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演出
icon
搜索文档
辽宁将以超千场文旅活动打造“有声有色”国庆节假期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22:04
文旅市场表现 - 2025年1月至8月辽宁省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17.48% [3] - 2025年1月至8月辽宁省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6.53% [3] - 截至9月21日国庆节假期辽宁在线旅游预测人次同比增长37% [3] - 截至9月21日国庆节假期辽宁在线旅游预测金额同比增长51% [3] 国庆假期活动规划 - 以“踏秋赏枫 醉游辽宁”为主题策划组织超千场文旅活动 [1] - 活动分为文化体验、视听体验、畅游秋色三大版块 [3] - 将举办音乐节、演唱会等各类演出400余场 [4] - 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启动秋季游系列活动包含130余项文旅活动 [5] 具体活动内容 - 推出五大红色旅游主题线路及“循迹英雄路奋进新征程”重走抗联路主题活动 [3] - 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白山黑水间的红色记忆”专题展 [3] - 辽宁芭蕾舞团《中外芭蕾精品荟萃》全省巡演及大型歌剧《同心结》等精品剧目上演 [4] - 丹东举办“鸟语花香游东港”海鲜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活动 [5]
江苏“双节文旅大餐”就位 数千项活动惠民助消费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19:58
演出市场持续升温,"双节"期间,江苏将举办营业性演出464场次,其中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25场次。 紫金文化艺术节、咪豆音乐节、华晨宇火星演唱会等热门项目一票难求。各地创新推出"票根+"政策, 乐迷凭演出票可享受景区门票、住宿餐饮等优惠,推动演出"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惠民措施方面,江苏将推出150余项暖心举措,包括景区门票减免、消费券发放、特定人群优惠等。常 州开通免费旅游直通车,连云港开通高铁站至景区接驳专线,扬州免费开放主城区50家机关事业单位内 部停车场,盐城新增1800个临时停车位并开通免费旅游公交专线,让游客畅享"一张票玩转一座城"的便 捷体验。(完) 江苏"双节文旅大餐"就位 数千项活动惠民助消费 中新网南京9月25日电 (记者 徐珊珊)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将至,江苏省文旅厅25日对外通报,假日期 间将联动全省推出文旅活动超4200项,其中重点活动170余项,涵盖艺术展演、文博展览、互动体验等 多种类型,着力打造"家门口"的"文旅盛宴",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 民众走进文博场馆。(资料图)中新网记者 泱波 摄 "双节"期间,江苏将组织"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巡演活动,在江阴顾山镇、靖 ...
双节临近,国内演出市场火爆!原创作品、海外原版作品纷纷亮相
搜狐财经· 2025-09-24 19:12
下午两点,法国原版音乐剧《莫里哀》在上海文化广场登台亮相。黑金色调与镜面舞美营造"镜中剧场"的独特 氛围,合唱与独唱层层递进,舞台张力十足,不少观众直呼"惊艳"。 不同于传统音乐剧,《莫里哀》在音乐与舞台表现上大胆突破,将说唱、都市音乐与现代街舞巧妙融合。富有 冲击力的节奏唱词勾勒出莫里哀的艺术人生,而"穿越式"演绎手法则赋予剧情更强的张力与流动感。吸引不少 观众专程跨城前来观演,截至目前,该剧票务销量已突破3万张。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2025年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将于9月25日在四川成都启动,近段时间随着"十 一、中秋"双节假期临近,国内演出市场火热,一些原创作品、海外原版作品纷纷亮相,演出市场国际元素增 多。 此外,前滩31演艺中心迎来了日本舞台剧《中村仲藏》的全球终演。该剧取材自日本艺能史人物,讲述一位演 员凭借匠心与毅力走向舞台中央的历程。极简的舞台设计结合鼓点与三弦现场演奏,凸显出东方叙事独有的留 白与张力。 《中村仲藏》中方总制作人 周黎静:第一场和末场基本是全满的状态,这部舞台剧是在上海做封箱,所以整个 戏也吸引到了一定的日本观众。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王昕宇 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 ...
