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测控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量子计算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智研咨询· 2025-08-19 09:43
行业投资评级 - 量子计算作为量子技术领域最具市场潜力的细分市场,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50亿美元,占量子信息产业总规模的63% [22][23] - 中国量子计算产业规模2024年达90.4亿元,同比增长82.1%,占量子科技总规模的68.6% [51][53] - 北美地区领跑全球量子计算市场,2024年规模占比29.8%,欧洲和中国紧随其后分别占28.8%和25.2% [25][26] 核心观点 - 量子计算与经典计算在信息存储、计算能力、纠缠特性及计算方式上存在本质差异,展现出巨大潜力 [7][8] - 量子计算已形成清晰的技术体系,硬件、软件、算法是三大支柱,云平台是集成三者的应用与产业生态汇聚点 [11][12] - 量子计算硬件目前有超导、离子阱、光量子、中性原子和硅半导体等多种并行发展的技术路线 [16][18] 量子计算行业相关概述 - 量子计算利用量子力学特性实现问题求解,通过量子物理硬件系统运行量子算法求解计算问题 [7] - 量子比特处于叠加态,能同时代表多种状态,随着量子比特数量增加,表示的状态数量呈指数级增长 [8] - 量子纠缠是量子计算关键现象,多个纠缠量子比特的状态变化会相互影响,实现高效信息传递和协同计算 [8] 全球量子计算发展现状 - 全球量子计算市场规模从2021年8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50亿美元 [22][23] - 北美地区2024年市场规模15亿美元,同比增长6.4%,主要由IBM、谷歌等科技巨头推动 [32][33] - 欧洲2024年量子计算规模约14.5亿美元,以初创企业为主,包括Pasqal、IQM等 [38][39] 中国量子计算市场现状 - 中国量子计算已实现从跟跑到部分领跑的跨越,2024年产业规模达90.4亿元 [51][53] - 2024年量子计算领域融资金额29.3亿元,增速38.2%,超导量子路线融资占比45.8% [56][57] - 2024年量子计算专利申请量1.41万件,发明专利占比90%,光量子计算占授权发明专利59.3% [65][71] 中国量子计算产业链 - 上游量子芯片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20.5亿美元,预计2030年超500亿美元 [78][79] - 稀释制冷机是超导量子计算机关键装备,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3.54亿美元 [89][90] - 量子计算云平台采用混合量子经典云计算架构,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101][103] 中国量子计算重点企业 - 2024年中国量子计算企业数量达152家,包括腾讯、华为等科技企业和本源量子等初创企业 [115][116] - 国盾量子2024年营业收入2.53亿元,量子计算业务占比22.3%,但仍亏损0.32亿元 [122][123] - 国内稀释制冷机企业量羲技术、合肥知冷等2024年累计占据69%市场份额 [95][96]
对话量旋科技项金根:黄仁勋预测太保守,10年后将实现百万物理比特的容错量子计算机
钛媒体APP· 2025-07-21 19:01
公司融资与业务发展 - 量旋科技完成B轮数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建信股权、梁溪科技城发展基金等政府基金及星空投资、华强资本等机构 [2] - 融资资金将用于超导量子计算机技术研发、生产扩张及科研团队扩充 [2] - 公司产品覆盖全球40余国200多所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未来聚焦技术迭代与全球化布局 [2] - 公司成立至今完成五轮融资,历史投资方包括明势资本、深圳高新投等 [7] - 当前核磁量子和超导量子业务收入占比各50%,主要满足教育、科研场景需求 [7] 技术路线与产品布局 - 公司专注超导和核磁量子计算路线,提供超导量子计算机、桌面型核磁量子计算机及量子计算云平台 [6] - 2023年发布自研超导芯片"少微",具备高Qi值、长比特寿命等特点,并实现中国首枚超导芯片出口中东 [7] - 超导量子产品线包括整机"大熊座"、芯片"少微"及测控系统,销售模式含直销和经销商 [8] - 超导量子计算路线优势:比特扩展性强、产业投入规模大、可复用传统半导体产业链 [10][11] - 计划2025年推出百比特级超导量子计算机,目标实现中等规模量子处理器(NISQ) [11] 行业前景与市场规模 - 麦肯锡预测:2025年全球量子计算营收超10亿美元,2035年量子科技总规模近1000亿美元,2040年达1980亿美元 [5] - 量子计算通过量子比特实现指数级算力增长,在AI算力领域潜力显著 [5] - 超导量子计算是目前发展最快、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路线,IBM等巨头重点布局 [9][10] - 行业预计2029年实现数千量子比特、0.999保真度的通用量子计算机,2035年实现百万级逻辑量子比特容错计算机 [11] 研发进展与战略规划 - 公司自研超导芯片加工周期仅5天(对比公共平台需2个月),加速技术迭代 [18] - 研发重点:提升量子比特数量与保真度,同步优化测控系统与全产业链工程能力 [11][17] - 未来聚焦三方向:技术升级(硬件及云平台)、应用场景拓展(金融/生物医药/AI)、全球化市场布局 [12] - AI对量子计算有双向促进作用:优化量子控制算法,未来量子算力反哺AI需求 [24][25] 行业技术挑战与竞争 - 量子纠错是关键技术瓶颈,谷歌实验已验证理论可行性,预计5-6年内实现实用化 [20][21] - 容错量子计算机需10年以上研发,涉及逻辑量子比特互联操作 [21] - 量子计算云平台当前仅解决"有无"问题,尚未达到产业化应用水平 [22] - 公司对标IBM等国际企业,目标实现自主可控的通用量子计算机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