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科技G1

搜索文档
机器人国足能拿世界杯?这里也是中国科创的试验田
观察者网· 2025-07-01 20:41
赛事概况 - 国内首个无人遥控机器人足球赛"2025RoBoLeague机器人足球联赛"总决赛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火神队以5:3战胜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夺冠 [1][6] - 赛事为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首场测试赛,采用3v3 AI赛制,全程无人类遥控干预 [1][4] - 参赛队伍使用统一提供的加速进化T1机器人(市场价19.9万元/台),仅提供硬件平台,AI策略由各队自主开发 [4][10] 技术突破 - 机器人实现自主跌倒爬起、20米足球识别(准确率90%)、球门/球场识别、决策规划等能力 [4][10] - 展示运动控制、视觉感知、定位导航、多机协作等前沿技术,优化判罚机制使比赛流畅度提升 [2][8] - 对比此前机器人马拉松/拳击赛允许遥控,本次赛事首次实现完全AI自主行动 [4] 行业意义 - 赛事推动双足动态平衡、多机协同决策等核心技术向工业/生活场景渗透,加速算法和硬件迭代 [10][11] - 标志行业从To D(开发者)向To B(商业应用)过渡,为具身智能商业化奠定基础 [10] - 中国团队在国际赛事表现突出:清华大学火神队曾在RoboCup以9:0击败德国队 [9][10] 市场动态 - 加速进化T1机器人已售出数百台,宇树科技同期推出AI控制人形机器人G1-Comp,显示行业技术共识 [11] - 预计3-5年内具身智能将在工业/服务业实现终端产品突破 [12] - 大学生通过赛事实践提升技术理解力,为行业储备人才 [8]
方正富邦吴昊: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优化 量产规模有望指数级增长
中国经济网· 2025-06-10 09:47
行业现状与核心观点 - 2025年北京智源大会上,宇树科技G1、银河通用机器人Galbot、天工机器人分别展示了语音指令格斗、精准抓取零售商品、精细水果摆盘等能力,印证具身智能领域爆发式增长[1] - 人形机器人产业处于试验与量产临界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如天工机器人实现全球首次室外连续攀爬134级阶梯,自主站立控制技术突破地形限制[1] - 产业链端丝杠、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推动降本增效,应用场景从工业制造向服务、家庭、特种作业渗透[1] -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行业进入快车道,预计下半年供应链优化将驱动量产规模指数级增长[1] 技术进展 - 深度学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架构创新及自然语言处理突破显著提升机器人认知能力[2] - 多模态感知系统与高效神经网络模型协同增强视觉识别、动作控制及语义理解精度,实现复杂环境交互[2] - 具身智能技术通过"大脑"(多模态大模型)与"小脑"(运动控制技术)结合,全面提升自主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2] 应用场景拓展 - 工业制造领域渗透汽车装配、仓储物流等环节,完成精密组装、智能搬运、设备巡检等任务[2] - 服务业态革新涵盖商业中心智能导览、酒店无接触服务、家庭陪伴照料,拟人化交互重塑商业模式[2] 市场规模与前景 - 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占全球27%[3] - 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82.39亿元,占全球50%以上,行业加速迈向规模化商用[3] - 核心技术成本下降与产业生态完善或推动人形机器人复刻新能源汽车崛起路径,成为经济新增长引擎[3]
宇树背后的租赁人,一单赚2万
虎嗅· 2025-06-08 07:02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市场表现 -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G1在京东线上首发售价为9.9万元,已售出1000+台,交付周期从45天延长至60天[1] - G1定位轻量级应用市场,高端型号H1售价65万元,交付周期60天[14] - 公司创始人表示订单需求非常旺盛,但产能不足导致交付周期长[1] 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发展 - 租赁市场初期单日租金高达12000-18000元,最高达2万元,二手市场价格接近原价两倍[4] - 当前租赁价格回落至6000-8000元/天,部分低至5000元/天[4] - 市场经历快速膨胀到内卷的过程,3月达到热度顶峰[15] 租赁商业模式案例 - 环梦科技从舞台剧转型机器人展览,拥有40多种机器人共1000台,其中人形机器人20台[10] - 展览单场净利润达数十万至数百万元,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展览吸引大量观众和媒体[8][9] - 租赁业务以展会合作为主,当前套餐价格6000-8000元/台[21] 