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短期健康险
icon
搜索文档
赔付率达1412%! 上半年有险企短期健康险“赔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4 22:32
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现状 - 超六成险企短期健康险业务综合赔付率不超过50%,10余家险企赔付率超100% [1] - 132家险企披露2025年上半年数据,人身险公司75家,财险公司57家 [1] - 行业整体赔付率较低,70%左右被视为合理区间,过低损害消费者利益,过高导致险企亏损 [2] - 个体差异显著:国华人寿赔付率高达1412.19%(保费6万元/赔款50万元),部分机构低至1%或负值 [2][3] 赔付率异常原因分析 - 极端高赔付率主因:医疗通胀推高成本、产品定价不足、逆选择风险(带病体集中投保) [3] - 核保风控薄弱与健康管理服务缺位加剧赔付失控,多数公司仍依赖事后赔付模式 [3] - 负赔付率成因:未决赔款准备金释放(如中华人寿-3.35%、北京人寿-60%) [3] 短期健康险市场发展特征 - 财险机构健康险保费上半年达1609亿元,同比增9.08% [4] - 市场呈现"头部集中、长尾分化",头部公司占60%以上份额,中小公司聚焦惠民保、齿科险等细分场景 [6] - 产品同质化改善,百万医疗险分化出特药、质子重离子治疗等差异化版本 [6] 监管政策演变 - 2021年新规要求险企每半年披露赔付率,限制虚高保额设定 [2][5] - 2023年明确一般医疗险最高保额600万元(癌症住院限300万元),私立/海外就医限800万元 [5] - 2024年启动自查,重点排查承保确定性事故、风控被动性等问题 [5] 行业未来演进方向 - 产品形态升级:从费用报销转向"服务+保障"融合(如嵌入体检折扣、在线问诊) [7] - 风控技术突破:通过可穿戴设备动态监测健康数据,调整保费或干预方案 [7] - 生态协同深化:与医院、药企共建闭环(如糖尿病患者用药达标获保费优惠) [7] - 监管推动长期化改革,可能延长保证续保期至20年 [7]
短期健康险上半年赔付率观察:超六成险企不足50%,但有1412%“赔穿”,也有负值“倒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1 22:01
短期健康险赔付率现状 - 132家险企披露2025年上半年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其中75家人身险公司、57家财险公司 [1] - 超六成险企赔付率不超过50%,10余家赔付率超100%,部分机构赔付率低至1%或为负值 [1][2] - 国华人寿赔付率高达1412.19%,主因业务规模极小(保费6万元,赔款50万元),单笔赔案影响显著 [2] 赔付率异常原因分析 - 高赔付率三大主因:医疗通胀推高成本、产品定价不足、逆选择风险加剧(带病体集中投保) [3] - 赔付率为负的10家险企(如中华人寿-3.35%、北京人寿-60%)与未决赔款准备金释放有关 [3] - 行业痛点包括核保风控薄弱、健康管理服务缺位(多数仍为"事后赔付"模式) [3] 短期健康险市场特征 - 产品特性:一年期为主(如惠民保、百万医疗险),保障高、价格低 [1] - 财险机构重点发力:上半年健康险保费1609亿元,同比增长9.08% [3] - 市场格局呈现"头部集中、长尾分化",头部公司占60%份额,中小公司聚焦细分场景(如齿科险) [6] 监管政策动态 - 2021年《通知》要求每半年披露赔付率,规范费率、保额设定(禁止虚高保额) [1][4] - 2023年限制最高保额:一般医疗险≤600万元,癌症住院≤300万元,私立/海外医疗≤800万元 [5] - 2024年自查重点:承保确定性事故、风控被动性、人为调整理赔等违规行为 [5]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产品升级:从"费用报销型"转向"服务+保障"融合(嵌入体检、在线问诊等) [6] - 技术突破: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健康数据,动态调整保费 [6] - 生态协同:与医院、药企共建闭环(如糖尿病患者用药达标获保费优惠) [6]
商保创新药怎么谈?解读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新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0 19:52
