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学镜头
icon
搜索文档
研报掘金丨华西证券:维持弘景光电“买入”评级,新业务领域拓展顺利
格隆汇APP· 2025-10-22 17:25
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12.19% [1] - 2025年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0.66亿元,同比增长14.54%,环比大幅增长61.50% [1] - 毛利率出现小幅下滑,但公司持续加强费用管控 [1] 业务进展与市场地位 - 公司车载镜头产品已进入戴姆勒-奔驰、日产、本田、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主流车厂及Tier1供应链,并实现规模化量产交付 [1] - 根据2024年年报,公司在全球车载光学镜头市场占有率达3.70%,位列全球第七 [1] 新兴业务发展 - 公司新兴业务收入为766.41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25.52% [1] - 新业务领域拓展顺利,已实现割草机器人、体感游戏机等项目的批量出货 [1] 战略布局 - 公司推行"3+N"战略布局,为远期成长空间打开局面 [1]
浙商早知道-20251022
浙商证券· 2025-10-22 07:30
市场总览 - 2025年10月21日上证指数上涨1.36%,沪深300上涨1.53%,科创50上涨2.81%,中证1000上涨1.45%,创业板指上涨3.02%,恒生指数上涨0.65% [5][6] - 当日表现最好的行业是通信(+4.9%)、电子(+3.5%)、建筑装饰(+2.36%)、综合(+2.29%)和房地产(+2.25%),表现最差的行业是煤炭(-1.02%)、食品饮料(+0.23%)、交通运输(+0.29%)、美容护理(+0.31%)和银行(+0.33%) [5][6] - 当日全A总成交额为18926.93亿元,南下资金净流入11.71亿港元 [5][6] 中润光学公司深度 - 中润光学是国内大倍率光学变焦镜头领导品牌,下游产品从传统数字安防向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新领域拓展 [7] - 公司核心技术源自日本木下光学,具备40年以上镜头研发历史,为大倍率变焦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并深度绑定大疆等国内大客户以加快国产替代进程 [7]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60百万、1170百万、1645百万元,增长率分别为45%、77%、4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4百万、168百万、254百万元,增长率分别为19%、164%、51% [8]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每股盈利为0.72元、1.89元、2.86元,对应PE为52倍、20倍、13倍,目标价格为66.27元 [8] - 公司主要催化剂包括市占率提升、无人机与智能机器人需求放量以及光学镜头应用领域拓展 [8] 宏观观点 - 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速小幅下行至4.7%,全年增速前高后低,但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难度不大 [10] - 与市场预期四季度仍有增量刺激政策不同,观点认为大的增量政策或将蓄势明年,以求明年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 [10] 医疗器械行业深度 - 看好医疗器械行业在创新加速与出海加速背景下的长期成长性 [11] - 创新方向看好心脏介入、生物材料、神经调节、肿瘤诊疗及手术机器人等领域,推荐联影医疗、微电生理、美好医疗等公司 [11] - 出海方向看好血透、电生理、心脑血管介入、骨科、医疗设备及向高值耗材切换的低值耗材企业,推荐南微医学、爱康医疗、迈瑞医疗等公司 [11] - 行业催化剂包括产品降价边际温和、招标恢复、创新产品上市加速以及海外拓展加速 [11]
中润光学(688307):大倍率变焦国内龙头 点睛无人机+移动机器人新领域
新浪财经· 2025-10-21 08:26
公司定位与核心业务 - 公司是国内中大及超大倍率变焦镜头的领导品牌,也是工业无人机镜头的国内少数供应商之一 [1] - 光学镜头下游应用正从传统数字安防向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拓展,公司受益于行业规模增长和市占率提升,业绩有望翻倍 [1] 短期增长驱动力:无人机与智能机器人 - 无人机镜头业务打开第二增长曲线:无人机在消费、工业、军事等领域应用场景涌现,镜头作为核心硬件,对体积和重量要求严格,供应商较少,公司通过自主开发与大疆稳定合作,2021年市占率达5.6% [1] - 激光雷达业务受益于移动机器人空间感知需求:公司布局扫地机器人激光雷达光学器件,未来有望拓展至家用、服务、协作、AMR及人形机器人等领域 [1] 长期发展逻辑:光学镜头的持续演进 - 光学镜头有百余年发展史,跟随显微镜、望远镜、数码相机、智能手机、数字安防等领域的兴起而不断发展 [1] - 具身智能等新领域的快速发展有望推动光学镜头产业的新一轮变革 [1] 传统优势业务:数字安防镜头 - 在数字安防镜头领域,公司专注于满足中远距离监测和拍摄范围变化需求的中大及超大倍率变焦产品 [2] - 尽管下游数字安防整体增速阶段性放缓,但边海防、轨道交通、江河沿线等场景推动高清、超高清及中大倍率变焦镜头需求提升,带来结构性增长机会 [2] - 