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Mate

搜索文档
港股概念追踪 | “未来3-5年人形机器人应用落地会更快“ 宇树王兴兴最新发声 这些公司值得关注(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7-16 07:29
行业发展前景 - 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发展早期 未来3-5年将加速在工业场景、服务场景及危险场景落地应用 [1] - 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0亿美元 对应出货量1.19万台 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151亿美元 年度销量68万台 [3] - 人形机器人量产并实现大规模应用迎来曙光 商业化落地可期 价格下探是商业化关键 需攻克成本瓶颈 [4] 市场动态与订单 - 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中国移动1.2405亿元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 创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大采购订单 [2] - 智元机器人通过协议转让和要约收购方式取得上纬新材控制权 带动上纬新材连续四个20%涨停 [1] - 优必选天工行者人形机器人在手订单达百台 预计2023年仅教育科研领域交付量将超300台 公司正扩充产能满足市场需求 [5] 技术发展趋势 - 轻量化成为人形机器人迭代方向 智能化水平提升推动轻量化技术加速应用 Optimus Gen2减重10kg实现步行速度提升30% [4] - 镁合金和PEEK等工程塑料材料因性价比较高和轻量化优势明显 有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广泛应用 [4] - 特斯拉擎天柱2.5和3的敏捷性将接近人类 马斯克称该产品是特斯拉最具日常消费前景和财务想象空间的项目 [3] 企业动态与规划 - 广汽集团计划2025年自研零部件批量全球发售 2026年整机小批量生产产值超3000万元 2027年扩展至大规模量产 [6] - 地平线机器人预计2025-2027年销售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7.5% 2028年实现盈亏平衡 ADAS芯片解决方案2027年市场份额预计达54% [5][6] - 速腾聚创在人形机器人零部件领域技术储备覆盖感知系统、执行系统等四大核心维度 与全球20余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建立合作 [7] 产业链相关企业 - 津上机床中国数控高精密机床产品可用于生产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丝杠 [6] - 优必选拥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S2和商用人形机器人Walker C等主力产品 [5] - 智元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领域龙头企业 近期在资本市场和订单获取方面取得突破 [1][2]
人形机器人:车企突围的必然之路?
机器人圈· 2025-07-04 18:41
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行业 核心观点 - 车企正集体跨界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通过技术复用、生态赋能或资本渗透三种路径切入工业场景,以应对智能驾驶赛道内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 [4][8][11] - 技术复用(如FSD算法、XNGP传感器融合)和供应链协同(零部件复用率65%)是车企的核心优势,但下肢运动控制、端侧算力不足仍是技术瓶颈 [12][16][17] - 行业面临规模化悖论(BOM成本5万美元vs目标2万美元)、场景数据获取成本高(自动驾驶3倍以上)、伦理争议等挑战 [18][19] 技术路径 自研派 - **特斯拉Optimus**:复用FSD视觉算法+DOJO超算,2025年启动工厂测试,定位为"移动的FSD系统",当前BOM成本超5万美元 [4][18] - **小鹏Iron**:搭载XNGP多传感器融合+自研图灵芯片,广州工厂实训中效率提升30%,计划2026年量产 [4][12] - **广汽GoMate**:采用可变轮足结构+纯视觉算法,任务切换时间30分钟(传统机器人需2小时) [4][12] 生态赋能派 - **华为**:推出盘古具身智能大模型,建立全球产业创新中心,整合多模态交互技术 [5] - **地平线**:地瓜机器人平台复用征程芯片架构,已服务多家厂商 [6] 资本渗透派 - **比亚迪**:投资智元机器人、帕西尼感知科技,拆分十五事业部启动"尧舜禹"自研项目 [8] - **北汽**:通过产业资本联合优必选等企业,构建技术联盟 [9] 转型动因 - **现实压力**:智能驾驶L3商业化受阻,产品同质化导致价格战,新能源汽车柔性生产需求激增 [11] - **技术底气**:感知-决策-执行逻辑相通,供应链复用降低65%成本,工厂实训数据加速迭代(小鹏算法效率提升30%) [12] - **政策催化**:十四五规划将人形机器人列为首位颠覆性技术,深圳单台补贴最高50万元 [13] 行业挑战 - **技术**:下肢平衡稳定性不足,柔性抓取需从零突破,端侧算力延迟影响安全 [16][17] - **成本**:行星滚柱丝杠进口占比30%,场景数据成本是自动驾驶3倍,调试定制耗时数周 [18] - **伦理**:低技能岗位替代风险、隐私泄露、伤人责任界定缺失 [19] 市场前景 - 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1540亿美元,2025H1融资193亿美元中车企关联项目占35% [13] - 工业场景为初期主战场,C端因实用价值认可度不足进展缓慢 [18]
汽车巨头杀入机器人赛道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02 21:44
核心观点 - 车企正主导人形机器人产业革命,技术复用、供应链共享和战略重构是核心逻辑 [4][6] - 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中国有望占据50%份额 [4] - 汽车与机器人技术同源性显著,算法迁移可缩短开发周期9个月以上 [7][9][12] - 车企布局机器人是打开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选择,特斯拉机器人业务估值已超汽车业务30% [15] 技术复用 - 智能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在感知/决策/执行环节技术架构重叠,特斯拉Optimus视觉方案复用Model Y FSD算法 [7] - 小鹏XNGP视觉算法移植至仓储机器人,识别反光零件精度达毫米级 [7] - 广汽新能源车电驱扭矩分配算法使机器人单腿平衡响应速度提升50% [9] - 汽车级供应链使伺服电机成本降至工业机器人同规格产品的63%,减速器采购价低至41% [13] - 特斯拉复用Model 3电机模具使齿轮成本下降82%,比亚迪刀片电池模组算法提升机器人关节续航 [13] 入局路径 - 特斯拉Optimus项目累计投入超35亿美元,目标将单机成本从20万美元压降至2万美元 [17] - 广汽GoMate灵巧手成本为市场同类1/3,计划2026年量产 [17] - 上汽通过投资智元机器人等企业,规避30%技术风险并缩短18个月产线建设周期 [19] - 比亚迪采用"自研+投资"双轮策略,同时启动"尧舜禹"机器人项目 [19] 人才迁徙 - 2023年汽车行业向机器人领域输送技术人才同比增长212%,35%流向人形机器人赛道 [32] - 智能驾驶背景创业者成立的机器人公司超50家,78%团队来自智能驾驶/车联网领域 [29][30] - 既懂汽车电子又掌握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工程师市场缺口超12万人,年薪比汽车行业高50% [34] - 特斯拉从波士顿动力挖角核心工程师,比亚迪百万年薪招募具身智能硕博人才 [34] 产业重构 - 汽车线束供应商50%产能转向机器人线束,改良材料使电动车充电桩寿命提升50% [37] - 小鹏将机器人作业数据打包成API服务,特斯拉用Optimus数据优化FSD算法准确率3% [38] - 车规级标准渗透抬高行业门槛,某国产机器人品牌为达标将关节寿命从5万次提升至8万次 [39] - 摩根士丹利预测2030年机器人数据服务利润率将超硬件销售3倍 [38] 未来挑战 - 特斯拉Optimus 75%减速器依赖日本进口,单台算法训练电费达3800美元 [42] - 人形机器人技术仅相当于L2级智能驾驶,北京理工测试显示复杂决策环节转化率不足30% [44] - 传统车企机器人项目审批需经8个部门,决策周期比新势力长14个月 [47] - 2025年人形机器人概念股涨幅超300%,但90%初创企业尚未实现营收 [48]
