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平台

搜索文档
WRC现场:开普勒、逐际动力、越疆、节卡、灏存科技等14家头部企业展览精彩盘点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10 00:23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核心观点 - 展会热度空前,报名观众高达130万人,涵盖商务人士、家庭、学生等多年龄段群体[1] - 人形机器人技术实现全链路突破,从硬件构型到控制算法全面升级,商业化落地加速[7][8] - 具身智能成为行业焦点,多模态感知、灵巧操作、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推动机器人向"类人化"迈进[16][19][36] - 工业场景应用显著突破,超长续航、重载搬运、毫米级操作等特性解决行业痛点[10][34] - 服务机器人生态日趋成熟,多形态协作与岗位化模型提升商业化渗透率[23][31] 参展企业技术亮点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 展示全新构型人形机器人及三大商业化案例:制造业自动化分拣、商超零售服务、服装车间智能化改造[1][2] - 双脑协同架构(感知决策大脑+精准运控小脑)实现12小时新场景快速部署[2] - 视觉引导抓取技术无需复杂编程即可适配不同商品[2] 越疆科技 - 发布DOBOT Atom Ⅱ人形机器人,实现毫米级零件紧固与物料分拣同步操作[5] - 具身机械臂完成国内首个复杂长序列任务VLA应用落地,支持自然对话与意图理解[5] - 技术获腾讯Robotics X、达摩院等顶尖机构验证,构建跨场景商业网络[5] 逐际动力 -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imX Oli完成高动态舞蹈动作,室外Live表演全球领先[7] - 全身运动控制算法融合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支持多步态动态切换[7] - 双轮足机器人TRON 1挑战50厘米跳落等高落差地形,摔倒后自主恢复[8] 开普勒 - K2大黄蜂机器人实现"充电1小时工作8小时"的超长续航,双臂协同搬运30公斤重物[10] - 触觉/力觉/视觉多模态对齐技术达成毫米级精细操作[10] - 动态演示物流分拣场景,任务完成率显著提升[10] 节卡机器人 - S³复合机器人集成移动底盘与协作机械臂,实现±0.5mm定位精度的全流程自动化[12] - 2024年小批量交付300余台,覆盖汽车制造、半导体等行业[13] - 模块化设计统一控制"手眼脑脚",形成感知-执行-决策闭环[12] 因时机器人 - RH5EG1灵巧手实现14个主动自由度与2kg指尖抓握力,集成13组触觉传感器[16] - 微型伺服电缸技术突破驱动瓶颈,1kHz实时通信确保低延迟响应[15][16] - 全金属机身设计兼顾结构强度与精准操控[15] 强脑科技 - Revo 2灵巧手仅重383g却实现50N握力,抓重比达52.6[18] - 三维触觉传感器可感知物体硬度/纹理/受力方向,操作精度0.1mm[19] - 噪声控制低于50分贝,适配工业与家庭场景[19] 曦诺未来 - 全球首款量产腱绳传动灵巧手Xynova Flex 1,实现20个主动自由度[21] - 关节控制精度0.75°较国际领先产品提升25%,全栈自研突破"卡脖子"技术[21] - 可稳定抓取从单薄纸张到装满水的矿泉水瓶[21] 擎朗智能 - 多形态机器人构建服务生态,XMAN系列完成调酒、医疗物流等复杂任务[23] - 全球首家机器人4S店展示岗位化垂域模型ProS,提升协作效率[23] - IDC报告显示其商用服务机器人出货量全球第一[23] 思岚科技 - Aurora2.0感知系统实现毫米级空间重构与自动语义标注[26] - 水下雷达RPLIDAR U1支持5米探测距离,尺寸仅乒乓球大小[26] - 工业底盘Phoebus融合300KG负载与60cm窄道通行能力[26] 他山科技 - TS-F系列触觉传感器实现0.01N力分辨率,"未接触先感知"提升安全性[28] - 视触融合训练平台支持自适应操作,真机与仿真数据高度同步[29] - 生态合作覆盖主流人形机器人厂商[28] 普渡机器人 - "一脑多形"架构覆盖类人形/人形/机器狗全形态产品[31] - 闪电匣Arm攻克服务机器人梯控难题,实现复杂指令理解[31] - 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全球第一,覆盖80余国[32] 仙工智能 - 轮式人形机器人配备SRC-5000控制器,集成AGI功能提升决策能力[34] - 四足机器狗采用主动抗扰算法,适应崎岖地形与狭窄通道[34] - 全向智能叉车实现多层堆解跺,旋转顶升机器人灵活操作[34] 灏存科技 - 运动神经中枢系统实现0.001°动作捕捉与3ms延迟响应[36] - MOTCAP M11穿戴设备节省70%综合成本,10分钟快速部署[36] - 覆盖制造业、服务业、救援等多领域应用[36] 行业趋势与政策指引 - 工信部发布《2025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涵盖工业/商业/农业等十大领域[38] - 中国连续多年保持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地位,成为产业生态中坚力量[38] - 技术突破推动机器人从单一功能向"做人能做的事、去人能去的地方"目标迈进[8][38]
834家人形企业!一年增超百家!汽车人跨界抢滩,资本从追风口到赌落地兑现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04 12:54
