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平台3.0

搜索文档
30年、30万人、3000亿研发,深圳创新“四姐妹”释放工程师红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14:55
中国工程师红利与深圳创新四姐妹发展 工程师红利崛起 - 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从2020年18805人跃升至2024年32511人,科学家与工程师规模近2000万人,与G7国家总和相当 [1] - 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为最大单一群体 [1] - 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521万人增至2020年1765.3万人,年均增速6.3% [5] 深圳创新四姐妹研发投入 - 2024年四家企业研发投入总额3225.9亿元:华为1797亿元(占比20.8%)、腾讯706.9亿元(10.7%)、比亚迪542亿元(6.97%)、平安180亿元(1.76%)[3][12] - 科研类员工总数约30万人:比亚迪12.2万人、华为11.3万人、腾讯超4万人、平安2.1万人 [3][12] - 科研员工占比:腾讯73%、华为54.1%、比亚迪12.5%、平安7.7% [3][12] 企业技术突破与成果 - 华为突破5G和芯片技术封锁,全球5G用户超21亿 [15] - 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等8大核心技术,工程师团队超10万人 [5][15] - 腾讯AI技术应用于700+业务场景,自研混元大模型 [15] - 平安构建"9+5+3"技术体系,AI坐席服务量达4.5亿次,覆盖80%客服总量 [6][15] 人才招聘与培养机制 - 华为2025年校招计划开放1万+技术岗位 [19][21] - 腾讯三年新增28000实习岗位,技术类占比超60% [19][21] - 平安2025春招提供2000+岗位,科技类聚焦大模型研发 [20][21] - 华为人均培训65.5小时/年,平安培训投入9.56亿元/年 [22][26] 员工激励与晋升体系 - 华为ESOP覆盖15万员工,2024年虚拟股分红收益率18% [25][26] - 腾讯"双通道晋升"机制,2024年2800+员工通过"活水计划"转岗 [24][26] - 平安职位序列含管理/专业/业务三通道,员工可跨序列发展 [24][26] 经济贡献与行业影响 - 四家企业2024年营收均超6000亿元,平安达1.03万亿元 [13] - 高盛预测平安AI技术将推动未来十年营收年均增长2.5% [16] - 深圳高新科技企业超2.5万家,技能人才400万+ [2][10]
透过数据看“十四五”答卷: 新质生产力培育见效 资本市场向新提质
证券时报· 2025-06-06 01:57
政府政策与战略定位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新质生产力"置于核心地位,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重点培育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布局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1] - 上市公司被定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市场主体 [1] 行业规模与增长表现 - 2024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7%和8.9%,高于工业整体增速1.9和3.1个百分点 [2] - 2025年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延续强劲增长势头 [2] - 2020-2024年数字中国发展指数年增长率达10.65%,累计增长50.51% [2] - 新质生产力板块总营收从2022年24.9万亿元增至2024年26.6万亿元,2023-2024年营收增速中位数分别为2.99%和3.16% [2] 资本市场表现 - 万得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2023年以来累计涨幅超37%,大幅领先沪深300指数,2025年创历史新高 [3] - 板块总市值超48万亿元,涌现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万亿市值企业及中芯国际、迈瑞医疗等千亿市值企业 [3] 财务质量指标 - 2024年新质生产力板块加权ROE达9%,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连续两年超3万亿元 [4] - 板块资产负债率连续多年低于53%,2024年分红金额和比例创历史新高 [4] - 工银国际指数成份股2024年ROE中位数12.88%,资产负债率中位数连续三年低于48% [4] 研发投入与创新 - 2024年全国R&D经费投入3.61万亿元同比增长8.3%,投入强度达2.68% [6] - 新质生产力板块研发支出连续10年增长,2024年达1.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占营收比4.87% [6] - 比亚迪发布"e平台3.0 Evo"和"整车智能"战略,中国电信连续三年获国资委改革考核A级 [6] 重点赛道领先优势 - 新能源汽车:2024年产销均超1280万辆连续10年全球第一 [7] - 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52%,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国占63%份额 [7] - 人工智能:论文发表量、引用量、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生成式AI专利占比61.5% [8] - 生物科技:原研创新药数量超美国,FIC药品数量全球第二 [8] - 量子科技:量子通信论文全球第一,其他三大领域全球第二 [9] - 6G技术:中国拥有6001项专利全球第一,超美国3909项 [9]
电池企业聚焦“末端快充”,意义几何?
