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比亚迪秦PLUS
icon
搜索文档
整车管家系列:如何看待2025下半年新能源增长动能
长江证券· 2025-07-27 21:1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丨维持 [1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以来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提升斜率减缓,关注下半年重点新车带来的新能源渗透率提升机会 [5] - 8万元以下低端市场规模小且渗透率基数高,对全市场新能源渗透率提升贡献有限;8 - 25万元中间市场受合资品牌降价影响,渗透率提升速度承压,反内卷下车企降价收缓及新车销量释放或带来提升机会;25万元以上高端市场受豪华品牌降价和自主品牌车型成熟衰退影响,渗透率提升速度减缓,下半年重点新车上市,提升潜力大 [5][12][2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引言:分市场看待下半年新能源渗透率增长动能 - 2025年1 - 5月市场总量848万辆,同比增长6.6%,新能源渗透率49.5%,较2024年提升2.5pct,提升速度低于预期 [8] 8万元以下低端市场:补贴拉动总量高增,新能源渗透率接近75% - 2025年1 - 5月总量93万辆,同比高增68%,新能源渗透率74.9%,纯电渗透率74.6%,市场规模小和高渗透率基数使其对全市场渗透率提升贡献有限 [9][28][33] - 2024年7月25日以旧换新政策加码推动销量增长,补贴为定额补贴,对低端车型拉动作用大 [33][35] - 市场主要面向简单代步需求,纯电形式满足需求,自主品牌占据主要市场,格局集中,品牌CR5为83%,车型CR5为57% [40][45][48] - 下半年上市重点车型包括奇瑞欧萌达3等 [50] 8 - 25万元中间市场:合资降价影响新能源渗透率提升速度 - 2025年1 - 5月总量525万辆,同比下滑0.4%,新能源渗透率43.0%,较2024年提升1.6pct,较2024年1 - 5月同期提升8.2pct,月度渗透率提升速度减缓 [53] - 2025年1 - 5月前十份额品牌中,自主头部比亚迪、吉利份额下滑,大众、丰田份额转升,本田份额降幅收窄;前十五份额车型中,合资车型份额普遍提升 [57][59] - “一口价”等合资降价使合资品牌份额回升,是渗透率提升速度承压的重要原因,15个主要合资品牌中有13个在2025年1 - 5月份额降幅收窄或转升 [59] - 以大众和丰田为例,2025年以来多轮降价,大众途岳和丰田凯美瑞降价带来正向销量效果 [64][66][68] - 已上市重点车型多在4 - 5月上市,对1 - 5月销量贡献1 - 2个月,当前折扣率较低 [73] - 细分市场新车投放带来市场扩容,也可能分流原有车型销量,如8 - 25万元纯电A级SUV市场 [76] - 反内卷趋势下车企降价可能收缓,已投放新车爬坡和下半年新车投放或带来新能源渗透率提升机会 [84] 25万元以上高端市场:新车发力重点在下半年 - 2025年1 - 5月总量206万辆,同比下滑2.6%,新能源渗透率53.3%,较2024年提升2.0pct,较2024年1 - 5月同期提升6.3pct,月度渗透率提升速度自2024年10月下滑,2025年以来波动回升 [89] - 2025年1 - 5月前十份额品牌中,BBA和特斯拉占前四,仍有较大替代空间;BBA等豪华品牌份额下滑收窄,理想、问界、蔚来份额下滑,小米份额持续提升 [92] - 豪华品牌份额降幅收缓,一方面是豪华品牌降价,另一方面是自主品牌热门车型到成熟衰退期,可能存在部分需求未释放 [95] - 豪华燃油车综合促销幅度高,BBA主要车型降价幅度大 [99][101] - 上半年已上市重点新车多在4 - 6月上市,对1 - 5月销量和渗透率贡献有限 [104] - 下半年多款重磅新车投放,新能源渗透率和自主品牌份额提升潜力大 [107] 投资建议 - 看好在新一轮智驾升级产业大周期下强智驾整车的阿尔法机会 [12][112] - 看好短期受合资降价影响份额超跌的龙头整车 [12][112] - 看好全球增量市场,整体出口增速放缓下结构性新能源出口高增速整车 [12][112]