行业概况 -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国内现存相关企业达834家,华东和华南地区占比最高,分别为43.53%和23.86% [1] - 2023年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50%至51家,2024年增速飙升至103.92%,注册量翻倍至104家,截至2024年7月新注册企业已达123家,同比增幅183.78% [3] - 超五成企业注册资本在千万元级别及以上,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企业占比30.3%,1000-5000万元企业占比24.73% [5] 资本动态 - 近期融资活动密集,逐际动力、千寻智能、星海图等多家企业完成融资,智元机器人获LG投资 [5] - 头部企业融资规模显著,越疆完成10.37亿港元定向增发,优必选以9051万元订单撬动24亿再融资 [6][8] - 宇树科技以120亿估值启动IPO辅导,智元机器人通过21亿控股上纬新材加速上市进程 [5] 技术发展 - 中国过去5年人形机器人专利达5880项,远超美国的1483项和日本的1195项 [8] - 投资逻辑从"概念共识"转向"产业兑现",更看重量产、交付和商业化能力,尤其关注软件控制能力和硬件成本控制 [8] - 人形机器人40%-50%供应链与新能源汽车重合,感知和执行领域渗透率38%,决策领域44%,躯体和外壳领域88%,动力电池领域67%,智能网联领域100% [13] 跨界趋势 - 智能辅助驾驶领域人才批量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包括小鹏前首席科学家郭彦东、Waymo前员工高继扬等 [11] - 国内15家车企和多家供应链企业已布局人形机器人,海外特斯拉、宝马等6家车企也已入局 [13] - 汽车"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成为人形机器人核心,特斯拉Optimus应用了汽车领域的三电技术 [16] 商业化进展 - 头部企业订单频出:智元机器人获中国移动7850万元订单,预计今年出货量达数千台;优必选在手订单达百台,预计教育科研领域交付超300台 [17] - 智平方已收到近500个通用智能机器人订单,星动纪元Q5机器人获几十台订单,数字华夏在手订单超4亿元 [17] - 行业年订单量预计超2万台,商业化落地步伐加快 [17][19]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沪登场 见证AI商业化更上一层楼
中国新闻网· 2025-07-26 12:12
人工智能商业化进程 -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元年,智元机器人展示全系列商业化落地应用,涵盖工业、物流、商超服务、文娱表演及教育科研等领域 [1] - 智元机器人已有两款机器人实现工业场景应用,用户接受度显著提升,商业化进展较去年大幅进步 [1] - 上海市经信委指出人工智能应用已进入普及阶段,今年大会突出展示AI实际应用成果 [1] 企业动态与产品发布 - 特斯拉、智元、宇树科技等企业在大会首发新品,商汤科技推出具身智能平台,集成感知、视觉导航及多模态交互能力 [1][3] - 阶跃星辰展示与车、手机、IoT、具身智能头部合作伙伴的Agent应用,商业化增速显著 [3] - 星环科技发布新一代AI基础设施,解决多模型数据存储与处理痛点 [4] - Soul App通过社交数据训练大模型,其"虚拟达人"系统可解析情感信号并提供实时陪伴 [4] 算力与基础设施发展 - 无问芯穹提出算力需适配小而广的AI企业需求,致力于提升算力利用效率以支撑多样化场景 [4] - 上海模速空间与模力社区形成东西协同格局,模力社区启用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首期容纳超100台机器人 [7][8] 产业规模与生态建设 - 2025年一季度上海规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1180亿元,同比增长29% [5] - 仲量联行数据显示上海主要产业园区"AI+"企业新增租赁面积占比突破30%,覆盖金融、零售、交通、医疗、工业等领域 [5] - 上海汇聚全国1/3人工智能人才(近30万名),孵化大量AI企业并形成全球竞争力 [8]
独家 | 商汤“1+X”调整进展:6家生态企业融资约18亿元,持有股权价值约百亿
新浪科技· 2025-07-24 10:20
公司战略与架构调整 - 商汤科技完成"1+X"架构调整233天后,"X"业务取得多项实质性进展,包括6家生态企业完成或接近完成累计约18亿元融资,生态企业+被投企业股权价值累计达约100亿元 [2] - "1+X"调整后公司更加聚焦生成式AI,同时让X生态企业聚焦各自场景化AI和细分市场需求,共享集团基础设施和模型成果 [4] - 商汤已形成"研发-孵化-资本化"闭环,X生态中多家企业具备独立上市潜力(如医疗、芯片赛道) [5] 融资进展与股权价值 - 商汤绝影(智能汽车业务)接近完成高额融资,另一家生态企业新一轮融资也接近尾声 [2] - 公开披露融资的3家生态企业:曦望Sunrise(AI+云端芯片)、商汤善萃(AI+医疗)、商汤善惠(AI+零售)分别获得融资,其中善惠由金沙江创投领投A轮 [2] - 影微创新(AI+端侧芯片)、家用机器人品牌"元萝卜"也在架构调整后获得融资,但金额未披露 [3] - 目前被曝出具体融资额度的"X"生态企业累计融资约11亿元 [3] 行业布局与协同效应 - 商汤在具身智能领域布局受关注,国香资本投资银河通用(获宁德时代参投11亿元)、众擎机器人(融资近10亿元)等企业 [4] - 公司将发布"具身智能平台",计划在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亮相 [4] - 英伟达H20 GPU解禁有助于商汤等拥有AIDC业务的企业交付更多CUDA生态算力,推动AI应用创新与算力需求增长 [5] 市场表现与估值 - 截至7月23日收盘,商汤集团港股市值592.1亿港元,近期股价逼近近一年高点 [5] - X生态企业融资进展验证业务能力,未来分拆上市可能提升商汤作为AI生态平台的"稀缺性溢价" [5] 长期战略方向 - 公司"三位一体"战略(大装置-大模型-应用)以应用驱动模型,模型带动算力优化,与行业算力供给缓解趋势契合 [5] - 成立10年后通过战略重组构建百亿价值矩阵,探索新的商业想象力与资本市场热度 [6]
AI巨头,拟入局!
中国基金报· 2025-07-23 00:17
具身智能行业动态 - 商汤科技正计划进军具身智能领域 核心团队已初步组建完毕并在业内招聘人才 [2] - 商汤具身智能团队成员来自智能驾驶 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领域 智能驾驶人才正涌向具身智能赛道 [6] - 商汤将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具身智能平台 集成感知 视觉导航及多模态交互能力 [6] - 商汤4月与松应科技达成战略合作 围绕具身智能数据仿真 研发管线及客户服务展开深度合作 [6] - 券商分析认为商汤布局具身智能是其视觉基因从"看懂世界"到"动手改造世界"的必然延伸 [6] 行业竞争格局 - 谷歌AI模型Gemini Robotics展现卓越类人能力 Figure AI自主研发的VLA模型Helix实现语言理解到动作执行无缝对接 [6] - 京东完成对千寻智能 逐际动力 众擎机器人三家具身智能头部企业的投资 [7] - 美团过去两个月领投它石智航 星海图 自变量机器人等多个具身智能项目 [7] - 蚂蚁集团年初成立专注于具身智能的子公司"蚂蚁灵波科技" [7] 行业发展态势 - 2025年全球具身智能产业链在头部企业带动下加速发展 板块热度持续升温 [7] - 行业投融资活动高度活跃 上下游积极开展战略合作 [7] - 整机厂纷纷发布量产规划及出货目标 终端快速推进场景应用 行业景气度居高不下 [7]
AI巨头,拟入局!
中国基金报· 2025-07-23 00:05
商汤科技进军具身智能领域 - 公司正计划进军具身智能领域,核心团队已初步组建完毕,并在业内招聘人才 [2] - 团队成员来自智能驾驶、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领域,智能驾驶人才正涌向具身智能 [2] - 具身智能与自动驾驶技术类似,都依赖与环境的交互和传感器数据 [2] - 公司将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具身智能平台,集成感知、视觉导航及多模态交互能力 [2] - 公司早在2025年4月就与松应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围绕具身智能数据仿真和研发管线展开合作 [2] 具身智能行业动态 - 谷歌AI模型Gemini Robotics展现了卓越的类人能力 [3] - Figure AI的Helix模型实现了从语言理解到动作执行的无缝对接 [3] - 京东近期投资了三家具身智能头部企业 [4] - 美团在过去两个月领投了多个具身智能项目 [4] - 蚂蚁集团年初成立了专注于具身智能的子公司"蚂蚁灵波科技" [4] 行业发展趋势 - 2025年全球具身智能产业链在头部企业带动下加速发展 [4] - 行业投融资活动高度活跃,上下游积极开展战略合作 [4] - 整机厂纷纷发布量产规划和出货目标 [4] - 在政策推动下终端应用场景快速推进,行业景气度居高不下 [4]
消费领域投融资周报(6月16日-6月22日):华之杰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6-23 16:45
全球投融资概况 - 上周全球共披露192起投融资事件,涉及143家国内企业和49家国外企业,融资总额约2327.76亿元人民币 [2] - 医疗健康领域融资数量居首,低碳领域融资金额最高 [2] 国内消费领域投融资 - 国内消费领域共24起投融资事件,涉及21家国内企业,融资总额122.22亿元人民币 [2] - 细分动态: - 1家企业上市:华之杰(电动工具及零配件供应商,江苏) [2] - 3家企业被并购:百植萃(医用护肤品牌,上海)、宇顺(液晶显示器研发商,湖南)、上海森彩贸易(箱包贸易商,上海) [2] - 17家企业获投,重点案例: - 杭州贝康国际(母婴护理服务商)与贝康国际(高端月子护理品牌)均完成5.75亿人民币Pre-IPO融资,位列年度同类型前5% [2] - 周六福珠宝(珠宝连锁品牌)完成5.24亿人民币Pre-IPO融资,年度排名前20% [2] - 灵心巧手(具身智能平台)完成数亿人民币A轮融资,年度排名前50% [3] - 脂代科技(健康食品供应商)完成数亿人民币A轮融资 [3] 国外消费领域投融资 - 国外消费领域共3起事件,融资总额93.28亿元人民币 [4] - 重点案例: - Livensa Living(西班牙学生住房服务商)被加拿大养老基金并购 [5] - IFBH(泰国即饮饮料食品商)完成3950万美元Pre-IPO融资,年度排名前50% [5] - Knowunity(德国数字学习平台)完成2.2亿人民币B轮融资,年度排名前50% [5][6] 其他细分领域亮点 - 天使轮融资活跃:思麦尔(连锁奶茶品牌)获3000万人民币融资(年度前20%),红颜范(美容科技公司)获1000万人民币融资(年度前50%) [3] - 种子轮案例:花是花FLOURIS(高端鲜花品牌)获数百万人民币融资 [3] 注:消费领域涵盖消费生活、电商零售、教育、旅游、体育健身五大行业 [7]
