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众ID.系列
icon
搜索文档
入职未满半年,“最年轻的上汽集团品牌总经理”周钘被曝卸任
新浪财经· 2025-06-04 21:10
高层变动 - 上汽名爵品牌事业部总经理周钘上任不到半年即离职,接替者为原上汽大众品牌ID营销高级总监陈萃 [1] - 周钘1987年出生,曾任职上汽五菱多个营销岗位,2022年短暂加入小米汽车后回归五菱,2024年12月出任名爵总经理 [1] - 陈萃曾任上汽大众大众品牌市场营销传播策略高级经理、ID营销高级总监,负责新能源车型市场战略 [5] 业绩表现 - 周钘任职期间提出2025年销量目标比2024年翻一番 [3] - 2024年一季度名爵国内销量25839辆,同比增长13.1% [3] - 上汽大众ID家族2024年销量13万辆,同比增长23.8%,其中ID3累计销量超20万辆 [5] 人事动态 - 周钘微博认证仍显示为名爵总经理,但已半个月未更新动态 [3] - 陈萃作为接任者,此前主导的上汽大众ID系列取得显著增长 [5]
从欧洲车企2025Q1财报看电动化趋势:欧洲电车趋势已起
开源证券· 2025-05-21 17:1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Q1欧洲电车呈现强劲产业化趋势,多家车企BEV销量大幅增长,中国车企加大PHEV出口 [4][5] - 2025 - 2026年欧洲车企新品持续推出,有望巩固并延续电动化趋势 [6] - 碳排放考核现阶段有压力,新车型推出后2027年有望超额完成目标,各车企新车型有望带动欧洲电车市场放量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销量 - 2025Q1雷诺、大众、宝马等车企欧洲BEV销量大幅增长,Stellantis和奔驰受产品换代影响Q1未强劲增长,后续新车型或推动复苏,特斯拉在欧份额下滑 [4][14] - 雷诺2025Q1 BEV销量同比+88%,雷诺5是欧洲B级电车销量第一,集团BEV渗透率提升,订单显示电动化趋势质变 [15][16] - 大众2025Q1欧洲BEV交付量同比+113%,西欧BEV渗透率从9%提至19%,BEV订单增长64% [19][21] - 宝马2025Q1欧洲BEV销量同比+64%,全球BEV销量11万辆,BEV渗透率18.7% [23] - 中国车企加大PHEV出口以规避加征关税影响,2025Q1比亚迪出口量同比+124%,名爵同比 - 47%,小鹏同比+143% [5][32] 新车节奏 - 欧洲各车企有明确电车产品发布规划,新品推出有望巩固延续电动化趋势 [37] - Stellantis 2.5万欧元价格带新车Q2或推动销量复苏,C级车部分车型2025下半年入市 [40] - 雷诺4将于Q2末推出,有望延续雷诺5热销趋势,新款雷诺Twingo预计2026年投放 [41][42] - 大众9月将展出入门级BEV,2026年推出ID.2,2027年推出ID.EVERY.1 [45] - 宝马2025年底前生产iX3,2026 - 2027年推出6款NEUE KLASSE车型 [46] - 奔驰2025年发布CLA,2026年开启大规模电车发布,目标2027年新能源渗透率超30% [49] 碳排放考核 - 欧盟考核2025 - 2027年三年平均值,多数车企现阶段达目标有压力,新车型推出后2027年有望超额完成 [53] - Stellantis认为放宽考核可避免2025Q4恐慌性降价,可利用碳积分满足目标 [54] - 雷诺不参与碳排放池计划,计划提升EV和HEV渗透率,减少内燃机汽车销量,强调电车降本 [55] - 大众预计2025年计提15亿欧元潜在罚款,2026年压力减小,2027年超额完成目标 [57] - 宝马2024年已超额完成目标,2025年有信心继续达成 [58] 投资建议 - 推荐锂电池企业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等;锂电材料企业湖南裕能、中伟股份等;电源/电驱系统企业威迈斯、富特科技;受益标的涉及锂电结构件、汽车安全件等多领域企业 [7][59]
全网吐槽的反人类设计,车企这回听劝了
36氪· 2025-05-09 09:18