县城青年,买爆“剁椒鱼头车”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22 12:08
新能源汽车下沉市场趋势 - 新能源车在三线及以下城市销量从2020年不足50万辆飙升至2024年突破500万辆,市场份额从32.1%跃升至47.1% [3] - 下沉市场新能源车增速跑赢大盘,几乎占据行业半壁江山 [3] - 政策推动是渗透率提升关键,"新能源下乡"政策使县乡销量占比从2020年25%升至2024年33.8% [15] 区域消费差异特征 - 一线城市偏好特斯拉/小米等品牌,三线及以下城市畅销车型为五菱宏光MINIEV/吉利星愿/比亚迪海鸥等 [6][7] - 低线级城市偏好微型/小型车(TOP10中仅2款中型车),平均参考价8.06万元;一二线城市TOP3车型价格均超20万元 [10][11] - 纯电车型在低线级城市接受度较低,插混/增程式车型更受欢迎 [10] - 区域经济差异明显:江苏扬州(三线)热销小米SU7,黑龙江齐齐哈尔(四线)偏好比亚迪秦PLUS DM [13] 典型消费群体画像 - 小镇中青年群体:选择5万元以内微型电动车,注重通勤代步功能,柳州案例显示周充电1次即可满足需求 [19][24] - 早期家庭用户:在已有燃油车基础上增购新能源车(如小鹏P7+),受补贴政策驱动,关注新势力品牌和空间需求 [25][27] - 购车决策因素:低线级城市消费者最关注价格(占比超50%),其次为安全与品牌 [16] 车企竞争格局 - 吉利银河/比亚迪王朝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网点占比超50%,通过爆款车型(星愿/秦PLUS)抢占市场 [30] - 五菱宏光MINIEV凭借极致性价比成为现象级产品,柳州市场占有率超60% [20][21] - 售后服务能力分化:五菱售后评价行业倒数,特斯拉/蔚小理等品牌县域覆盖不足 [37] 市场发展瓶颈 - 充电基础设施不足:县域充电桩覆盖率显著低于一二线城市,影响购买意愿 [33][34] - 续航焦虑仍存:节假日远途出行时消费者仍倾向选择燃油车 [36] - 售后服务体系薄弱:维修周期长、服务网点少等问题突出 [37] 行业未来方向 - 下沉市场成为新蓝海,车企需解决充电网络建设和售后服务痛点 [39][40] - 产品策略需差异化:针对县域市场开发高性价比车型,同时保障基础用车体验 [41] - 渠道建设与品牌认知需同步推进,平衡网点覆盖密度与服务品质 [30][37]
县城青年,买爆“剁椒鱼头车”
创业邦· 2025-06-20 11:07
新能源汽车下沉市场趋势 - 新能源车市场从一二线延伸至四五线城市 三线及以下城市销量从2020年不足50万辆飙升至2024年突破500万辆 市场份额从32.1%跃升至47.1% [4] - 下沉市场畅销车型与高线级城市差异显著 三线及以下城市TOP3为五菱宏光MINIEV 吉利银河星愿 比亚迪海鸥 而一二线城市以特斯拉 小米为主 [8] - 低线级城市偏好微型 小型和紧凑型车 TOP10中仅2款中型车 高线级城市中型 中大型车和SUV占比更高 [11] 下沉市场消费特征 - 价格敏感度突出 三线及以下畅销车型均价仅8.06万元 五菱宏光MINIEV最低3.18万元 一二线城市TOP3车型价格均在20万元以上 [12][13] - 政策驱动效应明显 "新能源下乡"推动县乡销量占比从2020年25%升至2024年33.8% 补贴叠加收入差异使价格优势凸显 [16] - 消费群体分化明显 小镇中青年偏好5万元内微型车满足通勤 新婚家庭则倾向15万级空间型车型 [20][26][28] 车企竞争格局 - 国产品牌渠道下沉领先 吉利银河 比亚迪王朝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网点占比超50% 银河星愿成为爆款车型 [30] - 五菱宏光MINIEV形成区域优势 在柳州市占率超50% 配套建设微型车位形成使用生态 [21][22][25] - 售后网络成竞争短板 五菱售后服务能力行业排名倒数第四 新势力品牌在低线级城市覆盖不足 [36] 市场发展瓶颈 - 充电基础设施覆盖不均 县城充电桩密度显著低于大城市 制约消费意愿 [34] - 续航焦虑场景化存在 远途出行时消费者仍倾向燃油车 [35] - 维修保养体系不完善 低线级城市售后响应慢 影响用户体验 [36] 行业未来方向 - 下沉市场成为新增长极 为车企打开增量空间 吉利 比亚迪等已建立先发优势 [38] - 决胜关键在配套完善 需解决充电便利性和售后服务网络问题 [39] - 消费升级需求显现 低线级用户在追求性价比同时对品质要求提升 [40]
