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来优品
icon
搜索文档
万辰集团苦觅“救命稻草”:创始人留置后辞任,闭店潮来袭,二代港股IPO求输血?
搜狐财经· 2025-10-23 11:30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65.62亿元,同比增长77.37%,归母净利润8.55亿元,同比增长917.04% [1] - 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39.8亿元,同比增长44.15%,归母净利润3.83亿元,同比增长361.22% [1] - 公司盈利质量较低,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率仅约2.34%,净利润率为4.35% [2] - 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92.94亿元,但归母净利润亏损8293万元,归母净利润率为-0.89% [2] - 2024年营业收入323.3亿元,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至2.94亿元,但归母净利润率仅0.91% [2] - 公司盈利水平远低于行业,2025年上半年盐津铺子净利润率为12.57%,劲仔食品为10.02% [3] - 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15.91亿元,但归母净利润仅8.55亿元,有7.36亿元利润被少数股东分走 [5] 业务转型与运营 - 公司前身从事食用菌业务,2022年创立量贩零食品牌"陆小馋"进入零食赛道 [3] - 通过合资或收购整合"来优品"、"好想来"等区域品牌,并在2023年将大部分品牌统一为"好想来品牌零食" [3] - 2022年前三季度至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从约3.59亿元暴增至365.62亿元,三年增长超百倍 [3] - 2025年前三季度量贩零食业务收入361.58亿元,占总营收比例高达98.9% [3] - 公司采用"低价引流"策略,2024年核心品牌"好想来"客单价约35元,较竞争对手鸣鸣很忙的48元低27% [4] - 为吸引加盟商,公司实行"0加盟费、0管理费、0配送费、2万元保证金"的宽松加盟政策 [4] 门店网络与扩张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全国拥有15,365家门店 [12] - 门店扩张速度大幅放缓,2025年上半年新增门店仅1,468家,远低于2024年全年的9,776家 [12] - 2025年上半年因经营原因闭店数量达259家,已超过2024年全年闭店数量 [12] - 公司在华东地区门店密度高,截至上半年末有8,727家门店,占总数的56.8%,易引发内部竞争 [4] 成本费用与盈利能力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成本为322.89亿元,同比增长74.87%,与营收增速基本持平 [3] - 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10.67亿元同比增长19.22%,管理费用10.08亿元同比增长62.03%,研发投入1511.6万元同比增长407.66%,财务费用2959.77万元同比增长25.45% [4] - 2025年前三季度零食业务毛利率为11.69%,较去年同期的10.42%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3] - 部分爆款产品毛利率不足5%,低价策略压缩盈利空间 [4] 资产负债与现金流 - 2025年前三季度资产负债率为66.35%,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为1.441、1.007 [5] - 截至三季度末流动负债55.26亿元,占总负债九成以上,其中短期借款7.77亿元,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26.65亿元 [5]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41.34亿元 [5] - 公司计划斥资13.79亿元收购子公司万优商管剩余49%股权,交易完成后资产负债率将上升至90.97% [10]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2025年3月实控人、董事长王健坤被监察委员会留置调查,导致公司市值一日蒸发超10亿元 [9] - 2025年4月一致行动协议终止,实控人变更为王泽宁一人,王泽宁直接持股14.23% [9] - 2025年7月王健坤辞职,其姐王丽卿接任董事长,其子王泽宁出任总经理,形成"姑侄搭档"格局 [1][9] - 公司董事会8席中王氏家族成员占4席,超过一半,独立董事3人均无零售行业背景 [9] - 主要利润来源子公司万兴商管和万品商管,公司分别仅持股52%和51%,王泽宁持有万兴商管48%股权及万品商管24.5%股权 [6] 港股IPO计划与资本运作 - 2025年8月公司宣布计划发行H股并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9月23日正式递交上市申请 [10] - H股发行目的为推进国际化战略、提升品牌知名度、完善供应链体系建设 [10] - 主要竞争对手鸣鸣很忙已于2025年4月递交港股上市申请,其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均高于万辰集团 [12] - 创始人王健坤辞职被视为为港股IPO扫清障碍,向监管和投资者传递治理改善信号 [11] 行业竞争与风险 - 量贩零食行业整体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各品牌门店密度不断提高,陷入频繁价格战 [12] - 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在部分三四线城市一条商业街可能同时存在多家不同品牌零食折扣店 [12] - 公司面临品控隐患,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众多关于食品安全、缺斤少两、服务态度等投诉 [14] - 公司采用"厂商直采-集中议价-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上半年SKU数量超2000个,覆盖12大品类,门店分散于29省,供应链管理复杂 [14]
万辰集团在港交所IPO,量贩零食两巨头谁先“抢滩”H股?
