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把好驾驶自动化的伦理“方向盘”
科技日报· 2025-07-24 07:38
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核心内容 - 科技部发布《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旨在规范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和应用 防范伦理风险 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1] - 文件由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人工智能伦理分委员会组织编写 适用对象包括技术研发主体 生产制造主体 使用主体等 [2] - 适用客体为具有驾驶自动化功能的汽车 包括先进驾驶辅助功能和自动驾驶系统 [2] 基本原则与要求 - 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增进福祉 安全优先尊重生命 公平公正避免偏见 知情保障信息公开 [2] - 五项一般要求:合法合规 效益提升 控制风险 及时调整 隐私保护 [2] - 强调驾驶安全置于突出地位 包括参与者生命主体安全 道路交通环境安全 数据算法技术安全 [2] 风险防范与责任落实 - 高度重视对生命安全的尊重和保护 在不可避免事故中最大限度降低对人的伤害 [3] - 注重防范数据隐私 算法歧视 算法解释等可能对相关主体造成的风险 [3] - 自动驾驶系统作为责任主体时应能清晰追责相关自然人主体或法人主体 [4] 驾驶自动化分类管理 - 将驾驶自动化划分为三种类型:先进驾驶辅助阶段(2级及以下) 有限制阶段自动驾驶(3-4级) 无限制阶段自动驾驶(5级) [4] - 先进驾驶辅助阶段责任主体通常为人类驾驶员 [4] - 有限制阶段自动驾驶责任主体因场景而异 可能是用户或自动驾驶系统 [4] - 无限制阶段自动驾驶责任主体一般以自动驾驶系统为主 [4] 科普宣传规范 - 发布重大研究成果时应坚持客观准确 避免片面夸大或隐匿风险 [4] - 不得编造传播与驾驶自动化系统实际功能和效果不相符的虚假信息 [4] - 针对社会公众认知鸿沟问题 单独列出科普宣传需遵循的伦理规范 [5][6]
大热天里,别误入这些健康“陷阱”
科技日报· 2025-07-24 06:27
健康养生误区 - 晒背养阳并不适合所有人 易头晕头痛舌红苔黄的人群晒背后易上火 虚寒体质可适当晒背 体质弱高龄皮肤过敏及有基础疾病者不适合[1] - 晒背需选择合适天气时段 避免大热天直射 初始5-10分钟 逐步增至15-30分钟 每周2-3次 晒后及时补水忌冰饮[1] 科学减肥风险 - 快速减肥方式可能导致新发脂肪肝 极低热量饮食促使脂肪大量分解 肝脏代谢能力不足[2] - 高强度运动搭配低碳水饮食会加重肝脏能量代谢失衡 过度依赖代餐或减肥药品也可能诱发脂肪肝[2] 健康防骗警示 - 警惕"最后库存""限时送礼"等保健品推销话术 实为高价或三无产品营销套路[2] - 部分谣言利用传统文化情感包装 如"失传古法""祖传秘方"缺乏文献及医学证据 实为卖药获利手段[3]
全球首张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图谱绘制成功
科技日报· 2025-07-24 06:27
研究突破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中科院遗传所等单位成功绘制全球首张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全景图谱,构建了涵盖2191份全球小麦种质的"综合抗源"核心资源库 [1] - 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遗传学》上,标志着我国在小麦病害防控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引领性突破 [1] - 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抗病基因与病原菌流行演化的百年互作规律 [1] 技术细节 - 研究历时5年,通过对近4.7万份田间数据的深度挖掘完成 [1] - 绘制出覆盖431个遗传位点的小麦基因组抗条锈病基因全景图,清晰展现出抗性基因在全球麦区的时空分布特征 [1] - 从559个候选基因中成功验证了3个突破性抗条锈病基因的应用价值 [2] 基因特性 - Yr5x基因对当前流行的新型强毒菌株表现出显著抗性 [2] - Yr6/Pm1基因首次实现条锈病与白粉病的双重防控,揭示了作物广谱抗病的新机制 [2] - YrKB基因在抵御条锈病和叶锈病的同时,首次实现了抗病性与产量的协同提升 [2] 应用前景 - 抗病基因组合有望将小麦品种的抗病寿命从当前的3-5年延长至10年以上 [2] - 携带新基因的育种材料已在多个主产区开展田间试验 [2] - 研究成果为减少农药使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2] 行业影响 - 小麦条锈病素有"小麦癌症"之称,其病原菌平均每5年产生一个新优势小种 [1] - 小麦条锈病导致全球小麦年减产约10% [1] - 研究成果为小麦育种提供"基因导航",破解了困扰学界百年的抗病基因布局难题 [2]
