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辅助驾驶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华为拿下激光雷达供应商装机量第一
是说芯语· 2025-10-23 10:07
市场格局 - 2025年1-8月中国激光雷达市场呈现显著头部集中效应,华为与禾赛科技两家企业合计占据73.9%的市场份额,较1-5月的65.2%提升8.7个百分点,行业双寡头格局进一步巩固 [1] - 除前两名外,速腾聚创以19.5%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三,图达通占比6.7%,其余厂商合计份额不足1% [6] - 随着纯固态激光雷达技术成熟及成本下降,2025年行业装机量有望冲击250万颗,双寡头主导的市场格局或将长期延续 [7] 华为市场表现与策略 - 华为以64.38万颗的装机量稳居榜首,市场份额攀升至41.1% [5] - 华为激光雷达主要供应鸿蒙智行阵营及HI模式合作车企,覆盖问界、智界、享界等品牌,以及岚图、阿维塔、东风猛士等车企 [5] - 华为采用解决方案打包模式推进激光雷达销售,车企需同步采购其辅助驾驶芯片、毫米波雷达及ADS软件系统,这种一体化策略显著提升了客户粘性 [5] - 截至8月,华为乾昆激光雷达累计发货量已突破100万颗,配套的智驾系统覆盖22款不同价位车型,最高支持高速L3级自动驾驶功能 [5] 禾赛科技市场表现与策略 - 禾赛科技以51.42万颗的装机量位列第二,市场份额达32.8% [6] - 禾赛科技凭借自研芯片与规模化产能构建竞争壁垒,9月底实现年度第100万台激光雷达下线,成为全球首个年产量突破百万台的激光雷达企业 [6] - 其客户涵盖理想、小米等造车新势力及长城、长安等传统车企,小米SU7全系标配的超远距激光雷达、仰望U8搭载的AT128激光雷达均来自禾赛供应链 [6] - 技术层面,禾赛第四代自研芯片整合七大关键部件,在提升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支撑其在多细分市场保持全球市占率第一的地位 [6] 行业前景 - 2025年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亿元,到2030年将增长至200亿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达18.5% [6] - 自动驾驶领域作为核心应用场景,预计2030年占比将达45% [6] - 头部企业的技术路径差异成为集中度提升的关键推手,华为依托生态整合能力快速扩大市场份额,禾赛则通过芯片自研与产能扩张建立壁垒 [6]
多股涨停!创新药 又爆了
上海证券报· 2025-10-15 13:01
A股市场表现 - 10月15日早盘上证指数上涨0.1%,深证成指持平,创业板指上涨0.22% [1] - 沪深北三市半日成交额12805亿元,较上一交易日缩量4010亿元 [1] - 全市场超过3200只个股上涨 [1] - 创新药概念股集体反弹,广生堂“20cm”涨停,昂利康等多股涨停 [1] - 零售、化妆品、服装等大消费板块走高,国光连锁涨停 [1] - 软件开发板块一度冲高,久其软件、格尔软件封板 [1] - 汽车板块异动,海马汽车涨停 [1] 港股市场表现 - 10月15日港股三大指数反弹,恒生指数上涨1.21%,恒生国企指数上涨1.11%,恒生科技指数上涨1.18% [1] - 硅片、零售、锂电、保险、券商板块领涨,餐饮、信息安全、汽车板块保持活跃 [1] 创新药板块 - 医药板块强势上扬,广生堂20%涨停,亚太药业2连板,昂利康、向日葵等涨停 [3] - 亚太药业控股股东变更,富邦集团及一致行动人转让公司14.61%股份,合计1.09亿股,转让价格8.26元/股,总金额9亿元,控股股东变更为星浩控股,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邱中勋 [3] - 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将于10月17日至21日在德国柏林举行,预计汇集多项重磅临床研究成果 [3] - 中金公司研报称,ESMO会议前后中国药企的BD合作进展值得重点关注,ESMO有望成为新一轮授权落地的窗口 [3] - 方正证券研报表示,坚定看好创新产业链长期行情,创新药出海已成趋势,年底预期将有更多BD兑现 [4] - 港股创新药次新股多数维持上涨,截至10月15日早间休市,长风药业累计涨超91%,劲方医药-B累计涨超50%,银诺医药-B累计涨超79%,中慧生物-B累计涨超244% [13] 轩竹生物-B上市 - 轩竹生物-B于10月15日登陆港交所,开盘价29.46港元/股,较发行价11.6港元/股上涨153.97%,总市值超150亿港元,盘中一度涨超167% [10] - 截至早间休市,轩竹生物-B上涨128.45%,成交额达3.82亿港元 [10] - 公司有超过十种药物资产在积极开发中,涵盖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10] - 核心产品包括KBP-3571(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创新质子泵抑制剂)、XZP-3287(靶向乳腺癌的CDK4/6抑制剂)和XZP-3621(靶向非小细胞肺癌的ALK抑制剂) [10][11] - 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2.9万元人民币增至0.3亿元人民币,公司目前仍处于投入期,净利润为负 [12] 汽车板块 - 汽车产业链股发力走高,渤海汽车、申达股份、香山股份、海马汽车等涨停,雷迪克涨超7% [6] -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1100万辆,同比增长均超过3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46.1% [6] - 9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27.6万辆和322.6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6.4%和12.9%,同比分别增长17.1%和14.9%,月度产销量历史上同期首次超过300万辆 [6] - 主流新能源车企9月销量数据:比亚迪9月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突破39.6万辆,本年累计销量突破326万辆,累计同比增长18.64%;小米汽车9月交付量超过4万辆 [6] 蜜雪集团 - 10月15日早盘,蜜雪集团盘中涨近8%,截至早间休市上涨6.53%,总市值接近1700亿港元 [16] - 自10月8日以来,蜜雪集团在港股整体调整背景下逆势上涨,累计涨超18% [16] - 公司于今年3月3日在港交所上市,首日收涨超43%,今年6月初盘中创下618港元/股的历史新高,今年以来累计涨超118% [16] - 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收入14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3%;毛利4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3%;净利润2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1% [16] - 公司宣布跨界卖鲜啤,与福鹿家(郑州)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福鹿家创立于2021年,主打现打鲜啤产品,截至2025年8月31日拥有约1200家门店 [16] - 华源证券研报称,收购完成后蜜雪集团将进一步拓展品牌矩阵,有望打开鲜啤市场空间,并依托现有供应链优势、加盟商优势拓展鲜啤领域品牌势能 [17] 黑芝麻智能 - 10月15日早盘,港股辅助驾驶概念股活跃,黑芝麻智能盘中涨超10%,截至早间休市上涨9.69%,报23.1港元/股,成交额超过5亿港元,总市值接近150亿港元 [19] - 9月26日,黑芝麻智能与奇瑞商用车、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达成战略合作,探索“技术+保险”创新模式 [21] - 交银国际研究认为,辅助驾驶功能已成为中国内地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部分车企已具备L3级智驾方案和L3级车型量产能力 [21] - 今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实现营业收入2.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4%,其A1000系列芯片已在吉利银河E8、东风奕派007等多款车型实现规模化量产 [21]
传Momenta将回港IPO,官方回应:尚未作出任何最终决定
巨潮资讯· 2025-10-09 17:19
