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环卫车
搜索文档
港股迎来Robotaxi第一股!小马和文远同日开启招股
搜狐财经· 2025-10-29 17:18
杰西卡 发自 副驾寺 智能车参考 | 公众号 AI4Auto "港股Robotaxi第一股"竞速,即将冲线。 中国Robotaxi双雄——小马智行和文远智行双双开启招股,预计将在11月6日同日挂牌上市,二者合计 最高募资将超过100亿港元。 从赴美上市、回港IPO,再到运营范围扩大,两家公司的路径都保持了相似的节奏。 港交所的钟声还没敲响,但Robotaxi的新赛程,已经在路上了。 同日聆讯后,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再次同日公告,双双开启港股招股进程: 小马智行计划发售约4196万股股份,其中香港公开发售约420万股,国际配售约3776万股,另有15%超 额配股权。 每股发售价不超过180港元,按照最高价计算,假设不行使超额配售权,小马将全球发售净筹约71.936 亿港元。 | 全球發售的發售股份數目 : 41,955,700股發售股份(視乎發售量 | | --- | | 調整權及超額配股權行使與否而定) | | 香港發售股份數目 : 4,195,600股發售股份(可予重新分配) | | 國際發售股份數目 : 37,760.100股發售股份(可予重新分配 | | 及視乎發售量調整權及超額配股權 | | 行使與否而 ...
商业化项目持续落地,行业迅速扩容
中邮证券· 2025-09-30 21:23
行业投资评级 - 机械设备行业投资评级为“强于大市”,且评级为“维持” [1] 核心观点 - 报告核心聚焦于无人环卫这一细分领域,认为其作为低速无人驾驶的主要场景,商业化项目正加速落地,行业迅速扩容,市场空间广阔 [4][5][6] - 无人环卫车已具备较强的经济效益,能够有效应对环卫行业面临的老龄化、招工难等问题 [5][30] - 随着产业持续发展,相关上市公司有望同时受益于设备销售和环卫服务降本 [8] 行业定义与市场定位 - 无人环卫车主要指具有自动化保洁功能、能代替驾驶员持续作业的环卫车,目前研发和应用集中在清扫保洁设备 [4][14] - 无人环卫是低速无人驾驶的主要场景,指在特定封闭/半封闭场景或固定路线上以低于50km/h速度自主运行,安全性、可行性较高 [4][16] - 2024年我国低速无人驾驶行业销售规模约123亿元,销量约3.3万台;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185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410亿元,其中无人清洁环卫占比最高,2024年出货约1.3万台 [16][17] 市场驱动因素与现状 - 环卫服务市场持续扩容,2023年城市道路清扫保洁面积113亿平方米,机械化清扫率81.8%;县城道路清扫面积32亿平方米,机械化率79.6% [5][21] - 2023年城市市容环卫专用车辆设备总数约36.2万辆,县城约9.0万辆 [5][23] - 环卫行业面临老龄化问题,从业者中50岁以上占65%,60岁以上占22%,存在招工难困境 [5][28] - 无人环卫车经济性显著,以替代3名工人、单人月成本3000元、购置成本20-30万元计,可节省成本26%-44% [5][30] 项目进展与市场规模 - 2025年“环卫+无人驾驶”项目加速落地,截至8月24日,全国开标试点项目141个,年化总额41亿元,合同总额首次突破百亿达110亿元 [6][31] - 截至9月15日,2025年全国公招无人环卫设备总量达1075台,其中试点采购652台,直接采购308台,租赁115台 [6][34] - 基于875万环卫从业者,假设20%/30%/50%被替代,无人环卫车潜在市场需求分别为875/1313/2188亿元,年均需求175/263/438亿元 [6][37][38] 相关上市公司 - 劲旅环境:主营环卫投资运营及装备制造,自主研发无人环卫设备并于2025年下半年对外销售 [39] - 盈峰环境:主营环保装备及服务,积极布局环卫机器人,在多个城市有服务项目储备 [41] - 侨银股份:主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服务,与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合作推动环卫作业等场景的机器人应用 [44] - 福龙马:主营专用车辆制造及环卫服务,打造“CITIBOT”城市服务机器人产品矩阵 [46][47] - 玉禾田:提供城市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成立智能机器人公司,并购坎德拉科技,布局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 [50]