2025新能源车下乡 丨多家品牌首次加入 车型多达124款
财经网· 2025-06-15 15:19
活动概况 - 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是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一次,主题为"绿色、低碳、智能、安全——赋能新农村,畅享新出行",旨在补齐乡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消费短板[1] - 活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起,公布车型目录包含124款车型,较2020-2024年(60/52/70/69/99款)显著增加[5] - 参与车企品牌从10家增至33家,包括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品牌如蔚来、理想、小鹏、阿维塔等首次大规模参与[7] 市场潜力 - 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4%(2022年),远低于行业整体25.6%水平,市场潜力巨大[13] -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2030年农村地区汽车千人保有量达160辆,总保有量突破7000万辆,市场规模或超5000亿元[4] - 2020-2023年下乡活动带动销量分别为39.7万/106.79万/265.98万/320.87万辆,2021-2023年同比增速达169.2%/87%/123%[14] 车型特点 - 车型种类丰富,涵盖越野车、商用车、皮卡、轻卡等农村适用车型,包括比亚迪秦PLUS、小鹏MONA M03、五菱宏光MINIEV等热销车型[5] - 中高端车型占比显著提升,10万元以上车型占67%(83款),15万元以上42款占34%,含特斯拉Model Y/3、比亚迪夏、理想L6等起售价超20万元车型[9] - 价格区间覆盖5万-30万元,首次纳入特斯拉等外资品牌车型[5][9] 行业影响 - 活动通过集中展示和试驾直接触达农村消费者,有效弥补农村市场网络覆盖不足的短板[8] - 政策升级、配套完善和补贴共同作用,有望撬动远超往年的增量市场[12] - 预计2025年下乡车型销量有望突破400万辆,增速快于城市及整体市场[14]
车企为何集体“隐藏”门把手?
第一财经· 2025-05-27 10:18
隐藏式门把手的发展背景 - 隐藏式门把手最早出现在1952年奔驰300SL车型上,采用鸥翼式设计[3] - 特斯拉从2008年首款车Roadster开始全线采用隐藏式门把手,最初是为了突出未来感和豪华定位[4] - 特斯拉进入大众市场后保留该设计作为品牌识别标志,带动其他新能源车企跟进[4] 隐藏式门把手的商业与技术考量 - 降低风阻系数是主要技术优势,咨询报告显示最多可降低12%风阻[4] - 实际风阻降低幅度在5%-10%之间,对应增加5-10公里续航里程[5] - 成本优势显著:隐藏式门把手单价约100元,而通过电池增加同等续航需多花费数百至上千元[5] - 比亚迪在15万元以上车型采用隐藏式门把手,低价车型仍用机械式[5] 隐藏式门把手的技术缺陷 - 结构复杂,耐用性弱于机械式门把手[6] - 开门流程需四个步骤,依赖多个传感器和电机协同工作[6] - 元器件故障率高,任一部件故障都会导致功能失效[6] - 价格比机械式门把手贵数倍,主要优势仅剩外观美感[8] 行业监管现状与发展 - 2014年行业标准未针对新能源车隐藏式门把手做出专门规定[9] - 现行标准缺乏对断电后门把手无法打开等安全问题的规范[9] - 工信部拟出台新规,将增加对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的要求[10] - 规范完善后预计会提高隐藏式门把手成本[10]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已达50%,隐藏式门把手作为差异化设计的价值下降[11] - 车企需要重新评估该设计的商业价值与消费者实际需求[11] - 行业规范健全后可能促使车企重新考虑门把手设计方向[10][11]
消费者到底需要怎样的汽车门把手?
