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Deepseek大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国海证券· 2025-07-16 16:05
城市发展现状 - 2024年我国城镇人口9.4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2] 中国好城市的标准 - 创新方面,截至2025年1月高新技术企业46.3万家,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16.9万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接近2.7% [4] - 宜居方面,2023年底城镇人均住房建面超40平方米,十八大以来建保障房等6800多万套,2014年以来1.5亿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2013 - 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超1.5亿人[6] - 美丽方面,2025年5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24.5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降51%,优良天数比率81.9%;2024年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90.4% [7] - 韧性方面,截至2024年改造各类管线约10万公里,第一批54个大城市推进3000个左右“平急两用”设施项目,总投资超1万亿元,建成智慧安防小区33.6万个[8][9] - 文明方面,要保护历史建筑、传统街巷,如福州三坊七巷、北京首钢工业遗存[10] - 智慧方面,截至2025年5月末全国建成5G基站448.6万个,千兆城市207个,北京98%以上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11] 城市建设理念变迁 - 从“空间再造”转向“人民城市”,强调满足人的需求、功能重塑与文化传承[12] - 从大拆大建转向应保尽保,保护城市历史文脉[14] - 从“面子工程”转向“里子工程”,注重解决市民痛点难点[16] 建设中国好城市的措施 - 2024年改造危旧房7.4万套(间),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1863个,惠及136.7万户,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8万个[18] - 推进“好房子”建设,新版《住宅项目规范》5月1日施行[19] - 推动完整社区建设,改善适老服务、增加普惠托育供给[20] - 优化市政基础设施,开展风险排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21] - 发展城市物联网等新技术,赋能基础设施运维、提升系统协同效率、实现公共服务精准化[22]
AI应用爆发前夜,唱吧陈华呼吁:别傻坚持,用户2周不喊哇塞,请立刻放弃
36氪· 2025-06-27 09:30
AI浪潮与移动互联网的异同 - 产业发展周期类似:移动互联网从iPhone发布到爆发间隔4年(2007-2011),AI大模型2022年集中出现,预计2026年大规模应用落地 [3][18][19][20] - 商业化路径差异:移动互联网先To C后To B,AI浪潮To B先行(如设计、客服自动化),To C多被巨头垄断 [4][23][35] - 驱动因素不同:移动互联网由智能终端硬件带动,AI由大模型技术突破推动,PC端适配性更强 [5][6][24][25] - 竞争格局差异:移动互联网早期创业公司可打造平台,AI浪潮To C入口被巨头把持,创业公司需聚焦垂直工具 [9][10][38] AI应用的核心机会 - To B效率工具:企业愿为"省人省钱"买单,ROI明确(如设计团队效率提升2-3倍) [11][23][27][28] - To C高频工具:垂直领域工具(办公套件、浏览器、日历等),需满足"2周惊艳"标准 [12][44][75][76] - 潜在突破方向:AI编程工具(如Cursor案例)、电商、下一代设备(如眼镜) [40][42][58][54]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国内生态局限:To B应用依赖飞书/钉钉平台,API开放度不足,对比美国SaaS成熟度低 [30][34] - 创业环境差异:海外AI团队小而精(几人规模),国内倾向烧钱扩张,商业模式转向SaaS化 [31][32][33] - 技术瓶颈:复杂场景(如客服、编程)尚未完全替代人工,处于辅助阶段 [27][36] 战略思考与趋势 - 检验标准:AI产品需短期内引发用户"哇塞"反应,否则方向需调整 [75][76] - 投资逻辑:硬科技侧重国家战略(机器人、芯片),AI应用更适合美元基金 [77][79][80] - 爆发时点预测:类似移动互联网2011年酝酿期,AI应用或需1-2年沉淀 [55][63] 唱吧的AI布局 - 潜在跨界:探索非音乐类To C应用,如娱乐或AI硬件 [68] - 业务威胁:若AI实现商用级音乐生成(替代版权成本),传统播放器模式将颠覆 [69][71][72]
基层干部要成为AI时代的“驾驭者”而非“依赖者”
杭州日报· 2025-06-20 11:21
AI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 - 萧山区社会治理中心接入Deepseek大模型推出网格AI智能助手 实现基层治理智能化 [1] - 杭州推出"AI网格管家" 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服务模式转变 [1] - 深圳部署70名"数智员工" 实现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 审核时间缩短90% 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 [1] - 全国超400个县区开展农业AI技术试点 推动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 [1] 人机协同治理模式创新 - AI可快速调取政策条文但无法理解群众情感需求 需结合人工判断特殊情境 [2] - 基层干部需平衡技术应用与实地调研 既要掌握无人机等技术更要保持"沾泥土""察民情"的工作方式 [2] - 强调"键盘敲击声与田间脚步声共鸣" 通过AI节省的时间应用于创造实际业绩 [2]