高工锂电· 2025-06-01 19:38
行业会议预告 - 2025高工钠电产业峰会将于6月9日在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主办单位为高工钠电和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总冠名为众钠能源 [1] - 2025高工固态电池技术与应用峰会将于6月10日在同一地点举办,主办单位为高工锂电、高工储能和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总冠名为利元亨 [1] 末端快充技术趋势 - 电池行业研发重点转向"末端快充"技术,即缩短电量从80%充至100%所需时间,以解决用户实际痛点并争取市场份额 [2] - 传统充电方式在恒压阶段充电功率大幅衰减,例如小米SU7 Pro在电量达到80%后充电功率从240kW降至71kW,衰减幅度达70% [5] - 行业此前普遍关注10%-80% SOC(EV)或30%-80% SOC(PHEV)的充电时间,但数据显示超过60%车主有完全充满电池的习惯 [5] 企业技术进展 - 吉曜通行发布金砖电芯超级混动系列,末端充电时间(80%-100%)缩短至11.5分钟,较一般电池提升75%,亏电工况下5秒加速功率达2100W,比同类提高23.5% [2] - 蜂巢能源4C快充项目将全窗口充电时间优化至15分钟,其中80%-100% SOC充电时间缩短至5分钟提升30%,其"二代龙鳞甲"电池65度电量从20%充至80%仅需12.1分钟 [3] - 比亚迪发布搭载末端快充技术的e平台3.0 Evo平台 [4] 技术实现路径 - 比亚迪采用脉冲充电技术,通过间歇性充电降低电池极化,可能包含负脉冲电流缓解负极锂离子堆积,研究表明可减轻石墨负极结构性损伤 [6] - 蜂巢能源通过叠片工艺提升电芯充电能力边界,配合双温控监控系统和双项五维快充策略实现高效末端补能 [6] - 目前提出末端快充解决方案的企业多为刀片电池生产商,可能与叠片工艺优化散热性能有关 [7] 固态电池发展 - 半固态电池技术预计将在2025年实现突破 [14] - 利元亨作为固态电池峰会总冠名方,聚焦打通固态电池产业化最后环节 [15]
以旧换新政策杠杆效应明显,汽车销量正从“量变”到“质变”
36氪· 2025-05-26 18:15
政策效果与市场表现 - 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累计补贴申请量突破1000万份,其中2025年前五个月申请量达322.5万份,直接催生近8%的消费增量 [1][2] - 2025年1-4月国内乘用车零售量687.2万辆,同比增长7.9%,4月重点监测零售企业汽车类销售额同比增长1.9% [2] - 新能源汽车在置换市场渗透率首次突破50%,4月单月零售渗透率达51.5% [1][2] 政策内容与补贴机制 - 2025年补贴范围从国三燃油车扩展至国四,报废换新能源车最高补贴达2万元,叠加地方配套后综合优惠突破3万元 [2] - 深圳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可叠加享受国补、地补及车企优惠,综合让利达4万元 [2] - 政策通过"报废+置换"双轨制加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替代,报废汽车回收量同比激增65%,二手车交易额突破万亿 [2]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攀升至68.1%,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迭代巩固优势 [3] - 中小车企因技术滞后、成本高企加速出清,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3] - 新能源车价格带向主流市场下沉,10万至20万元区间车型占比突破60% [4] 技术发展与生态重构 - 动力电池成本较2020年下降40%,推动新能源环卫车、物流车等细分市场爆发 [4] - 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完善,梯次利用技术使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提升30%以上 [4] - 宁德时代布局电池银行模式,覆盖从生产到回收的闭环管理 [4] 全球化布局与挑战 - 2025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28%,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贡献全球25%的产能 [5] - 比亚迪e平台3.0向海外车企授权,中国主导的V2G国际标准获多市场认可 [5] - 欧盟关税保护、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壁垒倒逼企业本地化生产与技术合规 [7] 未来趋势与挑战 - 2025年为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最后一年,2024年四季度行业平均毛利率下降至18% [8] - 未来竞争聚焦智能化与低碳化技术融合、全球化本土化能力、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构建 [8]