第一财经· 2025-05-27 09:05
工信部拟修订汽车门把手安全标准 - 工信部5月8日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修订意见 这是继4月加强辅助驾驶规范后又一汽车安全领域重要举措 [1] - 新标准拟增加对"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的要求 重点解决隐藏式门把手安全冗余不足等问题 [11] - 现行2014版行业标准仅规范传统机械门把手的耐久性等基础属性 未覆盖新能源车特有的隐藏式门把手安全隐患 [7] 隐藏式门把手发展历程 - 该设计最早见于1952年奔驰300SL鸥翼门车型 特斯拉2012年Model X延续了这一设计 [1] - 特斯拉自2008年Roadster起全线采用隐藏式门把手 初期用于凸显豪华定位 后成为品牌审美符号 [2] - 目前该设计在15万元以上中高端新能源车型普及率较高 如比亚迪宋L/汉等 但低价车型仍多用机械把手 [3] 隐藏式门把手技术经济性分析 - 主要优势为降低风阻系数5%-12% 对应提升续航5-10公里 电池成本可减少1%-2%(节省数百元) [2][3] - 但实际结构复杂 需配备传感器/电机/压力监测等系统 单件成本达100元(机械把手仅20-30元) [3][6] - 随着电池技术突破(续航普遍达400公里+) 5-10公里续航提升的经济价值显著降低 [3] 行业应用痛点与趋势 - 故障率高 涉及传感器识别/电机弹出/压力监测等多环节 任一部件故障即导致功能失效 [4] - 安全风险突出 事故中易出现断电无法开启等问题 现行标准未覆盖这些场景 [7][11] - 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 车企可能降低该部件成本 进一步放大安全隐患 [6] - 新能源车市占率超50%后 隐藏式门把手作为差异化噱头的商业价值正在减弱 [11]
整车行业深度报告:市场竞争以产品为核心,产品策略下低成本路线为王
国金证券· 2025-05-07 17: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整车竞争核心是爆款大单品,其受市场竞争格局、品牌力、性价比三要素影响,背后体现整车厂自身战略 [2][15] - 整车产品打造策略有新兴市场、性价比、品牌力三种,不同策略各有优劣 [3][60] - 当前市场价格战持续,短期产品竞争博弈性价比,智驾是发展趋势 [4] - 性价比策略下,看好低成本、爆款打造能力强的公司,推荐比亚迪、零跑、小鹏等 [5][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整车的竞争:爆款周期明显,关注市场竞争格局、品牌力、性价比三要素 - 整车具有制造、消费、周期三重属性,有向科技品转型趋势,销量围绕新品周期波动影响股价 [16] - 复盘不同时期爆款车及公司股价,证明产品周期对股价的影响,且爆款单品对车型矩阵丰富公司的提振效应较弱 [20][40] - 判定整车爆款需综合考虑市场竞争格局、品牌力、产品力三要素,市场常因单一视角判断失误 [45][54] - 基于爆款三要素形成新兴市场、性价比、品牌力三种产品打造策略,背后是公司战略体现 [55][59] 二、复盘整车产品打造策略:新兴市场策略、性价比策略、品牌力策略 - 新兴市场策略典型案例有长城哈弗 H6、理想 L 系列等,成败关键在于对市场供需判断,如理想 MEGA 因错判市场失败 [61][83] - 产品力策略主打追随和极致性价比,通过精细化打造和差异化竞争确保产品生命力,判断汽车性价比核心是基于消费者需求感知最大化整车配置 [91][92] - 品牌力策略典型如小米、华为、特斯拉等,品牌效应获市场认可,保障产品力无重大失误即可成爆款 [55] - 三种爆款产品打造策略各有优劣 [56] 三、由爆款策略而来:低成本、强爆款打造能力的公司在当前的市场中最具竞争力 - 短期仍需博弈产品性价比,静待智驾认知奇点到来 [4] - 当前采用性价比策略的爆款成功概率更高,更具赔率 [4] - 性价比路线要求公司具备强降本能力,低成本路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更易获胜 [5] 四、相关标的:关注低成本路线、爆款打造能力强、处于新车周期的比亚迪、小鹏、零跑等 - 比亚迪是低成本龙头,技术和新车大年引领,成本优势卓越 [6][41] - 吉利汽车成本低、爆款打造能力强,新车周期助力 25 年量利齐升 [6][42] - 小鹏汽车基本面改善明显,是智能化核心标的,持续被看好 [6][43] - 零跑汽车精细化打造爆款能力强,关注国内业绩超预期机会 [6][45] 五、投资建议 - 25 年推荐低成本、爆款打造能力强且处于新车周期的比亚迪、零跑、小鹏,关注业绩超预期可能 [6] - 若市场情绪乐观,关注智驾浪潮下港股汽车股向科技股估值切换机会,优选小鹏、理想 [6] - 边际角度关注华为系新车动态及销量超预期机会 [6]