公司核心技术源自拥有40年以上研发历史的日本木下光学,并于2019年实现控股,木下光学曾为松下、理光等国际知名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2] 外延扩张与战略投资 - 公司于2025年上半年收购戴斯光电51%股权,其产品为精密光学元件,下游用于激光器元件、半导体设备检测、自动驾驶等领域,戴斯光电承诺2025-2027年净利润分别为0.21亿元、0.29亿元、0.40亿元 [2] - 公司于2025年上半年通过旗下润扬基金投资蓝星光域45%股权,蓝星光域是国内空间光通信载荷头部供应商,产品主要用于低轨通信卫星的星间通信、无人机对地通信及空中组网等场景 [2] 业绩预测与估值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亿元、1.7亿元、2.5亿元,同比增长19%、164%、51% [3] - 对应2025-2027年市盈率分别为52倍、20倍、13倍 [3]
遇“鉴”东莞长安①:产业赋能,锻造镇域经济“硬核”引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20:31
10月13日至14日,"看广东·遇'鉴'乡村之美"(东莞)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在东莞市长安镇正式启幕。多家主流媒体记者沿着"产业赋能""教育提质""生态焕 新"的探访路线,深入到东莞长安这座兼具"先进制造基因"与"乡村烟火气息"的城镇,近距离感受长安镇在"百千万工程"推进中的成效。 首站是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瞳光学"),通过参观公司产品展厅和精密实验室,让人直观地感受到"长安制造"的科技含量。从不 断提升的自动驾驶等级,到日益精密的智能监控,这些高新科技的背后,都离不开高精度光学镜头这一核心基石。随着市场对高精度光学元件需求的日益激 增,总部位于东莞长安的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其深厚技术积淀,悄然成为参与这场变革的重要企业力量。 公司研发中心总经理李赞向本报记者介绍,宇瞳光学成立于2011年9月,是一家"土生土长"的专业光学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持续地投入研发和技术积累创 新,宇瞳光学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现已覆盖安防、汽车、车载等多个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超过40%,稳居行业前列。截至2024年12月,其在全球范 围内申请专利900余项,获专利授权600余项,涵盖光学设计、制造工艺和 ...
遇“鉴”东莞长安:产业赋能,锻造镇域经济“硬核”引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20:31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9月的专业光学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规模持续扩大[2] - 公司产品覆盖安防、汽车、车载等多个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超过40%,稳居行业前列[2] - 截至2024年12月,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专利900余项,获专利授权600余项,涵盖光学设计、制造工艺和检测技术[2] 业务发展与技术突破 - 安全防范业务作为传统主业,依托与行业知名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保持稳定的市场地位和收入贡献[2] - 公司敏锐布局新消费场景与车载镜头市场,今年已成为新消费领域开花结果的第一年,成功进入多家知名消费电子企业供应链[2] - 新消费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眼镜、运动相机及无人机等高端设备,面临像素更高、体积更轻便等技术挑战并通过突破掌握核心技术[2] - 业绩飙升主要得益于传统安防镜头、车载镜头、玻璃非球面镜片等业务量的增加及毛利率回升[2] 区域产业环境与集群效应 - 公司发展是当地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赋能镇域经济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3] - 2024年当地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050.7亿元,增长5.5%,成为全国第六个千亿镇[3] - 当地重点推进做强产业集群,形成2000亿级的电子信息、500亿级的五金模具两大特色产业,以及机器视觉、新能源配套、电子大健康三个分别近100亿级的新兴产业[3] - 当地计划巩固智能手机产业优势,加快AI+手机融合,做大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3]
福光股份:聚焦数字化、智能化光学新需求 深化产业链布局
