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生产
icon
搜索文档
济南莱芜:严把“减损增产”两端,建成“粮安心安”样板
中国食品网· 2025-08-04 17:39
大会概况 - 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召开 主题为"科技创新赋能节粮减损、全球携手共促粮食安全" 吸引多个国家和国际机构的300余名中外嘉宾参与[1][3] - 大会由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及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克罗地亚副总理、多国农业部长及29位副部级以上代表出席[3] - 莱芜区作为唯一现场观摩承办地 展示中科北斗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和王老村农文旅融合项目[3][9] 粮食生产成效 - 莱芜区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47.63万亩 总产量20.02万吨 单产420.23公斤/亩 总量同比增长1.13%[3] - 建成高标准农田51.77万亩 占全区农田比重72.5% 连续5年耕地安全利用率100%[5] - 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超92% 拥有拖拉机1.8万台、联合收获机733台 农机总动力77万千瓦 年均增幅超3%[5] 减损技术应用 - 2025年麦收季机收损失率平均为0.6% 通过培育5家市级以上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实现规模化作业[5] - 建立"空天地网一体化"农业应用平台 为山东省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度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示范样板[6][8] - 推广粮食烘干服务和"收干储一条龙"模式 减少存储环节损耗[5] 产业升级举措 - 建设6个"百亩田"、5个"千亩方"、2处"万亩片"玉米示范区 集成绿色高产高效模式[6] - 以"粮头食尾"推动粮油企业技术改造 发展主食加工产业 延伸至休闲食品、特医食品等高附加值领域[5] - 通过农文旅融合打造20多种业态 包括艺术书店、美食文化街和山乡宿集 促进农民致富增收[9][11] 国际合作与经验推广 - 大会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推动"济南经验"和"莱芜方案"走向全球[11] - 系统性减损思维与接地气技术应用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多国代表认可[6][11] - 莱芜模式为"齐鲁样板"提供范例 展示智慧农业对年轻人返乡和农民富足的推动作用[11]
国务院常务会议解读|提升耕地数量质量,国务院常务会议有新部署
新华网· 2025-08-01 08:52
政策立法进展 - 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1] - 会议强调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一体保护 要求综合施策恢复和提升耕地生态功能 [1] 耕地保护目标 -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对盗挖黑土等破坏耕地行为实施严格惩罚 [1] - 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累计改造提升4.55亿亩 [2] -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亿亩 [2]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 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 [1] - 高标准农田建设使粮食产能一般提高10%左右 [2] -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 [1] 耕地质量提升措施 -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抓手 需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 [1] - 革新农业生产方式 推广保护性耕作和发展再生农业 [1] - 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统筹土地保护与生态保护 [2]
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召开
镇江日报· 2025-07-31 06:53
农业农村发展态势 - 全市"三农"系统积极应对困难挑战,农业农村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1] - 聚焦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目标任务,统筹抓好农业生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工作 [1] - 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纵深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 [1] 重点工作部署 - 听取全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进展、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等情况汇报 [1] - 全力打赢"十四五"收官战 [1] - 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提供坚强保障 [1] 安全措施 - 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落细落实防汛防台风应对措施,坚决守牢安全底线 [1]
提升数字化技能改善农民生活
经济日报· 2025-07-30 06:28
