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搜索文档
新闻分析|科研停滞,人才外流——特朗普政府政策引发美科学界“寒潮”
新华社· 2025-06-01 09:40
科研政策变动 - 特朗普政府拆解联邦科研机构,大幅削减科研经费,国家卫生研究院支出削减37%,国家科学基金会支出削减超50%,取消对气候和生态研究的大部分资助,美国航天局的科学预算也大幅削减 [1][2] - 政府对顶尖高校采取打压措施,冻结哈佛大学数十亿美元拨款,威胁剥夺其免税地位,要求中止联邦合同,多项生命健康研究停滞 [2] - 联邦政府科学家队伍大幅缩水,国家卫生研究院、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等机构数千个岗位被裁撤 [2] 科研生态影响 - 特朗普政府政策冲击国际科研合作框架,全球气候科研合作进程受阻,公共卫生领域限制数据访问权限,影响全球传染病防控研究合作 [3] - 科学与产业政策深度捆绑,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效用科学"得到优先扶持,基础研究和被贴上"自由派"标签的大学面临审查与经费被砍 [3] - 科研生态恢复需数十年,不仅依赖资金,更需重建国际社会对美国学术自由的信任 [3] 人才流动与全球科研格局 - 美国科研人员提交的海外工作申请较2024年同期增长32%,浏览海外工作岗位的美国用户数量同比增长35% [4] - 欧盟推出总额5亿欧元的"选择欧洲科研"人才吸引计划,法国启动"选择法国科研"平台,澳大利亚启动全球人才引进计划 [4] - 全球科研趋向"多中心化",多个区域力量在不同赛道各具优势,可能带来更多合作空间 [5]
每经专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巴里·巴里什:倾尽所能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品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31 04:36
全球科技与经济发展趋势 - 2020年世界格局因新冠疫情和科技革命经历深刻调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来新机遇 [3]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迭代,原始创新能力与"从0到1"的突破成为关键议题 [3] - 每日经济新闻推出"巅峰对话:瞰见2021"系列,首季聚焦诺贝尔奖得主对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前瞻性探讨 [3] 巴里·巴里什的科研理念 - 巴里什团队通过LIGO项目实现引力波探测,突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验证的技术限制 [5] - 强调科研需"全力以赴",认为失败是探索未知的基础,最大努力比结果更重要 [6][7][8] - 科研目标应聚焦结果导向,但需在资源约束下平衡"梦想与面包",重视环境支持与合理投入 [10] 跨学科与社会责任 - 巴里什获奖后拓展研究领域至气候变化、核扩散等社会问题,倡导国际科学合作 [6] - 鼓励年轻科研人员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探索精神,将基础科学视为满足感的来源 [6][10] 媒体内容规划 - 每日经济新闻后续将推出第二季"全球顶尖商学院院长专访",聚焦商业教育变革与领导力培养 [11]
钱塘法院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杭州日报· 2025-05-30 10:50
钱塘法院司法服务成效 - 钱塘法院通过交叉执行、执破衔接模式成功推动某破产重整企业复工复产,该案例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第252号指导性案例 [2] - 2024年以来钱塘法院办理涉企民商事案件10628件,知识产权案件294件,破产案件64件,执行案件3008件,其中首执案件2471件,到位金额2.512亿元 [2] - 钱塘法院坚持府院联动,在关联公司实质合并重整案件中优先保障职工权益,实现职工债权全额清偿 [3] 司法保护创新举措 - 钱塘法院承接杭州中院生物经济钱塘巡回审判庭,成立下沙人民法庭,打造杭州生物经济司法保护案例研究基地 [3] - 钱塘法院出台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意见",院领导调研40余家民营企业,与区工商联联合举办"法企面对面"活动 [3] - 两起案件分别入选杭州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和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典型案例 [3] 增值化司法服务 - "助企'+'"服务已为企业提供28次说明澄清服务,帮助企业融资400余万元 [5] - 律师调查令"一件事"应用覆盖多部门多领域,已在杭州市范围内推广运用 [5] - 钱塘区助企"+"服务累计为企办事1000余次 [5]
特朗普“学术锁国”升级,全球顶尖科学家加速“东迁”中国
吴晓波频道· 2025-05-30 09:08
特朗普政府对国际学生及科研政策的调整 - 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部分中国留学生的签证,并计划撤销"学生与交流访问者项目(SEVP)"认证,直接影响美国高校招收国际学生[1] - 特朗普政府针对哈佛大学采取多项措施:3月要求改革招生制度并审查国际学生背景,4月冻结22亿美元研究资金,5月撤销其招收国际学生资格导致6800名在校国际生身份受影响[14][15][16][19] - 美国政府削减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联邦资金达230亿美元,引发16个州联合诉讼[20][21] 美国科研人才流失及国际反应 - 《自然》期刊调查显示75%美国科研人员考虑离开美国,早期科研人员意愿更强烈[19] - 全球高校(欧洲、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主动接收受政策影响的美国留学生,开启新一轮人才争夺[23][25] - 美国历史上依赖移民人才创造经济价值:超50%十亿美元初创企业由移民创立,其中25%创始人为留美学生[7] 中国吸引全球人才的四大优势 科研环境与政策支持 - 中央政策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事业平台、宽松创新环境及特殊政策支持[28][29] - 国际顶尖科学家持续加入中国高校:法国诺奖得主热拉尔·穆鲁任职北大,东京大学教授藤岛昭携团队加入上海理工大学[30][31] 研发投入与基础设施 - 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达3.