江苏无锡举行,活动为期10天,共有72部优秀小戏小品轮番上演 [7][9] - 展演作品涵盖超过30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木偶剧、皮影戏、音乐剧等不同艺术门类 [9] - 部分创作团队呈现年轻化趋势,例如无锡市锡剧院的主创团队全部为90后,旨在传承中创新以吸引青年观众 [11] 芭蕾舞剧演出 - 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在江苏海安大剧院上演,该剧以苏中战役为背景,用海派芭蕾演绎军民深情 [13] - 演出吸引了外地观众专程前往观看,其声、光、电、配乐及布景获得观众高度评价 [15]
制造那艺娜:58岁农妇逆袭“99元票房女王”
36氪· 2025-10-16 08:24
公司核心业务与运营模式 - 公司主营业务为线下巡回演出,演出形式高度互动化,被定义为"情绪产品"和"派对式表演",与传统演唱会的专业音乐性定位形成显著差异 [4][8] - 公司采用低票价策略,最低档票价仅为99元,旨在降低消费者参与门槛,扩大受众基础 [22] - 演出内容设计强调观众参与感和情绪释放,核心互动环节包括标志性的"退票"喊话和全场大合唱,音乐本身并非首要考量因素 [4][8][22] 公司市场表现与商业价值 - 公司线下演出市场需求旺盛,门票常呈"秒售罄"状态,媒体称其抢票难度系数极高,甚至超过部分知名歌手 [1][4] - 公司在2023年5月至8月期间举办了近百场线下演出,覆盖国内主要三线以上城市,仅8月就安排了28场演出,横跨26个城市,演出密集度在业内罕见 [1][5] - 公司粉丝群体以"Z世代"为主,是短视频平台的忠实用户,线上运营与线下演出形成闭环,互相促进流量和热度 [5][16]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转型 - 公司创始人最初以"俄罗斯娜娜"的仿冒人设在短视频平台走红,账号被封禁后转型为"大中国娜娜",并投入资源学习声乐,推出了现象级网络神曲《爱如火》 [9][10][13] - 关键转折点为专业经纪人"张兵"和运营人员"明大侠"的加入,团队开始体系化运营,主动拥抱网络热梗,将线上流量成功转化为线下商业价值 [14][18] - 公司从2022年仅有的4场酒吧演出,艰难维生,发展到2023年开启全国巡演,完成了从线上网红到具备线下商业价值的转型 [5][6][18] 公司运营挑战与风险 - 公司团队在快速扩张过程中暴露出运营不够成熟的问题,被业内人士反馈仍习惯"走穴商演"模式,与专业演出对接存在差距 [24] - 用户期待值被抬高后,巡演内容开始被质疑"套路化"明显,例如每场开头夸本地,结尾固定曲目,影响了部分场次的现场氛围 [24] - 公司核心艺人因工作强度过大导致健康问题,2023年10月因脊椎受伤暂停所有国内外演出安排,对业务的连续性构成直接影响 [26] 行业趋势与定位 - 公司的成功案例展示了"网红变现"的新路径,即通过打造独特的互动仪式和情绪宣泄场景,创造出高度迎合时代特征的文化消费产品 [4][6][8] - 公司在线下演出市场低迷时期逆势而上,成为各地制作方和演出场馆争相合作的"救命稻草",反映了市场对新型娱乐产品的强烈需求 [24] - 公司的商业模式杂糅了戏谑、狂欢与集体解压的独特氛围,其标志性互动场景在任何传统商业演出中都堪称事故,在此却成为核心卖点,定义了新的演出品类 [8][23]
艺术舞台盛宴含金量含新量再提升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跻身世界一流节展 首演驻演汇演 中外艺术精品荟萃金秋上海
解放日报· 2025-10-15 09:48
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概况 - 活动于10月17日开幕,包含500余项1200余场演出展览活动 [1] - 55台主板演出中,境外项目占比近六成,在沪首演比例近九成 [1] - 活动加速构筑世界级艺术平台,从演出质量、首演占比、名团参与等方面跻身世界一流节展行列 [1] 陕西人艺上海驻演活动 - 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于10月17日至11月5日携五部现实主义题材精品剧目集中亮相上海 [1][2] - 五部剧目为《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生命册》及2025年最新创作剧目《星空与半棵树》 [2][3] - 话剧《主角》在上音歌剧院拉开驻演大幕,剧院搭建沉浸式观演动线 [2] - 《白鹿原》剧组代表冯子夏表示,仅2025年已参与该剧37场巡演 [2]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 - 活动汇聚7台14场舞台精品展演,并包含广东美术百年大展、非遗展示、国际演艺交易等多元内容 [3] - 展演剧目《双绣缘》由上海昆曲名家梁谷音与广东粤剧名家欧凯明同台演绎 [3] - 香港实验艺术团体"进念·二十面体"带来粤语版实验戏剧《唔讲得》 [5] 国际名家名团参与情况 - "巴伐利亚回响——2025上海大剧院歌剧节"让国内观众见识顶级歌剧演出,被称上海演出史里程碑 [6] - 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演绎"马勒全集",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将携《海盗》亮相,演出票早早售罄 [6][7] - 提奥多·库伦奇斯执棒音乐永恒乐团上演"无词版"《尼伯龙根的指环》,斯图加特芭蕾舞团、邵宾纳剧院等名家名团亦参与演出 [7] 艺术节对原创艺术的孵化与支持 - 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舞蹈剧场《春之祭》上演,编导程龙打磨该作品十多年 [10] - 两部《春之祭》同时上演,折射艺术节作为孵化平台积极赋能原创艺术生态良性循环 [10] - 中外合作新作《禾戏剧·大师之夜》集结三部国际当代舞巅峰之作,四位国际编舞大师首度携手中国优秀青年舞者,历经三个月打磨 [11] - 中国国家话剧院复排《死无葬身之地》,新疆推出舞剧《龟兹》,上海民族乐团推出《诗的中国》等,展示守正创新的姿态 [11]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将在四川成都开幕 看巴山蜀水艺彩纷呈