市场参与者动态 - 早期入局者如阿猛以18万元高价购入G1(原价9.9万元),通过20万元大单快速回本[17] - 五一期间宠物博览会单日租赁收入达25000元(含两台机器狗)[18] - 行业交流群从几十人扩展到500人,市场竞争加剧[23]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人形机器人功能局限,目前仅能完成规定表演动作[24] - 技术瓶颈导致应用场景单一,观众期待与实际功能存在差距[24] - 部分租赁商转向二次开发,如G1 EDU版本定制三支舞蹈功能需1万元[24] 市场供需变化 - 2月市场流通G1数量严重不足,催生租赁需求[14] - 3月大量玩家涌入导致价格战,二手市场价格从15万降至12万[22] - 当前租赁商更关注短期回本,国庆订单已在洽谈中[25]
「机器人+」从0订单到亿元合同!一场半马比赛带火“小顽童”:松延动力创始人详解人形机器人商业化
华夏时报· 2025-06-06 21:08
公司动态 - 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透露下半年重点工作是保障机器人生产和交付,N2机器人订单激增,总合同额超过1亿元[3] - N2机器人综合毛利为正,尽管价格仅为同行1/5(3.99万元起),但通过产品定价和定制开发服务实现盈利[6] - 公司近期搬入昌平区未来星科低碳产业园,并在昌平、常州、东莞布局生产基地以应对交付压力[4][5] - 公司展示两款仿生人形机器人,面部仿真度高,并透露正在开发更大尺寸的人形机器人[6] 产品与技术 - N2机器人高118cm,重30kg,全身18个自由度,相比竞品宇树科技G1(130cm/35kg/43自由度)存在差距[6] - "小顽童"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中获得亚军,能完成前空翻等高难度动作[4] -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科研、教育、商业和文旅展厅场景,其中教育和商业需求最大[7] 行业趋势 - 2023年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多家企业公布量产计划:智元机器人已下线1000台,魔法原子计划年产400台,优必选2025年规划产能1000台[7] - 新消费场景不断涌现,包括婚庆献花、企业开业、娱乐空间增强等[8][9] - 特种行业(救急抢险、辐射污染环境)和24小时药店等低容错率场景可能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10] 市场表现 - 松延动力在比赛后一个月内获得1000台以上订单,目前总订单突破2000台[4] - 宇树科技产品春节后租赁市场火热,但未公布具体订单量[7] - 行业面临商业化压力,部分公司进度落后可能面临市场淘汰[7][11]
宇树人形机器人打擂台,竞技体育能否成为应用场景?
南方都市报· 2025-05-26 18:56
人形机器人竞技体育发展 - 宇树科技举办人形机器人格斗比赛,展示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平衡能力,四支队伍使用G1机器人进行对抗,黑队最终获胜 [1] - 比赛机器人能完成出拳、侧踢、膝踢、闪避格挡等动作,被击倒后数秒内可快速爬起 [1] - 机器人动作流畅,格斗动作数据由外部专业人员采集后提供给AI模型学习 [3] 机器人技术细节 - 格斗比赛考验机器人瞬间爆发力和机械结构强度,需要强大动力系统提供足够扭矩,关节和骨骼需承受较大冲击力 [3] - 控制算法需实时处理大量传感器数据,精确计算身体各部位运动轨迹与发力时机,实现毫秒级精准控制 [3] - 机器人平衡依赖于仿真环境下的强化学习和本体关节感知,通过模拟撞击训练和倾斜状态训练优化平衡控制策略 [3] - 高精度传感器实时感知身体姿态和受力情况,IMU装置监测姿态和加速度信息,共同维持平衡 [4] 机器人操控模式 - G1机器人具备AI语音操控、手柄操控、体感操控三种模式 [4] - 比赛采用手柄操控,因其更精准和易于上手,AI语音操控响应延迟明显 [4] - 体感操控通过穿戴设备进行遥操作,更具沉浸感,预计后续比赛会使用 [4] 行业动态 - 行业多家公司通过竞技体育形式提升曝光度,带动订单转化 [4] - 加速进化公司举办和参加机器人足球赛,旗下人形机器人代表清华大学获得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德国公开赛第一,将参加2025年巴西全球赛 [5] -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8月在鸟巢和国家速滑馆举办,包括田径、足球、舞蹈以及物料搬运、药品分拣等赛事 [5] 行业前景 - 投资人看好人形机器人竞技体育成为专门应用场景,类比F1赛车比赛,但更依赖机器人智能 [5]
人形机器人“格斗首秀”杭州炸场 AI“拳王”硬核破圈
经济观察报· 2025-05-26 14:34
