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
搜索文档
能上学、能看病,北京首个社区养老综合体长啥样?
北京商报· 2025-08-14 22:13
养老服务新模式 - 北京市海淀区半壁店·长者照护之家是乐普养老打造的首个社区养老综合体,提供综合性、普惠性、专业化养老服务 [1] - 该机构于2024年11月开业,共6层125间居室300张床位,分层设置失智/失能照护专区,并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社区功能 [3] - 采用"政府补贴+长者自付"付费模式,依托乐普医疗与医养康联合开发的智慧养老照护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服务 [3] 运营战略与服务模式 - 推行"1+3+N"特色模式:1个智慧养老SaaS平台连接智能穿戴设备,覆盖居家/社区/机构3大场景,提供医养康护等N项服务 [8] - 已实现诊前-院后护理闭环,40余项居家服务辐射家庭,包括医疗续方送药和健康体检 [9] - 目标从当前300床位服务扩展至半径10公里覆盖1万家庭,建立标准化可复制的整合型养老体系 [4] 智慧化应用与效率提升 - 智慧平台通过实时健康数据监测与分析,将照护比从传统模式提升至1:6-8,显著降低人力成本 [12][13] - 系统覆盖排班派工等全流程管理,但面临50-60岁护工使用智能设备的培训挑战 [12] - 乐普医疗提供技术支撑,包括自研智慧平台及智能监护设备,实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 [8][10] 行业发展趋势 - 未来将涌现更多"夫妻档"等小规模服务商,与大型机构形成互补,需加强其专业能力培训 [14] - 行业亟需"产品即服务"转型,要求产品兼具适老化设计(如简化界面)与服务延伸属性 [15] - 当前处于成长期,需解决人才梯队建设与服务者观念转变等长期课题 [16][17]
利好来了!九部门发文→
国际金融报· 2025-08-12 18:20
政策核心内容 - 对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符合条件的贷款提供财政贴息 [1][3][4] - 贴息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 政策到期后可能延长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 [4] - 政策目标为降低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 [3] 支持范围与条件 - 贷款需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包括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 [4][5] - 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5]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中央财政承担90% 省级财政承担10% [5] - 同一笔贷款不得重复享受中央财政其他贴息政策 [5] 经办银行范围 - 中央财政贴息贷款经办银行包括21家全国性银行 涵盖开发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 [5] - 具体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 [5] 行业覆盖范围 - 餐饮住宿领域涵盖正餐服务、快餐服务、饮料及冷饮服务、旅馆服务、旅游饭店服务、民宿服务等 [11] - 健康领域包括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促进服务、医药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制造、中药材种植等 [11] - 养老领域覆盖养老照护服务、老年医疗卫生服务、养老金融服务、养老科技服务、老年用品制造等 [12] - 托育家政领域包含托育服务、家庭服务、洗染服务、理发及美容服务、洗浴和保健养生服务等 [12] - 文化娱乐旅游领域涵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表演、娱乐活动、旅游景区管理、旅行社服务等 [12][13] - 体育领域包括体育竞赛组织、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健身休闲活动、体育中介代理服务等 [13] 贷款申请与审批流程 - 经营主体向所在地经办银行提出贷款申请并提供证明材料 [6] - 经办银行按市场化原则审批贷款 自主决策发放条件 [6] - 银行需与经营主体签订贷款合同 明确贴息条件、资金用途和贷后管理要求 [6] 贴息资金管理流程 - 经办银行省级分行按月汇总贷款发放情况 报省级行业管理部门审核 [6] - 政策到期后 银行于2026年1月底前向省级财政部门提出贴息资金需求申请 [7] - 省级财政部门于2026年2月底前向财政部提交贴息资金结算申请 [7] - 财政部与省级财政部门结算后拨付中央财政承担的贴息资金 [7] - 省级财政部门在收到资金后10个工作日内向经办银行拨付贴息资金 [7] 监督管理机制 - 实行地方政府统筹组织、行业管理部门审核监督、财政部门保障贴息的"自审自贴"模式 [9] - 严禁贷款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或投资理财等套利活动 [9] - 对违反政策规定的行为将追回资金并依法处罚 [10]