观察者网· 2025-09-28 17:51
公司资本运作 - 万辰集团8月宣布寻求"A+H"两地上市 近期正式公布港交所招股书 [1] - 公司计划以13.79亿元收购南京万优商业管理49%股权 收购后持股比例将达75% [4] - 交易安排包括福建农开发等方向周鹏转让989万股(占总股本5.2714%) 周鹏需将1229万股表决权委托给王泽宁行使 [5] 门店规模竞争 - 万辰集团两年内从不足2000家门店扩张至超1.5万家门店 [1] - 2024年新增门店近1万家 但2024年上半年新增1169家 同比减少近40% [2] - 竞争对手鸣鸣很忙截至上半年门店数量达2万家 门店规模成为行业第一重要标志 [2] 财务表现 - 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大涨454% 市值增长142% [2] - 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幅达500倍 位列A股中期业绩增速榜首 [2] - 南京万优商管截至5月末主营业务收入41亿元 门店数量3212家 [4] 港股募资用途 - 资金主要用于扩张门店网络 加强店铺管理系统 [3] - 将用于引入新产品、提升数字化能力、加强品牌认知度 [3] - 计划提升仓储物流基础设施 进行潜在业务投资或收购 [3] 行业竞争格局 - 万辰集团与鸣鸣很忙相继赴港IPO 竞争从市场规模延伸至资本抢滩 [1][5] - 双方争夺"量贩零食第一股"头衔 具有估值窗口示范效应 [5] - 行业需要持续投入前置仓、物流中心和品牌推广等重资产业务 [6] 战略布局 - 港股上市旨在推进全球战略布局 建立国际资本运作平台 [1] - A+H资本结构有助于提升国际形象 为合作伙伴提供信心背书 [6] - 通过收购进一步加深与主要合伙人及旗下品牌的绑定关系 [4][5]
万辰集团谋求“A+H”上市 此前鸣鸣很忙已递交招股书
新京报· 2025-09-24 17:58
公司上市计划 - 万辰集团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 拟在主板挂牌上市 若成功将成为"A+H"双重上市企业 [2] - 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扩张和升级门店网络 丰富产品组合 提升仓储物流效率及升级数字化基础设施 [2] - 另一量贩零食企业鸣鸣很忙已于2024年4月28日在港交所披露招股书 计划在港股上市 [3] 财务表现 - 万辰集团总收入从2023年93.0亿元增长至2024年323.3亿元 同比增长247.9% [2] - 2024年GMV达426亿元 同比增长282% [2] - 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达8.2亿元 [2] - 鸣鸣很忙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42.86亿元 102.95亿元 393.44亿元 [3] - 鸣鸣很忙同期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0.81亿元 2.35亿元 9.13亿元 [3] 业务规模与结构 - 万辰集团拥有零食品牌"好想来" 截至2025年6月末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拥有15365家零食饮料门店 [2] - 加盟店占比达99%以上(15275家) 直营店90家 [2] - 鸣鸣很忙2024年99.5%收入来自向加盟店和直营店销售商品 [3] - 鸣鸣很忙2022-2024年商品销售收入分别为42.43亿元 102亿元 388.88亿元 [3] 发展历程与战略 - 万辰集团成立于2011年 最初专注于食用菌工厂化培育 曾是国内领先食用菌供应商 2021年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2] - 2022年进入量贩零食行业 通过设立多家合资公司与"陆小馋""好想来""来优品""吖嘀吖嘀"等品牌团队合作开展业务 [3] - 2024年9月启用新股票简称"万辰集团" 并完成公司名称 经营范围等变更 [3] - 未来计划巩固零食饮料零售行业竞争优势 拓展"硬折扣"商业模式至更广阔快消品市场 [4] - 鸣鸣很忙计划将IPO募资投入门店拓展和升级 供应链优化及数字化建设 [4] 行业竞争格局 - 万辰集团与鸣鸣很忙均为量贩零食行业重要参与者 先后启动港股上市进程 [3] - 鸣鸣很忙门店数于2024年9月突破2万家 [3]