行业趋势转变 - 车企开始重新引入实体按键,逆转过去全触控设计的风潮,包括大众、小米、保时捷等品牌在2024年新款车型中恢复机械旋钮和按键[1][3][22] - 行业从"全触控座舱"营销转向强调"保留必要实体键更人性化",现代汽车承认过度集成触控功能是错误决策[1][3] - 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2026年新规要求关键功能必须配备实体按键,否则降低安全评级[20] 触控屏的缺陷与用户反馈 - 触控操作存在安全隐患:大众ID系列后视镜调节需22秒完成,方向盘触控板误触率42%,紧急情况延迟1.5秒[3] - 瑞典测试显示全实体键操作仅需10秒(车辆前行306米),触控屏操作导致分心且效率低下[13] - 英国研究指出触屏操作使驾驶员反应时间增加53%-57%,远超酒驾(12%)和大麻(21%)的影响[16] 技术成本驱动因素 - 触控屏普及背后是成本考量:屏幕采购价可低于50美元,比实体按键布局节省物料成本[8] - 特斯拉通过功能集成降低物料成本,Model 3比同行节省1000-2000元[8] - 电子控制单元(ECU)数量从1993年奥迪A8的5个增至2010年100多个,导致线束复杂和成本上升[6] 车企战略调整案例 - 大众设计总监公开承认过度依赖触控屏是"重大失误",承诺实体按键将永久保留[17][22] - 保时捷2024款卡宴重启实体键,宝马iDrive新增触控板,小米SU7明确保留实体键[22] - 奔驰EQS采用56英寸联屏,奥迪A8L推行多屏战略,但均面临操作便利性质疑[6][22] 人机交互优化方向 - 同济大学研究指出封闭性操作(如空调调节)适合实体键,开放性功能(如语音呼叫)适合触控/语音[24] - 行业共识转向"软硬兼施",实体键与触屏根据功能特性差异化配置[22][24] - 特斯拉Model S开创的17英寸全触控屏模式引发十年行业跟风,现被证明需改良[4][22] 系统可靠性问题 - 哪吒汽车出现车机系统崩溃案例,导致钥匙解锁失效、关键信息丢失等故障[16] - 特斯拉因触控雨刮器延迟问题在美国召回13.6万辆Model S/X[19] - NHTSA统计显示18.7%分心驾驶事故与触控系统相关,73%涉及多级菜单操作[19]
中国一汽高层焕新战略升级:红旗领衔自主新能源加速破局 合资转型直面市场变局
环球网· 2025-04-30 11:36
高管变动 - 中国一汽集团总经理助理兼红旗品牌运营委员会副总裁高璞升任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1] - 中国一汽党委常委、副总经理、红旗品牌运营委员会执行副总裁梁贵友升任集团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 [1] - 目前中国一汽的核心领导班子成员共有8人 [1] 销量数据 - 2025年1-3月中国一汽销售整车76.2万辆同比增长2.5%生产整车77.6万辆同比增长4.8% [2] - 自主品牌销量22.3万辆同比增长7.4%自主新能源销量5.9万辆同比增长152%合资品牌销量53.9万辆 [2] - 合资品牌占据中国一汽销量的第一自主新能源销量占比不到5% [2] - 一汽红旗2024年度销量411777辆同比增长17.4%连续7年正向增长 [3] - 红旗新能源汽车销量115000辆同比增长43.7% [3] - 红旗HS5销量87000台是B级豪华SUV销量冠军 [3] 行业趋势 - 3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3.7万辆同比增长40.1%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2.4% [2] - 1至3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259.4万辆同比增长49.4%占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的84.4% [2] - 燃油车整体市场规模下滑已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 [4] - 燃油车在中国汽车市场仍将长期存在且年销量规模有望持续保持在千万辆级别 [4] 产品规划 - 2025年红旗将推出一款B级纯电轿车和一款B级纯电SUV [3] - 一汽大众ID系列2024年在华销量13万辆占大众品牌在华销售286万辆的比例很低 [3] - 一汽丰田bZ系列车型2024年销量为18万辆销售未达预期 [3] 战略调整 - 中国一汽将品牌的增长发力点突出在自主品牌上红旗作为增长势头最快的品牌被寄予厚望 [2] - 新合资模式将推动研发本土化转型 [4] - 本土化是大众要在中国坚定推进的事也是大众在新能源时代更好适应中国竞争节奏的关键 [4] - 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发展节奏相对滞后 [4] - 合资品牌不会在新能源转型上过多背负压力但仍会坚守燃油车市场 [5]