添加生物炭可精准修复砷污染土壤
科技日报· 2025-07-23 16:27
研究核心发现 - 虾壳生物炭在好氧条件下对酸性和碱性土壤中砷迁移转化存在双向调控机制 [1][2] - 酸性土壤中显著活化砷迁移 碱性土壤中强力促进砷固定 [1][2] - 研究为精准治理砷污染土壤提供新路径 兼具环保性与经济性 [1][2] 酸性土壤作用机制 - 通过增强土壤溶解性有机质腐殖化程度促进砷释放 [1] - 激活土壤微生物膜运输和信号运输功能 显著提升砷还原基因和外排基因丰度 [1] - 形成生物活化链式反应 使砷迁移率提升21%至31% [1][2] 碱性土壤作用机制 - 通过提供丰富结合位点将砷牢固钝化于土壤固相 [2] - 有效阻断砷迁移路径 使砷钝化率提高19%至24% [2] 研究价值与应用意义 - 首次阐明生物炭介导的土壤砷转化微生物分子机制 [2] - 破解环境条件制约修复效果的共性难题 颠覆生物炭单一修复功能传统认知 [2] - 需严格依据土壤酸碱属性差异化精准应用 酸性土壤需审慎评估使用 碱性土壤可发挥稳定化优势 [2]
【科技日报】鸟类酸味感知演化机制揭示
科技日报· 2025-07-23 09:45
鸟类味觉适应机制研究 - 研究团队揭示了鸟类通过OTOP1受体的功能演化获得对酸性水果的耐受能力 该受体发生关键功能转变显著提升酸耐受性 使鸟类能有效取食酸性水果并拓宽食物来源 [1] - 研究发现鸣禽类群的OTOP1受体发生单个氨基酸残基突变 这一精妙演化策略强化了该类群对酸的耐受能力 [1] - 研究首次系统揭示鸟类感知耐受酸味的分子机制 明确OTOP1受体功能演化是驱动鸟类食性拓展和物种快速辐射演化的关键分子基础 [2] 感官协同演化机制 - 研究揭示了鸟类酸味耐受能力与甜味感知能力之间存在潜在协同演化机制 这种协同作用使鸟类能高效开发和利用水果资源 [2] - 团队提出"鸣禽酸味耐受与甜味感知协同演化"假说 为理解复杂感官系统如何协同演化以适应环境提供全新视角 [2] 研究意义 - 研究成果不仅揭示动物感官精妙适应环境的机制 也为深入理解鸟类与植物间协同演化关系及生物对环境适应策略提供重要科学线索 [1] -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上 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1]
全国首艘氢电拖轮正式投用——青岛港来了“海上混动车”
科技日报· 2025-07-23 09:27
氢电拖轮技术突破 - 全国首艘氢电拖轮"氢电拖1"在青岛港投用,采用"氢燃料电池+液冷锂电池"混动系统,实现零碳排放[1] - 拖轮输出功率达7000匹马力,锂电池总容量7838千瓦时,静水航速14.2节,拖力82吨[2] - 与传统燃油拖轮相比,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0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000多亩[3] 动力系统创新 - 动力系统采用宁德时代船用液冷磷酸铁锂电池与质子交换膜氢燃料电池串联混动[2] - 锂电池提供瞬时高功率输出,氢燃料电池保障长周期稳定供电[2] - 推进系统设经济与动力双模式,经济模式延长续航,动力模式增强拖拽能力[3] 智能化应用 - 驾驶舱配备三屏综合显示系统,集成北斗导航、电子海图、船舶自动识别功能[6] - 实时接入港口数字孪生平台,实现毫米级协同作业与碰撞预警[6] - 配套全自动智能岸基充电装置,充电效率提升200%以上[6] 港口绿色转型 - 青岛港配套建设全国港口首座加氢站,支持氢能船舶与集卡运营[6] - 船体采用轻量化设计降低能耗,运行噪声显著低于传统柴油拖轮[4] - 项目作为"双碳"标杆案例,将拓展氢能应用场景推动行业绿色升级[6]
新制冷涂料为电力设备降温5℃至16℃
科技日报· 2025-07-23 09:17