深圳无人物流车单月狂送90万单
深圳商报· 2025-09-18 00:39
深圳功能型无人车运营规模 - 截至8月深圳功能型无人车运营数量为764台,环比新增45台 [1] - 无人物流车总量为416台,占比超过54% [1] - 深圳已开放路权线路1170条,总计3185公里,其中8月新增开放线路44条,里程339公里 [1] 市场竞争格局 - 无人物流车在线率为77%,在线车辆规模为320台 [2] - 新石器活跃车辆规模最大达148台,其次为美团119台,白犀牛和九识智能分别为21台和19台 [2] - 美团无人车8月运营行驶11.2万公里,大幅超越新石器的3.5万公里 [2] 商业化价值与效率 - 8月深圳功能型无人车月度运营里程23万公里,完成配送90万单,创造商业价值约760万元 [3] - 顺丰无人车配送订单量达50.4万单,美团为15.2万单 [3] - 无人车单车时均配送量可达200票以上,超过传统快递车100多票,单票运输成本降低约0.1元,单月可为深圳物流企业降本9万元 [3] 运营安全与可靠性 - 8月功能型无人车企业责任交通事故率仅为0.04次/万公里,平均人工干预次数为0.016次/公里 [3] - 车辆运营合规率达91.6%,市民投诉数量仅23单 [3] - 九识智能人工干预次数为0.008次/公里,暂居行业第一,新石器为0.032次/公里 [3] 企业生态与场景拓展 - 顺丰在深圳多所大学启动校园无人快递配送场景测试 [4] - 新石器在宝安中心区启动无人车巡检试点,搭载传感器进行道路设施识别与上报 [4] - 深圳推进“公交+无人配送”创新模式,推动城市末端物流基础设施重构 [4] 行业前景与预测 - 2024年中国低速无人驾驶行业销售规模达123亿元,同比增长45% [5] - 预计2025年中国低速无人驾驶车辆销售数量超4.7万台,销售金额达185亿元,到2030年销售数量或达9.5万台,销售金额有望突破410亿元 [5] - 深圳提出无人物流配送车年内冲刺千台、覆盖更多应用场景的发展目标 [5]
劲旅环境:无人环卫车主要在内部存量项目上小批量投放
证券时报网· 2025-09-15 19:49
公司业务发展 - 劲旅环境自主研发无人环卫车并在内部存量项目进行小批量投放 [1] - 无人环卫车投放不会对公司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1]
劲旅环境(001230) - 2025年9月1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15 19:16
市值管理策略 - 专注主业稳健经营 积极开拓市场 提升营运能力 强化成本控制 加大研发力度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营水平提升 [2] - 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实施现金分红 条件允许时适当提升分红次数和比例 [2] - 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股份1,000,040股 占总股本比例0.75% 用于股权激励 [2] - 主动开展分析师会议、业绩说明会和路演等投资者关系活动 加强与投资者交流互动 [2] 应收账款与现金流状况 - 应收账款期末余额12.6亿元 较年初增加13% [3] - 应收账款/营业收入比值升至150.03% [3] -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同比下降171.14%至-1216.66万元 [3] - 强化应收账款管理 建立客户资信与履约能力动态评估机制 [3] - 建立月度应收账款专题会议制度 开展账龄分析与风险分级 [3] - 制定应收回款专项考核激励措施 压实业务团队催收责任 [3] - 积极对接化债政策 把握政策机遇 [3] 业务发展与盈利能力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仅增1.7% [4] - 