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啤酒

搜索文档
啤酒五巨头,半年吸金840亿
36氪· 2025-09-22 18:37
行业格局变化 - 华润啤酒2025年上半年收入239.42亿元同比增长0.8% 反超百威亚太成为市场第一 [10][11] - 百威亚太收入31.36亿美元同比下降5.6% 中国市场销量减少8.2% [9][10] - 燕京啤酒归母净利润11.03亿元同比增长45.45% 反超重庆啤酒的8.65亿元 [13] 企业业绩表现 - 青岛啤酒营业收入204.91亿元同比增长2.11% 净利润39.04亿元同比增长7.21% [11] - 重庆啤酒营业收入88.39亿元同比下降0.24% 高端产品营收仅增长0.04% [13][33] - 五大巨头合计营收约842.78亿元 国产三巨头销量均实现2%以上增长 [15][19] 渠道变革影响 - 即时零售推动青岛啤酒在美团闪购销量增长近60% 预计2025年平台成交额突破15亿元 [25][26] - 华润啤酒线上GMV同比增长近40% 即时零售GMV增长50% [27] - 燕京啤酒线上营收增长超30% 传统即饮渠道表现乏力拖累外资品牌业绩 [27][36] 产品策略分化 - 百威亚太和重庆啤酒在即饮渠道优势被削弱 加速向非即饮渠道转型 [36][37] - 国产三巨头增长主要来自中高端产品 外资高端产品增长陷入停滞 [30][34] - 行业高端化竞争白热化 渠道与场景成为重要竞争维度 [35]
重庆啤酒上半年营收、净利双降,为近10年来首次
经济观察报· 2025-08-16 08:13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8.39亿元,同比下降0.2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8.65亿元,同比下降4.03%,这是自2015年以来首次出现中报营收、净利双双下降 [1] - 上半年公司经济产品(价格在4元以下)营收同比增长5.39%,主流产品(价格在4元至8元之间)营收同比下降0.92%,高档产品营收延续2024年下降趋势 [1][2] - 2024年经济产品全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56%,主流产品和高档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下降1.02%和2.97% [2] - 公司在行业的营收排名被燕京啤酒反超,燕京啤酒以3.2%的增速实现146.67亿元营收,跻身啤酒行业第四位,公司降至第五位 [2] 经营策略 - 公司加快布局非啤酒品类,上半年推出天山鲜果庄园橙味汽水、电持能量饮料等产品 [1] - 公司主流产品营收下滑主要受现饮渠道疲软影响,同时公司加大了对部分品牌的投入 [2] - 嘉士伯重庆啤酒有限公司拟以自有资金向嘉士伯啤酒(佛山)有限公司增资6亿元,以增强其资本实力和持续经营能力 [4] 法律纠纷 - 公司与重庆嘉威啤酒有限公司存在合同纠纷,一审被判赔偿3.5亿元,目前已提起上诉进入二审审理阶段 [3][4] - 嘉士伯中国称包销协议严重牺牲公司利益,重庆嘉威则称合作使公司在重庆区域的市场地位牢不可破 [3] - 公司管理费用为2.89亿元,同比增长7.43%,成为拖累利润的因素之一 [1]
重庆啤酒上半年营收、净利双降 为近10年来首次
经济观察网· 2025-08-15 16:07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8.39亿元 同比下降0.24% 为2015年以来首次中报营收下滑 [1]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8.65亿元 同比下降4.03% 为2015年以来首次中报净利下滑 [1] - 管理费用为2.89亿元 同比增长7.43% 成为拖累利润的因素之一 [1] 产品结构分析 - 经济产品(价格4元以下)营收同比增长5.39% [1] - 主流产品(价格4-8元之间)营收同比下降0.92% 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减少 [1] - 主流产品下滑主要受现饮渠道疲软及部分品牌投入增加影响 [2] - 2024年经济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56% 主流产品下降1.02% 高档产品下降2.97% [2] 行业竞争态势 - 公司行业营收排名被燕京啤酒反超 燕京啤酒以3.2%增速实现146.67亿元营收 跻身行业第四位 [2] - 公司降至啤酒行业第五位 [2] 业务拓展举措 - 公司加快布局非啤酒品类 