2025湖南车展湘车风云榜揭晓,湖湘车市荣耀绽放
长沙晚报· 2025-04-30 21:52
2025湖南车展湘车风云榜评选结果 核心观点 - 2025湖南车展湘车风云榜评选出"十佳服务店""十佳车型"和"行业影响力自媒体"各十名,树立湖湘车市新标杆 [1] - 评选汇聚主流媒体、湖南省汽车商会和湖南车展组委会多方权威力量,通过严格筛选产生最终结果 [1] - 评选结果不仅表彰优秀代表,更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3] 行业影响力自媒体 - "老汤有话港"等十个自媒体账号凭借丰富内容创作和独特观点表达获奖 [2] - 这些账号覆盖新车评测、行业动态、购车指南等多方面内容,拥有庞大粉丝群体 [2] - 获奖自媒体在行业内具有极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引领湖湘车市自媒体发展潮流 [2][6] 十佳服务店 - 梅赛德斯-奔驰湖南华美店等十家4S店凭借卓越服务品质和良好用户口碑获奖 [2] - 获奖服务店始终将客户需求放在首位,成为车友心中的首选商家 [2] - 包括豪华品牌和自主品牌在内的多家4S店获得消费者广泛认可 [2][15] 十佳车型 - 比亚迪秦PLUS获"年度畅销混动车型",东风日产轩逸获"年度畅销燃油车型" [3][9][10] - 问界M9获"年度畅销豪华车型",特斯拉Model Y获"年度畅销纯电车型" [3][10] - 极氪001获"年度运动车型",东风纳米01获"年度设计车型" [3][10][11] - 获奖车型覆盖多个细分市场,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选择 [3]
比亚迪还没赢麻
虎嗅APP· 2025-03-27 07:48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7771亿,同比增长29%;净利润402.5亿,同比增长3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6.05%,同比提高1.65个百分点 [1] - 2024年毛利润1377.2亿,较2021年195.6亿增长超600%;毛利润率从2021年17.4%提升至2024年22.3%,累计提高4.9个百分点 [14] 销量结构 - 2024年汽车总销量427.2万辆,同比增长41% [3] - 插电混动车销量248.5万辆,同比增长72.8%,对乘用车销量增长贡献率达87.9% [5] - 纯电动车销量增速放缓,2024年对销量增长贡献率低于插混车型 [4][5] - 插混车型成为销量增长主要驱动力,若剔除插混车型,公司销量将停滞 [7] 行业趋势 - 新能源车替代传统燃油车进入深水区,纯电动车增长放缓,插混车成为主力 [8] - 全球充电桩安装进度滞后,插混车型相比纯电车型具有更广阔市场空间 [9] - 2020-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从15.6万辆增至425万辆,累计增长2620%,年均增长128% [11] - 同期新能源乘用车均价从15.6万元/辆降至12.4万元/辆,累计下降20.7%,年均下降5.6% [12] 价格战与竞争策略 - 公司采取"以价换量"策略成效显著,实现毛利润率与销量同步增长的"戴维斯双击" [14] - 行业价格战告一段落,降价空间有限且边际效果递减 [16] - 竞争策略从价格战转向技术竞争,2025年发布"天神之眼"智驾体系和"天闪计划" [17] - 政府开始关注行业恶性竞争,龙头企业调整竞争策略 [18] 产能与折旧 - 产能从2020年60万辆/年扩张至2024年428万辆/年,产能利用率从30.6%提升至100% [20] - 现有产能通过双班生产可支持600万辆年销量目标 [22] - 采取激进折旧策略,2024年机器设备折旧率达37.1%,约4年完成设备账面价值清零 [26][27] - 2024年末机器设备账面值1412亿(原值2496亿),可支撑600万辆年产量 [29] 负债情况 - 2024年末总负债5947亿,负债率74.6%,处于行业正常水平(福特84.3%,通用85.8%) [31] - 有息负债从2019年峰值622亿降至2024年204亿,占总负债比例从47%降至3.5% [32] - 2024年实现净利息收入3.9亿,财务结构持续优化 [32] - 高负债部分源于产业链优势地位对供应商资金的占用 [34]