证券时报网· 2025-10-10 17:53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产品包括激光、紫外、可见光、红外系列全光谱镜头及光电系统,主要分为定制产品和非定制产品两大系列 [1] - 定制产品系列主要包含特种光学镜头及光电系统,广泛应用于国家重大航天任务及高端装备,为国内最重要供应商之一 [1] - 非定制产品主要包含安防镜头、车载镜头、红外镜头、机器视觉镜头、投影光机等,应用于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制造、AR/VR等领域 [1] - 公司为国内知名企业机器人项目研制激光雷达反射镜片并实现量产,并为国内知名品牌高端手机摄像头提供模压非球面镜片 [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近3亿元,同比增加约10% [1] - 2025年上半年归属净利润约-2877万元,亏损同比收窄 [1] - 非定制产品中红外镜头收入同比增长147%,重点项目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成为增长亮点 [1] 未来战略规划 - 公司未来将大力推动定制产品、非定制产品业务,聚焦数字化、智能化对光学技术与产品提出的新需求 [1][2] - 公司将把握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质生产力建设等机遇,深化产业链布局 [1][2] - 战略包括重点推进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加快产品升级、优化工艺技术,并加大定制产品业务力度以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能力 [2] - 公司将深耕非定制产品业务,聚焦拳头产品,提高市场份额和高端产品占比,提升毛利率水平,并积极把握出海机遇 [2] 技术研发与产业布局 - 公司深化高端技术产业布局,聚焦红外热成像、机器视觉、医疗、光学超精密加工等以进口为主的高端产品领域 [2] - 公司设立福建小象光显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超薄微型投影光机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深化车载投影、AR领域布局 [2] - 公司在商业航天领域多类产品已经实现批量生产和优化 [3] 行业趋势与市场展望 - 定制产品市场正从机械化、信息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3] - 定制产品作为航天工程、空间探测、高端装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预计市场需求将稳定持续增长 [3]
大立光9月营收连四红 攀一年高点 10月出货动能不坠
经济日报· 2025-10-06 07:10
月度及季度营收表现 - 公司9月合并营收为新台币62.3亿元,创下一年来新高,环比增长4%,并实现连续四个月增长 [1] - 公司9月营收同比下滑4% [1] - 公司第三季度合并营收为新台币176.7亿元,环比大幅增长51%,但同比衰退7% [1] - 公司前三季度累计合并营收为新台币439.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 [1] 营收增长驱动因素 - 公司业绩增长主要受惠于iPhone 17系列新机上市铺货热潮,公司是该系列新机的主力镜头供应商 [1] - 苹果公司持续追加订单,进一步推动了公司营收的连续增长 [1] - iPhone 17系列新机自9月中旬开卖后销售状况优于预期,带动相关零组件需求持续增温 [1] - 今年新机相机功能大幅提升成为主要卖点,推升了公司出货动能 [1] 运营状况与未来展望 - 公司表示10月客户拉货动能与9月水平相仿,产品出货动能保持强劲 [1] - 公司当前产能已达满载状态,新机拉货对第三季度毛利率有正面助益 [2] - 第三季度因新台币由升转贬,汇率走向对公司上季度毛利率表现较为有利 [2] 产品结构与法说会焦点 - 公司9月镜头产品出货组合中,1000万像素产品占比最高,约为60%至70% [1] - 2000万像素以上产品占比约10%至20%,800万像素产品占比约10%以下,其他产品占10%至20% [1] - 公司计划举行线上法说会,预计将讨论iPhone 17后续订单动能、机器人应用出货表现、苹果首款折叠iPhone动向及可变光圈订单等议题 [2]
宇瞳光学股价涨5.19%,东兴基金旗下1只基金重仓,持有1.1万股浮盈赚取1.78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30 14:52
资料显示,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靖海东路99号,成立日期2011年 9月6日,上市日期2019年9月20日,公司主营业务涉及光学镜头等相关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安防类55.21%,车载类11.55%,智能家居10.03%,汽车部品6.97%,新消费市场 5.84%,其他5.23%,应用光学3.43%,机器视觉1.75%。 9月30日,宇瞳光学涨5.19%,截至发稿,报32.84元/股,成交4.80亿元,换手率4.62%,总市值122.86亿 元。 截至发稿,李兵伟累计任职时间9年112天,现任基金资产总规模3.52亿元,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 66.73%, 任职期间最差基金回报-11.19%。 司马义买买提累计任职时间4年158天,现任基金资产总规模101.22亿元,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 33.53%, 任职期间最差基金回报-1.74%。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为AI大模型自动发布,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 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不构成个人投资建 议。 责任编辑:小浪快报 从基金十 ...