人形机器人潜力大 超百家A股公司竞逐“钢铁侠”赛道
证券日报· 2025-05-29 00:48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格斗赛在杭州举办,人形机器人逐步走入公众视野并站到全球科技舞台中央 [1] - A股人形机器人概念公司有109家,市值合计4.69万亿元 [1] - 人形机器人有望通过多模态交互和场景适配能力渗透到工业制造、医疗护理、家庭服务、教育培训等领域 [1] 政策支持与产业基金 - 工信部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2] - 地方政府如北京、上海、深圳、江苏推出支持政策,10多个地方政府成立产业基金,规模从2亿元至100亿元不等 [2][3] - 深圳市发布两只产业基金,规模分别为20亿元和50亿元,重点投向机器人本体、产业链零部件等领域 [3] 上市公司布局与技术突破 - 宇树科技、众擎科技等公司崭露头角,部分实现量产,腾讯、华为等大厂聚焦技术研发与多场景应用 [4] - 广汽集团计划2025年实现部分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2026年实现整机小批量生产 [4] - 天准科技推出人形机器人大脑控制器,累计订单金额1000多万元 [4] - 机械设备行业公司最多(46家),其次是汽车(16家)和电力设备行业(14家) [5] 技术挑战与商业化进展 - 人形机器人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达23.03% [6] - 全球人形机器人发展处于技术验证与商业化探索阶段,全能型人形机器人预计2028年前处于Lv1等级 [6] - 技术挑战包括运动控制、感知能力、研发成本、安全性及能源管理系统 [6] 长期发展潜力与市场预测 - 2040年到2045年人形机器人整机市场规模预计达5000亿元至1万亿元,2045年后可达10万亿元级别 [7] - 短期将在工业制造和服务业率先落地,长期向家庭场景渗透 [7] - 中国企业凭借"硬科技突破+软生态协同"重塑全球产业格局,预计2035年成为经济增长核心引擎之一 [7]
首批建筑机器人固态电池成功量产交付
鑫椤锂电· 2025-05-27 16:23
固态电池在建筑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 合源锂创向金皇冠智能科技交付首批建筑机器人固态动力电池包 标志着固态电池在建筑机器人领域的首次批量应用 [2] - 建筑行业面临用工短缺和安全风险 推动混凝土整平机器人、抹光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发展 [2] - 传统4KWh液态电池包重约22kg 存在能量密度不足和安全性挑战 施工现场高温、碰撞、震动等风险对电池提出更高要求 [2] 合源锂创固态电池解决方案 - 开发350Wh/kg系列固态电池 电池包重量较传统锂电池减轻约40% [3] - 通过针刺、挤压、过充等12项极限测试 提高安全性 [3] - 搭载该电池的建筑机器人已应用于全国十余个工地 如上海轨道交通工程 混凝土整平机器人可在0℃至60℃稳定运行 连续作业6小时 效率较人工提升6倍 [4] 固态电池在机器人领域的优势 - 高能量密度赋予机器人更长续航和更高效率 适用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 [6] - 固态电解质消除燃烧风险 确保工厂、公共场所及危险环境下的可靠性 [6] - 轻量化、小型化特点使机器人设计更灵活 宽温操作范围支持极端环境稳定运行 [6] 企业布局与产业化进展 - 广汽集团发布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 搭载欣旺达固态电池 续航6小时 能耗降低80%以上 [7] - 欣旺达半固态电芯能量密度达500Wh/kg 已用于扫地机器人 未来或拓展至人形机器人 [7] - 南孚电池联合产业基金和高能时代设立中试平台 专注全固态电池研发 目标2028年前完成机器人及新能源汽车电池送样 [8] - 国轩高科加快拓展机器人、航空市场 基于半固态与全固态技术进行研发 [8] - 孚能科技对接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需求 预计年内完成定制化样品送交 [8] 固态电池行业趋势 - 短中期(2025-2030年)需求由半固态在电动汽车及储能领域带动 预计2030年市场需求突破328GWh 其中半固态超270GWh [9] - 全固态电池因成本偏高 2030年前主要处于示范应用阶段 2030年后市场规模或大幅突破 [9] - 机器人行业虽需等待固态电池成熟 但已展现巨大前景 [10]
人形机器人,到底能不能投资?