四川日报· 2025-10-15 08:35
精品创作成果 - 近年来文艺创作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精品数量节节攀升 [1][2] - 多个作品斩获国家级奖项:魔术节目《邂逅》获第十二届中国杂技金菊奖,演员曾恋获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 [2] - 2025年度共有37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名单 [3] - 第十八届文华奖评选中有6个作品入围终评,包括川剧《梦回东坡》、舞剧《陈寿·三国志》等,实现艺术类型的全面突破 [3] 文旅融合举措 - 深化“文旅+”“+文旅”战略,推动“跟着演艺去旅行”成为新潮流,为文旅消费注入新活力 [1][5] - 连续3年举办川剧汇演,并通过新媒体推广活动实现线上线下超3000万人次观看 [5] - 2024年春节期间,《芙蓉国粹·川剧秀》15天演出90场;沉浸式文旅演出《激流·家》进行驻场演出 [6] - 推出变脸街舞《古蜀天边行》等创新产品,数字文创产品《川剧脸谱·百戏千面》上线16分钟8000份售罄 [6] 院团改革与人才培养 - 深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运营机制注入新动能 [7] - 四川天府演艺集团组建四川现代歌舞剧院,完善文艺演出市场体系 [8] - 目前拥有国家级、省级川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8人,其中23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4人入选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8] - 在全省建成高校传承基地3个、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基地45个,打造新时代川剧人才培养高地 [8] 艺术节机遇与展望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于10月16日在四川成都开幕,是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1][4][9] - 艺术节期间将集中展示入围文华奖终评的6个精品力作,并与全国优秀作品交流互鉴 [9] - 以艺术节为纽带推出多条“跟着演艺去旅行”精品线路,串联演出场馆与旅游景区,促进文旅消费升级 [9] - 艺术节的举办成为四川文艺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将持续推进精品创作、文旅融合和人才培养 [10]
成都潮玩,正当其时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4 19:44
合作对接会成果 - 活动主题为“文创天府 荣耀未来”的潮玩总动员·2025成都文创产业合作对接会在东莞举行 [1] - 现场签约项目20余个,总金额超百亿元,并发起成立“成都-粤港澳大湾区潮玩协同创新发展联盟” [2] 成都消费市场活力 - 2025年“超级黄金周”期间,成都接待游客2862.3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增长5.3%,旅游总花费293.5亿元,增长13.4% [3] - 成都西博城的世界线动漫展在假期首日吸引4万人次入场,交子商圈的数字文创潮玩大街累计接待人次超过百万 [5] - 2023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成为第二个达到此规模的省会城市 [5] 年轻化市场与人才优势 - 成都拥有极具活力的年轻化市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品牌及主理人品牌入驻 [7] - 成都连续6年获“最佳引才城市”称号,是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拥有高校66所 [10] - 城市新文创活力指数排名全国第1,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24位 [10] 数字文创产业基础 - 游戏产业聚集了腾讯、西山居、育碧、完美世界等顶尖企业,出品了《王者荣耀》等流水破百亿的产品 [7] - 动漫产业涌现出《十万个冷笑话》《遮天》等现象级作品 [8] - 2025年上半年,成都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1872亿元,同比增长7.4% [20] 产业生态与政策支持 - 成都建成42个产业园区,聚集数字文创规上企业超900家,例如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汇聚了60余家头部企业 [16] - 产业园区内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协作,例如动画产业上下游可在“一杯咖啡的距离”内串联 [16] - 成都出台了推动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并推出“蓉易贷”“文创通”等金融产品支持企业发展 [16]