保险业应更好地为银发经济服务
金融时报· 2025-08-08 16:01
核心观点 - 银发经济是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以创新驱动供给和服务满足需求 并坚持长期主义精神[1] - 银发经济规模达7万亿元 占GDP的6% 养老服务企业达74000家且呈快速发展态势[2] - 养老产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面临供给端产品服务不足和需求端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的双重挑战[3] - 发展养老金融是促进中国特色金融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着力点[4] - 保险业正加速布局养老社区和居家养老 已有8家保险机构在广东省投资21个养老社区项目[5] 政策支持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4方面26项举措[2]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 对养老服务工作作出系统性制度设计[2] -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从15个扩大到49个 参保人数超过1.8亿人[4] 市场规模 - 2024年银发经济规模达7万亿元 占GDP的6%[2] - 2023年养老服务企业数量达74000家 呈快速发展态势[2] - 四大重点发展领域包括银发健康业 银发制造业 银发金融业 银发文化业[2] 行业挑战 - 供给端存在产品服务供给不足 市场细分不够 无法精准满足多样化需求[3] - 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不匹配[3] - 需求端因个性化 动态化 私密化特点难以标准化 制约银发经济发展[3] - 长护险面临筹资和支付 服务内容和质量 人才培养等现实问题[4] 创新解决方案 - 保险业探索医养联合体模式和"支付+服务"商业模式 丰富医养康宁服务体系[5] - 头部保险公司加速布局养老社区和居家养老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5] - 建议通过社保与商保结合 低费率全周期缴费 建立行业统一标准等措施促进长护险落地[4] - 推进医教研协同发展 打造老年全科学科 创建可持续高质量的医养服务体系[5] - 积极拥抱AI时代 让科技为医养融合贡献力量[5]
防范直播间里的“坑老陷阱” 守住老年人的“指尖钱包”
消费日报网· 2025-08-08 10:35
今年7月,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在山东青岛启动,活动以"惠老助老、品质生活"为主题,支持各地引 导养老服务和老年产品用品企业利用直播带货、达人探店等方式灵活营销,鼓励打造中老年专属直播 间,为银发经济注入活力。 政策指向的背后是银发经济的无限潜力。当前,我国50岁以上网民超3亿,60岁以上人群线上支付率达 75.4%,年消费能力破7万亿元,网络为老年人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尤其是直播带货凭借其直 观、生动的展示形式和极具诱导性的销售话术,迅速吸引了大量老年人的目光。然而,由于老年人对网 络信息的甄别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虚假宣传的蛊惑,再加上部分直播平台和商家缺乏自律,利用灰 色地带牟取暴利,种种因素的交织,导致老年人在直播购物中频频"踩坑"。在黑猫投诉平台,记者发 现,诸如"70岁老人误点下单退款遭拒""买到'三无'手机后店铺消失"等投诉屡见不鲜。 民政部明确表示,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将保障老年人消费安全,坚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让老年人 放心消费、安心消费。为此,记者梳理多起老年人在直播间购物导致利益受损的案例,了解他们在直播 间购物"踩坑"原因。 本报记者 赵 曦 □ 花沁昕 直播间的"剧本杀":量 ...
方正证券:养老智能机器人落地加速 市场规模预计将超两万亿
证券时报网· 2025-08-06 08:49
人口老龄化与智能养老机器人市场 - 我国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失能老人数量激增,护理人力供给严重不足 [1] - 智能养老机器人在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推动下加速落地,正成为我国养老产业智慧化转型的关键力量 [1] - 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数3.8亿人,失能老人总数将达1亿人,居家端和机构老年人人数分别占90%、10% [1] 智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预测 - 预计2030年健康检测、情感陪护、护理、行动辅助机器人均价可以分别降至0.2、2、3、3万元 [1] - 智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超2万亿 [1] 投资建议关注方向 - 具备养老渠道和业态优势的软硬件一体化企业 [1] - 养老机器人多品类优质产品布局企业 [1] - 康养外骨骼企业 [1]