江苏公安机关出台16条举措助力提振消费新车上牌、出入境办证更便利了
新华日报· 2025-09-24 07:42
针对消费旅游"停车难",在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的前提下,《举措》明确,我省公安机关 将合理启用4000条夜间临时停车路段,通过非主干道限时停车、开放内部停车等,满足群众夜间消费停 车需求;针对紧急出境"办证难",开设出入境业务办理"潮汐窗口",为外国人和"学生族""上班族"提供 出入境证件延时办、夜间办、周末办、专场办等特色服务。同时加开"警企直通车",依法依规为企业商 务人员紧急出国(境)考察、业务洽谈提供出入境证件办理"绿色通道"和批量备案服务;针对学校、医 院、商场、景区"通行难"等问题,推行交通堵点"微治理",明确首违警告、轻微免罚适用情形。聚焦助 力旅游经济,全省将加快推进酒店入住等实名登记场景电子身份证试点应用。公安机关将运用搭载AI 识别系统的无人机开展低空治安巡查、交通违法信息捕捉、重大活动安全保障等,保障低空经济发展安 全。 在进一步便捷企业群众办事方面,我省将进一步推行公安政务"一起办"、做优公安证件"便捷办"、 推广公安拍照"一起办"、探索公安交管"跨域办"等,推动办事流程优化、办事材料简化。今后群众在办 理"更正出生日期"后,"改身份证号码""重新办身份证""重新办驾驶证"等业务 ...
十一消费惊现四大反常现象,背后是中国人花钱逻辑的根本转变
搜狐财经· 2025-09-23 14:58
消费市场结构性转变 - 传统零售业态如服装、家电卖场表现萧条,而餐饮、影院、游戏厅、剧本杀馆等体验式消费场所人气旺盛,呈现冰火两重天景象 [2] - 2025年前八个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放缓至3.4%,但文旅演出市场蓬勃发展,暑期档电影票房达151.07亿元,观影人次4200万,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近800亿元,较疫情前翻番 [3] 消费驱动力变化 - “门票效应”取代“口红效应”,消费者更愿意为演唱会、体育赛事等能带来共享快乐和深刻体验的活动付费,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速达11.8% [4] - 消费者对品牌和奢侈品的盲目追逐降温,转向追求实用价值和高性价比,2025年第一季度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下降4.7%,其中奢侈品类销售额显著下滑12.3% [4] - 玛莎拉蒂2025年前五个月在华总销量不足400辆,与2017年单月销量1200辆相比大幅下滑 [4] 新兴消费模式与群体 - “反向消费”兴起,反对虚高品牌溢价和盲目跟风,Z世代平均每月为“情绪价值”花费949元,夜间22点至凌晨成为体验消费高峰期 [5] - 消费者愿意为情感共鸣付费,泡泡玛特盲盒、Jellycat治愈玩偶等提供情感慰藉的产品逆势增长,消费焦点从功能需求转向情感满足 [7] - 消费市场人群分化,95后群体敢于高消费追逐体验,而35岁以上男性群体因经济压力消费更精打细算,单身经济与中年危机形成对比 [13] 消费场景与技术革新 - 技术进步支持消费转变,移动支付降低消费门槛,AR/VR等技术提升体验,例如某服装品牌AR虚拟试衣间将转化率提高30% [8] - 消费新场景不断创新,武汉旋转烤肉店、上海旋转川菜馆以新颖模式吸引顾客,长春莲花岛影视文化园“演艺+换装+剧本杀”模式让游客转变为“戏中人”,节假日60%以上游客来自东三省和江浙地区 [16] - 社区经济展现增长潜力,京东“9分钟秒送”服务、抖音“楼下生活节”激活近邻消费 [16] 政策与企业战略调整 - 政策重心从补贴汽车、家电等实体商品向文化、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倾斜,带薪休假制度优化形成长假期,上海、北京等地发放文化消费券直接刺激文化艺术消费 [11] - 企业积极转型升级,家居品牌将门店改造为“生活方式馆”,酒店业玩转跨界营销融入音乐现场等元素,旅游目的地结合环保理念与文化特色,如海南陵水通过修复生态和发展渔文化在2024年实现旅游收入9.56亿元 [11] 宏观人口与消费行为变化 - 一线城市出现人口净流出,2025年上半年净流出约17万人,平均租金同比下降7.3% [15] - 催生“穷游式繁荣”,旅游人数激增但人均消费大幅缩水40%,消费行为更务实,如“自带午饭爬长城” [15]
扩大服务消费要保证“可支配时间”
搜狐财经· 2025-09-21 07:06
