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优先股
icon
搜索文档
长沙银行股价小幅回落 拟赎回60亿元优先股
金融界· 2025-08-23 03:09
股价表现 - 2025年8月22日收盘价9.84元 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11% [1] - 当日成交量275760手 成交金额2.70亿元 [1] 估值指标 - 总市值395.72亿元 市盈率4.55倍 市净率0.59倍 [1] - 市净率低于1倍 显示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 [1] 优先股操作 - 拟于2025年12月25日赎回全部6000万股优先股 [1] - 赎回金额60亿元 该批优先股于2019年12月20日非公开发行 [1] 资金流向 - 8月22日主力资金净流出911.90万元 占流通市值比例0.02% [1] - 近五个交易日主力资金累计净流入990.95万元 [1] 公司背景 - 湖南省首家上市银行 主要经营商业银行业务 [1]
伯克希尔最新季报将卡夫亨氏减值38亿美元,为什么这笔浮盈70多亿美元的投资被巴菲特视为“失败的案例“?
聪明投资者· 2025-08-04 11:34
伯克希尔最新季报与现金持有 - 伯克希尔持有的现金及国债达3441亿美元,接近历史高位但略低于3月底的3477亿美元 [2] - 公司连续第11个季度净抛售股票,2025年上半年净卖出45亿美元股票 [3] - 二季度经营收益同比下降4%,主要受保险业务利润下滑拖累 [3] - 公司股价从历史高点回落逾10%但未进行任何回购操作 [3] 卡夫亨氏投资与减值 - 伯克希尔对卡夫亨氏股份进行38亿美元减值处理,减值后账面价值为84亿美元 [3] - 减值诱因是卡夫亨氏管理层宣布考虑拆分等战略选项,显示持股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落差非暂时性 [3] - 5月伯克希尔两位高管辞去卡夫亨氏董事会职务,释放疏远信号 [4] - 此次减值后仍有约70亿美元账面浮盈 [5] 初始投资背景 - 2013年伯克希尔与3G Capital以232亿美元私有化亨氏公司 [8] - 伯克希尔出资80亿美元认购年息9%的优先股,并与3G各自承担普通股投资 [8] - 交易结构使伯克希尔以"股权+优先股"形式参与,优先股年回报可达约12% [8] - 巴菲特在2012年股东信中提前透露协议,称"买不到比这笔更好的公司" [9] 并购与重组过程 - 2015年亨氏与卡夫食品合并,卡夫股东每股获新公司一股加16.50美元特别现金红利 [11] - 特别红利约100亿美元,伯克希尔出资52.6亿美元 [12] - 合并后新公司命名为卡夫亨氏,伯克希尔持股3.254亿股占26.8% [13] - 合并使伯克希尔从亨氏控股方退居为卡夫亨氏最大单一股东 [14] - 2015年第三季度伯克希尔确认约68亿美元账面收益 [14] - 合并后公司年营收达27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五大食品饮料公司 [15] 投资的财务表现 - 2016年6月卡夫亨氏以83.2亿美元赎回伯克希尔优先股,伯克希尔累计获得21.6亿美元利息 [16] - 2015-2018年卡夫亨氏每股年分红2.50美元,伯克希尔对应每年约8亿美元现金流 [23] - 2018年卡夫亨氏对经典品牌减值154亿美元,导致股价暴跌 [20] - 2019年2月公司削减股息36%并披露SEC调查,股价单日重挫28% [21] - 卡夫亨氏市值从2017年947亿美元骤降至2018年525亿美元,跌幅44.6% [22] - 2019年伯克希尔减记约30亿美元,首次承认投资实质性受损 [25] - 2025年8月伯克希尔再次减记37.6亿美元 [25] 巴菲特的反思 - 2013年巴菲特称与3G合作是"双赢范例",表示"从不打算卖出亨氏任何股份" [27] - 2019年巴菲特承认"高估了卡夫食品的价值",为卡夫"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28] - 反思归因于对卡夫品牌未来竞争力误判,未预见电商和自有品牌侵蚀 [28] - 承认对3G削减成本策略在品牌建设方面负面影响估计不足 [29] 财务账本分析 - 累计投资成本约175.1亿美元(2013年122.5亿+2015年52.6亿) [32] - 优先股实现收益24.8亿美元(利息21.6亿+赎回溢价3.2亿) [32] - 普通股股息收入约59亿美元(2015-2024年) [32] - 总回收金额约163.8亿美元 [33] - 当前持股账面价值约84亿美元 [34] - 理论账面收益约72.7亿美元,但考虑标普500同期250%涨幅则表现不佳 [35]