IPO计划与市场环境 - 公司正考虑将IPO地点从纽约改为香港 可能受中美贸易关系紧张及美国议员威胁将中国企业从美国交易所退市的大环境影响 [2] - 公司已于2024年年中获得赴美上市监管许可 但该许可已于2024年6月到期 [2] - 公司回应称尚未就IPO计划作出任何最终决定 包括上市地点、时间、募资规模及估值 并否认了关于确认2026年在香港上市的说法 [2] 融资活动与估值 - 公司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 这可能使其估值达到约60亿美元 [2] - 公司的投资者名单包括腾讯、淡马锡、上汽集团、丰田和梅赛德斯-奔驰 [2] - 公司指出没有公布或确认任何IPO前融资行动或参与者 [2] 技术实力与产品进展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供应商 技术与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类似 [3] - 公司自研的辅助驾驶芯片已于2024年8月点亮并上车测试 性能足以对标英伟达Orin-X和高通8650芯片 [3] - 公司累计合作量产车型已超130款 [3] 商业合作与市场覆盖 - 公司合作汽车品牌广泛 包括日产、宝马、别克、大众、凯迪拉克、路特斯、理想、蔚来、东风奕派、智己、长安汽车、广汽埃安/昊铂、一汽红旗、奇瑞等 [3] - 公司与上汽集团、通用、奔驰、丰田形成共创伙伴 并与比亚迪合资成立迪派智行 [3] - 公司为享道出行、Uber等共享出行公司提供智驾解决方案 [3] - 中国12大汽车集团中 吉利、长城被传出正在引入公司智驾方案 仅剩江淮与赛力斯有待攻关 [3]
汽车行业专题报告:辅助驾驶的AI进化论:站在能力代际跃升的历史转折点
国海证券· 2025-07-22 19:2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辅助驾驶行业“推荐”评级 [1][8][11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辅助驾驶行业现状是平均水平提升、技术路线收敛,车企难差异化,向高级别跃迁时细分安全功能待提升,人机交互边界模糊带来商业化落地焦虑和安全隐患 [5] - 建立辅助驾驶能力研究框架,从企业组织战略、技术能力、消费者感知三个维度梳理全栈自研主机厂辅助驾驶能力及潜力 [6][7][111] - 大算力芯片上车元年,世界模型持续优化,辅助驾驶行业能力迎来迭代拐点,头部厂商解决方案逐步完善,车企展开战略合作推动智能化渗透率普及,供应链格局显现,国内供应商向软硬件一体化发展 [8][110][1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前言:辅助驾驶技术进展及研究框架构建 - 全栈自研主机厂发展进程:介绍特斯拉、小鹏、华为、理想、蔚来、小米等车企辅助驾驶研发进展、硬件配置、车型发布等情况 [11][15][28] - 第三方解决方案玩家格局:车企与头部智驾厂商合作可节省成本、抢占市场,Momenta、元戎启行、地平线等厂商端到端方案推进有节奏且合作覆盖广泛 [45][46] - 构建辅助驾驶技术研究框架:从企业经营、技术能力、用户感知三个维度衡量辅助驾驶能力,分析各车企研发投入、战略重心、传感器方案、算力、模型等情况 [48][49][50] 维度一:企业组织和战略 - 辅助驾驶战略布局:研发方向从早期模块化分工向端到端融合、全域架构与跨域协同发展,车企动态调整团队架构与研发重心 [53][54][55] - 辅助驾驶研发投入:2022 - 2024年技术驱动型企业研发费用普遍高于15%,规模效应型企业随销量增长费率降低,小米集团2021 - 2023年研发费用率逐步攀升 [60] 维度二:技术能力三要素 - 传感器、算力、模型 - 传感器:技术降本与规模量产推动多感知方案并行,形成“数据输入 - 算法进化 - 硬件适配”正向循环,国产厂商在传感器供应链格局中份额稳步提升 [64][66][67] - 算力军备赛:云端智算中心肩负模型训练等任务,头部车企建立EFLOPS级超算中心,车端驾驶域控芯片向大算力化跃迁,国产芯片2025年集中量产 [75][78][85] - 车云模型:技术路径收敛,架构由决策规划模型化向模块化端到端发展,引入多模态数据信息,世界模型运用数据驱动提升类人化决策能力 [7][111] 维度三:消费者感知 - 辅助驾驶功能表现能力 - 驾驶辅助功能:“车位到车位”功能融合行车与泊车功能,实现全场景连续驾驶目标,各车企相关功能不断迭代升级 [97][98][105] - 安全辅助功能:AEB性能边界优化,车辆避撞方式与车速有关,蔚来等车企安全辅助功能不断提升 [99][103][105] - 消费者感知力:辅助驾驶产品标签化,成为新车卖点,各车企驾驶及安全辅助功能落地进程有差异 [105]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车企研发及功能落地进展,如特斯拉、小鹏、鸿蒙智行合作车企、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小米集团;以及头部第三方解决方案供应商,如Momenta、元戎启行 [8][111] - 建议关注供应链国内供应商,如速腾聚创、禾赛科技、舜宇光学科技、联创电子、德赛西威、华阳集团、均胜电子、知行科技、地平线机器人、黑芝麻智能等 [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