毛利率同比提升5.05% 净利率提升10.96% [4] - 整体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增加1.30个百分点 毛利增加约1,350万元 [4] - 盈利能力改善主要源于新获取订单盈利质量较高及成本管控 [4] - 期间费用较同期增加0.44个百分点 主要系加大研发投入所致 [4] - 运营服务、设备制造与销售毛利均不同程度增长 [4] 智慧环卫系统建设 - 智慧环卫系统在95%以上项目成功应用 [4] - 通过智能调度与能耗监控降低水、电、油等生产能耗 [5] - 借助数据协同与流程优化减少中间环节及相关管理成本 [5] - 通过数据驱动的人力资源配置和工作量优化提升人效 降低劳动力成本 [5] - 依托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作业路径动态优化和垃圾回收效率提升 [5] 新业务与投资项目 - 无人环卫车业务处于内部存量项目小批量投放阶段 未对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3] - 常州新能源特种车辆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项目于2025年5月落户 [5] - 常州项目进展情况需关注相关公告 [6]
人工智能+行动有望加速机器人应用落地
2025-08-27 23:19
行业与公司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行业 包括人形机器人、物流分拣机器人、缝制机器人、陪伴与康养机器人、无人环卫车、无人农机、巡检安全机器人等细分领域[1][2][13] * 政策重点领域包括 AI+科技(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AI+产业(工业、农业)、AI+消费(陪伴型智能终端、低空经济)、AI+民生(养老托育、全民健身)、AI+治理(安全生产监管、防火减灾)和 AI+全球[7] * 提及的公司包括特斯拉(第三代机器人供应链)、宇树(上市进程)、安徽合力、杭叉集团、诺力股份、中力股份、永创智能、蓝电智能、杰克股份、优必选、中间科技、易家和、福利业、福龙马、一拖股份、潍柴旗下沃德农机、中联重科、亿家和、中创之领、天马智能、埃斯顿、埃弗特、拓斯达等[5][13][15][16][17][18][19] 核心观点与论据 * 新一轮AI行情由国产AI应用和算力驱动 投资机会聚焦国内产业链并最终延伸至机器人板块[1][4] * 人形机器人市场催化剂集中在今年第三、四季度 特斯拉第三代机器人供应链信息及宇树上市进程将引发市场关注[1][5] * 政策目标明确 2027年智能终端和智能体普及率达70% 2030年普及率达90% 目前人工智能渗透率不到20% 未来两年多需实现三倍甚至更多增长[1][6] * 人形机器人和泛具身智能是未来最重要的投资领域之一 市场行情预计将从国产算力、应用过渡到机器人领域 中国企业表现突出[1][10] * 政策是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与2015年"互联网+"行动相呼应 预计将衍生出较大投资机会并加速AI在机器人等相关场景的落地[3][11] 其他重要内容 * 智慧农机或农业机器人、陪伴型智能终端、低空经济联动、康养养老机器人、巡检类机器人等领域具有较大投资潜力[8][9] * 加强基础知识能力建设 如模型数据算力统筹 将推动更好的大脑模型出现从而促进人形机器人落地[9] * 物流分拣机器人技术已较为成熟 有公司展示了连续三小时工作的高效视频[13] * 缝制机器人的柔性材料识别与折叠技术已有显著进展 开始进入商业化推广阶段[13] * 养老和康养领域是机器人技术应用的重要方向 主要投资机会集中在最了解下游应用场景的整机厂商[14][15] * 无人环卫车未来升级为全自动的可能性较高 因环卫工人数量增长趋缓[16] * 无人农机领域尚未形成统一技术路线 更倾向于AI与传统农机结合[17] * 传统自动化设备与AI结合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将逐步引入AI技术以提升生产效率[19]
无人车系列专题报告1:无人环卫车:千亿市场空间设备+运营双重受益
西部证券· 2025-08-22 14:30