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8.3%),占GDP2.6%,总量全球第二[32][36] - 提供国际领先的科研设备与远高于日本的学者报酬[36][37] 本土人才储备与产业协同 - 2023年中国研发人员总量724万人年,境内有效发明专利401.5万件全球第一[38] - 产学研深度融合案例:甬江实验室团队从400人扩至800人,JFS实验室吸引剑桥、斯坦福等顶尖科学家参与芯片设备研发[41] 制造业基础与技术转化能力 - 完备产业体系加速技术落地,如浙江实验室推动异构芯片生产线,湖北实验室验证自主芯片设备[41] - 政策明确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构建产学研人才梯队[41] 历史对比与未来趋势 - 美国二战后通过吸纳欧洲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奠定科技霸权,1966-1972年平均每年引进超1.1万科技人才[44][46] - 专家预测中国研发支出或超美国,产业集群优势将加速技术外溢效应,提升整体创新能力[50]
上海科技工作者规模超280万人,R&D人员近五年增幅49.2%
第一财经· 2025-05-29 16:23
另据调查问卷数据,73.3%的受访者对我国到2035年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发展目 标"很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58.1%的科技工作者对未来五年的事业发展和工作状况持乐观态度; 59.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未来生活水平会进一步提高。 上海市科协从2014年起,围绕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每五年开展一轮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2024年9 月-2025年1月,上海市科协组织开展了第三次上海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调查显示,与上个五年 (2014-2019)相比,这五年上海科技工作者在职业发展、科研工作、国际信息获取、社会参与等方面 呈现了一些特点及发展变化趋势。 职业稳定性方面,体现出发展稳定性好,工作方式体现较强自主性。调查问卷数据显示,90.5%的科技 工作者反映近五年"没有失业过",82.1%的科技工作者"没有考虑过更换目前的职业或工作单位",较上 个五年提高了约23个百分点。在工作自主性方面,58.7%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可以很大程度决定工作的具 体方式,该比例较上个五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在科研工作满意度上,所学专业对口性较强。超七成(71.8%)科技工作者对当前工作较满意。其 中,"很满意 ...
矢志建设科技强国——五位科技领域代表讲述科研故事
新华网· 2025-05-29 08:26
科技领域代表科研成就 -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介绍该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载人最多、作业时间最长、潜浮速度最快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达10909米[3] - 近五年来"奋斗者"号累计开展300多次下潜,与4个国家合作对9条主要深渊海沟开展科学考察,获得万米海底环境数据并发现深海生物新物种[3] - 未来将持续推动载人深潜的智能化、谱系化和体系化,服务深海探测、保护和开发工作[3] 电磁兼容研究突破 -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团队发现电磁发射内在规律,首次提出电磁干扰要素集理论,将电磁兼容从"玄学"变为科学[4] - 团队曾在科尔沁草原连续几天采集电磁环境数据,致力于解决真问题[4] 干旱区生态保护研究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张元明团队近30年研究新疆干旱区生物资源,探索生物适应不利环境的生存密码[5] - 参与国家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评估新疆高质量发展生态承载力并提供发展路线图[5] 科普教育与人工智能发展 -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开发物理实验仪器被国内百余所高校引进,参与"天宫课堂"等科普活动[5] - 上海无问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夏立雪带领平均年龄32岁团队突破人工智能算力瓶颈,推动技术普惠[6] - 目标实现人工智能在中国高效落地和广泛普及,形成可持续创新能力[6]
韩媒:四成科学家考虑出国工作,韩国正面临人才流失“不设防”状态
环球时报· 2025-05-29 07:02
全球人才竞争现状 - 韩国理工科60%以上学者近期收到海外人才引进邀请,其中61.5%(123人)已收到邀请,42%(52名)已接受或考虑接受 [1] - 未收到邀请的学者中83%(64名)表示若收到邀请将积极考虑,预示韩国顶尖人才"智力外流"可能持续 [1] - 全球人才引进策略向"研究者定制化"升级,中国尤其擅长针对不同年龄段学者提供差异化条件 [2] 人才引进国别与动因 - 招揽国别分布:中国占比82.9%,美国26.8%,新加坡10.6%(多选) [1] - 54岁以下青年科学家首要动因为"优厚待遇条件",55岁以上群体最关注"国内缺乏资深学者支持制度" [1] - 中国对青年学者提供突破性年薪与科研经费,对退休权威学者承诺长期研究环境 [2] 韩国人才流失核心原因 - 学者认为流失主因包括:退休后支持制度不完善(82.5%)、研发投资不连续(57.0%)、待遇局限(52.5%)、研究环境低水平(40.0%) [2] - AI领域外国从业人员去年减少12.3%至604人,硅谷等地韩国人才回归减少形成"双重流失" [2] - 海外人才流失主因:复杂签证制度、定居支援不足、工作环境未达国际标准 [2]
第六届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发布
中国新闻网· 2025-05-28 21:40