数字乡村发展政策 - 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印发《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深化乡村数字普惠服务,并部署提升乡村教育数字化水平和培育数字乡村人才队伍 [1] 农民数字化技能提升的影响 - 数字化手段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实现强农惠农富农目标、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具有积极作用 [1] - 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领域广泛应用,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1] - 数字化技能为农民打开更广阔市场,电商直播等数字化销售方式打破传统农产品销售的地理空间限制,农民通过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将农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 数字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催生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新业态 [2] - 多地县乡通过互联网宣传推广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吸引游客和消费者,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 [2] 农民参与乡村事务与公共服务 - 农民数字化素养提升使其更便捷参与乡村事务,通过信息化平台使农村政务、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更高效透明 [2] - 农民使用数字工具能力增强,通过手机或网络获取政策信息、参与村务决策的现象普遍 [2] 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措施 - 数字培训平台建设亟待加强,专业数字人才缺乏 [2] - 需加强对专业"工作队"和专家学者的驻村支持,引导数字人才下乡服务 [2] - 加大农村专业电商人才培养,如乡村文旅人才、巾帼电商人才、农村青年主播等培训 [2] - 优化乡村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支持学校网络设施和"三个课堂"建设,推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农村的应用 [2]
北京开辟农业保险赔付绿色通道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28 13:11
农业恢复生产工作 -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已派遣农业专家赴密云等地指导农业恢复生产工作 [1][3] - 全市已储备救灾备荒种子11.25万公斤、动物疫病防控物资5万余件,统筹各区储备农田排涝设备1266台套 [1][3] - 后续将视情况及时启动救灾种子发放和农田排涝工作 [1][3] 救灾应急响应措施 -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已启动救灾应急响应程序,提示各区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3] - 全市做好165处农田易积水点位监测,以及种子等应急生产物资保障 [3] - 保险机构已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报险流程,接到农户报案后24小时内进行现场查勘 [3][4] 农业生产安全提示 - 涉农主体需及时关注气象预警,停止高空和水上作业,做好设施检修加固及修复 [3] - 需做好供水、供电、保暖、增氧等基础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确保用电安全 [3] - 农户需提前疏通沟渠,备好排水设备和工具,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4] 田间管理措施 - 大田作物需适时追施速效氮肥和开展"一喷多促"作业 [4] - 露地蔬菜需及时清洁田园,并视病虫害情况适时做好药剂防治 [4] - 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已全面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农户可快速完成理赔 [4]
广西象州县:双抢遇风雨 农机 “给力” 纾困保丰收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25 19:48
农业机械化应用 - 三和米业育秧车间实现机械化操作,十几秒可生产一个机插秧水稻秧盘,确保晚稻育秧不受天气影响[1] - 三和米业烘干车间保持每天240吨烘干量,24小时不间断生产以应对多变天气[1] - 象州县建成9个粮食烘干中心,拥有39台烘干机,每批次烘干能力达852吨,同比增长100%[2] - 2024年新建4个烘干中心新增每批次388吨烘干能力,社会化烘干服务覆盖1万多亩[2] 企业运营情况 - 三和米业从4月份开始持续进行早稻、中稻、晚稻的育秧和插秧工作[1] - 粒粒香合作社自16号开镰后已烘干260吨生谷,机器24小时连轴转仍供不应求[2] - 鸿运科技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已接收300多吨湿谷,每晚加班烘干保障粮食安全入仓[2] - 象州县9个粮食烘干中心累计烘干湿谷2700多吨[2] 农户受益情况 - 昌球生态农业合作社600亩水田通过统一采购种子、育秧、插秧节省管理精力[1] - 农户适应直接售卖生谷模式,今年卖粮农户数量较前两年明显增加[2] - 寺村谭村村民8亩优质谷通过收割机直接运输至烘干中心,省去晒谷环节[1] 行业发展成效 - 象州县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涵盖育插秧、大型收割机到智能烘干机全流程[2] - 农业机械化在特殊天气下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实现节本增效[2] - 区域性水稻中心与烘干中心联动,提升整体生产效率[1][2]
土地上“长出来的礼物”(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24 06:11
农业发展 - 农业现代化通过自主育种、南繁北育提升瓜果优质品种和单产 [1] - 技术赋能和生态涵养使戈壁滩变为西瓜田 电商与冷链布局加速瓜果从地头到餐桌配送 [1] - 农业生产规模"大""小"并存 形态上跨界融合 与文旅、康养、电商结合赋予农业新活力 [2] 农业技术推广 - 菌草技术作为中国特有技术已推广到107个国家 被称为"幸福草" [2] - 中国农业技术为全球减贫作出贡献 从本土到世界展现延展性 [2][3] 工业与基建发展 - 中国从"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拥有完整工业体系 智能制造水平提升 [4] - 建成全球最大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世界级港口群 实现"铁路梦" [4] - 新能源汽车技术从学习西方到引领"未来出行" 展现技术出海能力 [4] 国际合作与贡献 - 共建"一带一路"和提供全球荒漠化治理方案展现中国行动力 [4] - 中国农业技术为更多国家和地区发展作出贡献 成为全球发展的"确定性绿洲" [3][4]
建设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
经济日报· 2025-07-23 06:07