行业投资评级 - 超配:行业预期未来6-12个月内的涨幅超过市场基准指数10%以上 [69] 核心观点 - 无人环卫车市场正从0-1阶段步入量产阶段 设备销售和运营服务双重受益 行业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4][6][65] - 无人环卫对项目利润弹性显著 在20%/40%/60%替代率下 增量利润相对2024年利润弹性高达57%/115%/172% [4][6] - 环卫行业属于刚性支出 随着智慧环卫专项资金及化债政策落地 企业回款有望迎来修复拐点 [6][26] - 行业核心竞争壁垒为"技术+运营"双重能力 传统环卫企业凭借运营经验优势成为获取政府订单的关键 [6][3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低速无人驾驶行业销售规模约123亿元 各类低速无人车销售数量约3.3万台 [8] - 无人清洁环卫市场规模占比最高 全年出货约1.3万台(不含小型家用/墙面清洁/泳池清洁机器人) [8] - 2024年用于市政道路 园区 景区 广场等户外场所的无人清扫车出货占比26% 出货量为3420台 [8] - 2025年4月低速自动驾驶领域中标项目总额超9.4亿元 其中清洁环卫领域中标金额8.47亿元 占比近90% [11][13] - 2025年上半年无人环卫项目中标总额达70亿元 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 [22][24] - 2023年中国城市道路清扫保洁面积达1126853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4.2% [26] - 中国环卫行业市场规模从2018年1363亿元增长至2024年2315亿元 2025年预计达2500亿元 [28][30] 行业驱动因素 - 环卫工人高龄化严重 2021年50岁以上占比65% 60岁以上占22% 人工成本持续上涨 [16][17][20][21] -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广州市计划到2026年无人驾驶清扫设备投用量达1000台 无锡市要求自动驾驶环卫业务占比不低于30% 青岛要求每个区市打造至少1处人工智能清扫试点 [11] - 技术可靠性提升 主流无人清扫车重量1-1.5吨 作业时速5-10公里/小时 续航能力达8小时以上 交通事故率显著低于传统环卫车辆 [22] 竞争格局 - 市场集中度低 2022年头部企业盈峰环境 侨银股份年化合同金额占比仅为2.2%和1.6% [33][37] - 行业参与者包括仙途智能 高仙机器人 酷哇科技 智行者等科技公司以及北京环卫 福龙马 盈峰环境 宇通重工等环卫企业 [33] - 可复用的持续性运营服务收入大于一次性设备收入 传统环卫企业通过"技术+运营"双重能力构建竞争壁垒 [33] 重点公司分析 - 劲旅环境:2024年特许经营权业务收入8.13亿元(占比53%) 传统城乡环卫业务收入6.32亿元(占比41%) 无人驾驶扫路机已在合肥市新站区实现小规模商业化运营 [39][40] - 侨银股份:2024年营收39.14亿元 环境卫生管理业务占比98% 在手订单420亿元 与国地中心签约1000台城服机器人意向订单 [44][45][47] - 福龙马:2024年运营业务占比76% 装备业务占比21% 在履行项目年化合同金额42.70亿元 SD15无人清扫机器人已在34个场景部署 累计运营里程1.6万公里 [51][52] - 玉禾田:2024年营收72.03亿元(同比增长16.9%) 城市运营业务占比85% 成立玉树智能机器人公司 与智元机器人达成战略合作 [54][56] - 盈峰环境:2024年城服业务收入64.41亿元(增长14.41%) 在运营合同总额612.85亿元 环保装备销量12173辆(市占率19.3%) 第三代L4级别智能清洁机器人已推向市场 [59][61]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劲旅环境 玉禾田 福龙马 侨银股份 盈峰环境 [6][65]
西部证券:料无人环卫车具千亿市场空间 设备+运营双重受益
智通财经网· 2025-08-22 13:40
