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斯拉第二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
icon
搜索文档
834家人形企业!一年增超百家!汽车人跨界抢滩,资本从追风口到赌落地兑现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04 12:54
行业概况 -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国内现存相关企业达834家,华东和华南地区占比最高,分别为43.53%和23.86% [1] - 2023年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50%至51家,2024年增速飙升至103.92%,注册量翻倍至104家,截至2024年7月新注册企业已达123家,同比增幅183.78% [3] - 超五成企业注册资本在千万元级别及以上,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企业占比30.3%,1000-5000万元企业占比24.73% [5] 资本动态 - 近期融资活动密集,逐际动力、千寻智能、星海图等多家企业完成融资,智元机器人获LG投资 [5] - 头部企业融资规模显著,越疆完成10.37亿港元定向增发,优必选以9051万元订单撬动24亿再融资 [6][8] - 宇树科技以120亿估值启动IPO辅导,智元机器人通过21亿控股上纬新材加速上市进程 [5] 技术发展 - 中国过去5年人形机器人专利达5880项,远超美国的1483项和日本的1195项 [8] - 投资逻辑从"概念共识"转向"产业兑现",更看重量产、交付和商业化能力,尤其关注软件控制能力和硬件成本控制 [8] - 人形机器人40%-50%供应链与新能源汽车重合,感知和执行领域渗透率38%,决策领域44%,躯体和外壳领域88%,动力电池领域67%,智能网联领域100% [13] 跨界趋势 - 智能辅助驾驶领域人才批量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包括小鹏前首席科学家郭彦东、Waymo前员工高继扬等 [11] - 国内15家车企和多家供应链企业已布局人形机器人,海外特斯拉、宝马等6家车企也已入局 [13] - 汽车"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成为人形机器人核心,特斯拉Optimus应用了汽车领域的三电技术 [16] 商业化进展 - 头部企业订单频出:智元机器人获中国移动7850万元订单,预计今年出货量达数千台;优必选在手订单达百台,预计教育科研领域交付超300台 [17] - 智平方已收到近500个通用智能机器人订单,星动纪元Q5机器人获几十台订单,数字华夏在手订单超4亿元 [17] - 行业年订单量预计超2万台,商业化落地步伐加快 [17][19]
多轮破亿元资金注入人形机器人赛道,资本更青睐“汽车人”造“人”?
华夏时报· 2025-07-23 21:23
行业融资动态 - 人形机器人行业融资呈现"破亿元"和"多轮次"特征,成为资本"宠儿"[3] - 逐际动力LimX Dynamics在7月完成京东战略领投的新一轮融资,此前3月已完成5亿元A轮融资[2] - 智元机器人获正大集团战略投资,已累计完成9轮融资并通过入主上纬新材料登陆科创板[2] - 它石智航成立未满半年即完成1.2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由美团战投领投[2] - 维他动力成立100天内获两轮合计2亿美元融资,智平方、星海图等企业上半年均获数亿元融资[2] 人才流动趋势 - 智能辅助驾驶领域人才自2023年初开始大规模转向人形机器人赛道[4] - 小鹏汽车前首席科学家郭彦东创办智平方,Waymo/Momenta背景的高继扬创立星海图[4] - 文远知行前COO张力加入逐际动力,蔚来前架构师史青帆创办少年游[4] - 华为车BU前首席科学家陈亦伦联合百度IDG前总经理李震宇等创立它石智航[4] - 地平线前副总裁余轶南创办维他动力,并吸引理想汽车前产品总监赵哲伦等加入[4] 技术协同优势 - 人形机器人与智能网联汽车在环境感知、规划控制等技术链路上具有同源性[7] - 智能辅助驾驶的"VLA+VLM"架构将成为人形机器人进化路径[7] - 特斯拉机器人团队证实其汽车领域积累的AI训练、电池、芯片技术可迁移[7] - 地平线首席架构师苏箐指出自动驾驶技术是人形机器人的基础门槛[7] - 汽车业"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可直接应用于人形机器人供应链[7] 行业转型动因 - 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导致智能辅助驾驶供应商利润受压,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十年红利赛道[4] - 余轶南认为汽车形态限制AI价值释放,人形机器人能创造全新载体[5] - 小鹏汽车何小鹏预判汽车与机器人技术融合是产业变革方向[5][6] - 车企智能辅助驾驶团队正批量转型或内部孵化人形机器人项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