36氪· 2025-05-27 09:36
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 - 通用人形机器人能够执行多种任务,适用于制造车间、医院和酒店等人类设计的环境,无需大幅重新配置或重新编程 [3] - 技术进步源于硬件与软件融合,主要参与者如英伟达和特斯拉正在推动大规模部署 [3] - 制造成本近年来下降40%,预计从5.8万美元降至2032年的2万美元 [4] 行业应用与案例 - 制造业中,人形机器人解决劳动力短缺并执行高风险任务,58%的大型工厂经理认为2040年将成为成本效益标准 [7] - 中国汽车制造商实现近100%自动化,蔚来汽车用300台机器人每小时生产20辆汽车 [8] - 护理领域,NAO和KASPAR机器人辅助自闭症儿童发展社交技能 [9] - 零售和酒店业中,人形机器人调酒师和服务员在亚洲市场受欢迎 [10] 投资与整合策略 - 机器人即服务(RaaS)模式降低前期投资门槛,支持逐步部署 [12] - 整合应优化广泛流程而非单一任务,如亚马逊仓库中Digit机器人提升物料搬运效率 [13] - 数字孪生技术虚拟测试机器人性能,确保安全与效率 [16] 安全与协作 - 需培养人机协作文化,采用透明安全验证框架,如Figure AI的安全促进中心 [15] - 避免恐怖谷效应,设计直观易用的机器人界面 [15] 未来展望 - 2040年人形机器人年出货量或达800万台,迅速重塑劳动力格局 [4] - 成功整合需评估业务价值、投资需求及人机协作策略 [17]
固态电池掘金机器人赛道!
起点锂电· 2025-05-24 16:56
核心观点 - 固态电池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首选能源方案,因其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和轻量化优势 [1][25] - 机器人赛道为锂电行业带来新增长点,预计2025年成为量产元年,市场规模达千亿级 [7][8] - 2027年将是全固态电池量产关键节点,但成本高企和标准化缺失仍是主要挑战 [26][27][30] 机器人终端阵营 - **车企系布局**:特斯拉Optimus计划2026年产量达5-10万台,2027年突破100万台;小米CyberOne支持21个自由度;小鹏Iron拥有3000T算力;广汽GoMate采用轮足混合结构 [4][5][24] - **专业厂商动态**:宇树科技Unitree G1、优必选教育机器人、智元灵犀X2等2023年密集发布新品 [5] - **技术参数**:主流产品身高177-178cm,体重52-70kg,自由度15-38个,响应速度达0.5ms级 [4][5] 锂电企业机遇 - **市场潜力**:超40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宁德/亿纬/孚能等15家锂电企业已切入赛道 [1][7][10] - **技术协同**: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安全性改进与机器人需求高度契合,蔚蓝锂芯/圣阳股份/欣旺达等已实现应用 [9][10] - **痛点突破**:需解决电解液爆炸风险(依赖固态电池)和研发成本压力(磷酸铁锂价格逼近成本线) [11] 电池形态适配性 - **圆柱电池**:占主流,如宇树H1搭载15Ah圆柱电池,适合人形机器人中心供电 [13] - **方形电池**:抗冲击性强,适用工业机器人搬运/焊接场景,支持CTP/CTC成组技术 [13] - **软包电池**:轻量化优势适配扫地/巡检机器人,未来固态技术将扩展其应用范围 [13] - **材料选择**:三元电池主导高端人形机器人,磷酸铁锂侧重家用/扫地机器人领域 [14] 固态电池进展 - **技术优势**:能量密度超500Wh/kg(欣旺达半固态)、续航提升50%(南都电源)、能耗降低80%(广汽GoMate) [19][21][24][25] - **企业布局**:孚能科技年内送样定制固态电池;德尔股份开发260Wh/kg模块化方案;上海洗霸突破480Wh/kg电解质 [18][20][23] - **应用案例**:创明新能源全极耳半固态电芯支持软通动力机器人4小时续航;广汽第三代机器人实现6小时续航 [16][17][24] - **产业化挑战**:当前成本为液态电池3倍,2027年前以小批量生产为主,需解决分布式供电设计问题 [26][27] 行业发展趋势 - **政策驱动**: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量产目标,配套扶持固态电池研发 [30] - **技术融合**:AI大模型(英伟达GR00T)、灵巧手设计(特斯拉22自由度)、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加速性能突破 [29] - **场景扩展**:工业/医疗机器人、机器狗等将成为固态电池试验场,倒逼产业链快速产业化 [29]
跨界寻找“第二生命线”:不想造机器人的车企不是好AI公司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10:41