行业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无人环卫项目中标总额达70亿元 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 [1][3] - 2024年低速无人驾驶行业销售规模约123亿元 各类低速无人车销售数量约3.3万台 [1] - 无人清洁环卫市场规模占比最高 全年出货约1.3万台 其中户外无人清扫车出货量3420台占比26% [1] 市场空间测算 - 测算无人环卫车市场空间可达千亿级别 保守/中性/乐观假设下分别为1164/1746/2910亿元 [1][3] - 市场空间测算基于环卫工人岗位可替代比例20%/30%/50% 单车替代3人及20万元单车价格的假设 [3] - 技术应用从点状试点向面上推广 经济发达地区推进更快 二三线城市试点快速增加 [3] 经济效益分析 - 无人环卫车替代3-4名环卫工人 可节省人力成本12-16万元/年(按人均年薪4万元计算) [2] - 在使用周期4年 单车替代3人且成本30万元时 人力成本节省约25% [2] - 当单车成本降至20万且使用周期5年时 在替代4名工人假设下成本节省约66% [2] 技术发展现状 - 主流无人清扫车重量控制在1-1.5吨 作业时速限制在5-10公里/小时 [3] - 无人驾驶清扫车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 通过算法决策实现自动清扫作业 [1] - 当前以封闭/半封闭区域应用为主 正向城市主干道等复杂场景渗透 [3] 行业竞争格局 - 环卫服务核心竞争壁垒体现在设备+运营双重能力 [4][5] - 具备丰富运营经验的传统环卫企业通过"技术+运营"能力获取政府订单 [5] - 行业管理对象从传统环卫工人向智能化设备转变 [5] 盈利提升潜力 - 在20%/40%/60%替代率下 行业增量利润相对2024年利润弹性达57%/115%/172% [5] - 智慧环卫专项资金及化债政策落地有望改善企业回款情况 [4] - 环卫行业属于刚性支出 但近年政府回款履约进度有所拖累 [4]
无人车系列专题报告1:无人环卫车:千亿市场空间,设备+运营双重受益
西部证券· 2025-08-22 13:2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超配 [6] - 前次评级:超配 [6] - 评级变动:维持 [6] 核心观点 - 无人环卫车是低速无人驾驶领域的主赛道,核心解决环卫工人高龄化和人力成本攀升问题 [4] - 2025年上半年无人环卫项目中标总额达70亿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预计市场空间达千亿规模 [5][10][33] - 无人环卫车已具备显著经济性,在最佳假设下可节省人力成本达66% [10][31][32] - 行业正从设备销售向“设备+运营”双轮驱动转变,传统环卫企业通过技术融合运营优势构筑壁垒 [12][46][51] - 无人化渗透率提升对项目利润弹性显著,在20%/40%/60%替代率下,利润弹性可达57%/115%/172% [12][51][52] 行业市场空间与规模 - 2024年中国低速无人驾驶行业销售规模约123亿元,销量约3.3万台 [10][18] - 无人清洁环卫市场规模占比最高,2024年出货约1.3万台,其中户外无人清扫车出货3420台,占比26% [10][18] - 2025年4月低速无人驾驶领域中标金额超9.4亿元,清洁环卫领域占比近90%,达8.47亿元 [20][22] - 中性假设下(替代率30%,单车替代3人,单价20万元),无人环卫车市场空间为1746亿元 [10][39] 行业驱动因素 - 环卫工人高龄化严重:2021年环卫工人约500万人,50岁以上占比65%,60岁以上占比22% [24][25] - 人力成本持续上升:环卫工人年薪约4万元,无人车替代3-4人可节省成本12-16万元/年 [10][31] - 政策支持加速落地:广州、无锡、青岛等城市明确无人环卫设备推广目标和试点计划 [20] - 技术可靠性提升:主流无人清扫车重量1-1.5吨,作业时速5-10公里/小时,事故率低于传统车辆 [10][33] 经济性分析 - 在单车成本20万元、使用5年、替代4名工人场景下,成本节省比例达66% [10][31][32] - 无人环卫车使用寿命4-5年,年运营成本约1.5万元 [10][31] - 当前经济性已推动项目从中标向规模化运营扩展 [33][39] 竞争格局与商业模式 - 科技公司(如仙途智能、高仙机器人)聚焦算法与核心部件,环卫企业(如盈峰环境、福龙马)主导运营场景 [46] - 