深圳推动深港两地文化产业重点领域提质增效
中国发展网· 2025-10-14 01:21
政策概述 - 政策自10月9日起实施,围绕税收、影视、演艺、动漫游戏等17个领域推出系统性支持政策,旨在丰富高质量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推动深港文化交流合作 [1] 税收与消费支持 - 符合条件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 - 对在前海工作的香港居民,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香港税负的部分予以免征 [2] - 对境外高端及紧缺人才,按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给予补贴,且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2] - 对举办文旅促消费活动的A级景区、酒店、实体书店等机构给予每年最高100万元支持 [2] - 每年安排最高500万元用于发放消费券等促销措施 [2] 影视与动漫游戏产业扶持 - 对符合条件的深港合作电影、电视剧项目出品方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支持,取景地在前海的作品每部可叠加奖励50万元 [3] - 对开展影视作品后期制作服务的企业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支持 [3] - 对在前海举办主题动漫、游戏展览活动的机构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补贴 [3] - 对游戏技术研发和内容原创企业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支持 [3] - 为原创游戏企业提供出版服务的出版企业可获得每年最高100万元支持 [3] 文化IP开发与转化 - 支持企业孵化、落地特色IP项目,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 [3] - 鼓励优质IP项目在前海转化,对符合条件的机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3] - 对投资建设IP文旅街区、体验馆、主题公园等设施的机构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支持 [3] 文化出海与深港联动 - 对出海游戏企业、广告企业、微短剧企业分别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支持 [4] - 支持在前海建设文化出海服务平台,提供境外市场研究、法律咨询、版权交易等服务 [4] - 支持香港演艺团体在前海演出,对符合条件的团体给予每年最高200万元奖励 [4] - 对为香港演艺团体提供场地支持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奖励 [4] - 对拓展演艺新空间、发展新型演出项目的商业载体给予每年最高100万元奖励 [4] 旅游产业激励 - 对在前海实际经营的港澳旅行社给予一次性15万元奖励 [5] - 对开发深港精品旅游路线的旅行社给予每年最高150万元奖励 [5] - 对组织境外旅游团来深圳旅游的旅行社给予每年最高50万元奖励 [5] - 对打造入境游产品的线上旅游平台给予每年最高50万元奖励 [5] - 对进行境外旅游推广的机构给予每年最高5万元支持 [5]
《百姓话思想》第六季以微观视角开启一场文明之旅 “城市掌纹”:文明孕育新生的“线索”
解放日报· 2025-10-13 09:49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 2025年上半年上海专业剧场演出票房占全国总票房的21.4%,位居全国第一 [2] - 2024年上海全年共举办178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创历史新高 [2] - 文体、演艺行业蓬勃发展,并与“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 [2] 城市文化生态与商业机遇 - 城市细微空间如亚洲大厦、徐家汇藏书楼、安福路、徐汇滨江等成为不同文明融合与商业活动的场所 [1] - 城市街头巷尾如愚园路、外滩、徐汇滨江成为公共表演舞台,接纳各式人群追逐梦想,创造新的文化景观 [2] - 五角场大学路边的复旦旧书店通过“旧书新知”模式促进知识交流,是文化商业的微观体现 [1] 国际文化交流与人才吸引 - 来自法国的汉学家、西班牙的马术教练、伦敦的聋人表演者等国际人士在上海生活和工作,带来文化交流 [1][2] - 城市为外国人提供了社区生活和职业发展的空间,如何塞教练在马场带孩子们上课参赛 [2] - 鲁迅公园等公共场所成为国际与本地居民文化交流的舞台,增强了城市归属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