上半年推出天山鲜果庄园橙味汽水及电持能量饮料等产品 [1] - 嘉士伯重庆啤酒有限公司拟以自有资金向嘉士伯啤酒(佛山)有限公司增资6亿元 以增强资本实力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4] 法律纠纷进展 -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公司向重庆嘉威啤酒有限公司赔偿3.5亿元 [3] - 公司已向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诉讼目前处于二审审理阶段 [4] - 嘉士伯中国称包销协议严重牺牲公司利益 重庆嘉威则称合作使公司在重庆区域获得极大商业价值和发展潜力 [3]
重庆啤酒:上半年高档产品增长“停滞” 高端化战略承压|直击业绩会
新浪财经· 2025-08-15 15:04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8.39亿元,同比减少0.24%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65亿元,同比减少4.03% [1] - 有效税率达22.4%,拖累利润表现 [1] - 每百升营收同比下降1.2% [1] 销量与费用 - 上半年实现销量180.08万千升,同比增长0.95% [1] - 销售费用同比下降1.2% [2] - 管理费用同比增长约7.43%,主要因社保基数调整和IT服务费增长 [2] 产品结构 - 高档产品(8元/瓶及以上)收入52.65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2] - 主流产品(4-8元/瓶)收入31.45亿元,同比下降0.92% [2] - 经济型产品(4元/瓶以下)收入1.96亿元,同比增长5.39% [2] 区域表现 - 西北区营收25.96亿元,同比增长1.75%,是唯一收入增长地区 [2] - 中区营收35.32亿元,同比下滑0.7% [2] - 南区营收24.79亿元,同比下降1.47% [2] 战略挑战 - 高端化战略面临挑战,高档产品收入增速几乎为0 [4] - 经济型产品收入增长超5%,与高端化战略形成反差 [4] - 本土品牌"山城"啤酒销量萎缩明显 [4]
国际商事合作长期契约利益保护引关注 专家倡导 坚守“长期性契约精神”保护各方利益
新华网· 2025-08-12 14:00
娃哈哈商标转让事件 -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对"娃哈哈"商标进行转让 申请日期为2025年1月21日 受让主体未显示[2] - 公司声明提及因历史纠纷未完成商标登记备案 强调"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态度[2] - 该事件与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合资建立食品公司时签订的《商标转让协议》相关 后续引发"达娃之争"[2] 国际商事合作中的商标争议案例 - 王老吉与加多宝存在商标之争 源于1995年广州医药集团与香港鸿道集团签订的商标许可使用合同[4] - 天丝公司与红牛合资公司围绕50年有效期《协议书》产生经营期限和商标使用权争议[6][7] - 重庆啤酒参股子公司重庆嘉威因外资嘉士伯入主后的政策倾斜产生内部纷争 涉及三重身份权利义务冲突[11] 宪章性协议的法律效力 - 宪章性协议具有比章程更高的股东约束力 是公司设立的基石和法律基础[5][6] - 在多重契约场景下 宪章性协议被视为"主契约" 具体实施协议需服从整体安排[13] - 涉及内部关系纠纷时优先考察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 外部债权人保护优先适用公司章程公示内容[14][15] 公司经营期限的法律认定 - 营业期限届满不代表必然解散 需平衡公司本体、股东权益与债权人利益三重法益[8][9] - 工商登记期限是行政管理限制 不代表股东合意 合同约定延续登记时对方不配合视为违约[8] -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严格限定司法解散条件 聚焦公司存续状态的实质效能[9][10]
专家访谈汇总:嘉士伯“抢注”山城商标,民族品牌“被边缘化”?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6-02 21:38