高效智能电机:重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格局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6 18:09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技术发展 - 扁线电机凭借高功率密度、低损耗、强散热能力等特性逐渐取代传统圆线电机,成为新一代电驱动系统的技术标杆 [2] - 扁线电机从实验室构想到规模化量产经历了20年发展,见证了材料科学、结构创新、精密制造与系统集成的协同突破 [2] - 特斯拉Model S首次配装商用发卡式扁线电机(Hair-pin绕组),以其高效能和紧凑化设计震撼行业,推动了扁线电机的产业化进程 [2] 政策与市场驱动 - 各国政府通过补贴与碳排放法规加速电动化进程,中国"双积分"政策、欧盟《Fit for 55》法案等释放市场潜力 [3] - 全球竞争格局从博世、日电产等外资主导转向比亚迪、小米等中国企业的快速崛起 [3] - 本土供应链在扁线成型设备、纳米非晶材料等环节实现突破,支撑全球40%以上的市场份额 [3] 材料技术突破 - 包头稀土研究院突破高一致性磁体制备技术,将国产钕铁硼磁能积从40MGOe提升至55MGOe,成本降低40% [4] - 碳纤维转子的应用成为关键里程碑,重量较传统钢制转子降低40%,转速突破20000转/分 [4] - 日立金属、安泰科技等企业聚焦非晶合金在电机领域中的运用,进一步降低高频损耗 [4] 结构设计与集成化 - 扁线电机采用矩形导线,通过精密轧制与层叠排布将槽满率提升至75%~80%,铜线填充效率提升30%以上 [5] - 比亚迪e平台3.0定子槽满率达78%,电阻降低18%,在NEDC工况下电机效率提升2.5%,整车续驶里程增加15公里 [5] - 集成化设计将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深度融合,体积缩减与效率提升并行 [6] 热管理技术 - 冷却技术历经风冷、水冷到油冷的迭代,散热效率呈指数级提升 [7] - 华为智能油冷技术基于浸入式冷却核心思想,通过定子、转子全浸油设计实现高效热交换 [7] 制造工艺升级 - 特斯拉超级工厂采用高精度CNC加工中心进行定子成型,确保尺寸精度 [8] - 大众MEB平台利用模具成型工艺,实现绕组高精度制造 [8] - 汇川技术通过定子铁心一体化注塑技术,使注塑组件与定子紧密结合,提升槽满率 [8] 中国创新与全球影响 - 比亚迪、华为等企业已主导国际专利布局(占比超40%),并推动全球电驱系统成本下降 [10] - 欧洲车企加速导入中国扁线电机方案,中国通过扁线电机技术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 [10] - 中国式扁线电机将从动力单元进化为"能量-信息-热力"枢纽,推动交通产业向智能化与零碳化跃迁 [10]
软实力背后的系统博弈,中国凭什么让美国关税大棒抡空了?
搜狐财经· 2025-05-19 06:43
"别过于关注所谓的搭便车问题,当车头开车对美国是有益的"。 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理论"软实力"。 01 这是《软实力》理论提出者约瑟夫·奈的名言,也曾经是美国经贸和外交政策的主要方向。 但很显然,现在的美国不仅忘记了这套理论,还想给每个乘客多收费。 就在老爷子离开不到一个星期,中国就系统性突破美国关税封锁,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的签署,宣告中国以"91%关税互免+24%暂停 加征"的硬核战果,完成对2018年贸易战的历史性超越。 02 中国为什么能打赢关税战? 先聊聊约瑟夫·奈和他的"软实力"理论。 我和大家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以及"垂直系统化"两个角度,分析中美关税的博弈密码。 在5月6号,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教授去世了,这个老爷子可不简单,当过美国助理国务卿、助理国防部长,还做过驻日大使,妥妥的美国外交圈的"老 炮"。 硬实力包括人口、物产、武力、经济等传统权力资源,这些资源的价值现在在降低,而软实力包括文化、跨国公司、市场、信誉、价值观等,这些因素共同 构成了软实力,在当今和未来社会将会发挥更大的价值。 就像交朋友,不是靠拳头让对方服你,而是让人家觉得你的想法靠谱,愿 ...
吉利开放电池底部安全专利集,自主品牌打响技术开源战
第一财经· 2025-04-29 10:10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壮大,头部自主品牌也开启了技术开源战。2023年比亚迪开放了耗费百亿打 造的纯电平台——e平台3.0技术;就在上海车展前不久,4月10日,奇瑞公布了其混动技术开源计划。 本届车展上,吉利控股集团旗下莲花跑车也对其底盘技术进行了开源。 业内人士分析称,与其说自主品牌在开启一场技术开源战,不如说这是一场行业标准制定的争夺战,目 的是为从标准执行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型。 头部自主品牌试图从标准执行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型。 2025上海车展上,在一堆新车和新技术发布会中,吉利汽车的内容显得较为特殊。吉利汽车在20分钟发 布会内提及了61次"安全",核心内容之一是宣布向全行业开放电池底部安全专利集,以及年底即将启用 的全域安全试验中心。 "吉利此举是为与全行业一起,加速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平权。"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在发布会后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吉利开放的不是一个专利,而是一组专利,包括电池包底板的防护专 利、电池包防撞梁专利、底部碰撞实验装置专利。 这并不是首例车企技术开源。早在2014年,特斯拉CEO马斯克发布了一篇文章《我们所有的专利属于 你》,正式宣布特斯拉向行业开放所有技术专利。 ...