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金融”的结合
金融时报· 2025-08-05 12:24
政策背景与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创设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工具 旨在强化金融机构对养老服务消费及养老产业的信贷支持 [1] - 该政策是对2022年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的扩容升级 首次将"服务消费"与"养老金融"结合 形成供给端与需求端协同发力的政策框架 [1] - 中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采用"先贷后借"的精准滴灌模式 为发展中国家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金融政策范式 [1] 精准化政策设计 - 实施差异化分层支持机制 根据养老机构功能定位(兜底保障型、普惠支持型、完全市场型)制定梯度化再贷款条件 重点支持中小型普惠养老机构 [2] - 构建全产业链支持格局 扩展至居家社区养老设施建设 智慧养老技术研发 老年康复辅具 适老化智能设备等细分领域 [2] - 优化期限结构安排 将再贷款期限从1年延长至3至5年 配套设置2至3年弹性展期窗口 引入按季付息到期还本等灵活还款方式 [2] 金融机构协同与融资体系 - 创新"政府风险分担+银行信贷投放+担保机构增信"三方联动机制 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 提供高比例政策性担保覆盖 [3] - 建立专项债与再贷款协同融资模式 专项债投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再贷款满足运营性资金需求 促进"重资产建设+轻资产运营"循环 [3] - 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鼓励金融机构"投贷联动" 支持现金流稳定的养老社区和医养结合项目 通过资产证券化提升流动性 [3] 风险管理与考核机制 - 开发养老机构专属信用评估模型 纳入运营稳定性 服务质量 管理团队专业性等非财务指标 建立量化评分体系 [4] - 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 给予20%至30%风险权重优惠 将养老金融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考核加分项 配置专项激励费用 [4] - 构建智能贷后监管体系 运用区块链技术监测资金流向 设置智能预警规则 建立"黑名单"联合惩戒机制 [4]
乐普养老:养老服务综合体跑向能力输出中心
北京商报· 2025-08-04 17:51
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 北京市海淀区半壁店·长者照护之家是乐普养老打造的首个社区养老综合体 提供综合性、普惠性、专业化养老服务 包含125间精装居室和300张床位[2] - 采用"政府补贴+长者自付"付费模式 探索"1+3+N"特色服务模式 即1个智慧平台+3大场景(居家/社区驿站/机构)+N项医养康护服务[3] - 目前服务300位老年人 目标辐射10公里范围内1万个家庭 通过整合资源建设家庭-社区-机构-医养结合的标准化可复制养老体系[4] 智慧化平台建设 - 依托乐普医疗科技实力搭建一站式SaaS智慧养老平台 连接穿戴设备/健康监测设备/家庭机器人等智能硬件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精准服务[8] - 平台实现监测-预警-评估-干预-评价全流程管理 已协助家庭医生开展体检寻访 提供40余项居家医疗服务包括续方送药和健康体检[9] - 智慧化系统使照护比提升至1:6-8(传统模式为1:4-5) 显著降低照护成本 在排班/派工/计时等管理流程中提高效率[13] 行业发展特征 - 养老服务需求高度个性化 未来将出现更多"夫妻档"等小规模服务提供者 与规模化集团形成互补 尤其在护理和康复领域[14] - 行业最缺乏"产品即服务"能力 需要产品自带服务属性并进行适老化改造 适当做减法提升老年人使用便捷性[16][17] - 养老产业仍处于成长期 需要长期培育 面临服务者观念转变、适老化思维建设和人才梯队培训等现实课题[18] 运营挑战 - 照护人员年龄多在40-60岁 使用智慧系统存在困难 需大量培训使其具备智能化设备使用能力和习惯[11] - 智慧化产品存在界面不够友好、使用不便等问题 在易用性方面仍有改进空间[12] - 智慧化投入高于传统模式 但通过提升照护比可实现降本增效 目前使用效果显著[13]
创新消费力 | 乐普养老:养老服务综合体跑向能力输出中心
北京商报· 2025-08-04 17:45