政策支持措施 - 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包含19条具体措施 涉及放宽中高端医疗等领域市场准入 拓展数字服务消费 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等 [1] - 政策推动手段包括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 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 加强财政金融支持 [1] 服务消费经济背景 - 中国制造业规模全球占比达30%以上 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 [1] - 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约55% 较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1] - 实物消费存在天花板 耐用品消费具周期性 服务消费市场价值更高 [1] 消费驱动因素 - 促消费需通过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消除消费顾虑 优化消费供给三个维度实现 [2] - 服务消费具有耗时性特征 需要可自由支配时间支撑 如旅游 演出 体育活动等 [2] - 1999年黄金周政策带动假日经济发展 中小学春秋假探索预计产生类似效果 [2] 时间要素制约 - 中国国民每年拥有13天公共假期和5至15天带薪年假 整体水平不低但落实不足 [2] - 集中休假加剧供给矛盾 影响消费体验 加班现象及双休制未落实阻碍夜经济 微度假 周末经济发展 [2] 核心发展逻辑 - 扩大服务消费需同步解决可支配收入与可支配时间两大堵点 [3] - 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消费需求可满足美好生活需求 稳定经济发展 抵消地缘冲突与贸易壁垒不确定性 [1] - 通过向世界提供机遇巩固经济全球化 [1]
2025十一黄金假期,演唱会陷入“疲软期”?
36氪· 2025-09-16 11:08
如今,文娱行业里的 "顶流" 赛道,演出行业绝对是绕不开的焦点,也是2023年以来最霸占大众眼球和行动力的"黄金赛道"。(回顾:小沈阳被狂喷,邓 紫棋张学友"让路"中高考,5月超250场个唱狂欢后,6月场次将收缩|演唱会观察)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2024年国庆七天假期期间,全国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场次达到125场,票房收入8.6亿元,观众人数127.1万 人次,均比去年同期显著增长;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到12.12亿元,同比增长5.12%,时代少年团、陶喆、周华 健、任贤齐等明星演唱会带动了今年的演出经济消费热潮。 重庆最火热,其次是上海、杭州和北京 据据大麦平台数据,2024年10月1日—10月6日,全国总演出场次同比激增28%,其中,演唱会独占鳌头。据《每日经济新闻》统计,2024年,"十一"全国 演唱会落地在181场,而2023年同期为99场。(回顾:秋冬演唱会流量观察:港台歌手疯狂下沉、内地顶流崛起、流量爱豆走向衰落) 那么,现在到了2025年,从孙燕姿到谢霆锋,头部歌手的演唱会依然一票难求,稀缺项目依然备受市场追捧,作为一年中最重 ...
演出“流量”如何变城市“留量”?这座城市给出自己的答案
央视网· 2025-09-14 11:13
演唱会经济规模与消费拉动 - 太原市2024年举办32场演唱会 现场观演人数近100万人次 带动消费高达41亿元[1][15] - 省外观众占比近七成 显示跨区域吸引力强劲[15] 政府战略与政策支持 - 太原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演艺经济 打造具有太原特色的演艺消费矩阵"[15] - 提供免费公交接驳服务 设立7个接驳点位覆盖主要交通枢纽[5] - 推出观光巴士三大主题线路(锦绣/潮玩/寻味)增强观演体验[8] 文旅融合创新举措 - 演唱会票根可作为免费通行证 享受公共交通免费及景区免费参观权益[11][13] - 覆盖晋祠/蒙山/太山/山西省博物院等100余座博物馆[13] - 提供特色礼包包含石头饼/醋等山西特产 并享受商业折扣优惠[11][13] 用户体验与服务质量 - 现场提供充电宝服务及免费降暑绿豆汤等细节服务[8] - "歌迷之城"主题营造与情绪价值获得观众认可[8] - 通过演唱会引流实现从"演出热"到"文旅热"的转化 提升城市品牌曝光[15]
捕捉暑期档几束高光,解码现实娱乐的未来
36氪· 2025-09-12 08:00