文旅服务行业 - 建议中线关注中青旅、中国中免、宋城演艺、锦江酒店等文旅服务类企业,特别是布局中高端旅游消费和高景气区(如华东、华南)的公司 [1] - 端午假期文旅、交通、酒店、免税、景区等行业复苏趋势未放缓,可能进入"常态化增长"新周期 [3] 新能源汽车行业 - 新能源车在长途出行场景的接受度显著提高,用户行为发生结构性变化 [2] - 2025年端午节假期预计新能源汽车日均流量达830万辆次 [3] - 高速充电桩密度、移动充电设施和智能调度系统需求刚性增加 [5] CRO行业 - 国内CRO行业经历繁荣期后进入下行周期,当前底部区间特征明显 [3] - 政策催化+头部集中构成中长期投资逻辑,风险承受能力高的投资者可考虑左侧布局优质企业 [3] 生猪养殖行业 - 短期内不宜重仓布局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等生猪养殖标的,盈利端仍面临挑战 [3] - 饲料企业如新希望、大北农业绩弹性可能下降 [3] - 生猪产业链处于价格高位滞涨+成本上升+补栏谨慎阶段,产业链利润再度压缩 [3] 啤酒行业 - 嘉士伯通过重庆啤酒申请"山城啤酒"商标,意图在2029年包销协议到期前完全掌控品牌权属 [5] - 重庆啤酒资源向国际高端品牌倾斜,品牌价值从60亿元跌至不足2000万元 [5] - 一审判决重庆啤酒需向嘉威支付3.5亿元,但2029年后"山城"品牌归属仍未定论 [5] 医药零售与中医药行业 - 《中医药临床疗效数据采集研究型药店建设规范》发布,首次将药店纳入临床研究体系 [6] - 新模式可提高中医药数据样本多样性与真实有效性,对中成药疗效认定和国际化具战略意义 [6] - 同仁堂、云南白药、以岭药业、康缘药业等有望通过研究型药店扩展真实世界数据渠道 [6] - 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一心堂等大型连锁药店有望率先改造为研究型药店 [7]
嘉士伯新获“山城啤酒”商标注册证 此前称拥有“山城”品牌完整所有权
经济观察网· 2025-05-25 11:34
商标注册进展 - 嘉士伯重庆啤酒有限公司近期新获多个"山城啤酒"商标注册证,时间跨度为2025年5月6日至5月19日 [1] - 2024年以来,嘉士伯重庆啤酒有限公司已累计提交10余件"山城啤酒"商标申请,涵盖文字、图形等设计 [5] - 新获商标注册证包括普通商标类型,涉及"山城啤酒"、"老山城山城啤酒"、"山城 啤酒"等名称 [4] 品牌所有权争议 - 嘉士伯中国称重庆啤酒拥有"山城"品牌的完整所有权 [1] - 重庆嘉威认为1999年重啤集团以"山城"商标使用权出资成立该公司,赋予其永久使用权 [4] - 重庆嘉威表示为此支付股利累计超过6亿元 [5] 合作模式纠纷 - 嘉士伯中国称包销协议严重牺牲了重庆啤酒的利益,合作模式极不合理 [1] - 重庆嘉威反驳称合作使得重庆啤酒在重庆区域的市场地位牢不可破,具备极大商业价值 [2] - 嘉士伯中国认为重庆嘉威的商标使用权与包销合作关系捆绑,将在2029年1月包销协议到期后终止 [5] 诉讼与舆论 - 重庆啤酒与重庆嘉威之间的诉讼和"口水战"由来已久,源头是代工"山城"啤酒的合作 [1] - 2025年3月14日重庆啤酒在相关诉讼败诉后,嘉士伯中国官网发文指责合作模式 [1] - 重庆嘉威3月20日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嘉士伯,在撒谎》进行反驳 [2]
包销纠纷一审判赔超3亿后 重啤子公司多个山城啤酒商标获批
南方都市报· 2025-05-22 22:34
商标注册与所有权 - 重庆啤酒控股子公司嘉士伯重庆啤酒有限公司成功注册9个"山城啤酒"商标(包括图形和文字),国际分类均为32类-啤酒饮料 [2] - 商标申请日期分别为2024年5月29日和2024年9月30日,注册公告日期为2025年4月14日和2025年4月28日 [2] - 公司回应称商标注册属于对自有商标资产进行日常管理和保护的常规行为,并强调对"山城"商标拥有完整无可争议的所有权 [2] 历史合作与纠纷背景 - 1997年重庆啤酒(国资控股时期)与重庆嘉威(原金星啤酒厂)成立合资公司,重庆啤酒为大股东,双方维持代工关系 [3] - 1998年重庆啤酒以注入"山城"商标获得合资公司33%股权,重庆嘉威在代工期间可使用该商标 [3] - 2013年重庆啤酒通过国企改制成为嘉士伯旗下控股企业 [3] - 2024年双方纠纷焦点集中在产品市场占有率,重庆嘉威指控嘉士伯扼杀"山城"品牌发展自有品牌,重庆啤酒则称对方企图在2029年包销协议到期后自产自销 [3] 诉讼进展 - 2024年3月14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重庆啤酒败诉,需在10天内向重庆嘉威支付约3.53亿元 [4] - 重庆啤酒已针对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4]
毁约变脸,一审被判赔3.5亿元:嘉士伯败北背后,谁在收割民族品牌红利?