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现状 - 至少6家车企已自研或联合攻关推出人形整机成品,另有十数家车企通过投资或官宣布局介入该领域 [1] - 特斯拉Optimus计划2025年生产1万台,2026年提升至5-10万台并开始对外销售 [3] - 小鹏计划2026年量产面向工业的L3级别人形机器人 [3] - 广汽计划2025-2026年小批试产,2028年实现批量应用 [3] - 现代汽车2025年将在美国新工厂部署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 [3] - 长安宣布将投入超500亿元布局具身智能领域,2027年前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 [3] 车企入局动因 - 汽车零件约60%可用于人形机器人,关键部件可打包复用降低成本 [8] - 广汽自研机器人部件依托供应链协同可降低超50%成本 [8] - 自动驾驶技术可迁移至人形机器人领域,形成技术协同 [9] - 汽车产线总装环节自动化率仅20%-30%,人形机器人可解决柔性制造难题 [10] -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从2021年108%回落至2024年24.4%,行业需寻找新增长点 [10] 技术路径与商业化 - 车企采用"自研+投资"双路径布局,小米三次投资宇树科技并直接入股 [7] - 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22家人形机器人集成企业中有6家为车企 [7] - 特斯拉汽车收入占比下降,计划向AI转型,人形机器人成为重要方向 [11] - 人形机器人可链接家庭场景,帮助车企从工业进入更广阔的家居领域 [11] - 小鹏Iron机器人亮相上海车展后,当日股价领涨全球科技股 [11] 行业竞争格局 - 车企凭借供应链基础和现金流优势,项目进度快于初创企业 [13] - 初创企业在细分领域创新更快,如智元机器人的灵巧手设计 [13] - 优必选Walker S1在比亚迪实训后效率提高100%,稳定性提升30% [14] - 广汽与安防企业合作开发轮足构型机器人,适用于户外巡检工作 [15] - 行业建议车企深耕工业场景,初创公司专注消费场景形成差异化 [15]
智通港股早知道 | 恒瑞医药(01276)公开发售获455倍认购 雷军:未来五年小米研发投入预计达2000亿元
智通财经· 2025-05-23 07:46
恒瑞医药IPO - 全球发售约2.245亿股股份,香港公开发售占21.50%,国际发售占78.50% [1] - 每股发售价为44.050港元,全球发售净筹约97.473亿港元 [1] - 公开发售获约455倍认购,暗盘收盘涨32.24%至58.25港元,成交额7.51亿港元 [1] 美股市场表现 -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跌1.18%,小鹏汽车跌超7%,世纪互联跌超6% [2] - 恒生指数ADR下跌0.22%至23492.08点 [2] - 大型科技股多数上涨,特斯拉涨近2%,谷歌涨超1% [2] OPEC+增产计划 - 讨论7月连续第三个月执行每日41.1万桶的增产计划,为年初规划量的三倍 [3] - 最终决策需待6月1日部长级视频会议通过 [3] 科技政策 - 美国众议院通过《HR1》法案,禁止各州在未来10年内监管AI [4] 小米研发投入 - 未来五年研发投入预计达2000亿元 [5] - 小米手机市场份额连续19个季度位居全球前三 [5] - 完成汽车、芯片、智能工厂从0到1的跨越 [5] 阅文集团IP合作 - 与瑞士国家旅游局合作,《全职高手》IP落地瑞士 [6] - 主角叶修担任"瑞士旅游探路员",2025年暑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主题活动 [6] 新华制药药品获批 - 取得布洛芬混悬滴剂药品注册证书 [7][8] - 2023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布洛芬销售额约50.9亿元 [8] 上海实业控股资产出售 - 拟溢价0.4%出售4.75亿股粤丰股份,总代价23.29亿港元 [9] - 每股注销价格4.90港元,较市价溢价0.4% [9] 医药研发进展 - 宜明昂科预计2026年年中启动IMM2510/AXN-2510联合化疗治疗一线NSCLC的3期试验 [10] - 丽珠医药拟斥资约15.87亿元收购越南制药公司64.81%股权 [11] - 歌礼制药口服小分子IL-17抑制剂ASC50获美国FDA批准开展I期临床试验 [12] - 加科思KRAS G12C抑制剂艾瑞凯®获批上市,触发5000万元里程碑付款 [13] 新华保险投资 - 出资100亿元认购国丰兴华鸿鹄志远二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14] - 基金成立规模为200亿元 [14] BOSS直聘业绩 - 一季度总收入19.23亿元,同比增长12.88% [15][16] - 净利润5.18亿元,同比增长111.53% [15][16] 广汽集团智能机器人 - 计划2025年实现智能机器人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 [17] - 2026年实现整机小批量生产 [17] - 飞行汽车品牌高域推出两款产品,多旋翼GOVY AirCar已启动适航认证 [17]