银行优先股隐退 “小算盘”背后有“大账”
上海证券报· 2025-07-30 01:53
商业银行资本工具演变 - 优先股逐步隐退,可转债集中到期,资本补充工具出现变化 [1] - 近期A股上市银行掀起优先股赎回潮,兴业银行赎回560亿元优先股,上海银行也审议通过全额赎回 [2] - 2014年以来A股上市银行累计发行境内优先股规模约8371.5亿元 [3] 优先股赎回原因 - 早年发行的优先股股息率普遍较高(2019年前达5.4%),而新发永续债成本仅2%左右,赎回可节约财务成本 [3] - 兴业银行2024年支付优先股股息25.97亿元,赎回前将"兴业优2"票面股息率下调至3.7% [3] - 多家银行下调优先股票面股息率,调整后多数在4%以下,但仍高于新发债券成本 [4] 永续债崛起 - 自2020年起无上市银行公开发行优先股案例,永续债成为主流资本补充方式 [5] - 永续债发行成本更低(中国银行7月发行300亿元永续债前5年票面利率仅1.97%),审批程序更简洁 [5][6] - 2024年前7个月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35只规模合计4882亿元,高于去年同期 [6] 银行资本管理现状 - 商业银行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28家低于行业均值 [7] - 江苏银行、兰州银行、浙商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低,分别为8.36%、8.37%和8.38% [7] - 银行业盈利能力承压,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成为"主动脉",包括专项债、险资入股等方式 [7] 资本集约化转型 - 银行通过降低风险加权资产和业务转型来缓解"资本焦虑" [7] - 加大债券类资产配置以获取投资收益,兼具免税、低风险、低资本消耗优势 [8] - 推进资本计量高级法落地,民生银行预计申报后还需2-3年获批实施 [8]
估值整改引银行理财“抛长买短”债券 回归产品净值化“道阻且长”
经济观察报· 2025-07-06 17:13
银行理财估值整改核心影响 - 理财产品将回归净值化本源,银行理财子公司需优化资产配置策略以平衡高收益、估值平稳与高流动性三者关系[1][4] - 监管部门禁止银行理财子通过自建估值模型、平滑估值等方式扭曲净值,要求统一采用中债/中证估值体系[6][11] - 整改分阶段推进:6月底完成50%,年底前全部完成,每月需反馈产品余额、资产余额与偏离金额[11] 自建估值模型运作机制与问题 - 自建估值模型通过6个月平均价对二永债及信用债估值,短期平滑净值波动但长期可能掩盖真实风险[6][8] - 该模型导致收益分配不公,部分理财子将底层收益倾斜至明星/新发产品,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9][11] - 信托公司曾投入百万采购自建估值系统以吸引理财子委托投资,整改后相关投入失效[12][14] 整改执行策略与进度 - 理财子采取"新老划断":清仓存量二永债旧债,新购债券严格采用中债/中证估值[14][15] - 截至6月底,80%二永债与信用债已切换至合规估值体系,剩余债券待到期自动剥离[14] - 信托渠道持仓信用债规模从2024年12月的3.5万亿降至2025年4月的3.3万亿,显示整改见效[21] 债券投资策略调整 - 理财子减持长期限二永债与中低评级信用债,转向短期高评级债券以降低净值波动[4][18] - 5月理财子净买入7-10年期信用债27亿元,6月骤降至9亿元;10-30年期同期从20亿降至3亿[22] - 债券收益率下行促使理财子增配REITs、优先股等高分红资产替代传统信用债[19] 信托渠道合作变化 - 理财子通过信托账户投资银行间债券的模式受冲击,信托平滑估值的增值服务被叫停[13] - 未按时完成估值调整的信托公司面临理财子更换合作方压力[14]
超570亿,完成赎回及摘牌
中国基金报· 2025-07-03 15:48
兴业银行优先股赎回 - 公司完成三期优先股赎回及摘牌程序 总规模为571 71亿元 [2] - 三期优先股分别于2014年12月、2015年6月和2019年4月非公开发行 发行规模分别为130亿元、130亿元和300亿元 合计560亿元 [4] - 公司于2025年7月1日足额支付优先股票面金额及2025年上半年股息 总计571 71亿元 [4]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赎回无异议 董事会此前全票通过赎回议案 [4] - 此次赎回依据发行条款约定 标志着公司资本管理计划阶段性完成 [4] 金融机构优先股赎回趋势 - 近两年金融机构积极赎回优先股 包括五矿资本、中国银行、广州农商行、中原银行等 [6] - 五矿资本2023年4月发行50亿元"五资优3"优先股 2024年4月赎回 [6] - 中国银行2020年3月发行1 98亿股境外优先股 2025年3月完成赎回注销 [6] - 低利率环境下银行有动力赎回早期发行的优先股 2019年前股息率普遍高于5% 高于当前负债成本 [6] - 赎回优先股可优化资本结构 节约利息支出 提升普通股股东收益和分红能力 [6]