行业趋势:线下文娱消费崛起 - 情绪价值、社交属性与自我表达成为文娱消费主流需求 年轻人倾向于为满足情绪价值的消费支付溢价 同时在其他领域精打细算[1] - 线下娱乐形式因时空限制形成稀缺性 成为提供情绪价值的必要条件 相比数字娱乐更符合人类对娱乐的本质需求[1][16] - 文娱消费"重返线下"成为新常态 不再是疫情后的报复性消费[8] 演出市场表现 - 2025年暑期档(6-8月)演出行业票房达105.56亿元 其中演唱会占比86.4% 观演人次1251.7万[6] - 演唱会市场表现强劲:五月天鸟巢连开13场 刀郎演唱会门票秒售罄 时代少年团上海5天4场吸引近20万人[6] - 剧场类演出增长显著:2025年上半年脱口秀票房同比增长135% 成为剧场类第二大品类 音乐剧观众近九成为女性 超三成为00后[11] 电影市场新趋势 - 影片需要具备沉浸感、仪式感与互动性才能吸引观众:《F1:狂飙飞车》票房从预测1亿+升至4.35亿 IMAX特效厅贡献近半票房[11] - 《捕风追影》成为暑期档黑马 最后一天票房占比达36.5% 逆袭冲进Top3 其特殊场次通过洒黄金树叶等设计满足年轻人玄学心理[11][12] - 不同类型影片满足多元需求:《南京照相馆》契合国民情绪 《浪浪山小妖怪》撬动合家欢群体[11] 公司战略转型 - 大麦娱乐(原阿里影业)完成品牌整合 推出"麦宝"吉祥物 升级"大麦VIP"会员体系 形成电影+演出联合会员[3] - 公司战略转向现实娱乐 涵盖电影、演出、IP衍生、剧集、艺人经纪等全品类 股价半年上涨140%[3][22] - 新大麦App聚合电影与演出票务 连接3亿用户 接入40+细分品类 覆盖12000+影院、20000+场馆、10万+热门景点[20][23] IP衍生与线下体验经济 - 头部影视公司积极开发IP衍生周边 响应"谷子经济"热潮[3] - 线下体验经济火热:Jellycat快闪店吸引大量消费者参与互动活动 满足怀旧需求[14] - IP潮玩线下庆典成为新形式:Bilibili World和三丽鸥嗨翻节(吸引2万+粉丝)提供沉浸感与仪式感 与粉丝建立情感链接[15] 消费行为研究 - 《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显示:近4成消费者为"价值共鸣"买单 超三分之一通过消费缓解焦虑 三分之一追求"仪式感"[16] - Soul App与复旦大学报告指出:参加线下活动的年轻人幸福感最高 线下场景满足天然情感链接需求[18] - 线下娱乐成为自由表达自我、链接陌生人的新场域 尤其在网络舆论极化背景下[18] 产业经济影响 - 大型演出带动城市文旅消费:泰勒新加坡演唱会外国粉丝占比40% 带来4.32亿美元旅游收入 贡献当地GDP约0.25个百分点[23] - 多地推出演出激励政策: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四川、海南、福建、河南等[23] - 大麦联合杭州文旅推出"跟着演唱会游杭州"活动 提供票务+旅游+住宿联动折扣[23] 商业模式创新 - 大麦推出官方"安心包"套餐(如阿那亚·虾米音乐节)整合交通、住宿、餐食 开拓新增长点[23] - "票根经济"成为关注焦点 线下演出带动周边消费[22] - 现实娱乐战略聚焦"现场感、互动性与沉浸感" 构建娱乐产业新范式[24]
政策问答·回应关切|服务消费怎样成为新的增长点
人民日报· 2025-09-11 09:23
服务消费政策导向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释放内需潜力并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1] - 商务部将围绕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实施政策组合拳以优化供给和激发消费潜能 [2] - 通过扩大服务业开放增强两个市场资源联动效应并培育新增长点 [2][3] 服务消费市场表现 - 前7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且占比持续提升 [1] - 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达32.85亿同比增长20.6% [1] - 截至8月底国内电影票房超392亿元且观影人次达9.09亿均超去年同期 [1] - 上半年全国演唱会票房同比增长约40% [1] 重点领域发展举措 - 开展服务消费季活动及提质惠民行动打造消费新热点 [2] - 通过持续举办中华美食荟等活动培育餐饮消费热点 [2] - 推动家政服务供给扩大并开展职业技能专项培训行动 [3] - 建立家政服务信用体系以优化消费环境 [3] 行业现存挑战 - 一老一小和家政服务等领域存在优质供给不足问题 [1] - 部分领域服务质量与群众期待存在差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