上海车展解码“中国智造”新范式
证券日报· 2025-04-28 00:40
上海车展规模与影响力 - 上海车展参展面积从1.5万平方米增长至36万平方米,参展商从73家增至近1000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行业展会[1] - 2025上海车展汇聚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家企业,展示中国汽车产业从"市场跟随者"到"标准定义者"的跨越式蜕变[1] 技术创新与产品突破 - 比亚迪推出"兆瓦闪充"技术实现5分钟补能400公里,改写补能效率标准[1] - 小鹏汽车展示"陆地航母"分体式飞行汽车,打破陆空出行边界[1] - 广汽埃安与滴滴联合推出L4级自动驾驶车型,推动高阶智驾从实验室走向街头[1] - 长安汽车"天衡底盘"与奔驰"驾控超级大脑"实现毫秒级动力响应与复杂路况预判[2] - 华为乾崑智驾ADS4系统与鸿蒙座舱HarmonySpace5落地,标志"人—车—家"生态闭环成熟[2] - 商汤绝影R-UniAD技术方案通过世界模型与强化学习,推动智驾系统向"主动思考"进化[2] 产业生态重构 - 华为、地平线等科技企业与车企深度耦合,使汽车演变为移动智能终端[2] - 蔚来推行"油电同质同价"策略打破能源形式藩篱[2] - 沃尔沃XC90展示透明车身硼钢闭环结构,将安全强化为品牌基因[2] 国际化进程 - 比亚迪e平台3.0Evo通过欧盟ECER135标准,为进军欧洲高端市场铺路[2] - 小鹏、蔚来宣布加速布局60个海外市场,中外技术合作转向"共创共生"模式[2] - 中东客商对比亚迪的赞叹、挪威经销商对小鹏飞行汽车的关注,反映中国车企"技术+文化"双输出战略[2]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汽车工业正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跃迁,定义汽车文明新高度[3] - 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创新产品勾勒未来出行图景,标志新时代来临[3] - 世界汽车工业进入"中国时代",中国成为创新策源地[4]
仅四年,产量增26倍!中国汽车第一城,藏着一个“雨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11 10:53
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 - 深圳从燃油车时代"陪跑者"跃升为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293.53万辆的"中国汽车第一城",四年间产量激增69.2%,占全国产量20%[4] - 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模式实现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自主生产,2024年研发投入累计超1600亿元,日均专利申请32项[11] - 华为以ICT技术切入汽车供应链,2024年车BU上半年营收104.4亿元,净利润22.3亿元,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成为爆款标配[6] 产业链生态重构 - 传统链状供应链向网状结构迁移,电池/芯片/材料等关键资源供应商主导创新,涌现宁德时代、华为等非整车企业主导者[5][6] - 深圳形成"热带雨林"式生态圈:欣旺达/德方纳米占据电池高地,汇川技术领先电控,速腾聚创激光雷达出货量全国第一[7][16] - 华为乾崑智驾ADS3.0、比亚迪"天神之眼"、元戎启行VLA模型等智能驾驶技术密集落地,2024年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达1023.72亿元,同比增长38.8%[11][14] 技术创新范式 - 比亚迪"技术鱼池"融合颠覆式与组合式创新,推出刀片电池、CTB车身一体化等黑科技,插混技术缓解续航焦虑[9][10] - 深圳建成全球首个"超充之城",超充站1030座超加油站数量,车网互动站151座,实现"一杯咖啡满电出发"[8] - 车路云一体化加速落地,深圳开放测试道路2000公里,坪山区实现440公里全域自动驾驶,华为VPD泊车系统全球首例机场商用[13][14] 城市产业战略 - 政府提出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达万亿级目标,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统筹"三电"+"三智"技术攻关[17][18] - 特区立法权优势推动L3自动驾驶商用,深圳机场试点全球首个自主泊车场景,计划年内出台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办法[13][14] - 工程师文化催生速腾聚创、元戎启行等独角兽,激光雷达进入"千元机"时代,VLA模型实现驾驶策略本地化适配[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