超570亿,完成赎回及摘牌
中国基金报· 2025-07-03 15:39
兴业银行优先股赎回 - 公司完成三期优先股赎回及摘牌程序 总规模达571 71亿元 包括"兴业优1"、"兴业优2"、"兴业优3" [1] - 三期优先股分别于2014年12月、2015年6月和2019年4月非公开发行 发行规模分别为130亿元、130亿元和300亿元 合计560亿元 [3] - 公司于2025年7月1日足额支付优先股票面金额及2025年上半年股息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此前对赎回无异议 [3] 金融机构优先股赎回趋势 - 行业呈现积极赎回优先股趋势 五矿资本2023年4月赎回50亿元"五资优3"优先股 中国银行2020年3月发行的1 98亿股境外优先股也完成赎回 [5] - 低利率环境下 早期发行(2019年前)的优先股股息率普遍高于5% 赎回可优化资本结构并节约利息支出 [5] - 广州农商行、中原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近年均有赎回动作 此举有利于提升普通股股东收益和分红能力 [5]
银行优先股、可转债接连赎回,“固收+”还能加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9 19:30
银行理财资产荒加剧 - 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31.32亿元,固定收益型和现金管理型占比分别为75.03%和22.65%,含权理财规模较小 [1] - 利率下行导致高收益资产稀缺,信用债票息2.5%以上的非出险资产稀缺且收益持续降低 [1] - 负债端投资者仍将理财视作存款替代,要求收益率高于存款且安全性高 [1] 优先股赎回压力 - 兴业银行拟于2025年7月1日赎回三期合计560亿元优先股 [2] - 中国银行已于3月5日赎回1.98万股境外优先股 [3] - 银行优先股规模从2020年峰值8371亿元降至当前32只,兴业银行赎回后将剩29只 [4] 优先股配置价值 - 优先股因高票息+低波动成为固收+和权益产品优选,部分产品权益仓位以优先股为主 [3] - 中邮理财某产品前五大持仓均为银行优先股,占比分别为5.12%、4.19%、2.91%、2.75%和2.69% [3] - 银行理财采用自建估值模型降低优先股价格波动 [3] 可转债市场变化 - 可转债股性增强导致估值震荡,不确定性提升 [5] - 银行转债加快赎回,杭州银行、苏州银行、成都银行年内均赎回可转债 [6] - 银行股普涨推动转债赎回,中信银行业指数年初以来涨幅超63.66% [7] 替代资产探索 - 永续债成交量环比上升12%至1866亿元,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农商行分别占比57%、18%和25% [8] - 农业银行发行500亿元永续债,利率2.00%,投资者涵盖银行理财、保险、券商等 [8] - 公募REITs、黄金、权益型ETF、定增等成为潜在替代资产,定增历史收益超20% [9]
五矿资本: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五矿证券有限公司关于五矿资本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持续督导工作现场检查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3-31 17:26