全国融资活跃城市20强出炉,珠海嘉兴成黑马
搜狐财经· 2025-09-28 21:11
成都国资投资案例 - 成都国资通过成都产投 成都高投 成都高新集萃合计持有海光信息3.96亿股 持股比例分别为7.21% 5.92% 3.87% [2] - 成都国资2016年以不到10亿元投资海光信息 按2025年9月26日259.10元/股收盘价计算 账面浮盈超1000亿元 [2] - 成都成为继合肥之后的地方资本经典投资案例 体现城市在资本与产业结合方面的话语权提升 [2] 全国投融资区域格局 - 京沪粤三地合计融资规模占全国近六成 呈现高度集中效应 [4] - 华东地区为全国资本最密集区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均位列全国前十 [3][5] - 华北地区以北京为绝对核心 融资规模2.62万亿元 交易量1.83万起 均领跑全国 [4][6] - 华南地区形成深圳 广州 珠海"铁三角" 广东融资规模1.44万亿元居全国前三 [3][6] - 中西部地区以成都 武汉 重庆 西安为代表 形成特色化突围路径 [3][6] 行业集中度特征 - 全国融资最密集行业为新能源汽车 数字经济 产业互联网 [4] - 长三角地区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赛道 配套产业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强化产业链话语权 [5] - 广东融资集中度显示"数字+制造"结合特征 前三大赛道为产业互联网 数字经济和机器人 [6] - 江西在"未来产业"和"碳中和"领域异军突起 挤进赛道前三 [7] - 陕西低空经济入列风投前三 依托航空航天科研资源吸引资本 [7] 城市投融资排名 - 北京以2.62万亿元融资规模居首 上海1.66万亿元 深圳8758.86亿元分列二三位 [9] - TOP20城市中一线城市占主导 均已进入GDP"万亿俱乐部" [8] - 非一线城市表现突出:珠海融资规模907.96亿元居第15位 嘉兴551.48亿元居第20位 [9][11] - 杭州凭借数字经济集群融资6947.13亿元 苏州依托制造业基础融资2566.50亿元 [9][11] 风投城市差异化路径 - 合肥模式:2007年50亿元押注京东方 2011年百亿布局半导体 形成产业集群 [12] - 成都路径:以小博大投资海光信息 体现前沿科技领域长期主义 [12] - 无锡特点:产业资本化运作 通过支持药明康德打造生物医药国际名片 [12] - 宁波模式:民营资本活跃 依托港口优势支持舜宇成为全球光学龙头 [13] - 珠海特征:凭借横琴粤澳合作区红利 在半导体及智能制造领域获得巨额融资 [11]
30年前中国企业有多野?四大行业的同年觉醒,如今命运天差地别
搜狐财经· 2025-09-27 16:37
传统商业转型 - 亚细亚商场以创新服务模式颠覆国营商场的僵化模式 曾通过央视广告引发全国商业观摩潮[4] - 亚细亚制定500亿销售额目标并实施激进扩张 三年内在15个城市铺开连锁店并涉足房地产等领域 最终因资金链断裂和管理失控导致负债数亿元[6] - 同期舜宇光学专注光学技术深耕 采用隐形冠军策略 30年后成为全球车载光学镜头领导者[9] 汽车产业变革 - 嘉陵摩托年销量突破百万辆 成为国民品牌并完成A股上市[11] - 力帆攻克电启动发动机技术 为国产摩托崛起奠定基础[11] - 比亚迪通过半人工半机械模式将镍镉生产成本降至日本同行三分之一 两年内占据全球40%市场份额[11][13] - 合资品牌桑塔纳2000主导商务市场 奥拓以1.8万元首付开启家庭购车时代[13] - 本田CR-V于1995年研发 2004年引入中国后推动SUV市场进入黄金时代[13] 互联网产业萌芽 - 瀛海威设立中国首个民营科教馆 开展互联网启蒙运动但未能建立可持续商业模式[15][17] - 瀛海威累计亏损1.4亿元 网上延安项目和缴费系统因技术兼容性问题失败[17] - 1998年新浪通过四通利方与华渊网合并成立 搜狐和网易同期进入市场探索门户与邮箱业务[19] - 马云在杭州创立中国黄页 开始电子商务领域早期探索[19] 半导体产业突破 - 中国考察三星半导体工厂后启动909工程 政府投资100亿元建设8英寸晶圆生产线[21][24] - 华虹微电子1997年与日本NEC合资成立华虹NEC 推动身份证芯片与SIM卡芯片国产化[22][24] - 工程确立政府引导加市场运作模式 成为半导体产业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分水岭[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