2025年下半年港股策略展望:恒生科技牛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6-02 17:28
报告核心观点 - 历史上每轮行情都有主导产业,当前新旧动能转换中,AI 产业周期或引领港股向上 [1][3] - 基本面看,港股科技受益于 AI 产业叙事,业绩有望加速释放,且估值有提升空间 [1][3] - 资金面看,外资流出收窄,内资机构发力,未来港股资金面有望改善 [1][3] - 虽贸易环境或扰动港股,但政策发力驱动基本面修复,下半年看好港股,恒生科技更优 [1][3] 历史上每轮行情的主导产业 - 2005 - 2007 年地产链成牛市主导产业,城镇化加速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相关企业资本市场表现优异,如建筑累计涨幅超 6000% [3][6] - 2012 - 2015 年科创浪潮引领牛市,信息技术产业崛起,智能手机普及带动内容软件爆发,科技成主线,港股软件服务累计涨幅 390% [3][7] - 2019 - 2021 年牛市主线是新能源,逆周期政策发力推动经济修复,新能源产业爆发,港股有色累计涨幅 206% [3][8] - 本次行情或由 AI 为代表的科技产业主导,我国经济通缩有好转迹象,政策聚焦科技领域,全球处 AI 科技向上周期,预计 25 年全球 AI 投资超 2000 亿美元 [3][13][14] 基本面:AI 变革下港股科技业绩释放 - 港股科技受益于 AI 产业叙事,中国 AI 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港股有科技龙头标的稀缺性,约 73%市值占比的中概股两地上市,涵盖 AI 全产业链 [20][21] - 港股龙头互联网企业资本开支和云业务收入同步强劲增长,2024 年阿里、腾讯资本开支同比大幅增长,2025 年一季度阿里云营收同比增 18%,百度智能云增 42% [22] - 港股科技估值水平不高,指数估值处历史偏低水平,AH 溢价收窄,行业与个股估值有提升空间,对比美股,港股信息技术与可选消费板块估值分位数低 [29][30] - 港股科技盈利增速有望维持高位,24 年港股科技板块业绩加速释放,彭博对其 EPS 增速一致预期走高或维持高位,恒生指数估值盈利匹配度均衡,未来恒生科技 ROE 有改善空间 [39][40] 资金面:外资流出收窄 + 内资机构发力 - 外资配置中国资产比例明显偏低,中国在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占比近 20%,但外资对中国权益资产配置或低配,MSCI 指数中中国资产占比仅 2.6% [45] - 外资流出港股情况或改善,过去外资持续流出,占比下滑,当前存量规模占比降至 62%,累计流出超 7300 亿港元,后续流出空间收窄 [46] - 2025 年机构南下规模创历史新高,未来有增量空间,2024 年至今南向资金累计流入超 1.3 万亿元,2025Q1 南下净流入 4113 亿元,成交规模占比超 20%,2025Q1 流入或由机构推动 [54] - 机构资金流入规模占比较大,主动基金仓位提升,被动基金流入规模大,私募、险资仓位上升,未来机构端增量资金有望借道港股通流入 [54][58][59] 下半年港股展望 - 港股历史牛熊周期有规律,2003 年以来 5 轮牛熊周期,牛市平均 32 个月涨幅 111%,熊市平均 19 个月跌幅 44%,本轮牛市已持续 16 个月涨幅 54% [66] - 今年港股震荡上行但估值不高,春节后受 Deepseek 影响修复,4 月关税扰动后 5 月反弹,当前恒指 PE 10.6 倍处 48%分位,恒生科技 PE 21.4 倍处 14%分位 [67][68] - 贸易环境或扰动港股,但政策发力驱动基本面修复,短期中美贸易谈判有不确定性,若受阻会影响港股,不过存量政策落实、增量政策有预案,或支撑港股盈利 [76][78] - 结构上重视恒生科技,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科技产业是政策支持重点,恒生科技云集稀缺优质资产,可关注互联网巨头、硬科技和中高端制造领域 [80][81]
软实力背后的系统博弈,中国凭什么让美国关税大棒抡空了?
搜狐财经· 2025-05-19 06:43
中美关税战突破 - 中国通过《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实现"91%关税互免+24%暂停加征"的成果,系统性突破美国关税封锁 [3] - 此次成果标志着对2018年贸易战的历史性超越,体现中国在硬实力和垂直系统化两方面的博弈优势 [3] 软实力理论应用 - 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理论,强调通过文化、市场、信誉等非强制手段实现影响力,而非依赖武力或金钱 [5] - 软实力需以硬实力(军事、经济、技术)为基础,结合国家形象和信用构建综合竞争力 [7] - 中国在传统文化、经济成就和冲突调解等领域的表现被约瑟夫·奈视为软实力理论的优秀实践案例 [10] 垂直整合系统化战略 - 比亚迪通过e平台3.0实现电机、电控、电池管理等技术的深度集成,完成电动汽车系统性创新 [12][14] - 中国军工体系(如歼-10CE战机、数据链协同)和华为鸿蒙操作系统均体现垂直整合能力,形成"系统护城河" [10][16] - 中国制造业拥有全球最全工业门类(41大类、512小类),支持广东服装3天改款、深圳手机百公里产业链闭环 [16] 中国技术代际突破 - 比亚迪发布5分钟补能400km、零百加速2秒等技术,e平台3.0实现电池与车身一体化设计 [10][12] - 华为鸿蒙操作系统、Deepseek大模型及"双循环+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技术从"市场换技术"转向"技术定义规则" [16] - 新能源、军工、数字基建(如腾讯阿里)和文化输出(TikTok、黑神话悟空)形成硬软实力结合的代际接力发展模式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