文章核心观点 中金公司和五矿证券作为五矿资本向特定对象发行优先股项目的联席保荐机构,对五矿资本2024年度持续督导期间运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认为公司在多方面制度健全且执行有效,符合相关要求 [1][5] 本次现场检查的基本情况 - 联席保荐机构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五矿证券有限公司 [1] - 保荐代表人为雷仁光、甘利钦、胡洁、王佩 [3] - 现场检查时间未提及 [3] - 现场检查人员为甘利钦、王佩、胡洁 [3] - 现场检查手段未提及 [3] 本次现场检查主要事项及意见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情况 - 检查人员查阅相关资料,关注会议召开程序和回避表决制度落实情况 [2] - 联席保荐机构认为持续督导期内公司治理制度完善、执行有效,内控环境良好,风险控制有效 [2] 信息披露情况 - 检查人员查阅信息披露文件及支持文件并与公告对比分析 [2] - 联席保荐机构认为持续督导期内公司按规定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无虚假记载等问题 [2] 公司的独立性以及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他关联方资金往来情况 - 检查人员实地查看场所、查阅关联交易资料并访谈高管 [2] - 联席保荐机构认为持续督导期内公司资产完整,人员等保持独立,无关联方违规占有资金情形 [3] 募集资金专户存储及使用情况 - 检查人员查阅资金使用清单等资料及对外披露文件 [4] - 联席保荐机构认为持续督导期内公司制定并执行内部管理制度,募集资金使用合规,无违规情形 [4] 关联交易、对外担保和重大对外投资情况 - 检查人员查阅审议决策文件等资料并访谈高管 [4] - 联席保荐机构认为持续督导期内公司无违规关联交易、对外担保及重大对外投资情况 [4] 经营情况 - 检查人员向管理人员了解经营情况,查阅相关资料并了解行业市场变化 [4] - 联席保荐机构认为公司经营模式未重大变化,经营状况正常 [4] 联席保荐机构认为应予现场检查的其他事项 - 无 [4] 提请上市公司注意的事项及建议 - 联席保荐机构提请公司继续严格按相关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5] 是否存在应当向中国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报告的事项 - 本次现场检查未发现公司存在应报告事项 [5] 上市公司及其他中介机构的配合情况 - 公司领导和相关部门业务人员积极配合,未安排其他中介机构配合工作 [5] 本次现场检查的结论 - 联席保荐机构履行持续督导责任,认为2024年度五矿资本在多方面制度健全并执行有效,符合相关要求 [5]
吴清:将加快健全专门针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机制!
证券时报· 2025-03-06 16:44
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机制 - 资本市场对促进产业和科技创新具有独特、重要的支撑作用,科技创新企业越多越强,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活力和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就越强 [1] - 2024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均超过九成 [1] - 全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市值占比已超过四成 [1] - 先进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涌现出一批龙头领军企业 [1] 支持科技企业的具体措施 - 加快健全专门针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机制,聚焦科技创新活跃、体现新质生产力方向的领域 [2] - 用好"绿色通道"、未盈利企业上市等制度,稳妥实施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更精准支持优质科技企业发行上市 [2] - 加大支持科创的金融产品供给,包括债券、可转债、优先股等 [2] - 稳步发展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资本市场服务 [2] - 抓紧完善"并购六条"配套机制,推动更多科技创新企业并购典型案例落地 [2] 长期投资理念 - 鼓励支持私募基金的投资人、管理人坚守长期主义,增强对企业的长期支持以及增值服务能力 [2] - 支持科技企业专注主业,潜心研究,创新引领,厚积薄发 [2] - 希望市场各方全面客观冷静看待科技企业成长中的风险,通过科学方法和工具有效管理风险、获取收益 [2] - 对于未盈利企业上市等给予更多包容和理解,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