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商用车
搜索文档
风机高质量发展,荣旗科技进军固态电池等静压设备领域
国盛证券· 2025-10-26 14:12
行业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5] 核心观点 - 光伏市场在供需平衡中展现韧性,主要环节价格持稳向好,供需关系正逐步改善[1][14] - 风电行业目标显著提升,发展重心从“大型化”转向“高质量”,对主机厂技术能力要求提高[2][15][16][17] - 氢能及储能领域示范项目持续推进,国内外大储市场需求明确,招标规模可观[3][19][27] - 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等静压设备作为关键工艺设备需求凸显[4][29][30] 细分行业总结 光伏 - 多晶硅市场平稳运行,N型复投料成交均价为5.32万元/吨,N型颗粒硅成交均价为5.05万元/吨,环比均持平[1][14] - 四季度多晶硅整体产量预计38.2万吨,同比仅小幅增加3.0%,供应压力可控[1][14] - 需求端,210N型硅片价格稳定在每片1.70元,210N组件交付价格出现明显涨势,部分企业报价来到每瓦0.72-0.75元[1][14] - 10月国内组件库存预计将下降至30GW左右,供需关系改善[1][14] - 核心关注方向:供给侧改革下的产业链涨价机会、新技术带来的中长期成长性机会、钙钛矿GW级布局的产业化机会[1][14] 风电与电网 - 《风能北京宣言2.0》提出中国风电“十五五”期间年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120GW,其中海上风电年新增不低于15GW,对比1.0版本目标激增140%[2][15] - 行业强调“反内卷”,看好风机价格稳中有升,竞争焦点转向技术创新、可靠性保障及效率提升[2][16][17] - 风电大型化暂缓,主机厂转向高质量发展,如延长风机设计寿命(陆上至25年,海上至30年)、结合AI提升发电收益(示范项目收益提升20.9%)等[2][17][20] - 建议关注主机、海缆、单桩及零部件环节,同时关注算力需求带动的电网设备及Q4特高压招标加速[2][20] 氢能与储能 - 东风与本田启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社会示范运行,计划从武汉拓展至广州、上海等地区[3][18] - 储能招标活跃,10月第三周储能相关招标项目22个,中标项目44个,中标规模达4271.7MW/14342.402MWh[3][19] - 储能系统投标报价区间为0.499元/Wh-0.6958元/Wh,EPC投标报价区间为0.405元/Wh-1.2947元/Wh[3][24] - 建议关注国内外增速确定性高的大储方向及相关产业链公司[3][27] 新能源车 - 荣旗科技通过股权转让及增资持有四川力能19.81%股权,进军固态电池等静压设备领域[4][29] - 等静压设备是解决固态电池量产核心痛点的关键设备,能消除固固界面空隙,提升离子传导率和循环性能[4][29] - 固态电池趋势亦将提升干法前段设备和叠片设备的需求[4][29] - 建议关注固态电池产业链及相关材料、设备公司[4][30] 行情回顾 - 电力设备新能源板块2025年10月20日-10月24日上涨4.6%,今年以来累计上涨38.3%[10][12] - 细分板块中,风电设备(申万)上涨7.01%,电池(申万)上涨4.84%,电网设备(申万)上涨3.57%,光伏设备(申万)上涨1.77%[12][13]
这一日系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即将在华示范运行
第一财经· 2025-10-23 19:39
本田与东风氢燃料电池合作项目 - 本田中国与东风汽车集团共同启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社会示范运行 [3] - 示范运行由合资公司武汉东本储运有限公司在武汉现有物流线路率先展开 后续将拓展至广州 上海等地区 [3] - 项目核心目标包括验证燃料电池技术在中国实际运输环境中的适用性 掌握车辆实际使用状态并核算运行成本 评估市场竞争优势与接受度 [3] - 2023年双方已完成本田燃料电池系统与东风轻型商用车的整车搭载技术验证 测试了车辆环境适应性 动力经济性及耐久性等综合性能 [3] 日系车企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 - 日系车企将氢燃料电池作为实施低碳战略的核心途径之一 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已着手燃料电池开发 [3] - 本田于2008年推出燃料电池轿车FCX Clarity 宣称续航里程可达620公里 [3] - 丰田第一代MIRAI于2014年上市销售 宣称快充3分钟 续航600km [4] - 丰田在2024年2月东京展会公开新款氢燃料电池系统 可将续航里程提升20% 搭载对象可扩展至大型卡车等商用车 计划自2026年起向日本 欧洲 北美 中国等市场投放 [4] 日本政府氢能政策支持 - 日本2023年4月修订《氢能基本战略》 目标是到2030年氢能供给量达到300万吨 到2050年达到2000万吨 [4] - 日本计划在此后15年内由政府和民间共同投资15万亿日元 引导和鼓励民间企业积极建设氢社会 [4] 氢燃料电池汽车面临的挑战与调整 - 氢燃料电池汽车仍存在技术瓶颈和高成本问题 [4] - 本田汽车于2024年6月宣布调整位于日本栃木县茂木市的下一代燃料电池模块生产工厂建设计划 原计划2028财年开始运营 年产能3万辆 [4] - 鉴于全球氢能源市场环境变化 本田决定重新评估计划 降低初始产能 推迟全面投产时间 并退出相关政府补贴项目 [4] 本田氢能业务长期战略 - 本田计划到2050年实现其所有产品和企业活动的碳中和 [5] - 公司已确定下一代燃料电池模块的四大核心应用领域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商用车 固定式发电机和建筑机械 [5] - 本田正努力将氢能源业务打造为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 [5]