数字乡村发展政策与目标 - 中央网信办等4部门联合印发《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提出到2025年底数字乡村发展"十四五"圆满收官,数字技术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中的作用更加彰显 [1] - 具体目标包括全国行政村5G通达率超过90%、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进一步提升 [1] 数字乡村建设现状与作用 - 山东寿光"智慧大棚"通过传感器和AI实现温度、湿度监测及灌溉施肥远程调控,浙江湖州利用无人机多光谱相机生成作物长势图并AI诊断追肥需求 [1] - 高速网络服务帮助农产品通过电商对接全国市场,促进乡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2] - 基础设施数智化改造(如精准灌溉)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转型 [2] - 涉农数据集成共享优化农业产业链协同和资源配置,提升乡村经济整体效益 [2]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 需精准对接农业生产、乡村治理、民生服务需求,有序推进农村5G和千兆光网建设,重点支持农村及边疆地区通信设施 [3] - 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督查,提升涉农网站及信息系统防护能力 [3] 农村基础设施数智化改造案例 - 智慧水务平台实时监测管网漏损并自动预警,智能养护系统精准调度公路维修资源,数字化电网适配光伏等新能源接入 [3] - 数智化改造推动基础设施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感知",提升农业农村管理效率 [3] 涉农数据资源整合方向 - 推动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促进自然资源数据在农业农村领域共享应用 [4] - 建设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和用地"一张图",完善农业农村数据管理制度 [4] - 规范数据授权运营,鼓励开发农产品溯源、乡村旅游等数据应用场景 [4]
省政府批复《佛山市南海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建湾区智创蓝海 筑岭南活力都会
广州日报· 2025-07-16 16:11
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 - 强化南海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山水人文活力区等职能,建设湾区智创蓝海、岭南活力都会 [1] - 到2035年城市能级大幅提升,形成广佛全域同城样板,全面建成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1] - 到2050年全面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区,成为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绿色低碳的湾区智创蓝海和岭南活力都会 [1] 空间规划与布局 - 构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城镇空间格局,主中心包括千灯湖、映月湖、文翰湖和广佛湾,副中心包括博爱湖、佛山西站和仙湖片区 [2] - 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心城区,面积约222平方公里,形成"三核、两轴、一带、多片"结构,三核包括千灯湖服务核、枢纽新城商务核、三龙湾创新核 [2] - 划定19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控制线和42个工业集聚区,引导产业空间集聚提质 [6] 区域协同发展 - 深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形成大湾区核心极点之一 [3] - 共建共享"轨道上的大湾区",强化佛山西站作为大湾区西部枢纽门户功能 [3] - 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发展,形成"纵贯南北、一带链接,联动东西、融湾同城"格局,重点建设"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荔湾海龙围"先导区等试验区 [4] 产业与创新布局 - 建立"全球科技+港深研发+南海中试、制造+全球市场"的创新链网格局,承接大湾区优质产业资源 [3] - 为佛北战新产业园、三龙湾科技城和佛山国家高新区南海园等产业平台提供空间支撑 [7] - 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先导区 [7] 生态与土地管控 - 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5.95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2.88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在631.84平方公里以内 [5] - 构筑"一山三江、一环多园"生态安全格局,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6] -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助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7] 文化与公共服务 - 保护西樵镇、松塘村等历史文化空间,加强桑园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6] - 构建均衡协调的公共服务体系,以15分钟城乡生活圈为基本单元配置民生设施 [6] - 塑造"一山映塘、三江画廊、九脉秀城"的总体城乡景观风貌 [6]
湖北四方面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中国化工报· 2025-07-16 09:49
湖北省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方案 -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湖北省2025年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方案》,旨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提升粮油作物单产 [1] -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集成"三新"模式(新产品、新技术、新机具),粮油作物侧重"控总量、优结构、提单产",经济作物侧重"增有机、重平衡、提品质" [1] 重点工作任务 - 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提升科学施肥水平 [2] - 推广机械深施肥技术(侧深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施肥)及缓控释肥,实现施肥精准化与轻简化 [2] - 建设"三新"集成推进县,试点县需选择种植规模大、技术能力强的种植大户或社会化服务主体,落实千亩方、万亩片任务 [2] - 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利用畜禽粪肥、秸秆、绿肥等有机肥源实施就近还田、肥料化还田和翻压还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