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船舶与海洋工程
icon
搜索文档
天海防务股价涨5.28%,南方基金旗下1只基金位居十大流通股东,持有1264.89万股浮盈赚取543.9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1-24 14:59
截至发稿,崔蕾累计任职时间7年19天,现任基金资产总规模1227.6亿元,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 164.23%, 任职期间最差基金回报-16.8%。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为AI大模型自动发布,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 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不构成个人投资建 议。 从天海防务十大流通股东角度 数据显示,南方基金旗下1只基金位居天海防务十大流通股东。南方中证1000ETF(512100)三季度减 持11.89万股,持有股数1264.89万股,占流通股的比例为0.77%。根据测算,今日浮盈赚取约543.9万 元。 南方中证1000ETF(512100)成立日期2016年9月29日,最新规模766.3亿。今年以来收益20.09%,同类 排名2059/4209;近一年收益14.36%,同类排名2433/3982;成立以来收益6.27%。 南方中证1000ETF(512100)基金经理为崔蕾。 11月24日,天海防务涨5.28%,截至发稿,报8.58元/股,成交37.96亿元,换手率27.81%,总市值148.26 亿元。 资料显示,天海融合防务装 ...
关于公布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当选外籍院士名单的公告
环球网资讯· 2025-11-21 09:36
院士增选总体情况 - 中国工程院2025年外籍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24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1]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学部增选4位外籍院士,分别来自英国、日本、乌克兰和葡萄牙 [4] - 研究方向涵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 [4]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学部增选5位外籍院士,分别来自英国、美国、新加坡和奥地利 [6] - 研究方向集中在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及供应链优化 [6]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学部增选3位外籍院士,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和加拿大 [8] - 研究方向包括金属材料腐蚀与环境断裂、航空复合材料、高分子化工 [8]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学部增选4位外籍院士,分别来自美国、芬兰、英国和俄罗斯 [10] - 研究方向覆盖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地质与矿产探测 [10]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学部增选2位外籍院士,分别来自德国和澳大利亚 [12][13] - 研究方向包括城乡规划与发展、结构工程(结构优化设计) [12][13]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 学部增选2位外籍院士,分别来自荷兰和美国 [14][15] - 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健康相关的水微生物学 [15] 农业学部 - 学部增选1位外籍院士,来自德国 [16][17] - 研究方向为合成生物学及遗传工程 [17] 医药卫生学部 - 学部增选2位外籍院士,分别来自瑞士和英国 [18][19] - 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与工程、分子肿瘤学 [19]
天海防务:目前暂不涉及ROV产品的直接研发与生产
证券日报网· 2025-11-17 20:09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目前主要聚焦于水下机器人的设备应用与系统集成[1] - 业务模式以系统集成和设备应用为主,不涉及ROV产品的直接研发与生产[1] 水下机器人业务 - “水下机器人”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具体定义因作业水深和功能用途而异[1] - 公司围绕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及特种无人船艇业务发展水下机器人集成与配套应用[1] 具体应用场景 - 在设计的船舶平台、饱和潜水船、特种无人船艇等产品中,会根据需要搭载或推荐使用ROV设备[1] - ROV设备用于协助船东完成各类水下作业,公司具备相关的应用场景和实践基础[1]
天海防务:目前暂不涉及ROV产品直接研发与生产
证券时报网· 2025-11-17 09:55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在机器人领域主要聚焦于设备的应用与系统集成 [1] - 业务模式以系统集成和设备应用为主,不涉及水下机器人产品的直接研发与生产 [1] 水下机器人业务 - 水下机器人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具体定义因作业水深和功能用途而异 [1] - 公司围绕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及特种无人船艇业务,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发挥水下机器人集成与配套应用 [1] - 公司设计的船舶平台、饱和潜水船、特种无人船艇等产品会根据需要搭载或推荐使用ROV设备,协助船东完成各类水下作业 [1] - 公司具备ROV相关的应用场景和实践基础 [1]
中国经济圆桌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成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新华网· 2025-10-18 08:38
创新驱动发展 - 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多领域呈现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向中高端、从追赶者向领跑者转变的态势 [1] - “十四五”期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成果丰硕 [2] - 科技创新能力正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 [2] 创新要素投入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2] - 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9%,已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 [2] - 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 [2] 科技创新成果 - 核电、高铁、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装备取得新突破 [2] - 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创造了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 [2] - 2024年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4个,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一 [2] 新兴产业发展 - 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10%左右 [2] -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加快落地 [2] 宏观经济发展 - “十四五”前4年GDP平均增速达到5.5% [3] - 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迈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台阶 [3] - 完整产业体系优势更加凸显,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3]
理响中国|这就是“神秘的东方力量”
新华网· 2025-10-14 13:35