【快讯】每日快讯(2025年10月23日)
乘联分会· 2025-10-23 16:38
国内新闻政策与战略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发布,提出面向2040年的六大目标,包括汽车产业碳排放总量于2028年达峰,至2040年较峰值下降60%以上,以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80%以上等[6] - 青岛市调整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规则,规定在2025年9月28日至12月31日期间,个人消费者需通过公证摇号取得资格后方可申请补贴[7] 国内企业动态与投资 - 上汽集团成立全资子公司“上汽前行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业务范围涵盖汽车零部件研发及充电桩销售等[8] - 上汽大众与德国Neura Robotics公司签署备忘录,计划在汽车制造领域联合开发认知机器人系统[9] - 比亚迪台州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投产,计划总投资88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项目用地1500亩,达产后年产能为22吉瓦时[10] - 吉利成立“浙江吉曜通行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亿人民币,由浙江吉利产投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持股,经营范围包括电池制造等[13] 智能驾驶与技术创新 - 鸿蒙智行推出辅助驾驶无忧服务权益,在2025年10月22日至11月3日期间下定其车型可获赠价值4000元的权益,提供最高300万/500万保障[11] - 华为乾崑智驾CAS 4.0新增驾驶员失能辅助功能,系统可检测驾驶员状态并自动采取横向纠偏、高分贝提示音及安全停车等措施[12] 国外企业战略与合作 - 通用汽车宣布计划于2028年推出新计算平台,届时将停止支持Apple CarPlay和Android Auto,转向统一的车载体验[15] - 塔塔科技与新思科技建立战略合作,旨在结合双方在车辆工程和虚拟化解决方案方面的专长,加速软件定义移动出行的转型[16] 自动驾驶测试与部署 - Waymo宣布将在美国纽瓦克机场启动配备安全员的人工驾驶测试,为未来自动驾驶接送服务做准备[17] - 百度计划与瑞士邮政子公司合作,于2025年底在瑞士启动自动驾驶测试,并目标在2027年推出无方向盘的自动驾驶出租车[18] 商用车领域发展 - Honda中国与东风集团股份启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社会示范运行,首阶段在武汉市物流线路进行,未来计划拓展至广州、上海等地[19] - 图雅诺X6在第79届普罗夫迪夫国际技术博览会上荣获由保加利亚权威机构颁发的“创新金奖”[20] - 长城皮卡2026款金刚炮上市,推出8款车型,售价区间为8.98-12.08万元,并提供柴油和汽油版本[21] - 潍柴新能源蓝擎大VAN全球上市,定位新能源商用车,提供纯电和混动版本,车型长度有5.9至7米多种选择[22][23]
本田中国与东风集团在武汉启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运行
格隆汇APP· 2025-10-22 19:48
合作与示范运行 - 公司与东风集团合作启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社会示范运行 [1] - 示范运行由双方共同合资企业武汉东本储运有限公司率先在武汉市现有物流配送线路中展开 [1] - 示范运行计划进一步拓展至广州、上海等地区 [1]
观车 · 论势 || 商用车企业是时候丢掉“旧思维”了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10 09:24
国七排放标准双轨管理模式 - 中国机动车国七排放标准将从传统单点管控模式转向“单车型排放限制”与“企业平均排放强度”并行的双轨管理模式 [1] - 此制度创新是机动车污染防治从“单车治理”向“系统管控”的战略跃迁,或将彻底重塑商用车行业竞争格局 [1] - 此前6次标准迭代均以设定单车排放上限为核心,而双轨制旨在解决企业产品结构失衡问题,通过刚性约束倒逼行业技术升级与产品结构转型 [1] 对企业技术及产品策略的影响 - “单车型排放限制”继续提升单车尾气管控门槛,要求车企在发动机燃烧效率优化、尾气后处理系统升级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 - “企业平均排放强度”的引入为企业增设第二重约束,要求其确保每款车型独立达标的同时控制全系产品排放总量 [2] - 政策迫使燃油车占比较高的企业加快布局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车型,以拉低整体平均排放强度,将新能源转型从“可选动作”变为“核心任务” [2][4] - 企业需从“单品思维”转向“组合思维”,通过高低搭配实现企业平均排放达标,并构建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管理体系 [4] 对产业链各环节的影响 - 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如为燃油车配套的发动机、变速器及后处理供应商,若不能及时突破技术瓶颈开发更高效产品,或将面临淘汰风险 [3] - 中游整车制造环节的企业分化趋势将加剧,技术领先、转型迅速的企业将成为行业主导力量 [3] - 下游销售端需精准规划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销售比例,通过捆绑销售、让利推广新能源车型等策略确保全年平均排放达标 [3] - 下游服务端需同步提升新能源车型的维修保养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服务 [3] 潜在市场反应与成本挑战 - 排放技术升级导致企业研发投入增加和生产成本上升,可能面临利润压缩、研发投入受限的困境 [4] - 若将成本压力完全转嫁给消费者,动辄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价格涨幅可能超出运输从业者承受能力,影响市场需求 [4] - 价格门槛抬高可能导致高端新能源商用车成为少数大型物流企业专属品,而中小运输业主转向二手车市场 [5] - 二手车市场可能因老旧高排放车型集中涌入出现交易乱象,甚至催生非法改装、排放造假等灰色产业链 [5] 政策落地配套需求 - 新标准落地需配套体系协同推进,包括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转型压力 [5] - 需进一步完善二手车流通标准,防止高排放车辆简单流向监管薄弱地区,并强化跨部门协同监管 [5] - 应利用远程监控、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能,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5]
美锦能源上半年预亏逾4.8亿元 氢能业务遇成长阵痛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4:21
业绩预告与亏损原因 - 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4 8亿元~7亿元,上年同期亏损6 83亿元,扣非净利润预计亏损4 9亿元~7 1亿元,上年同期亏损6 94亿元 [2] - 业绩亏损主因系煤炭、焦炭价格整体呈下行趋势,导致主要产品毛利率承压 [2] - 2022年净利润为22 09亿元,2023年骤降至2 89亿元,2024年亏损11 43亿元,同比下滑495 31%,营收从2022年246亿元降至2024年190 31亿元 [2] 焦化主业分析 - 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独立商品焦和炼焦煤生产商之一,2024年煤焦化业务营收占比95 84% [2][3] - 2025年上半年山西准一级干熄焦出厂价累计下降460元/吨(降幅27 3%),同比降845元/吨(降幅40 82%) [3] - 焦炭价格下滑原因:焦煤价格同比下滑44 87%,焦炭供强需弱矛盾明显,钢铁行业需求偏弱 [3][4] - 2024年焦炭在产产能达895万吨/年,贵州二期200万吨/年项目计划2025年投产,投产后总产能将达1095万吨/年 [4] 氢能业务发展 - 公司2017年布局氢能产业,构建"制氢—储运—加注—应用"全链条生态,2024年氢能业务收入占比仅4 16% [2][5] - 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591辆,安全运营里程1 6亿公里,减排二氧化碳16 8万吨,子公司飞驰科技2024年市占率18% [5] - 2024年商用车产量208台,销量634台,销售收入7 92亿元,飞驰科技和青岛美锦分别亏损1 05亿元和0 72亿元 [6] - "美锦氢能总部基地一期"项目延期至2026年6月,累计投入募集资金32 80亿元,延期主因设计调整、施工滞后等 [6][7] 行业与市场动态 - IEA预测2025年全球煤炭价格将下跌27%,新能源替代加速压缩传统业务利润空间 [3] - 分析师预计2025年下半年焦炭价格或稳中偏强,但上行幅度有限,转折点或在8月中旬 [4]
中国重汽发布ESG报告:创新驱动绿色未来 打造行业可持续发展范式
格隆汇· 2025-04-29 19:54
公司ESG战略与成果 - 公司连续九年披露ESG报告,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融入经营管理[1] - 2024年研发投入27.4亿元,占营业收入2.9%,重点布局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技术路线[3] - 新能源产品营收同比增长67%,清洁技术研发费用达4.7亿元,获得相关专利144项[4] 产品技术转型 - 掌握纯电动车电控系统核心技术,开发电驱桥和中央驱动两大总成,技术水平国内领先[3] - 氢燃料领域推出10余款示范运营车型,覆盖港口、园区等多场景应用[3] - 2025年清洁技术研发投入目标提升5%至5亿元,加速零碳解决方案落地[4] 绿色运营实践 - 2024年环保投入5157万元用于设施升级与工艺改造,实现单位营收废水/废弃物排放量较2021年降低超10%[6] -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13千克标煤/万元,显著低于22千克标煤的目标值[7] - 优化能源结构,推进光伏项目,提升清洁能源使用占比[7] 治理架构 - 建立董事会-管理层-执行层三级ESG治理体系,董事会承担ESG战略决策责任[9][10] - 设立专职ESG管理组和工作组,确保战略执行与利益相关方协同[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