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动力电池

搜索文档
以“无废城市”建设推动美丽城市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7-10 09:44
美丽城市建设与"无废城市"的协同关系 - 美丽城市建设的"五美"目标与"无废城市"理念高度契合 包括绿色低碳 环境优美 生态宜居 安全健康 智慧高效 共同指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城市发展图景 [1] - "无废城市"建设是实现美丽城市的重要路径 需将"无废"理念融入城市规划 建设与管理全流程 [1] 源头减量与绿色转型 - 压实多部门职责 推动跨区域固体废物处理协同与减污降碳协同 [1] - 加快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硬性约束固体废物产生强度 推动制造业"无废"系统升级 锻造产业链与供应链 [1] - 推广生活垃圾阶梯式计费等政策工具 实施一次性塑料制品全链条治理 [1] 资源循环与设施融合 - 构建城乡"多网融合"体系 整合生活垃圾 工业固体废物 建筑垃圾 园林垃圾等收运系统 [2] - 推进固体废物清洁全量焚烧 加快餐厨垃圾全资源化处理终端设施建设 [2] - 推广"互联网+回收"模式 构建"报废—回收—拆解—再生—再制造—资源化"循环生态链 [2] - 落实国家"两新"政策 打造全品类 全地域 一体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2] 风险防控与智慧监管 - 提高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监管覆盖率 实现定位 追溯 信息共享与计量核算 [3] - 推动退役动力电池 废旧光伏组件及风电叶片等新兴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 [3] - 强化新污染物全生命周期治理 开展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3] - 运用卫星技术提升固体废物监管"智治"水平 实现绿色闭环管控 [3] "无废"实践与价值转化 - 实施"无废细胞"工程 打造"无废街区""无废商圈""无废校园"等示范主体 [4] - 培育"无废园区""无废集团"示范标杆 发挥头部企业引领作用 [4] - 构建绿色金融支持服务体系 扩大"无废"产业绿色保险 融资担保等产品供给 [4] - 聚焦再生产品碳减排效益 将固体废物再生利用转化为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 [4]
深耕低碳转型,宝马多家经销店启用退役动力电池储能站
中国经济网· 2025-06-13 16:16
宝马储能站与梯次利用 - 上海、重庆等地的宝马经销店启用配备退役动力电池的储能站,标志着公司在梯次利用领域的新场景拓展 [1] - 该举措显著降低储能成本并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1] 低碳供应链建设 - 公司聚焦钢和铝等高碳排汽车原材料减碳降耗,与本土供应商深化合作 [3] - 签订低碳汽车用钢、低碳铝采购备忘录,鼓励供应商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 [3] - 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的电解铝可减少约70%碳排放量 [3] - 2024年实施铝锭废料闭环回收,再生铝锭使用率提高到65% [3] 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 - 搭建完善的动力电池闭环回收体系,联合产学研各界合作伙伴 [3] - 在中国通过授权经销商渠道实现100%退役动力电池回收 [3] - 2024年共回收再利用超过2,100吨电池再生原材料 [3] 梯次利用创新应用 - 优先考虑剩余容量较高的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 [4] - 2020年起开发多种梯次利用场景,如工厂叉车和固定式储能系统 [4] - 2024年将商业模式拓展至经销商网络 [4] 地热能合作项目 - 结合沈阳地热能资源优势,与中国华能集团等合作采集地下2,900米深处地热能 [4] - 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实现碳减排18,000吨 [4] 可持续发展战略 - 公司通过开放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商业成功共赢 [5] - 在中国与本土合作伙伴持续深化可持续发展实践 [5]
摸“家底” 挖“矿藏” 强“智治” 加快推进美丽武汉建设
长江日报· 2025-05-27 09:01
旅游与生态建设 - 武汉今年"五一"位列全国旅游热门城市第八位,生态持续向好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1] - 本地居民明显感受到城市生态改善,武汉兼具"颜值"与"内涵"[1] - 城市正通过具体行动将"绿色"理念融入发展,加速生态与幸福协同建设[3] 生物多样性保护 - 2020年起系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覆盖府河、涨渡湖等典型区域,编制5套生物图鉴及《武汉市生物多样性地图》[4] - 青头潜鸭、刀鲚等珍稀物种重现,城区蛙鸣回归显示生态持续修复[4] 生态价值量化 - 灵山矿区修复后植被覆盖率提升至63.4%,生态产品总值达2.58亿元(较修复前增长超100%)[5] - 该案例纳入湖北省生态省建设宣传样本,探索建立地方特色生态产品核算体系[5] - 推动核算结果应用于生态补偿、权益交易等领域,实现"绿水青山"价值转化[5][6] 循环经济实践 - 岚图汽车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率80%、可回收利用率98.6%,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铝合金回炉技术突出[8] - 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日处理垃圾3000吨,年发电6.77亿度(减排CO₂超80万吨/等效4370万棵树)[8] - 格林美首创报废汽车"六化"处理模式,武钢钢渣回收年减碳2.8万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7.95%[9] 智能环保监管 - 构建"AI+非现场监管"体系,通过排放特征库与作弊识别模型实现精准监控[10] - 系统可秒回80%企业环保咨询,疑难问题专家"云问诊",执法效率显著提升[10] - 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推动治理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型,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10]
碳路中国丨动力电池“退役潮”来袭,山西如何抢占千亿市场
中国新闻网· 2025-05-22 05:06
动力电池退役潮与回收产业 - 中国首批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期正式到来 根据工信部规定 乘用车生产企业需为"三电"核心部件提供至少8年或12万公里质保 2016年销售车辆将在2024年底迎来退役高峰 [1] - 动力电池退役催生千亿级新赛道 行业预测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退役量达82万吨 2028年起将超400万吨 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产值预计超2800亿元 [4][6] - 中国现存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17.2万家 近10年企业注册量持续增长 山西等地区加速布局退役电池处理产业链 [2] 山西市场布局与案例 - 太原市2016年成为全国首个出租车纯电动化城市 2024年首批8000块出租车动力电池退役 迪诺思获得1.6亿元回收订单 [3] - 迪诺思选择吕梁建厂 看中当地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空白及优良营商环境 目标打通产业链"最后一公里" [2] - 山西作为传统能源大省 通过回收退役电池实现绿色转型 将发展新能源与资源再造相结合 [3] 回收技术路径与挑战 - 梯次利用是核心环节 容量衰减至80%以下的电池经测试分容后可应用于低速三轮车、农业机械、路灯等场景 [5][6] - 再生回收处理容量低于40%的电池 通过粉碎、分选提取正负极材料及铜铝等金属 采用湿法回收技术实现资源化 [6] - 行业面临碳酸锂再生料成本倒挂问题 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下游厂商倾向使用新料 挤压回收环节利润空间 [6] 政策与行业规范 - 工信部2018-2024年发布5批共156家"白名单"企业 推动合规回收企业发展 [6] - 中国出台《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 建立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体系 [7] - 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对碳排放、再生材料等提出严格要求 山西等地推出配套政策强化全过程监管 [7] 产业发展趋势 - 行业正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 未来几年将取决于产业链协同、标准完善和技术突破 [8] - 构建可循环、可持续、可盈利的闭环体系成为新能源行业关键课题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