此外,活动还为王健、任志宇、刘贵松、陈颖、胡圣厦、侯俊利、唐勇、董碧军8位首批科技智库专家 代表颁发聘书,激励更多科技人才为四川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建言。(完) 据介绍,此次活动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四川省委军民融合办、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四川省科学 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主办。 揭晓的10位第六届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中,成都理工大学研究员苏涛扎根青藏高原,破解古植物密 码;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蒲明博十年磨一剑,以新型光场调控理论打破传统限制;四川农 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李平以智能农机赋能乡村振兴;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朝武挽救濒危凤 尾鸡,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常务副院长刘伦旭创立"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惠 及全球80万患者;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春祥率先提出的"非编码核酸组学"理论,为心血管疾病诊疗 开辟新路径;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梁权伟突破水电技术;四川翠微食品有限责任公 司董事长张仲安病榻攻坚获多项专利;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何杰点亮荒漠光 热能源;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一级教授何川三十载岩土为伴,带领团队攻克隧道工程世 ...
【省发展改革委】陕西今年从7个方面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
陕西日报· 2025-05-28 06:55
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任务 - 推进创新协同共享:以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总牵引,推动西安科研仪器平台向咸阳开放,联合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协同开展技术攻关 [1] - 强化产业双向联动:支持两市联合开展招商推介、文旅宣传活动,建设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共享跨境电商综试区线上平台通关服务等功能 [1] - 加强生态联保共治:实施两市统一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协同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和中小河流治理 [1] - 提升交通互联水平:推进机场、地铁、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 [1] - 加快城市更新建设:持续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推进供水、公园绿地等项目进度 [1] - 深化公共服务共享:推动两市各40所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探索推进"三甲"医院检验结果互认,开通异地贷款提取还贷业务线上办理渠道 [1] - 统筹规划空间布局:制定《"十五五"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健全重大项目配套建设用地制度 [1] 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现状与成效 - 2024年"两市一区"发展态势良好:西安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咸阳经济增速全省第一,西咸新区各项指标增速居西安前列 [2] - 工作重点:发挥西安领头作用和辐射功能,增强咸阳主体作用和承接功能,凸显西咸新区纽带作用和缝合功能 [2] - 未来方向: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打通堵点难点,全面落实年度重点工作任务 [2]
大外交|马克龙欲为东南亚提供“第三条道路”,但“可靠伙伴”人设难掩困局
新浪财经· 2025-05-27 16:28
经贸合作 - 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问越南、印尼和新加坡,旨在加强法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联系,签署涵盖能源、基础设施、航空航天、矿产资源等领域的合作协议[3][4] - 法国与越南签署约30项协议,涉及航空、核能、铁路、可再生能源、科研、航天及国防等领域,越捷航空与空客签署20架A330-900飞机采购协议[4] - 法国计划在印尼关键矿产资源、基建、防务等领域签署合作协议,但"阵风"战斗机交易可能搁浅[5] - 越南是法国在欧第五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85亿欧元,法国对越出口仅15亿欧元[6] - 越南和新加坡已与欧盟达成自贸协定,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正与欧盟谈判[6] 能源转型 - 法国将通过"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JETP)支持越南和印尼的能源转型,帮助越南摆脱煤电并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核电产能[3][4] 防务合作 - 马克龙出席香格里拉对话会,阐述法国"印太战略",这是欧洲领导人首次在该论坛发表主旨演讲[9][10] - 法国与越南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加强国防工业、网络安全和反恐合作,签署多个国防和太空项目协议[9] - 法国希望东南亚国家成为其军工产品市场,包括空客飞机、卫星技术和武器装备[10] 地缘战略 - 法国试图在东南亚提供有别于中美的"第三条道路",塑造"可靠、尊重主权与独立"的合作伙伴形象[3][13] - 马克龙此行间接批评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越南被施加46%关税,印尼32%,新加坡10%[5][13] - 法国推动供应链多元化,降低对美贸易战风险,同时强化欧盟"战略自主"[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