运营服务收入持续性高于设备销售,传统环卫企业通过“技术+运营”能力获取政府订单 [46][51] - 头部企业市场集中度低,盈峰环境2022年环卫服务合同金额占比仅2.2% [46][48] 重点公司布局 - 劲旅环境:无人扫路机在合肥实现商业化运营,特许经营权业务占比53% [55][56] - 侨银股份:与国地中心合作研发人形机器人,签约意向订单1000台 [58][60] - 福龙马:SD15无人清扫机器人已在34个场景部署,累计运营1.6万公里 [65][66] - 玉禾田:成立玉树智能机器人公司,与智元机器人资本合作 [69] - 盈峰环境:第三代L4级智能清洁机器人2025年推向市场,环卫装备市占率19.3% [73][74] 行业发展趋势 - 应用场景从封闭/半封闭区域向城市主干道、背街小巷扩展 [10][39] - 2024年深圳、无锡等城市无人环卫渗透率超15%,2025年有望达30%以上 [39] - 城市道路清扫保洁面积持续增长,2023年达112.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2% [40][44]
重视无人环卫车落地场景
2025-08-18 23:10
行业与公司 * 无人环卫车行业 存在较高进入壁垒 体现在经营模式 技术积累 法律规范等方面 外部企业难以直接进入 需深耕垂直领域并获得政府许可[1] * 环卫行业细分业务包括城市和乡镇道路保洁 垃圾收集与转运 公共厕所管护以及相关装备制造等 这些领域对无人化要求较高[6] * 我国大部分环卫事业的运营模式是政府通过市场化外包的形式 将城市环卫订单外包给小型企业或国企 大约90%以上通过外包服务实现[9]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无人商用保洁领域出货量约为1.3万台 销售规模约27亿元 其中用于市政道路 园区 景区等户外场所的产品出货量约为3400台[5] * 预计2025年整体出货量将达到4.7万台 市场规模将达到185亿元 同比增长超过50%[1][5] * 无人驾驶环卫车总体车辆需求量预计在30到50万辆之间 按照每台25万元计算 总体市场规模约为750亿至1200亿元[11] * 2024年上半年全国无人驾驶环卫项目开标11个 成交年化总额2.3亿元 合同总额4.8亿元 2025年上半年开标数量增加到102个 成交年化总额27亿元 合同总额70亿元 同比增长超过十倍[10] 技术发展与成本 * 无人驾驶技术显著降低了无人环卫车成本 初期研发成本接近80-100万元 目前已降至20多万元 并有望进一步下降[1][4] * 无人环卫车在技术上依托新能源电车产业 但应用场景更为复杂 需要更多垂直领域训练和深耕经验[3][4] * 传统人工月成本约3000元 年成本约3万元 一辆无人车可替代四个工人 五年使用成本约40万元 而四个工人五年成本达65万元 全生命周期具有显著经济优势[13] 竞争格局与主要公司 * 金旅环境 玉禾田 侨银股份 新安洁 盈峰环境和福龙马等公司在无人驾驶环卫领域占据优势[2][14] * 玉禾田在深圳 广州和天津表现突出 侨银股份在广东 湖北和湖南有较强影响力 新安洁主要覆盖重庆 河南和浙江等地[14] * 金旅环境自主研发能力较强 被认为具备较大发展潜力[2][14] * 智元机器人入股御禾田 表明其认可无人环卫赛道 未来需关注其技术应用[15][16] 驱动因素与前景 * 环卫赛道高度依赖政府财政支出 节能环保项目资金用于环卫 城镇化推进增加清扫面积 环保预算仍有提升空间[1][8] * 两重两新政策利好重资产项目如环卫装备 使其更容易包装成债券项目申请地方债或国债[1][8] * 环卫工人老龄化严重 65%超过50岁 22%超过60岁 每年约有20%的500万名环卫工人因超龄或健康问题被替换[12] * 无人驾驶环卫车以3:1比例替代人工 每年可替代33万辆无人车 对应800多亿元市场规模[1][12] * 未来每年预计有千亿规模市场 还有显著毛利率提升空间[18] 风险与挑战 * 无人驾驶技术还处于测试阶段 需要获得政府和场景管理方许可[3] * 应用场景复杂 需应对非机动车道 小巷等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4] * 行业高度垂直 依托长期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经营 外部企业难以通过普通商业合作直接进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