人形机器人系列(九):从Components到Functions,看手眼协作、大小脑协同的投资机会
长江证券· 2025-05-06 22:5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维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行业演进到第三年,国内外产业化进展加快,本体厂商、零部件企业多元化特征显著 [107] - 政策催化下,国内人形机器人发展会持续超预期,但在大小脑等功能性部件环节,国内外均还在探索、发展阶段 [107] - 当前人形机器人下游应用聚焦更泛化的通用场景,对大小脑等功能部件提出更多要求,国内厂商要跑出应用落地,需重点关注功能性部件发展 [107] - 建议重点关注在灵巧手本体制造 + 运控、机器人本体运控及提供人形机器人视觉解决方案的企业 [107] 各目录总结 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推进,仍存在应用痛点 - 特斯拉引领下,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加快,市场批量化应用预期提振,对零部件量产关注度提升,但核心零部件批量化加工制造工艺存在瓶颈 [11][13] - 国内人形机器人进展快,产品形态多元化,有双足 + 纯旋转关节、双足 + 直线关节 + 旋转关节、双足 + 轮式、轮式等多种形态 [14][20] - 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发展,政策、配套产业基金、“产学研” 机构形成相对完整且成熟的模式 [23] - 截至 2024 年 11 月,国内外通用人形机器人整机商业公司约 150 家,国内超过 80 家,各本体厂商有不同产品进展和应用场景 [24] - 近三年,更多厂商加入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参与厂商持续扩容,部分零部件具备批量化制造能力,企业积极投建产能 [26] - 国内人形机器人发展会持续超预期,硬件供应链优势明显,应用落地积极,但要跑出更多应用能力,需关注功能性部件发展 [29][33] - 当前人形机器人量产应用预期不仅体现在动作上,还在于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2025 年主要需求集中在工业工厂、科研、商业展示等场景 [34][40] - 北京亦庄马拉松显示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运动有较大分化,大小脑等功能性部件的稀缺性、重要性及能力验证需得到重视 [44] Functions 仍有瓶颈约束,视觉 + 运控 + 手眼协同为重要细分架构 大小脑:从强化学习、模仿学习到大模型实现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 - 人形机器人现有的大小脑能力实现泛化能力仍有较大瓶颈,运动控制和泛化能力实现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壁垒高 [49] - 基于学习的强化学习和模仿学习是实现能力泛化的重要路径,但各有优缺点 [55] - 基于大模型的 VLM 方案是目前人形机器人的主流方案,分层架构(VLA)也有应用,但对数据质量和硬件要求较高 [60] - 目前主流机器人大模型偏向任务理解和拆分,对机器人运动控制涉及较少,智元机器人对具身智能技术演进路线进行了 G1 - G5 的划分,目前产业进展处于 G2 - G3 水平 [63] 人形视觉 - 视觉助力机器人实现感知与测量功能,需解决适应性难题,视觉指令能传达更精确的时空信息,有助于提升多步骤任务准确性 [67][75] - 人形机器人的 3D 视觉技术路线围绕 “获取 3D 信息” 和 “处理 3D 数据” 展开,不同技术有不同原理、优劣势和适用场景 [77] - 不同应用领域或场景对 3D 视觉的性能要求不同,奥比中光在中国服务机器人 3D 视觉传感器领域市占率超过 70%,领跑全球 3D 视觉感知市场 [83][89] 手眼协同 - 人形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行业发展带动灵巧手需求提升,灵巧手厂商持续扩容,产品在多方面存在差异 [92] - 灵巧手本体厂商可提供指令集或工具箱实现基本操作和典型手势,操作对象多样化,需实现泛化的动作策略 [97][103] - 手眼协同可优化定向抓取策略,提升成功率,人形机器人上肢操作功能核心为灵巧手的手眼协同,厂商需落地该能力形成竞争实力 [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