实体按键回归,触控时代是否就此终结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14 22:20
汽车内饰设计趋势:实体按键回归 - 现代汽车将在2026年下一代产品中保留实体按钮,缩小触摸屏尺寸并优化操作系统[6] - 现代汽车承认曾被大屏幕的"惊艳"效果吸引,但消费者反馈不佳[6] - 汽车行业正从全触控设计回归到实体控制装置[8] 触控屏发展历程与问题 - 首个车载触摸屏出现在1986年别克Riviera,仅3×4英寸[10] - 特斯拉2012年推出17英寸中控屏引发行业变革[12] - 触控屏理论上能节省空间和成本(全触控方案比实体按键节省87%成本)[15] - 但实际使用中操作复杂化,如大众ID系列后视镜调节需22秒完成[16] - 沃尔沃和特斯拉将常用功能隐藏在多层菜单中引发用户不满[18] 实体按键的优势 - 实体按键支持盲操,操作速度比触控快3倍[22] - 在120km/h时速下,实体按键可缩短26.7米制动距离[22] - 70%用户在突发状况下无法准确通过触控关闭稳定系统[22] - 宝马采取折中方案,关键安全功能采用实体按键[34] - 保时捷2024款卡宴恢复实体按键和旋钮[36] 用户反馈与市场数据 - J D Power调查显示美国车主满意度连续两年下滑[19] - 仅56%用户愿意用车载系统播放音频[19] - 大众ID 4方向盘触控板误触率高达42%[16] - 特斯拉Model 3后视镜调节需8秒,相当于闭眼驾驶220米[25] 行业应对与产品调整 - 大众宣布所有新车型将采用传统内饰设计[30] - 从2025款ID 2开始,大众将设置5个实体按键[32] - 小米SU7采用磁吸模块拓展实体按键[38] - 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重新配备转向灯拨杆[38] 安全法规影响 - 欧盟NCAP 2026年起要求关键功能必须通过实体操作实现[40] - 该标准可能影响其他地区法规制定[42] - 美国IIHS和中国也在关注交互设计对安全的影响[43] - 日本车企如马自达坚持保留关键功能实体按键[45] 成本与商业考量 - 大众宁愿每年增加2亿欧元成本也要保留实体按键[47] - 每降低1%事故率可减少约8000万欧元保险和售后支出[47] - 实体按键单件成本是触控模块的3倍[47] 人机交互研究 - 研究表明触控操作使新手驾驶员学习成本增加40%[27] - 操作车载屏幕会分散驾驶员注意力约40秒(相当于80km/h行驶800米)[27] - 专家建议根据场景平衡数字与触觉元素[51] - 实体按键提供触感和反馈,能减少视觉依赖[53]
野心收缩、战线扩张,大众重新梳理在华智能研发
晚点LatePost· 2024-05-29 22:00
以下文章来源于晚点Auto ,作者晚点团队 晚点Auto . 从制造到创造,从不可能到可能。《晚点LatePost》旗下汽车品牌。 大众转变在华智能研发思路。 文丨赵宇 编辑丨 冒诗阳 2024 年 5 月,数百名 Cariad 中国员工收到一封公司内部邮件,邮件内容包含两道编程测试题。 这封邮件来自 Cariad 中国的 HR 部门,但发起测试的人是韩三楚,他在今年 3 月 1 日接替常青,成 为 Cariad 中国 CEO。多名 Cariad 中国员工认为,这位新任 CEO 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摸底部下的软件 研发水平。 一位 Cariad 中国员工说,虽然测试题并不是很难,但大家并不轻松,因为 "一些员工已经很长时间 没有写过代码了"。 成立的两年时间里,Cariad 中国员工的核心任务是做测试和项目管理,而非承担具体的研发任务。 这是韩三楚需要面对的新局面。进入 Cariad 中国之前,韩三楚是长安汽车的首席软件架构师,带领 约 3500 名工程师开发长安 SDA 电子电气架构。 进入 Cariad 中国之后,韩三楚将参与大众中国下一代纯电平台 CEA(China Electrical Archite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