从金针菇大王到零食帝国掌舵人,90后富二代领航万辰集团冲刺IPO
搜狐财经· 2025-09-01 23:00
业务转型背景 - 公司2011年成立初期以金针菇等食用菌产品为主营业务 2017至2021年间金针菇产品营收占比均超70% 并于2021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1] - 2023年金针菇业务毛利率骤降至-1.95% 尽管2024年收入微增至4.02亿元 但盈利能力未明显改善 行业增长瓶颈显现[3] - 中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公司于2022年8月推出"陆小馋"品牌正式跨界布局量贩零食赛道[3] 业务结构重塑 - 通过灵活加盟政策实现快速市场扩张 门店数量从不足百家激增至超2万家 覆盖全国多个地区[3] - 2024年公司年营收达323亿元 同比增长248% 其中量贩零食业务占比高达98% 彻底重塑业务结构[3] - 创始人王健坤因个人原因被留置调查 其姐姐王丽卿代行董事长职责 儿子王泽宁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并稳定局势[5] 财务与运营挑战 - 面临高营收低盈利行业共性难题 2023年归母净利率为-0.89% 2024年扭亏为盈但归母净利率仅0.91%[5] - 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 截至2025年6月30日负债合计达51.44亿元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33.59亿元[5] - 低门槛加盟政策导致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投诉增加 黑猫平台涉及"好想来"和"来优品"品牌投诉屡见不鲜[5] 未来发展焦点 - 公司需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同时提高盈利能力并降低负债水平[6] - 消费者对"好想来"等品牌零食的持续青睐度成为关键市场关注点[6]
净利暴增500倍!万辰集团斩获“20cm”涨停
环球老虎财经· 2025-08-29 18:07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25.83亿元 同比增长106.89% [1][2]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达4.72亿元 同比增长50358.8% [1][2]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323.29亿元 同比增长247.86% 归母净利润2.94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2] - 2024年第四季度单季营业收入117.16亿元 归母净利润2.09亿元 [2] 业务结构分析 - 量贩零食业务成为核心增长极 上半年营收223.45亿元 占总营收比重约98.9% [2] - 食用菌业务贡献营收2.38亿元 占比约1.1% [2] - 门店总数达15365家 期内净增门店1169家(新开1468家 关闭299家) [2] 历史业绩对比 - 2022年上半年营收2.02亿元 归母净利润177.54万元 [2] - 2023年上半年营收22.17亿元 归母净利润亏损557.32万元 [2] - 2024年上半年营收109.15亿元 归母净利润93.46万元 [2] 资本运作动态 - 拟以13.79亿元现金收购南京万优49%股权 持股比例从26.01%提升至75.01% [3] - 南京万优运营"来优品"品牌 管理3212家门店 2024年营收77.12亿元 净利润2.46亿元 [3] - 标的公司承诺2025-2027年净利润不低于3.2亿元/3.3亿元/3.5亿元 [3] - 拟发行H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3] 市场反应 - 半年报发布后股价涨停 报211.8元/股创历史新高 [1] - 最新市值达397.4亿元 [1]