技术突破 - 国网电力工程研究院成功研发出兼具优异降温性能和良好防腐性能的环保型辐射制冷涂料技术 该技术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1] - 技术通过涂层方案设计及组分调控实现 采用高带隙 高折射率的纳米复合颜填料替代传统材料 并优化成膜物质和助剂体系 [1] - 涂料可实现无须能源输入的高效被动散热 解决了电力设备和建筑物在极端炎热环境下的散热控温难题 [1] 应用效果 - 工程试点显示 应用该涂料后箱体等内部温升可降低5℃至16℃ 有效缓解设备过热并提升运行寿命 [2] - 涂料可直接涂装于GIS 汇控柜 变压器 建筑物等表面 施工简便且无须清除原有涂层 [2] 行业影响 - 技术对节能降耗 保障电力设备安全 建设零碳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1] - 推广应用将为低碳高效 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提供技术保障 支撑绿色电网和零碳建筑建设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 行业背景 - 我国用电增长叠加极端天气导致电力设备及建筑物内部高温问题突出 影响效率 增加能耗 加速老化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1] - 传统散热方式存在设备多 能耗大 成本高 效果有限等缺点 [1]
220千瓦氢能“充电宝” 保障电网掉线“不断电”
科技日报· 2025-07-23 09:11
氢能应急发电系统技术突破 - 西南地区首套220千瓦高安全固态储氢燃料电池应急发电系统在成都微网优联Wi-Fi智能终端产业园示范应用[1] - 系统由荣创新能牵头联合厚普清洁能源和成都集氢科技共同研制 提前8个月完成[1] - 采用"燃料电池+固态储氢"一体化设计 集成五大技术创新 实现电网掉线后不间断供电超2小时[1] 燃料电池技术参数 - 额定点发电效率突破48% 峰值效率超65% 解决效率损耗问题[2] - 采用大功率高效燃料电池发电技术 实现220千瓦发电功率[1] - 精准控制氧气供应 提升发电效率[2] 固态储氢技术特点 - 储氢压力低于4.0兆帕 较传统高压储氢安全性大幅提升[2] - 实现吸放氢快速响应及"放氢零能耗"[2] - 可存储32千克氢气 满足200千瓦额定功率下持续供电2小时以上[2] 系统应用前景 - 预留绿电消纳接口 远期可构建"光伏制氢—谷电储氢—应急用氢"闭环体系[2] - 为"成渝氢走廊"建设提供场景支撑[2] - 采用标准集装箱组装 可在线更换固态储氢模块 实现毫秒级无缝更换[1][2]
水电领域最深大直径竖井浇筑完工
科技日报· 2025-07-23 09:03
7月17日获悉,广东肇庆浪江抽水蓄能电站引水竖井圆满完成混凝土衬砌浇筑施工,该井将调压井和竖 井合二为一,填补了国内同类规模超深竖井的施工技术空白。 抽水蓄能电站利用山上山下两座水库,在用电低谷时,用富余的电能把水抽到山上;在用电高峰时,再 放水发电。输水系统是整个抽水蓄能电站的枢纽,引水竖井则是这个枢纽的核心区段,保障水能和电能 的安全平稳转换。肇庆浪江抽水蓄能电站引水竖井高达536米,相当于180层楼高,最大直径达15.9米, 为我国水电领域最深大直径竖井。 "该井属于超硬岩地层深竖井,岩石抗压强度最大超过200兆帕,相当于1平方米面积就承受近2万吨重物 的压力。"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肇庆浪江抽蓄项目部总经理郑智介绍,针对该蓄能电站竖井开挖 地段岩石硬度高、地下水丰富、超深作业面出渣困难、通风散烟条件差等复杂施工条件,团队巧妙地将 75米高的调压井与461米高的竖井同轴结合布置,创新采用国内首创的正反井结合法进行分段开挖支 护。 据介绍,"上段"调压井安装应用V型井架、主副提升系统、稳车群、伞钻等正井法成套施工设备,从上 至下开挖;"下段"竖井引入高功率反井钻机作业,运用2.5米直径的钻头进行反井法扩 ...
张照楠:让大豆上演“七十二变”
科技日报· 2025-07-23 09:01
大豆蛋白创新应用 - 大豆蛋白具备高溶解性、强凝胶性及模拟肉类纤维质感的特性,成为植物基食品研发的核心原料 [2] - 科研团队通过"高水分植物肉制备新工艺"解决传统植物肉口感粗糙、结构多孔的技术痛点 [2] - 独创梯度控温控压技术与动态配比工艺,使植物肉兼具高蛋白营养、逼真纤维纹理和爆汁口感 [2] 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 团队攻克大豆蛋白组分分离、功能基团修饰、高湿挤压等关键技术,并配套开发新型加工设备 [2] - 袋装植物基午餐肉已实现产业化,线上销售表现良好,主要吸引健康生活方式消费者 [3] - 与安琪酵母、上海植冉等企业建立合作,覆盖植物肉、植物奶、植物饮料等多品类开发 [3] 研发扩展与未来方向 - 团队将研发延伸至植物发酵领域,探索大豆蛋白转化为植物基酸奶、冰淇淋及发酵乳的可能性 [3] - 高湿挤压技术参数的系统梳理为行业提供理论支撑,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国科学院一区论文 [3] - 科研转化采用"接力赛"模式,确保实验室技术突破能高效对接企业生产需求 [3] 行业潜力与创新空间 - 植物基食品边界持续拓展,大豆蛋白分子结构的可塑性为产品创新提供无限可能 [4]