养老服务新模式 - 长者照护之家是乐普养老在京打造的首个社区养老综合体,提供综合性、普惠性、专业化养老服务 [2] - 项目共六层,125间精装居室、300张床位,设有失智照护专区、失能照护专区、老年大学、社区食堂等 [2] - 采用政府补贴+长者自付的付费模式,依托智慧养老照护平台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2] "1+3+N"服务模式 - "1个平台"指一站式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连接智能设备并运用AI技术提供精准服务 [7] - "3大场景"覆盖居家、社区驿站、养老机构,"N项服务"包括医养康护四位一体照护 [8] - 已实现40余项居家服务,如医疗护理续方送药、健康体检等 [8] 智慧化应用与成效 - 智慧平台实时采集老年人健康数据,提升服务响应速度 [9] - 照护比从传统模式提升至1:6-8,显著降低人力成本并提高效率 [12] - 当前智慧产品存在界面不友好等问题,需改进易用性 [11] 行业发展趋势 - 养老服务将向适老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小规模"夫妻档"服务提供者将增多 [13] - 未来需加强"产品即服务"理念,产品需兼具适老化改造和服务延伸 [15][16] - 行业面临人才培训、观念转变等挑战,属于需长期培育的"慢产业" [16] 企业战略规划 - 目标从服务院内300位老年人扩展至辐射10公里范围1万个家庭 [3] - 通过教育培训输出养老服务能力,培训从业者使用智能化设备 [3][10] - 探索标准化、可复制的整合型养老服务体系 [3]
面向“夕阳市场”培育“朝阳产业” 重庆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华网· 2025-08-03 18:30
银发经济市场潜力 - 重庆60岁以上人口达801万占总人口25.11%其中46.5%为70岁以下健康活跃老年群体[3] - 传统养老模式无法满足该群体对品质生活的需求推动银发经济供给侧改革[3] - 90%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带动适老化辅具市场需求快速增长[6] 政策支持与产业培育 - 重庆出台《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20项举措涵盖解难题、扩供给、育产业[3] - 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政策产品可享20%补贴单人最高3000元[6] - 计划打造银发经济产业集群推动养老、健康、家政、文旅等产业融合[6] 商业模式创新案例 - 重庆首家银发主题商业综合体整合助浴椅、防滑拖鞋、吸氧仪等产品及老年大学形成全消费场景[1] - 椿萱居公司研发智能适老化橱柜支持语音控制升降分体床垫可独立调节温度角度[6] - 叁陆零福家公司开设适老产品实景展厅配备持证评估师提升产品适配性[6] 社区养老服务实践 - 渝能阳光社区"享老驿站"引入智能医养机器人、靶向理疗仪等设备140名老年人购买无限次服务套餐[4] - 采用公办民营模式整合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服务已建成1695个老年食堂和10912个社区养老站点[4] - 社区老年大学达918个满足老年人教育娱乐需求[4]
北京上半年新设机构数量达17.68万户 创近4年同期新高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01 08:36
北京市上半年新设机构总体增长 - 北京市新设机构数量达17.68万户 同比增长17.64% 创近4年同期新高 [1] - 生产性服务业与数字经济两大核心引擎持续发力 文化及相关产业、养老产业稳步增长 [1] - 四大重点领域形成合力 推动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数字化、服务化方向优化升级 [1] 数字经济及核心产业表现 - 数字经济新设机构1.09万户 同比增长53.92% [2] - 数字技术应用业占比达62.51% 其中软件开发同比增长190.72% 信息技术服务同比增长40.59% 合计贡献全市数字经济增量81.3% [2] - 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批发零售、数字内容与媒体三大要素驱动类合计新设超2500户 同比增长48.17% [2] - 平原新城数字经济新设机构4700多户 增速78.03% 占全市总量43.45% [2] - 中心城区新设超4000户 增速77.97% 生态涵养区增长13.39% [2] 养老产业发展情况 - 养老产业新设机构8.14万户 同比增长22.5% 高于全市平均增速4.86个百分点 [3] - 养老科技和智慧养老服务类机构5.37万户 增速33.11% 占总量66.02% 其中智慧养老服务增速高达96.08% [3] - 平原新城新设机构3.41万户 占全市总量41.86% 增速46.43% [3] - 中心城区新设3.15万户 增速36.35% [3] 生产性服务业增长态势 - 生产性服务业新设机构10.61万户 同比增长18.49% 增速居各行业前列 [3] - 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三大领域合计占比超80% [3] -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咨询与调查服务等细分行业增速均超过30% [3] - 平原新城新设机构4.35万户 同比增长41.94% 占全市总量40%以上 [3] 文化及相关产业进展 - 文化及相关产业新设机构2.04万户 同比增长12.77% 较一季度提升6.87个百分点 [4] - 内容创作生产类机构1.42万户 占总量69.71% 较同期扩大3.58个百分点 [4] - 文化投资运营类增速达103.56% 主要受文旅融合基金和演艺投资平台带动 [4] - 平原新城增速35.37% 文化装备制造、数字内容服务加速聚集 [4] - 中心城区增长35.01% 占全市文化类新设机构44.0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