万辰集团跨界逆袭后遇挫,董事长被查引市值震荡
搜狐财经· 2025-08-29 07:27
核心观点 - 公司从食用菌业务跨界转型至量贩零食赛道 通过并购区域品牌实现营收爆发式增长 但面临家族治理危机 盈利质量低下及行业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 [1][3][12] 业务转型与增长 - 公司2021年上市后受食用菌行业产能过剩影响 2021年净利润同比下滑74.74% 2022年陷入亏损 [1] - 通过并购"好想来""来优品"等品牌切入量贩零食赛道 2024年营收达323.29亿元 较2022年5.49亿元增长超57倍 门店数量突破万家 [1] - 2023年营收92.94亿元 2024年同比增247.86%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08.21亿元 同比增124.02% [6][15] 家族治理结构 - 家族通过一致行动人架构掌控制权 王泽宁持股28.12% 王丽卿持股15.36% 陈文柱持股8.78% 合计持股52.26% [3] - 董事会7名成员中家族占3席 独立董事仅2名且缺乏零售行业背景 [5] - 2025年3月董事长王健坤被留置调查 股价单日市值蒸发超13亿元 王丽卿接任董事长但市场对其能力存疑 [1][5] 财务表现与盈利质量 - 2023年亏损8293万元 2024年归母净利润8.67亿元 净利率仅2.68% 同期行业龙头净利率达15% [9] - 低价策略导致核心品牌客单价约35元 较行业龙头低27% 部分产品毛利率不足5% [7] - 2024年销售费用14.31亿元 同比增229.8% 管理费用9.81亿元 同比增120.33% 期间费用率7.64% 较行业龙头高4.44个百分点 [9] - 2024年资产减值损失2.13亿元 同比增189% 主因并购商誉减值 [7] 供应链与运营效率 - 采购成本占营收82.3% 较行业龙头高7.3个百分点 白牌商品占比65% 毛利率仅3%-5% [10] - 未整合供应链 各品牌独立采购 2024年因白牌坚果质量问题导致区域销售额下降15% [10]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024年8.48亿元 同比减17.08% 2025年第一季度进一步降至2.1亿元 同比减28% [11] 行业竞争与战略转型 - 量贩零食行业从蓝海进入红海 同质化竞争加剧 [12] - 公司推出"来优品省钱超市"向全品类转型 但2024年末仅开业52家 远低于计划200家 缺乏日用品及生鲜供应链经验 [13] - 行业龙头自建供应链体系 自有品牌占比30% 毛利率25%-30% [11] 资本市场表现 - 董事长被查后市盈率(TTM)18倍 低于行业龙头25倍及同行22倍 估值折价明显 [15] -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2.15亿元 同比增3344.13% 但净利率仅1.98% [15]
万辰集团(300972):少数股权收回计划进一步推进,潜在增厚业绩构筑市场信心
中邮证券· 2025-08-19 12:09