赛事概况 - 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格斗竞技赛事《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标志着人形机器人竞技从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 [2] - 赛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浙江总站及技术局联合主办,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技术迭代与市场推广的里程碑事件 [2] 技术细节 - 参赛机器人采用宇树科技自主研发的G1型人形机器人,身高130cm、体重35kg,搭载深度相机实现180°广角视野,电池续航2小时,最高移动速度2米/秒 [3] - 机器人具备快速恢复平衡和自主起身能力,比赛中展示了直拳、勾拳、膝踢、闪避等高难度动作 [3][4] - 赛事采用积分制,共3回合每回合2分钟,击中头部/躯干计分,腿部动作得分高于手部动作,倒地扣分规则严格 [4] 比赛结果 - "AI策算师"机器人凭借精准算法决策与灵活机动性,以总比分优势夺冠,成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拳王" [3] - 四台宇树G1机器人通过实时协同与精准打击,展现了国产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与决策算法上的突破 [4] 产业意义 - 赛事全部采用国产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硬件设计到算法优化均由国内团队完成,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5] - 宇树科技G1机器人展现了卓越稳定性与灵活性,能在复杂对抗中快速恢复平衡 [5] - 赛事形成"科文旅"融合场景,通过央视直播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教材,推动"技术-场景-市场"闭环发展 [5][6] 行业趋势 - 2025年成为中国机器人赛事爆发年,各地举办人形机器人半马、具身智能运动会等多样化赛事 [6] - 中国正构建覆盖格斗、长跑、球类的综合性机器人赛事体系,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日常生活 [6] - 业内建议赛事引入复杂环境模拟、多机器人协同等场景以检验技术实用性 [6]
机器人杭州上演格斗赛!拳拳到肉,宇树CEO王兴兴:创造了人类历史新时刻
量子位· 2025-05-26 13:27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格斗赛 - 比赛在杭州举行 四支参赛队伍均使用宇树科技G1人形机器人 最终"AI测算师"机器人夺冠 [1][4][5] - 现场解说员评价机器人对比两三个月前进步天差地别 宇树科技CEO称创造了人类历史新时刻 [7][8] 比赛规则与过程 - 比赛规则:击中头部/躯干计分(手部1分 腿部3分) 倒地扣5分 8秒内无法起身扣10分 [9] - 竞技赛采用三回合制 每回合两分钟 分组为小黑VS小粉 小绿VS小红 小黑VS小绿 [16][20][51] - 机器人展现侧踢 直拳 勾拳等格斗动作 出现背对背定位失误 自主起身等场景 [19][22][24] - 小绿机器人使用组合拳和嘲讽挑衅 小黑凭借更少失误夺冠并获得世界机器人大赛邀请函 [39][41][53][54] 技术亮点 - 宇树G1机器人身高130cm 体重35kg 配备先进计算能力和运动控制 通过AI强化学习掌握8套格斗动作 [56][57][60] - 采用语音控制+遥感控制双模式 融合动作控制/智能决策算法 实现实时定位对手并生成策略路径 [61][63] - 硬件设计强化抗冲击性能 金属外壳耐击打 骨骼结构采用抗干扰材料 动态平衡算法优化稳定性 [65][66][68] - 赛前进行动作捕捉和"抗击打"训练 暴露的定位错误 平衡问题将推动算法迭代 [59][60][68] 行业影响 - 赛事首次验证人形机器人在高压环境下的多模态感知和全身协调能力 推动技术商业化落地 [56] - 网友热议机器人格斗成为新兴竞技形式 与机器人马拉松共同展示技术进步 [70][71]
拓展人形机器人领域,专注柔性纤维传感器的「矩侨工业」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 36 氪首发
36氪· 2025-05-23 09:21
文 | 张卓倩 编辑 | 袁斯来 宇树皮肤套装产品示意图 张景淇介绍,织物结构柔性纤维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优势较为明显。以宇树科技G1皮肤套装为 例,包含灵巧手手套、上身皮肤、足底皮肤3种产品形态,具备高柔性、高弹性、透气性、耐久性等特 性。其中,灵巧手手套能够实现全掌多点触觉,兼备动捕遥操作功能,手部关节可完全死折,最小触发 力低至 0.01 N,量程高达 3500 千帕。基于英伟达 Isaac Sim将实现触觉模态的训练与部署,可完成触觉 数据闭环。「矩侨工业」目前正与十余家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合作洽谈中,为他们提供上身、手部全 掌、足底的皮肤套装,目前已能够实现批量交付。 36 氪获悉,威海矩侨工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矩侨工业」)宣布完成数千万元 A 轮融资。投资 方为金慧丰投资、教育科技集团战略方、青岛和信。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触觉及机器人皮肤研发迭代、 增扩产线交付以及市场推广。截止目前,「矩侨工业」已完成两轮融资,并开启新一轮融资,进步一推 动机器人触觉产品研发及推广,多维资本担任本轮独家财务顾问。 「矩侨工业」成立于 2024 年初,是一家专注于柔性纤维传感器的研发与生产的公司,其产品以植物 ...
小尺寸人形机器人为商业化打头阵,市场天花板有多高?