新能源经典车型押对了什么
新财富· 2025-03-17 20:48
文章核心观点 2020 - 2022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早期,比亚迪、特斯拉和五菱新能源形成各价位段分庭抗礼格局,带动行业发展;2022 - 2024年市场分化,五菱宏光MINI EV和特斯拉销量低迷,比亚迪销量狂飙;2025年全民智驾开启,新能源车企淘汰赛将更激烈 [1][3][6][23] 分组1:行业整体发展情况 - 2020年我国乘用车累计销量1928.8万辆,同比降6.8%,新能源乘用车110.9万辆,占比5.7% [1] - 2021年全国乘用车销量2118.2万辆,同比增6.2%,新能源乘用车352.1万辆,同比增217.5%,占比16.6% [2] - 2022年全国乘用车销量2356.3万辆,同比增9.5%,新能源乘用车688.7万辆,占比29.2% [5] - 2023年全国乘用车销量2606.3万辆,同比增10.6%,新能源乘用车949.5万辆,占比36.4% [5] - 2024年全国乘用车销量2756.3万辆,同比增5.8%,新能源乘用车1286.6万辆,占比46.7% [5] 分组2:2021年三巨头格局 - 比亚迪凭汉、秦、宋等车型获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全年销59.4万辆,同比暴增231.6%,秦、宋家族占新能源销量65%,是10 - 15万元级别标杆 [3] - 特斯拉以48.4万辆排国内第二,Model 3和Model Y国内销约12万及20万辆,16万辆销往欧亚,是25 - 35万元级别标杆 [3] - 五菱新能源凭宏光MINI EV 2021年销42.6万辆登顶年度榜单,带动五菱新能源以45.2万辆进前三,重新定义万元级别新能源汽车 [4] - 2021年三巨头合计销量近140万辆,占当年新能源汽车销量40% [4] 分组3:五菱宏光MINI EV情况 - 2022年销量达55.4万辆,后迅速下滑,23 - 24年保持25万辆左右 [8] - 产品升级缓慢是主因,自2020年初代诞生仅外观和内饰微调,动力和续航无大型迭代 [8] - 市场竞争激烈,万元级代步新能源车蜂拥而至,如长安Lumin、吉利熊猫、比亚迪海鸥等,且五菱自家推出缤果,秦PLUS价格下探 [9] 分组4:特斯拉情况 - 2013年进入中国市场,2020 - 2022年国内销量分别为14.7万、32.07万、43.98万辆,早期因技术、价格、文化心理等因素成功 [12] - 2022年后技术和外观领先优势被拉平,2023年1月降价使销量增37%至60.37万辆,2024年销量65.71万辆,同比增8.8%,增速放缓 [13] - 2025年对手难缠,FSD智能驾驶、流量影响力、车型更新速度落后,1 - 2月销量下滑,2月环比降51.74%,同比降49.16% [14] - 路透社报道正研发低成本版Model Y,预计成本降至少20%,2026年上市 [15] 分组5:比亚迪情况 - 2022 - 2024年车型销量前十榜单中,比亚迪分别占6席、7席、8席,且销量上升 [15] - 当家车型秦PLUS和宋PLUS年销40万以上,秦PLUS是10万级紧凑型轿车,含插混和纯电版,秦家族还包括秦L;宋为经济性SUV,主力为DM版,含宋L、宋PLUS、宋PRO [17][18] - 秦PLUS DM和宋PLUS DM 2021年上市后降价,秦/宋抢占市场先机,定位10万元轿车和15万元SUV细分赛道,掌握话语权 [19] - 竞争对手涌现,小鹏MONA M03逼近秦L销量,零跑B10预售订单多,小鹏G6降价,特斯拉将推低成本版Model Y [20][21] 分组6:其他车企情况 - 荣威Ei5因性价比与定位不足,2022年后未迭代;理想ONE享增程式先发红利;蔚来早期车型市场小、竞争大致战略调整;零跑T03早期有不错销量;欧拉黑猫等逐渐湮没 [23] - 2025年理想、鸿蒙智行、小米等新势力车企发力,全民智驾开启使淘汰赛更激烈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