股票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9] 核心观点 - 万辰集团拟以13.79亿元现金收购南京万优49%股权,交易完成后直接和间接持股比例将提升至75.01% [5] - 南京万优旗下品牌"来优品"2024年收入/利润达77.12/2.46亿元,同比增长147%并实现扭亏,2025年1-5月净利率提升至3.45% [6] - 公司与万好签订三年对赌协议,2025-2027年净利润目标不低于3.2/3.3/3.5亿元,按25年目标计算收购估值约9.37倍PE [6] 公司经营表现 - 2025年4-5月集团层面收入80.18亿元,归母净利润1.44亿元(净利率1.79%),毛利率10.83%,销售/管理费用率分别为2.92%/2.81% [7]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323.29亿元(+247.86%),归母净利润2.94亿元(+453.95%),毛利率10.8% [11][14] - 2025年预测营业收入525.67亿元(+62.6%),归母净利润7.44亿元(+153.33%),若考虑并表则净利润可达8.74亿元(+197.33%) [8][9] 财务预测 - 2025-2027年预测EPS分别为3.96/5.25/6.32元,对应PE 39.04/29.48/24.49倍 [11] - 2025-2027年ROE预测为39.8%/37.6%/33.6%,ROIC为44.2%/48.2%/51.8% [14] - 2025年末预测货币资金52.57亿元,资产负债率82.6%,流动比率1.15 [14] 战略举措 - 通过股权转让深度绑定核心团队,福建农开发等方向周鹏转让989万股(占总股本5.27%) [5] - 持续升级门店至4.0/5.0版本及省钱超市店型,聚焦正常拓店节奏确保全年目标 [7]
万辰集团14亿控股“来优品” 万店之后整合再下一城
华尔街见闻· 2025-08-12 21:27
交易概述 - 公司拟以13.79亿元现金收购南京万优49%股权 交易完成后对南京万优持股比例从26.01%大幅提升至75.01% [1] - 南京万优为旗下核心品牌"来优品"运营主体 截至5月底管理直营及加盟门店3212家 覆盖安徽、河南、河北及内蒙古等省份 [1] - 交易通过股权绑定深化与核心管理团队的深度捆绑 [1] 财务影响 - 南京万优2024年实现收入77.12亿元 净利润2.46亿元 2024年1至5月实现营收41亿元 盈利能力较2024年小幅提升 [1] - 根据业绩承诺 南京万优2025-2027年净利润将不低于3.2亿、3.3亿、3.5亿元 交易预计为上市公司每年多贡献至少1.5亿元净利润 [1] - 交易涉及的贷款融资或将抬升财务成本与利润压力 交易后1至5月资产负债率预计从67.57%升至90.97% [6] 股权结构安排 - 来优品创始人周鹏将获得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实控人王泽宁等受让的989万股(占股本5.27%) [2] - 股份过户后 周鹏及配偶李孝玉拟将所持1229万股(占总股本6.55%)表决权委托予王泽宁 强化控制权稳定性 [2] - 来优品另一创始人 万辰集团副总经理杨俊承诺未来12个月内以不低于交易所得资金增持公司股票 [2] 并购策略演进 - 公司自2022年切入量贩零食赛道 通过合资控股机制以有限资本撬动头部品牌整合 两年内跃居行业寡头 [3] - 针对并购品牌采取统一管理架构:设立持股51%以上合资公司作为整合平台 再与创始团队组建51%/49%股权结构的运营实体 [3] - 业务稳定后通过收购合资公司少数股权提升持股比例 强化利润并表与控制权 [3] 行业与运营现状 - 好想来品牌零食签约门店突破1.5万家 较四品牌合并初期翻了三倍有余 [3] - 公司对"老婆大人"与"吖嘀吖嘀"两品牌尚未实现完全控股 [7] - 量贩零食行业门店规模逐步见顶 若营收增速放缓叠加并购利息支出增加 净资本积累速度或将放缓 [7] 资产负债状况 - 2022年至2024年底公司资产负债率由43.46%上升至79.85% [4] - 2024年以来受益于营收规模扩张 资产负债率本有所降低 [5] - 公司表示资产负债率上升主要源于会计处理 标的公司盈利能力较强 预计交易完成后负债率将逐步下降 [6]
“好想来”母公司万辰集团董事长解除留置,量贩零食“双雄”竞争白热化
观察者网· 2025-05-27 13:59