医保目录新政核心内容 - 国家医保局发布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及配套文件 包括《申报指南》《谈判药品续约规则》《非独家药品竞价规则》等 [1] - 新增商保创新药目录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预计首批纳入20-30种药品 将弥补基本医保目录空白 [1] - 商保创新药目录采用协商定价机制 与基本医保目录谈判机制形成差异 [1] 商保创新药目录运作机制 - 医保部门搭建协商平台 以商保公司为主导与药企进行价格谈判 最终价格将低于市场价 [2] - 保险公司可根据支付能力设计差异化产品 向医保部门申请纳入目录内药品 形成保障清单供公众选择 [2] - 医保部门将筛选有规模、有经验的商保公司参与协商 适当考虑公司覆盖面 [2] 对医药行业影响 - 医药企业可单独申报商保创新药目录 或同时申报商保目录和基本目录 [3] - 医保部门将强化基本目录与商保目录的衔接 实际效果取决于药品价格、市场需求及报销情况 [3] - 专家预测更多目录内创新药将被设计到短期健康险产品中 因目录实行年度动态调整 [3] 市场影响分析 - 对商保公司形成政策利好 既扩大保障范围又降低运营成本 [2] - 商保公司参与目录制定的话语权成为关注重点 协商过程将遵循市场原则 [2] - 动态调整机制为公众选择药品提供参考依据 有利于商保公司提升竞争力 [2][3]
一中支领“百万罚单”,紫金保险何以甩掉“违规频发”标签
北京商报· 2025-06-16 20:11
公司违规处罚 - 紫金保险洛阳中心支公司因编制虚假报告、未按规定使用保险条款费率、虚构中介业务套取费用三项违规被罚款93万元,时任总经理助理谢武东被罚22万元,合计115万元 [1][4] - 2024年紫金保险多家分支机构受罚,包括安徽分公司、天津分公司、四川分公司、郑州中心支公司等,但单次罚金超百万较罕见 [4] - 金融监管总局运城监管分局对紫金保险运城中心支公司罚款18万元,因编制虚假资料套取费用及未执行内部管理制度 [4] 合规整改措施 - 公司针对巡视组提出的"经营管理缺位、违规现象频发"问题强化分支机构管理,将合规指标纳入考核体系,规范负责人选任流程 [3][10] - 依据《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试行办法》开展问责,计划到2025年9月底完成81%整改项,剩余11项建立"三级攻坚"机制推进 [10][11] - 专家建议落实"报行合一"制度、加强费用真实性管理,完善内审机制及早发现漏洞,优化考核遏制不正当竞争 [5][11] 财务与经营表现 - 2024年紫金保险保费收入128.31亿元(同比+10.56%),净利润4.83亿元(同比+110%),但综合成本率达100.70%,承保端微亏 [7][8] - 2023年目标设定2029年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ROE超10%,推动上市并进入行业前十,聚焦产业保险和数字化转型 [9] 高管变动与战略方向 - 2024年四季度原总经理桓恒被免职,陈加明任临时负责人,2024年4月改由何啸接任临时负责人 [8][9] - 公司提出八大举措包括服务地方经济(如特色产业保险、民生保险)、优化业务结构、加强风险监测 [9][11] 行业监管背景 - 处罚依据为《保险法》第171-174条及《财产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体现"双罚制"对机构和高管追责 [4][5] - 专家指出财险公司需平衡承保质量与投资管理,建议通过再保险分摊赔付、科技赋能降本增效 [8][11]
养老险行业转型迎挑战?国民养老去年Q4保费环比下滑逾七成
南方都市报· 2025-06-11 20:50
行业背景与政策环境 -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22%,老龄化加速推动养老保险需求增长[3] - 国家出台《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保险业新"国十条"等政策,引导行业回归养老主业[3][6][7] - 监管要求养老险公司聚焦年金险、人寿险等4类养老属性业务,剥离短期健康险业务[6] - 保险业新"国十条"首次提出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推动产品长期化与多元化[7][8] 国民养老保险经营表现 - 公司成立于2022年3月,注册资本113.78亿元,股东包括11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及6家大型金融机构[3] - 2023年保险业务收入11.19亿元(同比+284.54%),净利润3.15亿元(同比+542.86%)[5] - 2024年全年保险业务收入48.08亿元(同比+329.67%),净利润4.3亿元(同比+36.51%)[5] - 2024年Q4业绩显著下滑:保险业务收入4.2亿元(环比Q3下降77.51%),净利润0.1亿元(环比Q3下降93.75%)[5] - 传统险为营收主力,专属养老险收入占比最低且从2023年220万降至2024年126万[10] 行业转型与市场动态 - 多家养老险公司2024年Q4出现营收环比下滑,反映监管新规下行业结构性调整[6] - 部分公司此前短期健康险占比高达70%,业务剥离导致保费收入承压[6] - 个人养老金产品总数达1031只,保险产品数量增长最快(233只)[10] - 行业从"规模导向"转向"长期价值导向",短期阵痛后将更利于专注养老金融的机构发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