商业洞察· 2025-03-29 17:35
核心观点 - 重庆啤酒与重庆嘉威因"山城"啤酒包销协议纠纷一审败诉,被判赔偿3.5亿元 [4] - 嘉士伯否认"雪藏"山城品牌,但数据显示其销量从2013年99.43万千升(占重啤总销量80%)骤降至2023年不足10万千升(占比3%) [28][30] - 嘉威指控嘉士伯通过渠道控制(如限制终端销售)和营销削减边缘化山城啤酒,违反2009年包销协议及五项承诺(如保留品牌、搬迁总部等) [33][36] - 商标归属权争议:嘉士伯称2029年协议到期后收回使用权,嘉威主张1999年合资时已获永久使用权 [39] 合作历史与协议纠纷 - 1999年重庆啤酒集团以"山城"商标使用权出资持股重庆嘉威33%,2009年签订20年包销协议,约定嘉威专产山城啤酒并由重啤包销 [15][17] - 2013年嘉士伯控股重啤后调整战略,山城品牌价值从60亿元缩水至2020年不足1600万元 [19] - 嘉士伯称包销协议"牺牲重啤利益",但2009年重啤公告明确该协议有助于控制市场份额和利润增长 [22] - 历史诉讼显示重啤曾因协议履行问题支付嘉威3000万元和解金并多次败诉 [24] 品牌边缘化证据 - 渠道控制:终端商户反映重啤通过合同限制山城啤酒铺货,消费者难以购买 [33] - 营销削减:山城啤酒连续8年缺席重庆国际啤酒节,本土化活动全部终止 [34] - 品牌替代:2015年起嘉士伯主推"乐堡"(销量14.79万千升)和"重庆"品牌(46.78万千升),山城销量同比下滑60% [28] 嘉士伯未兑现承诺 - 未将中国区总部迁至重庆,亚洲研发中心改设佛山 [36] - 未履行保留山城品牌的承诺,且未稳定管理团队(原承诺五项仅部分执行) [34][36] 商标权争议 - 嘉威主张1999年合资协议赋予其永久使用权,可于2029年后自行产销 [39] - 嘉士伯称商标所有权归重啤,使用权仅限协议期内 [39] 市场与消费者反馈 - 2013年调研显示山城啤酒消费者指数达79(重庆市场) [31] - 网友普遍支持山城回归,质疑嘉士伯渠道压制 [32][33]
重庆啤酒陷于「山城往事」
36氪· 2025-03-18 08:00
核心观点 - 重庆啤酒与重庆嘉威因"山城啤酒"品牌使用权及包销协议陷入长期诉讼拉锯战,一审判决公司需赔偿3.53亿元,但公司坚决上诉并指责判决不公[7][8][13] - 争议焦点在于外资嘉士伯入主后是否系统性打压民族品牌"山城啤酒",该品牌年销量从峰值100万吨降至不足10万吨[19][22] - 嘉士伯中国战略经历多次调整,最终以重庆啤酒为唯一平台整合资源,但面临高端化竞争压力,2024年业绩预降1.15%[24][29][31] 诉讼纠纷 - 重庆嘉威主张重庆啤酒违反2009年签订的20年包销协议,导致量价差损失等,索赔6.32亿元[11] - 公司反诉要求解除2019年补充备忘录,一审被判赔偿3.53亿元并计提2.54亿元预计负债[12][13][14] - 类似诉讼2020年曾发生但原告撤诉,本次争议涉及重大资产重组后包销范围变动[15] 品牌争议 - "山城啤酒"为重庆本土驰名商标,1999年多方协议约定由重庆嘉威生产、重庆啤酒包销,2013年产销达100万吨[17][19] - 重庆嘉威指控嘉士伯入主后封杀品牌致销量锐减,公司回应称2023年山城销量16万吨且本土品牌占比80%[19][22] - 公司指责嘉威通过包销协议15年获利超20亿元,从代工厂变为"吸血寄生体系"[21] 嘉士伯战略 - 嘉士伯早期在华布局迟缓,2000年后转向中西部战略投资,参股乌苏、黄河等品牌但缺乏控制权[24][26] - 2013年控股重庆啤酒后逐步整合中国业务,2019年形成多品牌矩阵,当年营收突破百亿[29][30] - 2024年预计营收146.45亿元(同比-1.15%),净利润12.45亿元(同比-6.84%),高端市场竞争加剧[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