南方都市报· 2025-05-21 18:59
场景需求明显和价格优势是小尺寸机器人得以率先商业化落地的基础。业内通常将成年男性身型的大尺 寸机器人,作为未来适用于汽车制造等工业场景的款式,而小尺寸机器人更多应用于科研教育、文娱商 演、展览讲解等轻量化的场景。 小尺寸人形机器人细分市场的竞争加剧。5月21日,智元机器人灵犀业务线总裁魏强在媒体沟通会上宣 布,于5月22日开始招募合作伙伴,探路灵犀X2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按照不同配置,这款身高约1.3米 的机器人的价格范围在10多万到40万之间。 据南都记者观察,当前市面上热销的人形机器人多为小尺寸——如凭借北京亦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出圈 的松延动力N2机器人,销量突破千台;和"甲亢哥"斗舞的众擎机器人PM01身高也仅1.38米,订单数量 已有数百台。 记者了解到,在展厅场景,智元已和中国移动合作布局灵犀X2。智元方面解释,引入人形机器人充当 讲解员,是为了解决当前专业人员招聘难、讲解员专业知识不全面、对新产品新知识学习时间长等痛 点。 松延动力董事长姜哲源近日向南都记者表示,对教育科研和展览文旅场景的客户而言,大尺寸人形机器 人并不能带来价值的显著提升,反而成本会大幅攀升。从外部市场情况看,卖得最好的人形机器 ...
人形机器人的9个分岔口
经济观察报· 2025-05-12 20:56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2025年蛇年春晚和2023年4月北京亦庄马拉松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后者20支参赛队伍中仅6支完赛,暴露技术不成熟与公众期待落差[2] - 行业处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必经阶段,9家头部企业在技术路线、应用场景等方面尚未形成共识[3] - 当前人形机器人呈现"博士生大脑、三岁小孩身体"的特征,技术成熟度与公众预期存在显著差距[43] 技术路线分歧 移动形态选择 - 轮式与双足路线并存:轮式占比44%(帕西尼/智平方/跨维/大象),双足占比22%(数字华夏/越疆),普渡科技两种兼有[6] - 轮式优势:续航超5小时(双足仅2小时),静态稳定性强,工业场景成本低效率高,上肢灵巧度突出[7] - 双足优势:通过狭窄空间能力强,适应非平面地形,理论移动自由度更高[8] 人机交互设计 - "无脸派"占主流(宇树/波士顿动力/特斯拉),采用简化设计降低成本,规避伦理争议[13] - 数字华夏"夏澜"机器人配备仿生人脸,支持22种表情交互,单张硅胶脸皮成本从3万元可降至200元(量产千台时)[15][16] 感知系统差异 - 视觉感知派(单目/红外/激光雷达)易受环境干扰[18] - 跨维智能采用双目视觉技术,抗遮挡性强[20] - 帕西尼研发六维力传感器,触觉感知维度达15种,机械手售价20万元/对[20][22] 核心部件竞争 - "大脑"(决策系统)、"小脑"(运动控制)、"本体"(硬件结构)三大技术模块存在主导权争夺[24] - 中小型企业倾向专注运动控制模块,避开与大企业的"大脑"算法直接竞争[25] - 硬件通用性不足导致算法适配困难,宇树科技G1本体参赛事件暴露产业链协同问题[26] 训练数据体系 - 数据来源分三类:真实数据(成本最高)、仿真数据(银河通用/宇树科技主导)、互联网数据(成本最低)[28] - 数字华夏建立专业数据采集中心,单动作需上万条训练数据[28] - 跨维智能开发Sim2Real引擎实现虚拟到现实的能力迁移[30] - 智平方采用三类数据融合,训练数据量达搜索引擎级别[31] 商业化路径 应用场景探索 - 工业场景最成熟(新能源汽车/3C电子/仓储物流),家庭场景预计2028年后才可能突破[34][35] - 科研教育成为过渡市场,优必选/逐际动力等通过开放式开发平台获取高校订单[35] - 数字华夏评估工业场景容错率需低于10%,家庭养老场景复杂度最高[35] 客户定位策略 - 大象机器人转型后主打8万元/台轻量型双臂机器人,定位"个人可拥有的机器人"[37] - 越疆科技按摩机器人获连锁品牌订单,解决用工成本高问题[38] - 行业普遍面临大宗订单不稳定问题,90%企业无法批量交货[40] 量产挑战 - 国内尚无真正实现量产的企业,主因软硬件一致性难题[40] - 同批次机器人因硬件精度不足可能出现性能差异,样机调试周期长达数月[40] - 数字华夏提出年产量1000台为量产门槛标准[40] 行业评价争议 - 亦庄马拉松中天工Ultra机器人2小时40分完成21公里复杂地形跑,显示技术进步[42] - 行业需平衡技术创新与实用主义,避免过度泡沫化发展[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