陈晓红院士专访文章《推动具身智能在多领域实现标杆应用》
机器人圈· 2025-05-19 18:53
具身智能概述 - 具身智能是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 强调智能体与环境的实时交互 实现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一体化 颠覆传统人工智能的"离身性"局限 [1] - 具身智能可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 - 具身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合作的焦点 我国正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1] 技术理论基础 - 1986年机器人学家罗德尼·布鲁克斯提出"包容式架构" 为具身智能奠定理论基础 主张智能应由身体与环境的实时交互自然涌现 [2] - 多模态感知技术融合视觉、触觉、力觉等传感器数据 实现三维环境毫米级建模 [2] - 强化学习与自适应控制技术使智能体在虚拟空间积累经验后可迁移至真实场景 [2] - 具身大模型增强智能体泛化能力 支撑"一脑多机"架构 [2] - 分布式协同技术依托群体智能算法 构建多智能体协作网络 [2] 技术发展挑战 - 感知能力挑战:当前AI感知系统偏单一割裂 需发展全模态感知技术 融合视觉、听觉、触觉、力觉等多种感知能力 [3] - 运动控制挑战:人类行走涉及200多块肌肉毫秒级协调 现有AI运动系统仍粗糙 需突破动态平衡、精细操作和能量效率三重难关 [3] - 学习能力挑战:现有AI缺乏真正"直觉"和"经验" 需发展强化学习和迁移学习等先进算法 赋予机器人更强自适应学习能力 [4] 国内发展现状 - 技术研发加速:我国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天工"平台实现全球首个全尺寸纯电驱人形机器人拟人奔跑 "慧思开物"平台首次实现单个软件系统在多构型本体上的兼容 [5] - 产业加速布局:华为、腾讯、宇树科技、比亚迪、优必选等企业积极布局 截至2024年9月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6000亿元 相关企业超4500家 预计2035年产业规模将达1.7万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15.6% [5] - 政策支持加力: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2025年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 北京发布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 计划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6] 应用场景拓展 - 已涵盖智能制造、医疗服务、居家养老、智能安防、抢险救灾、海洋作业等领域 [6] - 工业制造领域:实现柔性制造 提高生产效率 [6] - 医疗康复领域: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已在20余个省(区、市)应用 帮助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 [6] - 物流仓储领域:自动导引车(AGV)通过动态任务分配与冲突消解算法 将仓储分拣效率提升300% [6] 产业发展措施 - 强化顶层规划和协同创新:纳入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专项规划 建立跨部门协调推进机制 组建由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 [7] -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点支持类脑计算、柔性电子、高精度传感器等交叉领域研究 突破多模态感知、自主运动控制、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 [7][8] - 拓展基础支撑和应用场景:建立具身智能专用数据库 优化算力资源配置 在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示范项目 [9] 政策保障建议 - 强化金融和平台支持:设立国家级产业基金和专项研发基金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 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 [10] - 完善政策与法规保障:加强标准规范制定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法律与监管体系 加强伦理规范与安全保障 [11] - 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技术协作 构建开放供应链 推动国际标准制定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