文章核心观点 - “十四五”期间中国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就,研发投入和产出均实现大幅增长,并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1][3][5] - 以杭州、合肥为代表的城市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形成独特的“合肥模式”等发展路径,成为中国经济愿景的典范 [1][2] - 中国科技从“卡脖子”到“掰手腕”的转变,得益于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特色创新生态三大制度优势 [6][9][11] 研发投入与全球排名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 [3] - 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 [3] - 根据《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排名提升至全球第十位,比2013年上升了25位 [3] 关键领域科技成就 - 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 [5] - 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云天,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携月壤而归 [1][5] - 2024年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72.6%,增加约1900亿块 [9] - 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创造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 [9]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 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 [11]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到10.4% [11] - 累计在研创新药达到4000余款,约占全球30% [11]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的总和 [11] 城市创新案例与模式 - 杭州“六小龙”通过一系列充满未来感的创新产品在国内外火爆“出圈” [1] - 合肥走出科技创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为“合肥模式” [2] - 合肥滨湖科学城产出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等重大成果 [6]
前八个月实现外贸额近三万亿元增长百分之四点五 上海进出口保持连续增长势头
解放日报· 2025-09-21 10:33
外贸总体表现 - 上海8月单月进出口额达3874.3亿元 连续7个月保持增长[1] - 8月单月出口额1830.8亿元 同比增长17.1% 创历史新高[1] - 前8个月外贸总额2.94万亿元 同比增长4.5%[1] 新兴市场出口 - 对非洲/东盟/中东/印度等新兴市场出口537.4亿元 同比增长45%[1] -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出口增长1060%[1] - 工程机械出口增长72.8%[1] 绿色产品出口 - 电动汽车出口增长37.1%[2] - 锂电池出口增长112.1%[2] - 光伏产品出口增长39%[2] 高端制造出口 - 高端机床与高端装备保持两位数增长[2] - 正泰电气变压器单批出口货值560.5万元至欧洲[2] - 正泰电气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14.5亿元 同比增长88.9%[2] 民营企业表现 - 宇瑞包装出口锂电池包装木箱4.5万余个 同比增长超3倍[2] - 政府部门组织245家企业参加38个海外展会[2] - 海外展会意向签约金额2368万美元 聚焦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绿色能源产业[2]
天海防务9月17日获融资买入2781.34万元,融资余额5.87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9-18 09:25
股价与交易表现 - 9月17日股价下跌1.07% 成交额达3.19亿元[1] - 当日融资买入2781.34万元 融资偿还3810.03万元 融资净流出1028.69万元[1] - 融资余额5.87亿元 占流通市值5.51% 超过近一年50%分位水平[1] - 融券卖出2.13万股 金额13.76万元 融券余量3.29万股 余额21.25万元 超过近一年50%分位水平[1] 股东结构变化 - 股东户数13.01万户 较上期减少5.47%[2] - 人均流通股12661股 较上期增加5.78%[2] - 多家ETF新进十大流通股东 包括国泰中证军工ETF持股1603.03万股 南方中证1000ETF持股1276.78万股 华夏中证1000ETF持股753.04万股[3] - 香港中央结算持股711.61万股 较上期减少3188.13万股[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1-6月营业收入18.43亿元 同比增长22.00%[2] - 同期归母净利润1.26亿元 同比增长106.69%[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77亿元 近三年累计派现0.00元[3]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位于上海市松江区 成立于2001年10月29日 2009年10月30日上市[1] - 主营业务涵盖船舶与海洋工程 军民融合产业 清洁能源利用[1] - 收入构成:船海工程设计建造总承包业务92.05% 船海工程设计技术服务1.97% 能源业务1.80% 其他产品收入1.75% 防务装备及产品业务1.18% 船舶租赁收入0.50%[1]
《南沙方案》白皮书首次发布 2025年第一阶段任务目标基本完成
证券时报网· 2025-08-05 14:02
科技创新产业合作 - 累计立项19个粤港澳联合科技攻关项目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扎根南沙并加快建设环港科大创新区 [1]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7.8% 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5.48% [3] - 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300家 年均增长21.5%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35家 增长近11倍 [3] 重点产业发展成果 - 自动驾驶出行领域实现全国首个全域开放试验场 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 [2] - 生物医药企业集聚超过400家 形成覆盖细胞与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的产业集群 [2] - 新增上市企业9家 4家企业入选2025全球独角兽榜单 [3] 粤港澳创业生态建设 - 打造以"创享湾"为龙头的15个青创基地 累计孵化企业(项目)2336个 [2] - 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达1178个 项目年产值30亿元 带动就业7115人 [2] - 实施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累计减免税额16.2亿元 [3] 国际航运枢纽建设 - 南沙港区建成华南最大综合性枢纽港 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2048.9万标箱 位居全球单一港区前列 [2] - 开辟174条国际班轮航线 通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航线占比超85% [2] 金融创新与市场开放 - 广州期货交易所上市工业硅、碳酸锂等品种 累计成交额约25万亿元 [2] - 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累计交易金额超500亿美元 [2] - 落地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1.1万个 发行全国首单"碳中和"绿色债券及大湾区首单可持续发展债券 [2]
“移动的海上实验室”驶向未来
新华日报· 2025-07-24 07:11
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交付 - 我国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在无锡命名交付 历时6年科研攻关和设计制造 将为国产船舶装备提供真实海洋测试平台 加速推动船舶工业绿色智能化转型 [1] - "未来"号由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及其连云港中心建设 中船集团旗下七〇二所 六〇四院等10余家单位共同参与技术攻关和配套供货 [1] - 该船总长1108米 满载排水量7000吨 续航力超10000海里 [1] "未来"号技术创新与设计特点 - 全船采用模块化设计 能灵活搭载10吨级货物及载人潜水器 无人潜水器等深海装备 支持不同设备快速安装调试 [1] - 创新设计的船体开口结构直接连通船内与外部海洋环境 设备可从舱体内部安全布放至深海 测试深度可达1000-3000米 [2] - 配备多学科 多功能实验室和高度融合的数据中心 能够完成深海生物 水文 地质的采样与分析等各类海上科学实验 [2] "未来"号核心功能 - 首要功能是作为国产智能器件与系统的海上测试平台 国产甲板机械 动力设备 电力系统等都可在真实环境中得到充分验证 [1][2] - 第二大功能是开展深海装备关键技术演示验证 通过"边研制 边试验 边应用"模式 大幅缩短国产设备成熟周期 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2] - 第三大功能是提供深远海科学试验作业保障 作为开放平台 国内外科研团队 企业可共同验证技术 共享数据 加速深海装备从实验室到大洋的跨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