公司动态 - 万辰集团董事长王健坤的留置措施已解除,目前正常履行董事长职责,公司生产经营情况正常 [1] - 王健坤留置期间为2个月20多天,公告未公布具体留置事件及实施主体 [1] - 王健坤回归后公司股价一度上涨但次日回落至156.85元/股,下跌1.88% [1] - 留置期间公司股价从94.99元/股上涨至156.85元/股,涨幅超过65%,浮盈超过111亿元 [1] 门店扩张与竞争格局 - 一季度末公司已签约门店超1.5万家,覆盖29个省份,其中"好想来"单品牌超过1万家 [2] - 一季度新增门店约1000家,保持较快开店节奏 [2] - 去年下半年公司新增门店近8千家,远超上半年不到2000家的增速 [2] - 主要竞争对手鸣鸣很忙去年末门店数量为14394家,以不到200家优势领先 [2] - 去年万辰营收323亿元,鸣鸣很忙营收393亿元,相差70亿元 [2] - 去年万辰归母净利润2.94亿元,鸣鸣很忙9.13亿元,相差6.19亿元 [2] 行业前景与竞争态势 - 量贩零食行业两强格局已定,竞争趋缓叠加规模效应提升 [3] - 中国休闲食品饮料市场规模约3.7万亿,下沉市场和量贩渠道增长领跑 [3] - 对标海外15%渗透率,国内折扣业态仍有发展空间 [4] - 预计2025年-2026年是头部阵营盈利能力提升的加速期 [4] 财务表现 - 一季度营收108.2亿元,同比增长124.02% [5] - 一季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15亿元,同比大增3344.13% [5] - 一季度扣非净利润2.11亿元,同比涨幅10562.3% [5] - 一季度营收已超过去年上半年水平 [5] - 公司年度净利润率仅为1.87%,属于薄利行业 [5] 发展战略 - 通过"厂商直采-集中议价-精简流通环节-让利终端"的价值链重构机制提升效率 [6] - 未来将持续投入资源打造商品和供应链优势、仓储物流优势、品牌建设能力等 [6] - 将通过供应链深入合作、提升物流管理能力、优化商品结构等方式提高利润率 [6]
一年狂开近万家门店,卖零食的“好想来”母公司3年营收暴涨58倍
观察者网· 2025-04-24 18:50
业绩表现 - 2024年营收323.29亿元 同比增长247.86% 净利润2.935亿元 实现扭亏为盈 同比大涨453.95% [1] - 资产总额达72.53亿元 同比大增84.78% [1] - 三年实现营收三级跳:2021年4.34亿元→2022年5.49亿元→2023年92.94亿元(同比增1592.03%)→2024年323.29亿元 较2022年增长超58倍 [3] 业务结构 - 量贩零食业务营收317.9亿元 占总营收98.33% 成为绝对主力业务 [3] - 食用菌业务营收5.39亿元 较2021年仅增长24.2% 增幅微弱 [3] - 量贩零食业务2023年营收87.59亿元 同比涨幅达13057.81% [3] 门店扩张 - 2024年末门店数量达14196家 较2023年末4726家净增9776家 增速超206% [2] - 年新增门店数量超过蜜雪冰城 [2] - 通过收并购区域品牌实现快速扩张 主要品牌包含陆小馋、好想来、来优品和吖嘀吖嘀 [4] 品牌战略 - 2023年10月起将四大品牌统一合并为"好想来品牌零食" [4] - 区域品牌保留本地名称与logo(如来优品在安徽) 保持一定自主性 [4] - 2025年经营重点转向存量门店运营、供应链深耕及品牌建设 不再强调拓店 [4] 股价表现 - 股价从2024年8月起持续暴涨 8个月内每股上涨约100元 [5] - 截至4月23日股价达128.35元/股 总市值231.02亿元 较2021年上市时8.27亿元市值增长近27倍 [5] - 发行价7.19元/股 2023年5月曾涨至47.43元/股 [5] 股权结构 - 实际控制人为王泽宁(持股41.3%)、王丽卿、陈文柱 三人存在亲属关系 [6] - 王健坤家族持股比例至少52.11% 对应身家超120亿元 [6] - 董事会14名成员中家族成员占5席 收购品牌创始人未进入高管或主要股东行列 [6] 公司治理 - 董事长王健坤被实施留置 其姐王丽卿代行职务 公司称留置事件与公司无关 [6] - 高速扩张引发对公司治理架构的审视 需应对消费者、供应商及投资人等多方关注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